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失衡的本质

y
yutuo
楼主 (未名空间)

中美贸易失衡的本质:以出口为导向的东亚模式的负面全球经济失衡与东亚模式的经济摩擦

为什么推行东亚模式的国家,都会和美国发生经济摩擦?

因为东亚国家主要依靠美国完全开放市场,东亚国家得以扩大出口,同时进口所需要的原材料,经济快速增长。可以说,东亚国家的繁荣是离不开美国市场的巨大需求。

过去十五年的中国经济轨迹和逻辑,同60年前的日本相差无几。

不同的地方是,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让中国学习的速度更快;中国因为人口因素,对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大。

二战”以后,美国之外实现快速、稳步发展的经济体,均有着鲜明的本地特色,但共性也很明显,那就是借助全球化。从战后的西德、日本,到后来的中国,概莫能外。一个普适的路径是,利用廉价成本优势,尽可能多地向美国市场出口,快速完成国内积累、增加美元储备,跻身全球重要经济体行列,同时提升本国货币地位。所不同的,只是时间上的差异。这个过程中,美国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同时期的后起国家,与美国间的摩擦不断,后者的地位被持续挑战。

这种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赶超模式,除了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同时使得推行东亚模式的国家的经济增长对外贸产生依赖,产业链/产业结构固化。

因为,东亚地区国家的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导致本国人民不富裕,即使是发展几十年了的日本,也长期依赖美国的国内市场,需要靠美国的庞大需求来消化产能,出口创汇。同时,东亚国家常常在汇率上面绑定美元,故意压低汇率,导致商品十分便宜,对美国进行大量倾销,以此拉动经济发展。同时,东亚地区国家常常有许多贸易壁垒,阻碍美国的高端商品进入,或者不允许美国资本投资,限制各种条款。

长此以往,导致美国国内经济失衡,甚至出现金融危机。大量工人下岗,美国政府不得不对顺差国进行谈判,减少经济失衡

以中国为例:

经济发展向环境和劳动者转嫁成本,环境被进一步破坏、劳动者收入持续低位徘徊。

在外贸出口大幅增加带动GDP连续高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居民仍然不富裕(却积累了庞
大的外汇储备),这造成国内市场消费不足,

同时又因为国内诸多行业的准入壁垒不准发展,大量资金无处可去只能发展相对公平和开放的外贸行业,结果导致外贸成为最重要的发展引擎。

“强化外贸出口的作用”成为一个政策和市场共同推动的结果,最终形成“国内消费不足和增加出口”之间的恶性循环:这正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

日美贸易摩擦从50年代的行业摩擦,到80年代的货币摩擦(于杰翻译的《时运变迁》和《管理美元》分别提供了历史纵切和横切的最佳纪录),到经济体制摩擦,持续了近半个世纪。难产的根源在于东亚官僚社会与美式自由经济的背后的制度文化的差异,并非几次谈判和协议就能解决。

日本官僚体系长期勒住一亿多优质工蚁一起挤小房子开小车,没能诞生足够多的高收入中产和富豪、别墅大宅庄园,则内需始终会有缺口,需要依赖外部经济体背负债务、让出就业机会,那摩擦就怎么都解决不了。

以日本为例:

在美日经济谈判期间,美国认为:日本需要在其社会基础设施--住房、公园和道路--上投入更多。

美国官员援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近的一项研究:日本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美国谈判代表认为,通过增加投资,日本将吸收部分过剩储蓄,并产生国内需求,从而增加进口。

美国希望日本能够改革自己的内部经济结构,使日本人民不用为了一套房子而辛辛苦苦的还房贷(会挤压消费,造成产能过剩,结果更依赖美国市场),这样日本人能消费更多的商品,日本也会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主要原因就是中国长期依赖美国市场,经济发展以出口为导向,挤压了美国国内的中低端工厂和工人。而为什么,中国长期依赖美国市场呢?主要还因为国内经济改革不彻底,导致中国内需始终发展不起来,老百姓手里没钱,消费不了,只能靠外国人来消费过多的商品。

现在的全球经济失衡(global imbalance)现象:新兴市场经济体和欧元区经济体的储蓄大量地涌入美国,购买美国的安全资产;在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上,则表现为这些经济体的贸易盈余和美国的贸易赤字。

罗伯特.莱特希泽

对过去十年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作用的评估

——在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2010年9月20日会议上的证词

节选:

C. 对美国的明显不利之处

PNTR推动者向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保证,中国入世对美国没有任何不利之处。正如已经讨论过的,2001—2009年期间,美中两国的贸易赤字几乎增长了两倍。早在2006年,保罗·克鲁格曼就警告说,美国对华贸易赤字“不可持续”,这种赤字带来的经济后果“将惨不忍睹”。如今,我们的对华赤字是一个重大问题已经成为广泛共识。上面提过,商务部长洛克已经说了,我们的对华贸易赤字“确实无法持续”。2009年11月,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强调说,贸易模式必须改变:

金融危机……清楚表明,以前的全球经济模式不可持续。为了给增长建立更为广泛的全球化基础并避免未来再度发生此类危机,我们必须重新平衡全球需求。

由于美国消费者在前些年储蓄增加、花费减少,也由于我们的政府开始步入一种财政责任轨道,拥有庞大持续顺差的新兴市场和经济体必须将其增长转向国内需求并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全世界的政府都必须接受这种基本现实,否则我们都将遭遇增长放缓。

