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1916年,中交两行接到中央密令停止兑付后…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4月11日 14点32分 PT
共 (2)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a
abyssdragon
大约 5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01
1916年
5月12日,
上海长乐路1235号一座红砖小洋楼里
中行上海分行副经理张嘉璈在日记里写道:
早上,我从住处来到中国银行,附近三条马路挤满了人。
我勉强挤到银行门口,发现来取钱的人争先恐后,撞门攀窗,不顾生死。
他们手里拿着的不过是几张1块或5块的纸币,或者两三百元的存单。
02
1916年的中国,4年前才刚刚结束了统治了276年的清王朝 ,进入到北洋政府时代。
连年战乱 军费剧增 经济萧条 国库如洗
外债累累 抵押已穷 民脂民膏 搜刮殆尽
中国犹如一艘满目疮痍的巨轮,在浓雾中缓慢地航行,绝望压抑,看不清方向
1915年底,袁世凯计划称帝。
为了筹备登基大典一系列的巨大花销
时任交通银行总经理,同时兼任总统府秘书的梁士诒开动机器疯狂印钞
在1914年,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货币发行量分别 1640万 和 893万
到了1915年,中行、交行的货币发行量已经猛增到 3844万 和 3729万
然而印得还是没有花得快,单是交通银行在袁世凯登基前夕就垫资了4750 万
03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起义,打响了护国运动的第一枪
蔡锷
袁世凯要镇压啊,于是开炮。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护国战争打响后 北洋的军费开支每月猛增500万,这给了本就十分艰难的政府财政致命一击
要知道1916年上半年,各省给北洋政府仅仅上缴了八百多万,还不够打2个月的仗。
没钱打仗怎么办?
老办法,印钱。
可士兵也不是傻子,大家都知道各省财政困难。
纸币变纸比女人变脸都快,所以只要银元,不要纸币。
印钱不好使怎么办?
老办法,借钱。
可外国人也不是傻子,你手里所有值钱的家当都已经抵押贷款了,拿什么还?
在财政、舆论、军事等多方巨大压力下,袁世凯在3月宣布:我不当皇帝了,还当大总
统,行不?
不行!
陕西、四川各省相继宣布独立。
由于疯狂印钞,世面上流动的货币已经太多太多。
而银行手里银两和银元兑换准备金远远不足
时局动荡,人们更愿意持有相对保值的银元,银行随时有被挤兑破产的风险。
04
什么是兑换准备金?
什么是挤兑?
这里多啰嗦几句
先说说我们在新闻里经常听到的准备金
银行通过存款放贷赚钱,贷得越多赚的越多,但是不能都借出去,不然如果有很多人来取钱 就拿不出来了。
银行会根据央行要求,上交央行一部分存款,保证随时都能支付存户的存款。
这个钱就叫准备金。
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比例就叫存款准备金率。
我们经常听到新闻里讲央行降准,说的就是降低准备金比例。
这样银行可以拿更多钱给企业贷款,带动经济发展。
兑换准备金,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兑换银行发行货币而准备的金、银、外汇等。
什么叫挤兑?
遇到一些极端事件,大家担心自己的存款安全,短时间大量的存户都来跑来银行兑现贵金属或现钞,这种现象就是挤兑。
如果来取钱的人太多,银行手里的准备金不足以兑现 那银行就只能破产了
梁士诒
为了防止挤兑,交行总经理梁士诒想出个好办法
不兑...
真是个小天(sha)才(bi)!
抢在停兑令正式发布前,消息灵通的官僚、政客立马把手里的钱兑现,然后消息很快传开,普通市民蜂拥而至,京津、济南等北方城市都发生了严重的挤兑。
05
1916年5月10日 中交两行上海分行接到中央密令:
停止兑付!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总经理宋汉章、副经理张嘉璈看到发来的电报惊呆了
一旦停兑,那么中国的银行将从此信用扫地
整个中国金融体系也会被外资银行彻底压制,永无翻身之日!
