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和佛州释放大量转基因雄蚊子

V
Volvo12
楼主 (未名空间)

转基因雄蚊子和野生雌蚊子交配后,只会产生转基因雄蚊子,雌蚊子后代没法存活。这样转基因雄蚊子继续去操野生母蚊子,从而消灭蚊子。

看起来不错,难怪今年蚊子少了不少。

不过有人担心,会突变出现抗药的超级蚊子。

没看到具体原理,谁看到了,给个LINKER?
V
Volvo12
https://www.miamiherald.com/news/nation-world/national/article242566996.html

Mutant mosquitoes one step closer to release in Florida, Texas this summer. Why?

s
srx

这是破坏自然平衡啊
J
JSIS


如果这是真的,想法不错,

这个和抗药有毛关系? 难道是出现只喜欢没有转基因的雄蚊子,不喜欢转基因雄蚊子
的雌性蚊子?

【 在 Volvo12 (隔壁老王) 的大作中提到: 】
: 转基因雄蚊子和野生雌蚊子交配后,只会产生转基因雄蚊子,雌蚊子后代没法存活。这
: 样转基因雄蚊子继续去操野生母蚊子,从而消灭蚊子。
: 看起来不错,难怪今年蚊子少了不少。
: 不过有人担心,会突变出现抗药的超级蚊子。
: 没看到具体原理,谁看到了,给个LINKER?

J
JSIS

蚊子的上下食物链是啥? 蜻蜓少了?

【 在 srx (srx)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破坏自然平衡啊

V
Volvo12

错了,只会出现转基因的雄蚊子,不会出现没有转基因的雄蚊子。原理是啥,还没找到。

【 在 JSIS (专和小人作对)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这是真的,想法不错,
: 这个和抗药有毛关系? 难道是出现只喜欢没有转基因的雄蚊子?

V
Volvo12

有很多飞蛾子,蜻蜓不光吃蚊子,还吃其他小飞虫的。

【 在 JSIS (专和小人作对) 的大作中提到: 】
: 蚊子的上下食物链是啥? 蜻蜓少了?

F
F250


上次看这里谁说英国消灭了蚊子

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s
snailhouse

方法是有可能有效,但生态平衡人类很难预测,澳大利亚当年引进狼吃兔子,开始效果很好,后来就成生态灾难了。
g
greendot

消灭蚊子对环境有害处吗?如果没有或者害处不大,干脆彻底消灭了算了
J
JSIS

我的意思是:

难道是出现只喜欢没有转基因的雄蚊子,不喜欢转基因雄蚊子的雌性蚊子?

和抗药有啥关系。

【 在 Volvo12 (隔壁老王) 的大作中提到: 】
: 错了,只会出现转基因的雄蚊子,不会出现没有转基因的雄蚊子。原理是啥,还没找到。

J
JSIS

是的

如同消灭小偷也对社会有害处,

警察下岗,影响就业率。

【 在 greendot (清风抚山岗) 的大作中提到: 】
: 消灭蚊子对环境有害处吗?如果没有或者害处不大,干脆彻底消灭了算了

V
Volvo12

我也支持。不管咋样,进院子或者到草坪上玩不用担心蚊子的叮咬了。

【 在 greendot (清风抚山岗) 的大作中提到: 】
: 消灭蚊子对环境有害处吗?如果没有或者害处不大,干脆彻底消灭了算了

M
Mitobbs

这个要问千老
【 在 Volvo12 (隔壁老王) 的大作中提到: 】
: 转基因雄蚊子和野生雌蚊子交配后,只会产生转基因雄蚊子,雌蚊子后代没法存活。这
: 样转基因雄蚊子继续去操野生母蚊子,从而消灭蚊子。
: 看起来不错,难怪今年蚊子少了不少。
: 不过有人担心,会突变出现抗药的超级蚊子。
: 没看到具体原理,谁看到了,给个LINKER?

