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身核心?皮薄馅大?一起审视日本重巡洋舰的防护水平

p
ppyueyeu
楼主 (未名空间)

长久以来对于日本建造的各种条约型重巡洋舰都有一种“皮薄馅大”的说法。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有必要通过数据来了解这个问题,并反思她们的防护水平。

计算中所使用的舰炮:
1. Mk12型38倍径127毫米舰炮(4700米垂直穿深70毫米,13700米垂直穿深33毫米、水
平穿深30毫米);

2. 三年式50倍径14公厘舰炮(4700米垂直穿深114毫米,13700米垂直穿深56毫米、水
平穿深25毫米,18300米垂直穿深43毫米、水平穿深51毫米);

3. Mk16型47倍径152毫米舰炮(4700米垂直穿深188毫米,13700米垂直穿深89毫米、水平穿深25毫米,18300米垂直穿深79毫米、水平穿深48毫米);

4. Mk9/14型55倍径203毫米舰炮(4700米垂直穿深277毫米,13700米垂直穿深132毫米
、水平穿深30毫米,18300米垂直穿深112毫米、水平穿深38毫米);

5. Mk12/15型55倍径203毫米舰炮(4700米垂直穿深315毫米,13700米垂直穿深168毫米、水平穿深36毫米,18300米垂直穿深122毫米、水平穿深48毫米)。

注:数据来自网站“舰炮与装甲”,里面标出了各个距离上不同舰炮的穿深,可以说是大大减少了我们的工作量。

古鹰级/青叶级重巡洋舰:


古鹰级并非因华盛顿海军条约而诞生,她们是日美轻型巡洋舰竞赛的最终产物。古鹰级完全脱离了以往的5500吨级轻巡洋舰的水雷战队旗舰概念,四艘巡洋舰可以编成夜战战队独立作战,也可以作为主力舰队的前卫力量,为主力舰队提供侦查——这也是后面的日本重巡洋舰的基本职能。

平贺让敏锐地认识到鱼雷兵装在古鹰级身上是不必要的,她们的主要任务是炮战。然而,在海军的坚持下,平贺让被迫妥协。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鱼雷成了重巡洋舰的最大威胁,而鱼雷直到三十年代的作战条例中“重巡洋舰需要掩护水雷战队”的精神确立后才是必要的。不过这些跟我们的话题没有什么关系,就此打住。

作为一艘大号轻巡洋舰而言,古鹰级的设计是相当优秀的:适航性和稳定度较好,武器重量不至于造成致命的威胁。尽管军令部要求的中央防水纵壁可能带来因单侧进水而让军舰迅速倾覆的问题,但就其7100吨的标准排水量而言,古鹰级已经相当优秀。


注:图中的数字不是“毫米”而是“磅”,10磅=6.35毫米。注意左侧的中央防水纵壁。
古鹰级的主装为76毫米的NVNC装甲钢(后续的重巡洋舰都使用NVNC),9°外倾,虽然
在8寸炮面前薄的和纸一样,但是好歹没有特别大的漏洞(鞭尸希佩尔)。主装上方连
接35毫米的NVNC甲板,再往左边则是烟囱基座的38毫米装甲。水下几乎裸奔,仅能抵御200kgTNT当量的爆炸。弹药库有一圈51毫米的装甲和35毫米的顶部装甲,而炮塔只有25毫米及以下的装甲防护。诚然这个防护只能用脆皮来形容,但是别忘了,古鹰级的标准排水量只有7100吨。


从古鹰级开始,日本重巡洋舰的设计秉承了重舰体防护的思路。她们都有着完备的防护体系,尤其是特别强化弹药库防护。与之相反,她们的上层建筑和炮塔几乎没有任何防护,鱼雷发射管也缺乏必要的装甲来防止殉爆。

妙高级重巡洋舰与高雄级重巡洋舰:


妙高级的设计背景又不同,她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条约巡洋舰。最初平贺让迫使军令部放弃了鱼雷兵装,但后来接手设计工作的藤本喜久雄抵挡不住压力,甚至还将鱼雷数量增加了一倍之多。此外,藤本喜久雄还增设了高射炮甲板。武器重量的增加提高了妙高级的重心,使得日本重巡洋舰第一次产生了横向稳定性差的问题。藤本喜久雄软弱的性格导致他只会一昧迎合军令部的要求,哪怕这些要求会对舰艇造成巨大的威胁。


妙高级重巡洋舰配备了102毫米的主装甲带,外倾12°,大大提升了防护水平(虽然说
依然不能在正常交战距离抵御8寸炮弹)。水平装甲依然是35毫米厚。在妙高级身上,
弹药库总算有了一点能看的防护,水下防护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炮塔依旧裸奔,不过也可以赌一赌过穿(笑)。


横向稳定性不良的问题在高雄级身上变得更加严重:为了容纳旗舰设施,藤本喜久雄为高雄级设计了庞大的舰桥。稳定性不良导致高雄级的主炮散布极差,即便是后来加装了九八式射击延迟装置,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太好的改善。为了降低排水量,藤本喜久雄不顾一切地在高雄级身上应用了诸如电气焊接之类的不成熟技术,导致舰体强度不足。后继者福田启二好不容易才缓解了这些问题。


高雄级的防护体系继承了妙高级,稍微不同的是高雄级的弹药库侧面装甲更强,达到了127毫米,而弹药库顶盖则是47毫米。尽管高雄级的标准排水量超过了一万吨,但她们
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抵御8寸炮弹的重巡洋舰之一。


最上级轻/重巡洋舰


为了规避条约,最上级最初作为轻巡洋舰开工建造。虽然设计工作中途福田启二取代了藤本喜久雄,但当时最上级和利根级的设计已经基本敲定,他能做的也只是修修补补而已。不过公允的来说,最上级的稳定性问题并没有那些重巡洋舰那么差,防护方面也表现得较好。


最上级的主装为100毫米,20°外倾,弹药库侧面加强到了惊人的140毫米。主装逐渐向水下延伸以抵御水中弹的威胁(不过水中弹的威胁是否有日本人想的那么严重还没有定论)。水平装甲为35毫米的CNC装甲(含铜均质装甲),弹药库顶盖则是40毫米。有一
点需要注意:在水平装甲与主装甲带连接的地方是60毫米的倾斜CNC。最上级的防护思
路最终延续到了大和级战列舰的身上,可见其成功之处。


利根级轻/重巡洋舰


利根级最初也是作为轻巡洋舰开工,但建造途中日本摆脱了伦敦海军条约的束缚,她们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装备8寸舰炮。福田启二在利根级的身上彻底解决了遗留问题,把
利根级打造成了日本海军继古鹰级之后又一成功的重巡洋舰。由于炮塔全部前置以及稳定性的改善,利根级的火炮散布达到了理想的水平,让她们在萨马岛海战中得以大显身手。


装甲方面和最上级基本相同,弹药库顶盖加强到了56毫米,可以说是“坚不可摧”,利根级也成为了日本最为成功的重巡洋舰。


总结:

在有限的排水量里面装备如此多的武装、达到35节的航速、保持足够的防护对于设计师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日本海军的重巡洋舰从妙高级和高雄级的盲目堆砌到最上级和利根级的理性设计可谓是在摸爬滚打中走过的(第四舰队事件和友鹤事件)。不过也需要为她们正声:高雄级之后的重巡洋舰都对弹药库有着一定程度的加强,尽管主装可以被8
寸炮乱穿,她们也不至于马上暴毙,强化过的弹药库完全可以大大提升她们的生存能力。就她们的职能和排水量而言,达到这个成就是很不容易的。

来源:头条号:不攻自p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