两人商量后决定违抗中央命令,保住中国金融血脉
于是宋张两人把接到的通知扔到一边,坐下来开始冷静思考接下来的对策。
他们核算了一下库存现金准备。
上海分行共发行了400多万元纸币,有现金准备250万元(当年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其实中国银行的总行的前身 所以手里的弹药最充足),足以应付几天的兑换
如果钱不够,还有不动产(主要是一些房产和仓库)可以抵押变现
这时候。
经验老道的宋汉章想到一个严重的问题。
他多年和政府打交道,
4年前,他因为拒绝将银行存款 『借给』沪军都督陈其美,
被逮捕扣留了20多天才释放。
陈其美
此刻,如果两人公然抗命很有可能被政府免职甚至逮捕,那抗兑的计划就泡汤了。
宋汉章立即起身,拜访上海会审公堂的法官。
会审公堂是当时租界的法院,中行上海分行位于英租界汉口路,所以受租界的法律保护。
宋汉章问法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留在银行,多工作几日,不会被政府免职?“
法官说:“此事说来也好办,只要是租界地面上中国银行的利害关系人,如股东、存户向会审公堂提出诉讼 那么在诉讼判决前 ,北京当局就不能随意解任经理,更不能将
你们逮捕。“
(老王给翻译下:只要你们被人起诉,判决前就不能被解雇)
宋张两人当日下午立即拜访『南三行』的朋友:
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叶景葵,浙江实业银行总经理李铭 以及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
陈光甫。
大家分头请律师,以股东的身份向法院提起诉讼 要求中行上海分行“将存款及钞票准备充足,照常兑付”,并要求诉讼期间,宋张二人不得脱离中行
张嘉璈走访了横跨政商两界的前清状元张謇,说明来意。
希望成立股东联合会,保护中国银行正常运转。
当年的中国银行有一半以上的股份是商股,中国银行的安危也直接关系到这些大大小小股东的利益。
张謇当场答应,所有股东愿作中行后盾,共同抗过这场风潮。
随即,中国银行商股股东联合会成立,推选张謇为会长,叶景葵为副会长,钱永铭为秘书长。
中国银行股东联合会经过商议,一致决定上海分行照常营业!
5月11日晚,汉口路,中行上海分行大楼灯火通明
上至经理,下至普通行员,都在连夜准备明天将要兑付的现金
06
5月12日星期五
北洋政府正式下达了停兑令 ,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听从政府命令,停止兑现 ,终日闭门。
于是就有了张嘉璈日记上描述的那一幕:
几千人将汉口路的中国银行围得水泄不通
为了缓解兑现的压力,中行上海分行在各钱庄每家存现洋5000元 , 在外商银行 每家各存数万元 , 帮助中行上海分行代为兑付。
5月13日 星期六
前来挤兑的人丝毫没有减少
按照惯例,银行只上午开业,但是为了保证前来兑现的人都能兑到现款,中行上海分行发出公告 延长营业时间到下午3点。
中国银行股东联合会 在当日《申报》发表通告:
1 为了维护上海金融的稳定,保全上海银行的信用 中行上海分行所有事务由股东联合
会主持
2 上海分行所有资产负债,已移交外国律师,代表股东管理一切,并随时有查账的权利3 中行上海分行发行的钞票 将准备金备足 移交外国律师保管 随时兑现 不得停付4.所有存款 , 均到期立兑
5月14日星期日
银行原本应该停业休息,但为了稳定金融形势。
中行上海分行登报告知:上午9点-12点特别营业,兑付正常。
5月15日星期一
来兑现的人已经开始慢慢变少 ,中行上海分行的现金准备也已消耗了80%
张嘉璈事后回忆:如果兑现的人还和前两天一样多 ,那上海分行就撑不住了
中行上海分行股东联合会在当日发给北洋政府的电报中说:
『停止中交两行兑现付存,无异宣告政府破产,银行倒闭,直接间接宰割天下同胞,丧尽国家元气,自此之后,财政信用一劫不复。沪上中国银行由股东决议,通知经理照旧兑钞付存,不能遵照院令办理,千万合力主持,饬中行遵办,为国家维持一分元气,为人民留一线生机!』
