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西方科学家”有多邪恶,看看这个就知道了

M
Martinitz
楼主 (未名空间)

1981年,两个著名的西方科学家提出了“亚洲疾病问题”实验:

  想象美国正准备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疾病的发作将导致600人死亡。
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假定对各方案所产生后果的精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

  情景一:对第一组被试(N=152)叙述下面情景:如果采用A方案,200人将生还。(72%);如果采用B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人将生还。(28%);

  情景二:对第二组被试(N=155)叙述同样的情景,同时将解决方案改为C和D:如
果采用C方案,400人将死去。(22%);如果采用D方案,有1/3的机会无人将死去,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78%);

  但实质上情景一和二中的方案都是一样的,只是改变了以下描述方式而已。但也正是由于这小小的语言形式的改变,使得人们的认知参照点发生了改变,由情景一的“收益”心态到情景二的“损失”心态。即是以死亡还是救活作为参照点,使得在第一种情况下被试把救活看作是收益,死亡看作是损失。不同的参照点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面临收益时人们会小心翼翼选择风险规避;面临损失时人们甘愿冒风险倾向风险偏好。因此,在第一种情况下表现为风险规避。第二种情况则倾向于风险寻求。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收益和损失完全是以认知参照点为依据的,参照点不一样,人们决策的方式也不一样。再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例如,让人们对下列情景进行决策:(被试N=
150)

  情景一:如果一笔生意可以稳赚800美元,另一笔生意有85%的机会赚1000美元,
但也有15%的可能分文不赚。

  情景二:如果一笔生意要稳赔800美元,另一笔生意有85%的可能赔1000美元,但
相应地也有15%的可能不赔钱。

  结果表明,在第一种情况下,84%的人选择稳赚800美元,表现在对风险的规避,
而在第二种情况下87%的人则倾向于选择“有85%的可能赔1000美元,但相应地也有15%的可能不赔钱”的那笔生意,表现为对风险的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