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车的dealer是垃圾,VW车厂更垃圾

d
dongdongnei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作者:翟晓洁

(一)日本女子叫做诚子,他的丈夫俗名李叔同
1918年的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寻遍杭州的庙宇,终于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的丈夫。

此时,她心爱的丈夫早已剃度出家,身着灰褐色的僧袍,神色静淡,漠然如空,全然没了往日的光彩。

她顿时坠泪如珠。

“叔同!”

“请叫我弘一。”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爱,就是慈悲。”

“慈悲对世人,何以独伤我?”

日本女子叫做诚子,他的丈夫俗名李叔同,法名演音,号弘一,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艺术大师、佛门高僧。

这是弘一法师与日本妻子最后的对话。面对妻子的责问,他没有回答,任何表达都可能给她希望的误解。

他默默转身,乘一叶扁舟而去。

那正是杭州最美的季节。青冥长天,渌水波澜,浓烟暗雨,水天一色。消瘦的背景渐行渐远,永诀的啜泣连绵不绝。

曾经相爱的两个人,终于分站在了两个世界。



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有的只是以余生苦修律宗的行脚僧。他,以一种倔强的方式,和这个绝美的红尘,做了最后的告别。

众人诟病,说他太绝情绝义,那么多学者文人读佛经,鲁迅读,章太炎读,周作人读,梁漱溟读,为何只有他抛妻弃子?挚友夏丏尊曾问弘一法师怎么忍心抛下妻子,大师回答:“人生无常,如抱病而死,想不抛,也做不到。”

他的回答很平淡,庸常人根本无法领会。因为我们只看到了他的狠心,没有看清他的用心。

他在出家前就将佩戴多年的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纪念,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日本去不会失业。”他预留了三个月的薪水,分为三份,将其中一份连同剪下的一绺胡须托交予妻子,并嘱托朋友送她回日本。

他还给她写了一封短信,信中这样说: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我们要建立的是未来光华的佛国,在西天无极乐土,我们再相逢吧。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将不再回上海去了。我们那个家里的一切,全数由你支配,并作为纪念。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破。

对爱人,于物质于精神,他都给予了妥帖的安置。人非草木,要割舍红尘绝非易事。从他心底开始构建宏大的志愿开始,他就知道自己的使命是大慈大悲救世人,自己苦才能普度众生。

我想起以前读台湾作家吴念真的一篇文章:弟弟死后,那个很悲凉的黄昏,他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玻璃前,想起弟弟自杀前最后一次来找他,也是站在那个位置,自顾自地说话,头也不回。泪眼朦胧中,他顿时醒悟,弟弟当时不回头,是因为不愿哥哥看见自己的眼泪。

我想,弘一法师告别红尘时的不回头,或许也是因为不想再见到妻子难过。他是个连小虫枯木都会周到对待的人,又怎么会狠心伤害相爱过的人。可是他已许身佛门,注定不能给妻子太多宽慰,说得越多,她就会越难得放下。

哀莫大于心不死。

最后的最后,他只能给她,一个无声的背影。

刹那即是永恒,永恒亦是刹那。



(二)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邂逅了第二任妻子
李叔同1880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富商家庭。据说他出生时,有一只喜鹊衔来松枝。后来,母亲将松枝送给他,从此这个松枝就再没离过他的身。父亲李世珍乐善好施,有“李善人”的美誉。晚年李世珍好佛,家中时有僧人来诵经拜忏,李叔同觉得新奇有趣,常和侄儿一起,披着床单假扮和尚,小小年纪就跟着僧人念诵《大悲咒》,在心里埋下了佛根。

他从小天资聪颖,五六岁便启蒙,跟着兄长读书,学习日常礼仪,兄长对他要求严苛,这渐渐养成了他沉默寡言的性格。8岁时,他正式拜师,入了学堂,念四书五经,也学金石书法。到13岁,书法已经小有成就。15岁时,写出“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的诗句,在家乡声名鹊起。

