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静音车厢”不能完全依靠自律

l
lucycc
楼主 (未名空间)

“静音车厢”的推行,是精细服务的创举,也是文明出行的呼吁,而相关讨论的背后则是对公德更深切的渴望。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将在今年年底前推出“静音车厢”等新服务新举措,在网络上引发大量关注与评论。避免旅途免于噪音烦扰,是维护良好乘车秩序的前提,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具体体现。

一项重要措施的利弊,需要市场的检验和公众的讨论,进而形成某种共识。就“静音车厢”这一创举来说,其初衷是通过旅客自律来实现“静音”目的,从而起到文明导向的作用。大多数人都支持这一举措,原因很简单,毕竟没有几个人愿意忍受孩童的吵闹、视频外放音、无休止的电话、争吵般的聊天。“静音车厢”主要是针对愿意遵守相应行为规范的旅客,任何有文明自律意识及能力的旅客,都可以在网上购票时选择“静音车厢”。但是,选择“静音车厢”的旅客未必都具备文明自律意识,也未必都是“想静静”。所以,有一点必须明确:既然选择了“静音车厢”,就意味着达成了契约,就必须遵守相关规定。这里既有白纸黑字的文明守则,也有环境氛围形成的道德约束。但是仅有这些仍然不够,还应当有铁路部门针对违反规定者的硬约束。

单纯的道德自律与文明约束,难以阻止部分旅客制造噪音的行为。这需要铁路部门出台更为详细的约束规则,比如,对于在“静音车厢”制造噪音者,可先行教育劝导,制止无效或事

后再次违规者,可限制其再次购买“静音车厢”。

总之,“静音车厢”必须名符其实,实现这一目标,不能完全依靠旅客的自律。“静音车厢”必须静音,并不意味着其它车厢就不需要静音。其它车厢的旅客同样可以通过文明自律来“降噪”。而“静音车厢”务必要发挥好自身的导向作用,引导所有车厢都尽可能地实现静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