M
Mitobbs

现在,Oxitec并没有停下研发的脚步。他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使得第二代转基因蚊子能够更有效地传播致死基因。与以往不同,新一代致死基因只会杀死吸血的雌性后代,而雄性后代则得以存活,从而能够继续传递致死基因。今年6月 Oxitec宣布,他们在巴西的田间试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地的蚊子数量下降了96%。

美国德克萨斯州和佛罗里达州也在考虑使用Oxitec的转基因蚊子来控制当地的蚊子种群数量。最近,Oxitec向美国相关部门提供了他们的新型转基因蚊子以供审查。9月11日
,美国环境保护署公开了Oxitec的申请,向民众征求意见。一旦获得批准,这些新型蚊子很快就会在佛罗里达群岛进行第一次的投放。
C
Coho

Tell us the many reasons why your wife willingly sexually licks the party
secretary's cock and anus.

盹盹盹

【在greendot(清风抚山岗)的大作中提到:】
:消灭蚊子对环境有害处吗?如果没有或者害处不大,干脆彻底消灭了算了
c
calcityloan

这么说澳大利亚也应该研究着个技术。生产一些转基因公兔子。跟野外的母兔子交配后只产生转基因公兔子。这样就能解决野兔泛滥的问题了。
只不过没有转基因的公兔子会不会因为生存危机而变的超级强壮。导致最后母野兔在做性选择时都选超级强壮的非转基因公野兔。结果转基因公野兔因为不受母兔亲睐而灭绝。最终经过这么一轮筛选,野兔非但没有灭绝,反而变成怪兽。
w
wozhuren

蚊子就是疫苗的祖师爷

未必是好事儿

h
hihihihihihi

蚊子没了蜻蜓蜘蛛青蛙蝙蝠燕子都会饿死 会引起生态灾难。

动物保护组织作什么去了?
V
Volvo12

蚊子没了,还有各种小飞虫,其他小动物没事的。

【 在 hihihihihihi (hello) 的大作中提到: 】
: 蚊子没了蜻蜓蜘蛛青蛙蝙蝠燕子都会饿死 会引起生态灾难。
: 动物保护组织作什么去了?

l
lasa

生态系统没有那么脆弱
吃蚊子的 被蚊子吸的 动物都很多
去掉这一环看不出啥问题

【 在 hihihihihihi (hello) 的大作中提到: 】
: 蚊子没了蜻蜓蜘蛛青蛙蝙蝠燕子都会饿死 会引起生态灾难。
: 动物保护组织作什么去了?

a
alexsung

过几个月,新的COVI20就会出现了。。。
l
lovepursuer

我问过专家说消灭蚊子对生态没有影响
g
guagua1220
http://www.eeo.com.cn/2019/0907/365283.shtml

经济观察报 记者 于惠如 “欢快的音乐,整齐的舞步,发光的电蚊拍。”社交网络上
,一段东北大妈自编的“曳步灭蚊广场舞”从今年6月火到了9月。进入9月,为储备能
量过冬,各地的秋蚊开始猖獗起来。

潮湿闷热的天气为蚊子提供了星级生存环境,南方依然是秋蚊“活动”的重灾区。而居住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棠景街的居民今秋却减少了“抗蚊”的烦恼,这一切要归功于一项试验——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奚志勇团队的“绝育蚊子”试验。

使蚊子绝育,是为了消除多种蚊媒传染病。登革热就是一种典型的蚊媒传染病,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传染给人类。

近年来,全球登革热发病率快速上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2010年,全球登革热发病数为220万,2016年这一数据增至334万。登革热已成为发展最快的蚊媒传染病,遍及热带、亚热带128个国家和地区。

棠景街的“绝育蚊子”就是奚志勇团队研究的白纹伊蚊。白纹伊蚊是国内主要传播登革热的蚊子种群。由于雨水偏多且气温偏高的特殊环境,广东省正是国内登革热多发和重点防控的地区。每年7-11月是广东省登革热发病高峰期,疫情高发区主要包括:珠三角地区、粤东潮汕地区、粤西湛江徐闻的渔港区。

根据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目录:2016年-2018年,广东省登革热发病数
分别为544、1662、3315,呈上涨趋势。2019年截至6月12日,广东18个地市共报告240
例登革热病例,较2018年同期(44例)相比上升明显。

对于登革热,目前,全球范围没有疫苗,也没有特效药,只能通过控制传播媒介来预防。

因而,“绝育蚊子”试验从一开始便带有特定的意义,奚志勇及团队生产的雄性白纹伊蚊释放后也只有一个使命——与野生雌性白纹伊蚊交配,致其不育,达到控制种群数量的目的,最终实现预防及控制登革热的效果。