07
15日中午,宋汉章在麦加利银行邀请外商银行经理商讨此事,大家都明白如果中行扛不住了 外资银行也难以独善其身,最后商议决定:
“上海分行以房契和苏州仓库作担保 各外资银行借款200万给上海分行“
俄国道胜银行先行借给上海分行50万银元,用来兑现。
5月16日
外资银行致函告知 外商银行愿借给中国银行上海分行200万
消息传出后,人心逐渐稳定,兑现人数明显减少,只有百十来人。
5月17日
来兑现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5月18日
北洋政府给各省银行发电报说:
因为大家都不赞成停兑,那你们自行斟酌吧,我们不管啦~
5月19日
这场风暴终于逐渐平息,中行上海分行的员工们已经一周昼夜未休了
多年后回想起这一周的经历,张嘉璈还觉得不寒而栗。
上海的这一群年轻的银行家们,拼尽全力,终于为国家维持住了一分元气,为人民留住了一线生机!
那一年张嘉璈28岁,宋汉章44岁。
1949年春夏之交,一个叫徐子为的上海收藏爱好者闲逛地摊,发现两册日记手稿。
仔细翻看,才发现日记主人是曾经的中行上海分行副经理 张嘉璈
透过发黄的纸页,我们得以看到当年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时刻。
商人重利,他们似乎总是很冷静 ,总是不那么讨人喜欢。
但在最绝望的时刻,他们忘记了利益,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地守护着这个国家!
08
站在黄浦区汉口路50号,曾经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旧址。
向东望去,可以看见对岸璀璨的东方明珠,那里是上海现在的金融中心,聚集超过600
家中外金融机构。
往事如烟
但我不希望他们的故事
消散在历史的浓雾中
V
VincentLau
大约 5 年
2 楼
史料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01
1916年
5月12日,
上海长乐路1235号一座红砖小洋楼里
中行上海分行副经理张嘉璈在日记里写道:
早上,我从住处来到中国银行,附近三条马路挤满了人。
我勉强挤到银行门口,发现来取钱的人争先恐后,撞门攀窗,不顾生死。
他们手里拿着的不过是几张1块或5块的纸币,或者两三百元的存单。
02
1916年的中国,4年前才刚刚结束了统治了276年的清王朝 ,进入到北洋政府时代。
连年战乱 军费剧增 经济萧条 国库如洗
外债累累 抵押已穷 民脂民膏 搜刮殆尽
中国犹如一艘满目疮痍的巨轮,在浓雾中缓慢地航行,绝望压抑,看不清方向
1915年底,袁世凯计划称帝。
为了筹备登基大典一系列的巨大花销
时任交通银行总经理,同时兼任总统府秘书的梁士诒开动机器疯狂印钞
在1914年,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货币发行量分别 1640万 和 893万
到了1915年,中行、交行的货币发行量已经猛增到 3844万 和 3729万
然而印得还是没有花得快,单是交通银行在袁世凯登基前夕就垫资了4750 万
03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起义,打响了护国运动的第一枪
蔡锷
袁世凯要镇压啊,于是开炮。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护国战争打响后 北洋的军费开支每月猛增500万,这给了本就十分艰难的政府财政致命一击
要知道1916年上半年,各省给北洋政府仅仅上缴了八百多万,还不够打2个月的仗。
没钱打仗怎么办?
老办法,印钱。
可士兵也不是傻子,大家都知道各省财政困难。
纸币变纸比女人变脸都快,所以只要银元,不要纸币。
印钱不好使怎么办?
老办法,借钱。
可外国人也不是傻子,你手里所有值钱的家当都已经抵押贷款了,拿什么还?
