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撤企,至少是信号吧

l
langren
楼主 (未名空间)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16日称,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哪个人、哪个国家能够随意改变的。事实上,根据华南美国商会的报告,75%的受访
企业表示无论疫情影响如何,都不会改变在华再投资计划;很多日企也表达了进一步开展对华投资的意愿。

有理有据,看到商务部的说法,的确,我们应该放下心来。毕竟,这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是中国开放改革以来,40年时间里形成的。没有足够的时间积淀,是不可能形成目前的产业链供应链格局的。

至于说,日本提供22亿美元的贷款,帮助日本企业撤离我国,或者说白宫经济顾问声称,要承担老美企业撤离我国的全部成本,这也只是这些政府部门,或者说政策制定人员的美好理想与愿望。要知道,这是否从我国撤离,完全是跨国企业的自主决策。

跨国企业的决策,在日美的国家体制下,是不会受到政府部门左右的,顶多是有些影响而已。若是没有足够的成本优势,没有供应链网络的高效,没有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和工程师,指望着政府部门有限的贷款,哪怕是“大包大揽”承担搬迁费用,这也很难改变跨国企业的决策。

经过了40年,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的全球分工与合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我国已经成了跨国企业很重要的研究基地、生产车间、销售市场。世界工厂的称谓,这可不是我国自称的,而是实实在在用联合国统计资料佐证的。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5%,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是当今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到现在,日美要求企业撤离我国,其难度莫免太大了。即就是因为此次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在日美等抗击疫情的艰难时刻,缺乏必要的医疗防护物资,让各国政府部门大伤脑筋。医疗防护物资,这些商品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属于制造业中的中低端产业,我国的产量几乎占世界的50%以上。当然了,医疗防护物资中的高端品牌,也包括呼吸机
等的核心零部件,也是技术含量最大、利润最高的部分,依然被日美欧等的企业“垄断”。

可是,疫情起初是我国全力抗疫,而到3月初,我国初步控制住以后,也是及时复工复
产加大医疗防护物资的生产力度。同时,我国也是通过政府捐赠,或者企业捐赠,也包括市场销售等方式,极力满足全世界对医疗防护物资的需求。

很显然,制造业大国的我国,没有,也不会用医疗防护物资,来“威胁”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的。或许,有些时候话语有些过,但是行动上,我国通过海关商务部等行政部门严把出口关,避免有不合格的商品出口,体现了大国的担当,更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

不明白我国制造业非常努力发挥作用的时候,日美咋会有此想法与呼吁的?而按照商务部的说法,华南美国商会中,有75%的企业不会撤离的,很多日企不但不撤离,甚至还
要加大对我国的投资。如此调查数据,起码能够说明,产业链优势和规模优势,已经让跨国企业因为成本和效率很难舍弃我国的营商环境。

然而,对跨国企业来说,很难撤离我国,但并不等于我国的营商环境就很好了。按照公开的数据,我国2019年的营商环境位全世界第31名,虽然在持续改进提高之中,但是差距依然存在着。其实,我国也一直在努力,无论是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或者是外商投资法等,不断出台。打造透明优良的营商环境,一直是我国政府,也是各地,尤其是各自贸区开发区或者新区等的追求与目标。

成绩是有的,只是从日美的撤企诉求中,我们也得认真反思。就如玻璃大王曹德旺先生所说的,短时期内,考虑到成本与配套设施,日美企业不会撤离的,但这次疫情之后,各国着手构建更独立、完整、安全的产业链,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会是一个趋势。

特别是考虑到我国开放改革后,日美企业在我国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若是真的出现去中国化的话,这不能不引起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警惕。现实中,近几年来,跨国企业撤离我国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三星手机产业的撤离,如今三星在越南投资,产值高达600亿美元。还有日本企业,老美企业,在过去的几年里,以转
产或者调整的名义撤离的也不少。

因此,我以为虽然我们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不是哪个人、哪个国家能够随意改变的”,全球分工产业链去中国化,是不用担忧的。但是,从日美呼吁企业撤离我国,从此次新冠疫情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来判断,我们不能不高度重视这种去中国化的趋势。毕竟,要想真正的保持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起码得改进营商环境,力争提高到全世界的前列,让所有的跨国企业能够有一个明确的预期,很显然,就非常重要了。

自信是应该的,但是这种公开的要求或者呼吁所传递出来的信号,也不应该不重视的。否则的话,那就是盲目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