7月18日,《Nature》杂志刊载了奚志勇及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昆虫不相容和
绝育技术相结合清除蚊媒种群》。该项研究介绍了一种最新的灭蚊方法,通过雄蚊感染沃尔巴克氏体菌与低剂量射线照射使雌蚊绝育相结合,达到“以蚊治蚊”的目的。

“经常使用杀虫剂导致了蚊虫对杀虫剂的耐药性,防控效果受到影响。通过释放沃尔巴克体,压制自然界的蚊虫密度,对于整个防控应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林立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有人担忧,蚊子本是生物链中的天然一环,这个方法是否会将它完全灭绝,生态链遭到破坏怎么办?奚志勇解释称:“这是一种误读,我们针对的是人类居住地区传播疾病的白纹伊蚊。而存在于野生环境中、不起传播疾病作用的蚊子,不会是我们的控制目标。”

“绝育手术”

8月份的广州,闷热、潮湿,走出广州东站,湿热气息扑面而来,人就像一张蒸笼纸,
被放进刚烧开水的蒸笼里,时刻能拧出水来。出租车穿过老城区,沿着珠江一路驶向广州科学城——广州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世界最大的“蚊子工厂”,就坐落在科学城加速器园区的一栋大楼内。

走进“蚊子工厂”,经过办公区,穿上隔离服,经过注射室、诊断区、生产区,便可以详细了解蚊子做“绝育手术”的全程。3500平米的工厂里,每周接受“绝育手术”的蚊卵大约有2亿个,而成功被生产出来的雄性“绝育蚊子”大约有1000万只。

与普通手术不同,蚊子的“绝育手术”需要好几个“手术室”,首先是显微注射室。在这里,研究人员通过胚胎显微注射技术,将一种精心挑选的沃尔巴克氏体菌注入白纹伊蚊的早期胚胎内,感染其生殖系统,产生第一只带菌雌蚊,并获得第一个蚊株。

选出蚊株的工作极其复杂。“注射是非常精细的过程,筛选蚊株是繁琐的过程。我们给一百个蚊卵注射沃尔巴克氏体菌,存活下来的只有十几个,这十几个存活下来的蚊卵里面,感染沃尔巴克氏体菌的也只有一半。”现场研究人员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筛选工作结束,他们会建立“种子库”,并定期检测沃尔巴克氏体菌是不是稳定遗传。

选完“种子”,“手术室”就换到了幼虫饲养车间。推开幼虫饲养车间的铁门,首先传来的是一股充斥着食物发酵的刺鼻味道,一个个托盘大小的水槽里放满了孵化后密密麻麻的黑色幼虫,等待成蛹。在这里,每一平方米的地面空间饲养着150万蚊子幼虫。

幼虫成蛹后,“手术”进入分离环节。“通过雌雄分离仪把雄蚊蛹和雌蚊蛹分开,每天我们每个人大概可以分离340万只雄蛹。”现场研究人员介绍说,雌雄分离是非常关键
的步骤。“分离仪的准确率是99.7%,如果剩下0.3%的经过感染的雌蚊在野外与雄蚊交
配,还是可以产下后代的。不解决这0.3%的雌蚊,就没法进行种群压制,甚至还会引起种群替换,一切就前功尽弃了。”

为解决0.3%雌蚊绝育的问题,2016年4月,世界首台专门用于蚊子雌蛹辐射处理的X光射线仪投入“蚊子工厂”使用,处理能力可达每小时60万只。“低剂量射线照射,使雌蚊不育,就算释放出去,交配后也无法产生后代,这样就可以达到100%的种群清除效果了。”奚志勇说。

分离结束后,“绝育手术”进入尾声。等待这些分离出来的、带有沃尔巴克氏体菌的雄蛹羽化,再经过包装、质控,最后对外释放。

至此,从卵、幼虫、蛹到成虫,一只白纹伊蚊的“绝育手术”便做完了。

释放“绝育蚊子”

任何一种技术如果不被引入实际应用中,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奚志勇给白纹伊蚊做“绝育手术”是为了预防登革热。因而,在完成实验室阶段后,奚志勇将这项研究转入现场试验。