再大些,他腻烦了经国济世的正经学问,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迷上了诗画戏曲,三天两头往戏园子里跑,有时候还客串个角色。当时天津最有名的角儿是“天仙圆”的杨翠喜,李叔同和她来往甚密,两人时常在一起切磋唱腔,切磋完了,李叔同再提着灯笼送她回家。

戊戌变法时,李叔同为证力挺变法的决心,特地刻了一方私印“南海康君是吾师”,随身带着。变法失败后,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缉拿余党,他也跟着遭殃,上了通缉名单,无奈之下,只能携母亲避祸上海。



那时的上海已发展成为远东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是全世界最开放文明的城市。时尚繁盛的广袤天地,给了他无限的发展空间。在这里,他加入了文艺团体“城南文社”,也因此结识了城南草堂的主人许幻园。许幻园出身富贵,为人慷慨,一度成为上海新文学界的领军人物,李叔同因为文章不凡,每每夺得文社魁首,许幻园特意延请李叔同去许家居住。除了许幻园之外,张小楼、蔡小香、袁希濂等人也与李叔同交好,他们个个都是清章才俊,当时大家称他们为“天涯五友”。

18岁那年,李叔同奉母之命,与天津茶商女儿俞氏成了亲,多年来夫妻俩一直相敬如宾,先后生了两个儿子。

1905年,母亲王氏去世,葬礼由李叔同亲自操办,免去披麻戴孝,改鞠躬礼,并在葬礼上用钢琴演奏自己谱写的哀歌《梦》,还请了好些孩童合唱。

母亲过世后,他仿似突然清醒,不愿再过富贵悠闲、五光十色的生活,决定东渡日本留学。不久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京美术学院油画科,专攻西洋油画,辅修音乐。

就在他在日本留学期间,邂逅了第二任妻子。关于他的这位日本妻子,坊间传说得很神秘,有人说她是房东的女儿,有人说她是李叔同的校友。她甚至连确切的名字都没有留下,我们只知道李叔同在信中称呼她为诚子。她做过他的模特,他以她为原型,创作了大量的裸体画。

至今我们还能看到他留下的油画作品《裸女》,画中的女子身无寸缕、醇白无瑕,神态静美丰韵,气质雅致纤素,圣洁如玉雕。



(三)一瓢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在日本生活了六年,诚子始终相伴左右。1910年,他回国时,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追随。回国后,诚子被他安顿在了上海,他北上天津执教并创办报刊,后又南下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绘画及音乐老师。

这段时间,他的艺术生涯进入了全盛时期。

教育上,他桃李满天下,漫画家丰子恺、国画大师潘天寿、音乐教育家吴梦非、书画家钱君陶、著名音乐家刘质平、画家李鸿粱都是他的学生。

音律上,他是中国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第一个在国内推广钢琴,第一个引进西方乐理的音乐家,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绘画上,他堪称中国现代美术之先驱,是中国油画之鼻祖,还擅长素描和水粉。

篆刻方面,他是西泠印社的早期成员,领风气之先。

他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留学日本时,就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回国后,他登台表演话剧《茶花女》,男扮女装饰演女主角玛格丽特,舞台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和道具开风气先河,反响巨大,一时万人空巷。以后陆续改编出演了《生相怜》、《汤姆叔叔的小屋》、《黑奴吁天录》等,无不引发热烈的追捧。



他的书法褪去烟火气,如浑金璞玉,清凉超尘,以无态备万态。就连傲娇的鲁迅都说:“(李叔同的书法)普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

然而这些成就皆属阳春白雪,只在高端大气的文艺界通行。他后来在民间变得家喻户晓,是因为他为歌曲《送别》作词,传唱百年而不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词通俗如白话,却句句情真意挚、凄美柔婉、动人心魄。

此曲原作为美国人J·P·奥德威,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听过此曲,后来在浙江一师任教时重新填了词,便在中国学界和文艺界广泛传唱。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结合得十分完美,几乎不能发现是谱曲后重新填的词。林海音在小说《城南旧事》里,两次提到了这首歌。