在财政、舆论、军事等多方巨大压力下,袁世凯在3月宣布:我不当皇帝了,还当大总
统,行不?
不行!
陕西、四川各省相继宣布独立。
由于疯狂印钞,世面上流动的货币已经太多太多。
而银行手里银两和银元兑换准备金远远不足
时局动荡,人们更愿意持有相对保值的银元,银行随时有被挤兑破产的风险。
04
什么是兑换准备金?
什么是挤兑?
这里多啰嗦几句
先说说我们在新闻里经常听到的准备金
银行通过存款放贷赚钱,贷得越多赚的越多,但是不能都借出去,不然如果有很多人来取钱 就拿不出来了。
银行会根据央行要求,上交央行一部分存款,保证随时都能支付存户的存款。
这个钱就叫准备金。
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比例就叫存款准备金率。
我们经常听到新闻里讲央行降准,说的就是降低准备金比例。
这样银行可以拿更多钱给企业贷款,带动经济发展。
兑换准备金,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兑换银行发行货币而准备的金、银、外汇等。
什么叫挤兑?
遇到一些极端事件,大家担心自己的存款安全,短时间大量的存户都来跑来银行兑现贵金属或现钞,这种现象就是挤兑。
如果来取钱的人太多,银行手里的准备金不足以兑现 那银行就只能破产了
梁士诒
为了防止挤兑,交行总经理梁士诒想出个好办法
不兑...
真是个小天(sha)才(bi)!
抢在停兑令正式发布前,消息灵通的官僚、政客立马把手里的钱兑现,然后消息很快传开,普通市民蜂拥而至,京津、济南等北方城市都发生了严重的挤兑。
05
1916年5月10日 中交两行上海分行接到中央密令:
停止兑付!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总经理宋汉章、副经理张嘉璈看到发来的电报惊呆了
一旦停兑,那么中国的银行将从此信用扫地
整个中国金融体系也会被外资银行彻底压制,永无翻身之日!
两人商量后决定违抗中央命令,保住中国金融血脉
于是宋张两人把接到的通知扔到一边,坐下来开始冷静思考接下来的对策。
他们核算了一下库存现金准备。
上海分行共发行了400多万元纸币,有现金准备250万元(当年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其实中国银行的总行的前身 所以手里的弹药最充足),足以应付几天的兑换
如果钱不够,还有不动产(主要是一些房产和仓库)可以抵押变现
这时候。
经验老道的宋汉章想到一个严重的问题。
他多年和政府打交道,
4年前,他因为拒绝将银行存款 『借给』沪军都督陈其美,
被逮捕扣留了20多天才释放。
陈其美
此刻,如果两人公然抗命很有可能被政府免职甚至逮捕,那抗兑的计划就泡汤了。
宋汉章立即起身,拜访上海会审公堂的法官。
会审公堂是当时租界的法院,中行上海分行位于英租界汉口路,所以受租界的法律保护。
宋汉章问法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留在银行,多工作几日,不会被政府免职?“
法官说:“此事说来也好办,只要是租界地面上中国银行的利害关系人,如股东、存户向会审公堂提出诉讼 那么在诉讼判决前 ,北京当局就不能随意解任经理,更不能将
你们逮捕。“
(老王给翻译下:只要你们被人起诉,判决前就不能被解雇)
宋张两人当日下午立即拜访『南三行』的朋友:
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叶景葵,浙江实业银行总经理李铭 以及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
陈光甫。
大家分头请律师,以股东的身份向法院提起诉讼 要求中行上海分行“将存款及钞票准备充足,照常兑付”,并要求诉讼期间,宋张二人不得脱离中行
张嘉璈走访了横跨政商两界的前清状元张謇,说明来意。
希望成立股东联合会,保护中国银行正常运转。
当年的中国银行有一半以上的股份是商股,中国银行的安危也直接关系到这些大大小小股东的利益。
张謇当场答应,所有股东愿作中行后盾,共同抗过这场风潮。
随即,中国银行商股股东联合会成立,推选张謇为会长,叶景葵为副会长,钱永铭为秘书长。
中国银行股东联合会经过商议,一致决定上海分行照常营业!