七年前,奚志勇便着手组织沃尔巴克氏体菌蚊子在国内的现场释放试验。那时,澳大利亚和美国也刚拿到许可,启动并部分完成了该项试验。

在国内,现场试验始于2015年3月的广州南沙沙仔岛。“其实我们当时选了好几个点,
最后定沙仔岛是出于综合考虑,一方面岛上生态相对封闭,岛上蚊子密集,又有江水作为明显的隔离带,适合监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沙仔岛的居民对这个试验的理解和支持率高。”奚志勇解释说。

要释放多少带有沃尔巴克氏体菌的雄性白纹伊蚊才能清除该区域的白纹伊蚊?这也是困扰奚志勇及其团队的问题。“后来我们根据数学模型推定,我们释放的雄蚊与野外雄蚊比例需至少达到5:1。”奚志勇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因为蚊子飞行的距离在50米到75米之内,所以团队在两个岛上每隔50米就设一个释放点,就能很好地覆盖释放范围。

第二年,奚志勇团队联合广州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选出了第二个现场试验点——广州番禺大刀沙岛。

根据奚志勇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数据,2016年-2017年,广州沙仔岛和大刀
沙岛两处试验区白纹伊蚊的数量降幅在83%到94%。

2018年,奚志勇团队与广州市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合作,在广州市区的部分城中村、高楼大厦选出了现场试验点释放雄性沃尔巴克氏体菌白纹伊蚊。白云区的棠景街便是其中一个点。

从相对封闭的岛上到人群拥挤的城区,奚志勇及团队面临的是全然不同的环境,自然也遇到了更加棘手的问题。“在岛上释放的时候有江水做隔离带,在城区,你找不到这么好的隔离带。还有一个让人头大的问题就是释放方法的问题,城中村环境复杂,传统的方法很难控制,我们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人工捧着桶去释放。而且,高楼大厦周围的蚊子,在空间上呈垂直分布到高楼顶部。”奚志勇说,寻找创新的释放方法刻不容缓,经过多轮探讨与试验,无人机被选为最有效的释放工具。目前团队已与一家无人机公司开始合作。

此外,社区居民的理解与支持仍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能让现场释放工作顺利进行,广州市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做了大量宣传和知识普及工作。

“很多老百姓不知道只有雌蚊叮人,雄蚊不叮人,我们就在社区举办了多场知识讲座告诉居民这一点。但讲完之后还是有人不相信啊,怎么办呢?那就现场演示给他们看。我们的工作人员自己把手伸进装满了蚊子的蚊笼,让他们亲眼看到并相信:‘蚊子工厂’生产出来的雄蚊不叮人。后来,我们还组织部分居民去‘蚊子工厂’参观,了解‘绝育蚊子’生产的整个过程。”广州市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副主任张周斌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

商业化难题

完成了实验室试验、不同环境的现场试验,“绝育蚊子”技术走向商业应用,还欠着农药登记许可证这股东风。

“目前我们正在和农业部沟通,按要求递交药效学等数据资料。一旦通过农业部许可,获得农药登记证,这项技术就可以作为微生物杀虫剂投入商业化应用,估计一年到三年之内就能实现。”奚志勇介绍说。

事实上,奚志勇早就有了商业化方面的设想。因为广东省科技厅的资助比较特殊,补贴到期后,奚志勇团队必须通过社会融资支撑项目及产业化。“没有了政府的补贴,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找钱让项目进行下去。”

在此背景下,广州威佰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诞生。据数据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8
月,注册资本113.743万元,最大股东为广州胜比亚投资合伙企业,持股70.42%,中山
大学全资子公司广州市达安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是第二大股东,持股17.5%。截至目前,
已经获得两轮融资。

提及商业模式,奚志勇认为一定是toB的模式。他构想了三种:第一,产品销售,将沃
尔巴克氏体菌蚊卖给下游进行害虫防控的公司,教给他们方法。第二,技术服务,与政府签订灭蚊合同,提供全套以控病防病为目的的灭蚊技术服务,以及与居民和商业小区签订合同建立无蚊小区。第三,将现有技术延伸到农业的害虫和疾病控制范畴里(如黄龙病和水稻害虫)。

小“绝育蚊子”背后是大市场,以商业化转化为目标的竞争也已展开,国外也不例外。2015年,谷歌参加了奚志勇团队广州的项目年会并参观了“蚊子工厂”后,决定启动该研究。随后,微软也加入其中,投入大量研发促进技术的产业化。