李叔同曾教导学生:“应令文艺以人传,莫教人以文艺传。”然而因缘难料,他哪里想到,他自己就是“人以文艺传”啊。

他是奇才、通才,学贯中西,才情无双。然而才绝的结果,就是孤独。因为高处不胜寒,曲高必定和寡。教书的那几年,是李叔同最充实的一段时光,不过也正是从那时候起,他的性情就变得越发孤僻,常常一个人掩门伏案,执迷于写字作画。

1918年,已然步入艺术巅峰的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发为僧。

从此,他要做孤云野鹤,他要弘法四方。


(四)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发为僧
李叔同出家的消息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和诸多猜测,其爆炸性远远超过同年段祺瑞当上国务总理、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这类大新闻。

世人大多无法理解,这位名满天下的文艺大佬,怎么会在盛名之下出了家?这个任性妄为的富家公子,如何受得了佛门清净之苦?

对此,学生丰子恺给出了解释:“他嫌艺术力道薄弱,过不来他精神生活的瘾。”他说,人生的追求分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安于享受物质生活的,是凡人大众。精神生活指学术文艺方面,然而当一个人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文艺的丰盛和知识的充裕以后,他就会向往灵魂生活。李叔同少年享受过富贵的物质生活,青年宴享过丰盛的艺术生活,要追求灵魂生活的皈依就只有宗教了。

诚子不死心,跑来想要劝阻,被他果断拒绝。家里亲朋要结发妻子也去劝劝,老妻倒是很了解他似的,只是淡漠地挥挥手:“算了,没用的。”

那日,在诚子面前决然转身,面对诚子的责问,他唯有沉默。

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他是真的顿悟了,与其用一心爱一人,不如用佛心爱世人。

人命危浅,真如早露,生年欢爱,无几时也。

从此,弘一法师逐渐断绝了俗世的往来,曾经的奢侈繁华,都被他轻易抛却,直至去世,他每天只食一餐,生活朴素至简,在世人看来甚至到了清苦不堪的地步,身边除了留下少量衣被、雨伞和那支生来就随身携带的松枝,再别无旁物了。



如花美眷,喧闹流年,都成了昨日的惦念。陡峭的庙径,黄荒的小道,从今只有一个人踉跄地走完。或许在他心中,这条路一点都不孤苦,因为耳边一直回荡着宏远的佛音,心底便衍生出无限的动力。

他发愿弘扬律学。在佛教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是佛家里最严苛的律宗。弘一身体力行,持戒自律,“我们学佛不仅要精佛理,更要重实际言行。言行重在不欺,名如其实。”他立下誓愿:不受供养,不蓄徒众,不做主持。

弘一法师滞留宁波时,曾在夏丏尊家里小住,他过午不食,仅有的一餐也极其简单:一碗米饭、一盘咸菜和一杯白开水。夏丏尊不忍,问他:“一碟酱菜,你就不觉得太咸了吗?”他回答:“咸有咸的滋味。”又问:“那白开水就不嫌太淡吗?”他说:“淡有淡的滋味。”

夏丏尊送给他一副白金水晶眼镜,他转而送给了泉州开元寺,让他们卖了去筹集斋粮。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心无挂碍,外物皆是负累。

在丰子恺家时,他每次坐木藤椅前总要先摇晃才下座,丰子恺问其故,他解释:“这木藤椅可能会有小虫,这样摇摇后这些小生命就跑开了,坐下去后不至于杀生。”

1928年,刘质平、丰子恺等人觉得老师的生活太过清苦,共同集资在白马湖修筑了“晚晴山庄”,供他居住。“晚晴”是暮年的弘一法师为自己取的号,大概也是他此时的心境: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人生是苦,红尘不可留念,但佛非无情,佛爱世人,念念不舍终生。



晚年,他还自嘲为“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抗战期间,他对日军侵华极为愤慨,说:“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曾书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字幅,还加跋语云:“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1942年中秋过后,弘一法师自感病势已重,手书偈子与诸友告别: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他已想好了该去的地方,那花开满枝春意盎然、月儿清朗圆亮的地方,就是他的归处。