确实,我们的对华贸易赤字显然在制造2008年破灭的金融泡沫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的外汇储备从2000年的1650亿美元快速增加到2009年底的24000亿美元,很大程度上
归功于其不断扩大的对美顺差。哈佛大学的尼尔·弗格森教授最近解释了这些储备是如何导致如今的经济危机的:

这种史无前例的储备累积打开了金融扭曲的潘多拉魔盒。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使其价格上涨,从而导致美国国债收益低于应有水平。长期利率降低使得美国家庭消费水平提升,并拉大了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距。而且,因为外国储蓄主要通过政府(或央行)之手流向国债之类的安全资产,私人投资者为了寻求高回报便转向别处。这刺激了金融工程师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比如抵押债务。”

中国的高储蓄率和较低的人均收入,大量出口商品等于对外部的实体经济大量输出通缩,同时向美国的金融资产输出了大量的通胀(外汇储备大量购买国债等金融资产,压低了利率,推高了资产价格,催生了美国资产泡沫)

将美元强制结汇后拿去买美国国债(也只能买美国国债)是一个双输的行为。对我们自己,我们溢出的生产力并没有换回更多的商品(按需买边际效应是最高的),换回的美国国债收益率又低,造成了效率浪费;对美国来说,我们的顺差没有买美国产品而是买美国国债,会让美国人把我们当仇人看待—

打个比方,当我们给美国下了一亿美元订单,美国就首先多了一亿美元的产出(计入本年GDP)。美国人的边际消费率又很高(约80%),他挣了这一亿美元(假设COGS为零,本质COGS也是花出去的都一样),那么储蓄2000万(不会贷款出去产生GDP)后会花掉
8000万。而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那么另一个美国人又会收入8000万…以此类推,这一亿美元给美国带来了五亿美元的GDP。

而如果是买美国国债,由于没有需求,所以没有新增的最初产出,所以对美国GDP的贡
献是零。同时我们换回债券交出美元,美国市场上的美元并没有减少。美国人总体消费大于产出、背上了债务(新发行国债),GDP还没动静。美国人自然更希望你下订单而
不生是买国债。

所以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

现在考虑到“信心”及人民币国际化不顺等问题,外汇储备肯定要维持在一定维度。但并不是外汇储备越多越好,重要的是保持创汇能力(即生产比较优势)。将现有的外汇加大对美国产品及技术的购买保证经济活力及国内产业升级是比较合适的。

其实后发国家积累一些顺差是可以理解的,更重要的是中国需要进口材料,保持一定外汇余额在中国未实施完全自由兑换前确有一定必要。

但是由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成本等的关系,中国大量积累顺差,造成美国长期逆差,确实同时影响了两国经济增长。

中国在高顺差下面临资产泡沫(房地产泡沫)和通胀威胁(物价上涨),美国则不断负债,形成不可持续的结构。无独有偶,在当前的国际贸易格局下,长期顺差本身也是不可持续的。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指的是参与贸易的两国都可以出口自己擅长的产品,换取进口对方擅长的产品。如果美国在进口中国某种产品同时,可以通过出口其他优势产品平衡逆差,在另一个产业中“补”回就业损失,就是一个典型的“双赢”结局。但如果中国不愿意进口美国相对优势产业的产品(医药),而一味的出口本国优势产品,实际上就是损害了部分美国国内产业的利益。

假如说国际贸易是有利于双方的事,长期顺差就变成损人利己,对方不可能不产生抵触。

中国经济循环不畅

早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指出,中国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金融风险有所积聚。中国经济问题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

副总理刘鹤对国内经济结构有很深刻的认识,但过去两年了,因为许多原因,改革推行的很慢,阻力太大。

国内经济结构的一个最大问题是:税太多,管制太多。

重税重费消灭了国内新买家(税收变成了百万亿国资,但重税重费下企业收益率到头、就业工薪增长到头,买不动了)、也没有了国外新买家(国外低端中国人被挤掉了,高端产业又扩张不起来因为中国不让人进来,政府手里捏着三万亿美元外储不肯变成订单),结果很多国有资产白攒了 -- 工厂产能过剩、国企亏损、民企下岗、银行坏账;经济增长和税收也要掉下来了。

国内结构性不对称,就需要结构性改革。注册制、土地经营权流通(未来可能宅基地和地权流通)、央地分权(尤其是教育、医疗、娱乐等行业的管制下放)等

其中最立竿见影的就是减增值税、减社保费、发国债填补政府赤字,民间财富和购买力大幅上升,当下能吃下过剩产能,未来国债到期时边缘国资也能卖个好价,总比现在过剩亏损、银行坏账、员工下岗、变成废铁,要好太多了。未来核心国资也能溢价,也没那么多虫子。地方财政也能像个样子。

终极目标是进化到类似英美国家的玩法:让中国资本、全球资本尽可能多的跑到中国来生机勃勃;最好能让外国公司敢到中国上市(这就要求你不能瞎搞,股市治理要看齐美国)

逆转现在很蠢的(打工--赚钱--买美国国债存放或者变成国资)的东亚模式 --实际上
中国十亿人这么玩,不仅自己穷,也搞得美国也没新增就业和经济增长(因为工厂被你挤垮了,结果你因为税太高又不买起高端商品或者政府拦着不给买),结果,搞得美国经济也萎靡不振,大家全都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