据奚志勇透露,全球杀虫剂巨头公司德国拜耳研究了该项技术的商业化前景,并希望与其合作。“他们经过长达一年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这个技术已经成熟,可在未来1-2
年内推向市场。未来,这项技术将至少占据全球化学杀虫剂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仅登革热伊蚊的控制,全球市场份额每年大概能达到1亿多欧元。”

不过,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还有技术难题待解。

奚志勇说,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更希望看到的是登革热发病率的下降和控制。“从理论上讲,没有伊蚊就没有登革热,但是如果没法清除,大家都会问到底蚊媒数量降低到多少才能降低或阻断疾病传播?这是一个至今在科学上还没有回答的问题。”

上述疑问相关的证据需要通过随机分块试验获取。即:选出试验地,将其划分为众多区域,随机选择一半释放沃氏体蚊,另一半作为对照。但随之而来的,是所有技术商业化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难题:资金。

“这项研究不光费钱,还耗时。一般要经过4-5年的现场研究,花费1000万美元。这是
我们希望下一步能完成的。”奚志勇说。

——————————————————————————————————————————————————————————————————————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42669345

“以蚊治蚊”:释放蚊子抗击登革热和寨卡

瓦湿拉维·钱德拉谢卡尔
(Vaishnavi Chandrashekhar)

2018年 1月 13日

10月下旬的一个上午,在新加坡中部一个山坡地的中产阶级社区,一群人正聚集在一起做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政府官员、社区领袖和一群带着相机的媒体记者聚集在一群科学家身边,科学家带来了一份最不寻常的礼物:一盒蚊子。

在"一、二、三"的口号声中,他们打开了盒子,将3000只蚊子释放到新加坡的布莱德高地(Braddell Heights)上空。在这个有着蚊子最理想生存气候条件的热带气候国家,大多数人习惯了拍打蚊虫,而不是把更多的蚊子释放到环境中。

幸运的是,布莱德高地的居民提前几个月就为这次活动做好了准备,并支持这次释放。他们知道这些蚊子不会叮咬,而且他们正在参与一项重要的研究,研究感染了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蚊子对周边的影响,沃尔巴克氏菌会控制昆虫的繁殖能力,阻止
像寨卡病毒(Zika)这样的病毒传播。

新加坡并不是唯一一个将蚊子释放到空中的国家。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科学家们正在尝试用全新的方法来对付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以及不那么普遍的白纹伊蚊(
Aedes albopictus),这是几种传播登革热(Dengue)、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和寨卡病毒的蚊子。

很多这类实验都涉及到对实验室的蚊子进行改良,通过沃尔巴克氏菌、辐射、亦或基因改良,让它们变得无害或不育。但是,新加坡的这个项目以及在印尼日惹市(
Yogyakarta)的一次更大规模的试验,显示在人类居住地附近释放这些改良了的昆虫,不仅事关科学创新,也能让人们明白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这种控制传播疾病的昆虫的新方法始于几年前登革热警钟首次响起之时。传播疾病的昆虫又被称为"生物媒介"。今天,登革热被认为是世界上传播速度最快的热带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在过去50年里,登革热病例增加了30倍。1970年之前,它还只是在9个国家造成严重的疾病传染,现在已经扩大到了超过100个国家,其中许多在亚洲和拉丁美洲。

最近出现的寨卡病毒,会对婴儿大脑造成可怕的损伤,这使得病媒控制实验异常紧迫。因为目前还没有针对登革热或寨卡病毒的治疗方法。

尽管如此,公众对于解决伊蚊的项目还是有所保留,其中部分原因与此前试图控制这种致命昆虫的历史有关。20世纪中叶,面对疟疾和黄热病等蚊子传播疾病的流行,人们采取了大规模的卫生计划,广泛使用一种强力新型杀虫剂:滴滴涕(DDT)。

在被广泛使用后,滴滴涕最终在2004年被禁用。其原因是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影响,造成了人类癌症的增加和食肉性鸟类的减少。

自满

不过,滴滴涕的使用还是减少了蚊子的数量。新加坡国立大学杜克医学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传染病学名誉教授杜安·古博尔(Duane Gubler)认为,20世纪70年代之后,这种成功导致了人们的自满。例如,在巴西,1958年宣布伊蚊已经被消灭,但是,随着措施的放宽,这种昆虫在1970年代又重新出现。今年7月发表的一项基因研究
表明,来自委内瑞拉未被根除地区的蚊子重新进入了巴西北部,接着又向南方繁殖扩散。

