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米格31之破障造型

p
pangyuyu
楼主 (未名空间)

米格31是苏联的继米格25之后的第二种突破热障的战机,针对米格25的缺点进行了改进,为了迁就D30F6巨大的尺寸,米格31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46吨,堪称截击之王,由于其采用了两侧进气,为迁就进气道前机身进行了修形,线条不如机腹进气的歼10饱满

图中米格31的外挂架设置在了翼刀正下方,巧妙利用了翼刀带来机翼强度,把翼刀当成了加强筋

米格31的双发窄间距布局迥异于苏27的宽间距升力体布局,表明了二者设计思路的不同,图中为脊背延伸过来的减速伞舱

图中进气道与机身的间距很大,在破热障后附面层很厚,必须将它们隔离到进气道之外http://www.mitbbs.com:8080/user/img/uploadIMG/yunying2/2019-09-09/pic5d75e703ce741.png

从这个角度可见米格31的楔形进气道倾斜度很大,比F22的复合后掠唇口的斜度大很多,形成两道非常尖锐的斜激波对气流进行减速增压

早期型号的米格31采用了一对尖锐的边条,有了边条涡流来吹除附面层,米格31省去了一对翼刀,但由于尖锐边条的涡流强度不足,外侧的那对翼刀还得留着

后期型号的米格31采用了类似枭龙用的孤形大边条,涡流更强劲,已经不需要再配置古老翼刀了

米格31的进气道上表面与机翼几乎在一个平面上,相当于显著增加了机翼面积,设计的很巧妙

米格31在开加力起飞,发动机的尾喷口非常硕大,图中可发现起飞时全动平尾和副翼的偏转方向相反,一个压尾,一个抬头,都是起飞的需要

方向舱面积较小,可见米格31对高速方向安定性的要求大于高速机动性,其实它的超音速机动性也没几个G,比F22差得远,圆圈内可能为转轴活页部件

米格31采用机腹半埋入挂架携带远程空空导弹,以此来减阻,这个地方带导弹没有苏27的进气道挂架好设计,比较局促,有可能影响起落架的收放,可能是米格31的薄机翼强度不够,不得不在此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