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道家思想才是真正和自然科学相通的

l
lubbock12
楼主 (未名空间)

许多数术家,自然科学实验家都是老道或者是道中人

1232年北渡黄河以前,李冶的哲学思想偏于孔孟,信守儒家学说。但北渡之后,他的思想逐渐转为向道家靠拢。从他的读书笔记《敬斋古今黈》中展现的思想看来,他对庄子的思想理解甚为深刻,也很赞同。他对朱熹的理学思想并不全面认同,认为其中不通和有争议的地方也十分多,不应该盲目认同。而他认为“数学虽然是六艺中地位最低的一种技艺,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最需要的”的思想,也有可能来源于庄子。
对数学的看法
和秦九韶一样,李冶并不认为算学是“九九贱技”,认为“小数之假所以为大道所归”,也就是说“道”既来源于“小数”(技艺),又借“小数”而体现。他曾经在《益古演段》序中说过:“安知轩隶之秘不于是乎始?”(谁知道轩辕隶首得道的秘诀不是始于数学呢?)也许通过对数学这种“小数”的追求也可以达到“技进乎道”的境界。
李冶对当时基于道教和理学的数学神秘主义不以为然。在《测圆海镜》的序文中,李冶认为自然之数(数字)虽然不可穷尽但数学的道理(自然之理)是可以推导的,而数学的道理如同黑暗中的光亮一般,只要明白了道理,就可以明白数学的奥妙。
l
lubbock12

还有历史上金朝很可能并不是我们传统理解的那样野蛮不文明

“天元术并非李冶的独创,而是从金代起便在中国北方开始萌芽。据祖颐在《四元玉鉴后序》中的记载,李冶以前研究天元术的学者至少有蒋周、李文一、石信道、刘汝谐、李德载等等,但并未提到李冶。而除李冶之外,其它早期天元术的著作也已经失传。
1303年朱世杰的《四元玉鉴》问世,其中将天元术扩展为含有天元、地元、人元和物元的“四元术”,即四元高次方程组的解法,将天元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l
lubbock12

真正把中国自然科学给放躺下的罪魁祸首正是明朝

明代算学比起宋元时期并没有什么进展,尤其是天元术因为艰深难懂而少人研究,几近失传。明代顾应祥曾经撰写《测圆海镜分类释术》,在序中称“细考《测圆海镜》,如求城径即以二百四十为天元,半径则以一百二十为天元,既知其数,何用算为?似不必立可也。……每条下细草,虽径立天元一,反复合之,而无下手之处,使后学之士茫然无门路之可入。……每章去其细草,立一算术,……各以类分之,语义稍繁者,略加芟损,名曰《测圆海镜分类释术》。(仔细考查《测圆海镜》,求直径时就令二百四十为天元,求半径的话则令一百二十为天元,既然已经知道了天元的大小,为什么还要设天元呢?似乎没有必要”,完全没有明白天元术中天元为未知数的含义。他认为书中“每道题的演算中,虽然设立天元,但反复查看,觉得无从下手,后来的学习者茫然摸不到门道)”,因而将《测圆海镜》中关于立天元列方程的演算全部删去,只留下用开方术解方程的过程,以方便后人学习。李俨认为宋金元发展起来的天元术至此已被遗忘。

十八世纪时,随着西洋算学传入中国,李冶等人的天元术著作才被后来的数学家重新发现。清朝梅瑴成(梅文鼎之孙)曾经研读顾应祥的《测圆海镜分类释术》,对其中的天元之术感到不解,后来在研习西方的“借根方”法时发现所谓的“借根”就是“立天元”(都是设未知数),方才重新开始认识天元术。之后,《四元玉鉴》等其它天元术著作也被重新认识。后来的《四库全书》中收录了李潢家藏本的《测圆海镜》。1798年,清代大藏书家鲍廷博刊印的《知不足斋丛书》中收录了李锐校勘的《测圆海镜细草》十二卷。之后又有焦循和李锐在研究了《测圆海镜》、《益古演段》和《术数九章》后写的《天元一释》和《开方通释》两书,用较为明白的语言详细解释了李冶的天元术和秦九韶的正负开方术。至此,天元术和现代的方程论逐渐融合,而十八世纪末期以后方程论的研究也开始蓬勃发展。之后的相关作品包括1861年朝鲜数学家南秉哲著的《海镜细草解》、1873年张楚钟的《测圆海镜识别详解》、1896年刘岳云出版的《测圆海镜通释》、1898年叶耀元《测圆海镜解》,还有李善兰的《测圆海镜解》等等。
G
Ghostouch

中国古代的很多思想都停留在形而上阶段,缺乏实验验证,所以跟科学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l
lubbock12

不一样,我大元就差一步就可以成立国家科学院了
【 在 Ghostouch (鬼涧愁)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国古代的很多思想都停留在形而上阶段,缺乏实验验证,所以跟科学的差距不是一星半
: 点.

G
Ghostouch

你大元?
【 在 lubbock12 (非老非小将)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一样,我大元就差一步就可以成立国家科学院了

l
lubbock12

对,我大元
【 在 Ghostouch (鬼涧愁)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