与此同时,古博尔提醒,目前有两种全球趋势正在促成蚊子卷土重来。爆发性的、混乱的城市化进程为喜欢城市环境的伊蚊提供了完美的环境,同时也为病毒的快速传播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同时,全球运输和旅游的增长也帮助它们实现向其它区域扩展。处理过的蚊帐通常可以用来预防疟疾,但是对伊蚊几乎不起作用,因为伊蚊在白天比较活跃,而它对杀虫剂抗药性的增强又使得问题更加严重。

"我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些新的办法,"古博尔,这位世界著名的登革热专家说。"幸运的
是,很多试验项目带给了人们希望。"

即使在新加坡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国家,也有明显的需求。这个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蚊虫控制方案,该方案已经运作了40多年,但最近登革热又死灰复燃。新加坡研究了一系列新方法,在采用沃尔巴克氏体细菌进行试验之前,还试验过转基因蚊子。

新武器
使用经过沃尔巴克氏体感染的蚊子,被一位科学家称作"自滴滴涕以来最重要的事件"。这种方法已经成为新的控制疾病传播媒介实验中最普遍的一种,目前已在十几个国家进行了实验室研究或实地试验。这种热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沃尔巴克氏体细菌似乎是对付蚊子传播疾病的完美武器。

在半数以上昆虫中发现了这种细菌,但是,携带有病毒的蚊子中很少见。这种细菌不仅可以保护宿主免受登革热和寨卡等病毒的侵袭,还可以通过宿主群体实现快速传播。此外,它不会传染给人类或动物。

2011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推广寨卡
和登革热抗药性细菌的方法,并通过世界蚊子项目(World Mosquito Program)(此前称作"消灭登革热",Eliminate Dengue)进行宣传推广,即将雄性和雌性的沃尔巴克氏体感染的蚊子释放到环境中。沃尔巴克氏体细菌只从雌性传给后代,因此,释放这种细菌就意味着它将在蚊子种群中传播,使它们不会感染寨卡病毒和登革热。

已经有10个国家参与使用这一方法,他们是澳大利亚、巴西、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越南、基里巴斯、斐济和瓦努阿图。

和中国一样,新加坡正在尝试第二种方法,目标是只释放雄性蚊子,以控制蚊子的数量。感染了沃尔巴克氏体的雄性蚊子无法使未感染的雌性受精。

选择哪一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与成本有关。第二种方法更昂贵,因为它需要在实验室里将雄性与雌性分拣出来,而且不像第一种方法,需要至少在种群崩溃之前甚至之后持续释放蚊子。去年,在成功进行试验之后,中国在广州设立了工厂,每周生产500万只感
染有沃尔巴克氏细菌的蚊子。

公众的接受程度对选择哪些技术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以往争论的经验,科学家们意识到,无论是滴滴涕,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印度不成功的蚊子绝育试验,都导致了公众对所使用的化学物质的恐慌感。

新加坡国家环境局环境卫生研究所所长、沃尔巴克氏菌项目负责人Lee Chen Ng表示,
他们之所以选择这种控制方式,部分是因为雄性蚊子不咬人,这让新加坡人更容易接受。这也与该国严格的逐家逐户检查蚊子繁殖进而保持蚊子数量处于低水平的做法相一致。

Lee Chen Ng说,使用沃尔巴克氏菌来抑制蚊子的繁殖,也应该被认为比此前的尝试风
险小,因为这种细菌已经存在于环境中。人们发现它对人类和动物都是安全的,虽然长期的生态效应还不为人所知。去年美国南部的一个社区拒绝了转基因蚊子的试验,不过,沃尔巴克氏菌试验的进展几乎没有受到影响。11月,美国20个州的环境保护部门批准了感染沃尔巴克氏病毒的蚊子的释放。

社区参与
社区的重要性在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房屋低矮的城市日惹(Yogyakarta)极为明显,为任何地方所不及。这儿,亚洲最大规模的沃尔巴克氏菌试验正在进行。加扎马达大学(Gadjah Mada University)公共卫生项目负责人、教授阿迪·乌塔里尼(Adi
Utarini)说,他们的试验不仅事关技术创新,也关系到社区参与。

