一篇不传统的鸡汤文: 总结留美7年的血泪心得

p
poyang
楼主 (未名空间)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三毛

01 山雨欲来风满楼

我所居住的华盛顿DC最近正在经历雨季。闷热的空气,连绵不断的降雨,以及轰鸣的雷声: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夏季的到来。然而反观生活的步伐,似乎停留在了半年之前。古人有句话说得好:“树欲静而风不止,”如今不就是这样一个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时刻么。广大美漂天天都在期待着生活回归正轨,然而某总统却把美国越带越偏。我们为之而努力,为之而奋斗的目标,突然在某一时刻因为某些时局的缘故,变得不再像从前那样充满意义。在美国努力奋斗了接近7年之后,新冠帮我按下了暂停键,于是我
终于开始有时间开始思考一些问题。主观地说,我认为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并不会太平。收紧移民和针对留学生的一些政策有很大程度上加强的可能,美国也正式迎来了移民历史上的至暗时刻。比起给大家灌鸡汤,我觉得有必要写下一些现实的问题,希望可以给那些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的小伙伴提供方向。

02 在一定限制内,做你热爱的

作为草根族的一员,我父母以及家里的长辈都是中国科学院的,算是国内传统意义上“系统内”的子弟。也许正是因为家里人都走的理工科路线,我注定了有着离经叛道的一面(是的我的理科从小就不好)。在国内的教育背景下,我也无数次思考过自己为何不能像长辈那样理科天生好。当老师们都打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旗帜,我却是感受到了内心对物理化学无限的崩溃,而这种情绪让我即使很努力也没办法学好这两门学科。理科不好的我,在国内读高中的一年自然比较痛苦。我所在的国内高中都是理科天才以及数理化竞赛排前面的学生得到认可;文科生一般都是往后站。

从那时候开始我似乎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活在世界上并不是可以脱离社会自由自在的。”大多数人为了生存,为了适应社会,多多少少要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也不太能接受的事情。这一点对于留学生尤其显著:见过身边不少同窗为了好找工作去读计算机科学,或者去学数据分析类学科的。也见过不少同学为了挂靠OPT去接受比自己学历水平
低甚至自己也不喜欢的工作。于是每个选择,不再是我们想要什么,而成为了我们可以接受哪种类型的痛苦。这个对于刚毕业的江湖小白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很难以接受的情况。

然而即使大社会下的小人物有各种身不由己,我还是坚定地认为应该努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要轻而易举地退而求其次。听过一句话:“人们往往高估了自己在一年以内能做成的事情,但低估了自己在十年之内能做成的事情。”对于这个道理,我深以为然。也许我可以用自己学理科的例子告诉大家,只有做你热爱的事情才能够让你活得很好,不要用别人的方式过自己的人生。多年过去,我仍然是理科**,但是别人面对我时不再记得我当时理科有多么烂,而是会夸赞我是怎样遗传了家里的学霸基因。其实本没有什么学霸基因,对于职业,对于学业,对于在哪里居住生活,我觉得只要凭心而论就行,以自己的方式活得精彩。

03 如果可以重启学生时代

跟很多朋友聊到学校和进入社会以后的对比问题,深深觉得自己也属于那种在学校的时候懵懂无知,于是刚出到社会就遭受吊打待遇的小白。毕业前的路只有一条,就是好好学习,好好参加活动,做个优秀的学生。可是毕业之后的路有千条万条,没有人能够来告诉你该如何过好这一生,差别只在个人的选择上面。“时势造就英雄,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真不是说来玩玩的。在学校的时候,成绩似乎就是天,后来才逐渐发现其实
选择>实力>学历。

作为土生土长的知识分子家庭子弟,我个人的确是有着很强烈的名校情结。需要承认的是,名校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带来的资源和优势是很多普通学校无法比拟的。但在结识了很多职场人之后我逐渐发现,其实同一水平的不同学校在长期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带来的差距并不是很大,而且会随着时间差距越来越小。关键的问题从来不是名校与否,而是我们懂不懂得利用名校的资源和竞争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一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2019年的领英年度专家告诉我,他大学毕业以后就尽量不再接触母校的圈子。我曾经对他这个做法感到匪夷所思,但我想我现在渐渐明白了:从毕业那一刻开始,我们混迹的将会是江湖,而不再是活在名校天之骄子的泡沫光影之下。我从没后悔过去自己的母校读本科,因为它是全美甚至全世界最好的公立大学,校友更是遍布世界每个知名的大公司。但如果可以重启学生时代,我觉得我不会再去刻意追求当一个优秀、甚至是完美的学生;而是会更多地去积累实习和社会经验,去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我觉得很多学校本身缺乏的就是并没有给学生贯彻一个观念:就是每个人终将要步入社会,以自己的方式寻求生存之道。对比之下,很多职业社团相反做得很好,让学生尽早接触到了企业级别的项目,逐渐开始积累一些实践经验。然而人生没有后悔药,我只希望带着这点感悟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04 世界那么大,真不是随便说说

“是否留在美国,未来该何去何从”是我最近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这个问题我跟很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职场人聊过,包括加拿大、澳洲、欧洲、亚太;可以为了思考这个问题,我尽量征询了每一个人的想法和观点。绕了这么一大圈,虽然我终归还是觉得很喜欢美国的职场和这个国家所拥有的机会,但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观念上的局限性。美国移民的至暗时刻,在很多人面对即将到来的H1B限制令更加惴惴不安、开始考虑
如何转而移民加拿大的时候,我却莫名地平静下来了。以前在国内的时候,就经常觉得要多出去闯闯看看,不能把自己的生存圈限制在一个国家。然而在美国奋斗了接近7年
之后,我好像又在做同样限制自己的事情。

闯荡世界的观念,我认为放到现在的情况依旧适用。世界上不止美国一个国家,所以也觉得没必要有非美国不可的执念。虽然一路走来,身为留学生的我也对CPT、OPT和身份签证的各种限制产生过无数次怨念,也对于学校本身给国际生有限的支持和帮助极度不满;但我认识到了生活的本质,跟在哪个国家没有正比关系。身处不同的社会过得会是不同的生活,但生活终归是自己的,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会因为社会而改变太多。优越感、鄙视链也固然存在,但外界终归不能赋予满足感,求的只是我们在选择居住地过程中的行止随心。

不论外界怎么变,不变的是内心,不变的是初衷,不变的是我们追求自己向往生活的热情和决心。

END
D
Dilraba

你到底想要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看懂。你这是在向现实妥协了,放弃自己的理想了?
b
buffon01

What?
b
buffon01

What?
n
naalii

才大学毕业就有这样的见地,他日不可限量。

的确,就是你说的道理,做什么比在哪里做要重要的多。前者是道路的选择,后者只是眼前生活的方便。如果你有心有力,好好做上5年,会发现上一个台阶,地域限制缩小。

比如一些很具体的建议,因为不知道你的具体专业和兴趣,不一定适合你,但抛砖引玉:如果你真是学霸,可以去投行或咨询业,只要公司好项目好,全世界哪都无所谓,甚至未开发地区反而更有利于职场和人生建树。如果你喜欢学术,可以去其他国家继续深造,在那个圈子里,你干了什么比你是哪个国籍重要的多。

也别把你的职业人生全都捆绑在现在专业上。专业对口是一种计划经济的思维,让组织决定你的人生。如果你要自己觉得人生,为什么要让4年的大学时间决定你余生40年的
选择?从时间上比较,只要你相信自己的选择,过去四年的时间是sunk cost,对未来
没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