5月11日晚,汉口路,中行上海分行大楼灯火通明
上至经理,下至普通行员,都在连夜准备明天将要兑付的现金
06
5月12日星期五
北洋政府正式下达了停兑令 ,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听从政府命令,停止兑现 ,终日闭门。
于是就有了张嘉璈日记上描述的那一幕:
几千人将汉口路的中国银行围得水泄不通
为了缓解兑现的压力,中行上海分行在各钱庄每家存现洋5000元 , 在外商银行 每家各存数万元 , 帮助中行上海分行代为兑付。
5月13日 星期六
前来挤兑的人丝毫没有减少
按照惯例,银行只上午开业,但是为了保证前来兑现的人都能兑到现款,中行上海分行发出公告 延长营业时间到下午3点。
中国银行股东联合会 在当日《申报》发表通告:
1 为了维护上海金融的稳定,保全上海银行的信用 中行上海分行所有事务由股东联合
会主持
2 上海分行所有资产负债,已移交外国律师,代表股东管理一切,并随时有查账的权利3 中行上海分行发行的钞票 将准备金备足 移交外国律师保管 随时兑现 不得停付4.所有存款 , 均到期立兑
5月14日星期日
银行原本应该停业休息,但为了稳定金融形势。
中行上海分行登报告知:上午9点-12点特别营业,兑付正常。
5月15日星期一
来兑现的人已经开始慢慢变少 ,中行上海分行的现金准备也已消耗了80%
张嘉璈事后回忆:如果兑现的人还和前两天一样多 ,那上海分行就撑不住了
中行上海分行股东联合会在当日发给北洋政府的电报中说:
『停止中交两行兑现付存,无异宣告政府破产,银行倒闭,直接间接宰割天下同胞,丧尽国家元气,自此之后,财政信用一劫不复。沪上中国银行由股东决议,通知经理照旧兑钞付存,不能遵照院令办理,千万合力主持,饬中行遵办,为国家维持一分元气,为人民留一线生机!』
07
15日中午,宋汉章在麦加利银行邀请外商银行经理商讨此事,大家都明白如果中行扛不住了 外资银行也难以独善其身,最后商议决定:
“上海分行以房契和苏州仓库作担保 各外资银行借款200万给上海分行“
俄国道胜银行先行借给上海分行50万银元,用来兑现。
5月16日
外资银行致函告知 外商银行愿借给中国银行上海分行200万
消息传出后,人心逐渐稳定,兑现人数明显减少,只有百十来人。
5月17日
来兑现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5月18日
北洋政府给各省银行发电报说:
因为大家都不赞成停兑,那你们自行斟酌吧,我们不管啦~
5月19日
这场风暴终于逐渐平息,中行上海分行的员工们已经一周昼夜未休了
多年后回想起这一周的经历,张嘉璈还觉得不寒而栗。
上海的这一群年轻的银行家们,拼尽全力,终于为国家维持住了一分元气,为人民留住了一线生机!
那一年张嘉璈28岁,宋汉章44岁。
1949年春夏之交,一个叫徐子为的上海收藏爱好者闲逛地摊,发现两册日记手稿。
仔细翻看,才发现日记主人是曾经的中行上海分行副经理 张嘉璈
透过发黄的纸页,我们得以看到当年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时刻。
商人重利,他们似乎总是很冷静 ,总是不那么讨人喜欢。
但在最绝望的时刻,他们忘记了利益,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地守护着这个国家!
08
站在黄浦区汉口路50号,曾经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旧址。
向东望去,可以看见对岸璀璨的东方明珠,那里是上海现在的金融中心,聚集超过600
家中外金融机构。
往事如烟
但我不希望他们的故事
消散在历史的浓雾中
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