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是1917年日本人发明的

P
PBSNPR
楼主 (未名空间)

1917年日本学者发现了野生水稻雄性不育。美国农学家琼斯于1926年提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努力,提出了多种基于雄性不育来实现水稻杂交技术路线,著名的有欧内斯特·罗伯特·西尔斯的“三系法”技术路线设计、爱德华生(Edwardson,J.R.,1956)的“二系法”以及日本科学家新城长
有的“三系法”育种方案。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亨利·毕彻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并因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1968年,日本科学家新城长友经过多年努力提出了一系列诸如赶粉等等杂交水稻育种新方法,首次成功实现了基于“三系法”配套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