"人们认为这是一个实验室项目,但它只是始于—培育蚊虫,"她说,"将这一技术引入
社区同样是个挑战…因为,最后,是社区决定他们是否希望采用这项技术。"

从2011年开始,乌塔利尼和她的团队就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进口经过感染的虫卵。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们在实验室里测试并培育了沃尔巴克氏菌蚊子。与此同时,他们的公关负责人贝克提·安得利(Bekti Andari)开始在斯勒曼(Sleman)地区的社区进行访问,因为第一次释放将在那里进行。

乌塔利尼说,他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必须告诉人们"与他们过去的观点,你必须消
灭蚊子所相反的理念"。他们必须传授人们有关疾病传播的基本知识,让他们明白"敌人不是蚊子,敌人是病毒"。

斯勒曼的经验决定了项目的其余部分。在斯勒曼地区将成年蚊子(包括咬人的雌性蚊子)释放后,研究小组转而采用装有感染沃尔巴克氏菌卵子的容器。使用虫卵更容易向公众解释和说明。因为它们不像孵化好的蚊虫出来时那样惹眼,而是分不同的时段分批成熟和往外飞。同时,这也意味着可以更频繁地释放。

研究人员不经意间还发现了另一种获得居民支持的策略——将盛有虫卵的容器交给居民自己来照看。将盛有蚊卵的容器放在自家后院,会让人们对这一过程产生好奇,并刺激他们保持蚊子容器的安全。

随着试验慢慢扩展至全日惹,团队采用了所有能获得的手段:社区会议、社区简报、大众媒体、电话和电子邮件、以及参观实验室。

"我们从来不向人们隐瞒什么,"乌塔里尼说,"必须不断面对和克服挑战"。在一个社区,由于14名患者感染疫情并有一人死亡,人们产生了恐慌,团队不得不在登革热季短暂停止了工作。待人们平静下来之后,这个团队又回来了。

2015年至2017年间,日惹的24个社区中有一半布满了被沃尔巴克氏菌蚊子。另外一半则是作为试验对照组,能这样做是因为蚊子不会飞得太远。

截止2017年年中,科学家已经在居民家庭后院放置了数千个虫卵容器,每50米(164英
尺)就有一个。这些容器每两周会补充更新多达120个新卵。科学家们正在期待沃尔巴
克氏菌传播到80%的蚊子,以确定释放虫卵是否如他们所预期的对登革热流行产生影响。

乌塔利尼认为,如果释放沃尔巴克氏菌蚊子地区的发病病例比对照组低50%,结果就很
良好。

"到那时候,我们就可以宣称这样做是起作用的,"她说。

与此同时,新加坡的早期成果也很鼓舞人心。Lee Chen Ng和她的团队发现,沃尔巴克
氏菌蚊子和野蚊子都能在城市环境中存活,并能飞到楼上、成功地与非沃尔巴克氏菌雌性蚊子交配。从研究地点采集的卵子的存活率下降了一半。Lee Chen Ng说,现在他们
正在考虑扩大蚊子的生产和释放策略。

无论是Lee Chen Ng还是乌塔利尼,他们没有人认为沃尔巴克氏细菌是对付寨卡病毒或
登革热的灵丹妙药。但是,采取混合干预可能会起作用。

"如果我们能使用新疫苗(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来增加群体免疫力,同时,采取像沃尔
巴克氏菌和杀虫剂这样的新工具来减少蚊子的数量,我们就应该能够控制这类疾病,"
古博尔说。

g
guagua1220

然后是转基因绝育小黄人。

g
guagua1220

下一代生物武器是基于基因编辑的人种改造和绝育技术
https://www.mitbbs.com/article_t/Biology/32105575.html
D
Dr2

用数量不断增加的雄蚊子最终达到干死雌蚊子的目的,这是哪个没逼草的千老想出来的好主意。

g
g99992

转基因雄蚊子操逼能力强,就象尼格!各色母蚊子只让转基因蚊子操?
M
MLN2010

灾难个几把,地球每年灭绝的生物多了去了,自然界会自动调整,哪来的灾难。
【 在 hihihihihihi (hello) 的大作中提到: 】
: 蚊子没了蜻蜓蜘蛛青蛙蝙蝠燕子都会饿死 会引起生态灾难。
: 动物保护组织作什么去了?

t
tran299

mmp,总有一天德州和佛州释放大量转基因 小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