圆寂前,他交代弟子:“我去后,你记得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弥留之际,书“悲欣交集”四字,是为绝笔。


(五)面对日本妻子,一念放下,万般从容
悲欣交集——这就是他当初该给诚子却未能说出口的答案。

他这一生,被很多人爱过,也爱过很多人,男女情爱,世俗情义,他在锦绣中走了一遭,然后潇洒抽身,悲喜交织的一生,纵有遗憾,也总归无悔。他是活通透了,而我们不能,还在爱恨里挣扎彷徨。

只有深刻经历过红尘的人,才能如此坚决地舍弃红尘。

一念放下,万般从容。

圆寂时,弘一法师右侧而卧,瘦弱的面颊,似带笑容,神态安详。

他遗下的一件百衲衣,有224个布丁,皆亲手自补。僧腊二十五年,他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并创办“南山律学院”,成为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他行踪遍及井亭庵、清涟寺、定慧寺、灵隐寺、玉泉寺、莲花寺、凤生寺、庆福寺、三藏寺、七塔寺、弥陀寺、招贤寺、承天寺,遍及浙江、福建诸地和上海、青岛。三次大病,生死置之度外。只要一息尚存,颠沛风雨如故。

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


如是观之,大师之谓,实则名归。他涅槃成了传奇,供无数人敬仰。

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林语堂说:“他是最有才华的天才,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独立的人。”

俞平伯说:“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他这一生,就是要活得真切,活得尽兴。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赵朴初为他写过一首诗: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我有时在想,上天或许就是要通过弘一法师的人生境遇告诉世人:心灵的领域,原来可以如此开阔和自在。

一切皆流,无物永驻。终于,大师还是如他所愿,幻化成了黑夜的月光,指引着世人前行的征程。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或许,这世间还有些东西,不会沦为梦幻泡影。



【作者简介】翟晓洁,湖北荆州人,武汉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负责采编工作。已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一百多万字。
s
singingIris
2 楼
弘一大师是像虚云老和尚一样为了度化众生才来到这个世界,他专修失传了几百年的律宗。
看似无情却有情,大爱无言。
焱焱
3 楼
我是俗人,不明白修行就一定要抛家弃子么? 他自己是解脱了从容了,可是留下家人痛苦就安心么?那个日本老婆寻他寻得很苦,后来独自抚育幼子也很苦.
b
brookhaven
4 楼
虎跑附近并没有水路啊 如何一叶扁舟离开 ? 最近的也要步行至少三十五分钟。 作者可以想象 但请花时间做足功课。 如果他们在水路附近见 就更不合理了。编辑把关真的很重要。。
x
xyzgw
5 楼
哈,我去过虎跑寺,拜访过李叔同故居。的确在山上。当时不知道他为什么出名。我当时的同事挺崇拜他的。
m
mango
6 楼
回复 4楼brookhaven的帖子

可能那时走西湖水路的?
p
potomac
7 楼
虎跑附近并没有水路啊 如何一叶扁舟离开 ? 最近的也要步行至少三十五分钟。 作者可以想象 但请花时间做足功课。 如果他们在水路附近见 就更不合理了。编辑把关真的很重要。。
brookhaven 发表于 2/6/2019 9:00:47 PM

哈哈,不熟悉这里的地形。看的时候想,不是妻子找到丈夫的住处吗,怎么弘一要离开呢。难道不是默默关上庙门吗
b
brookhaven
8 楼
回复 4楼brookhaven的帖子[/url]

可能那时走西湖水路的?
mango 发表于 2/6/2019 9:23:25 PM

是她去找李叔同啊 ,李叔同跑什么。而且明说了去寺庙找的。 李叔同应该不太可能和老婆约出来见面。。。
s
singingIris
9 楼
我是俗人,不明白修行就一定要抛家弃子么? 他自己是解脱了从容了,可是留下家人痛苦就安心么?那个日本老婆寻他寻得很苦,后来独自抚育幼子也很苦.

焱焱 发表于 2/6/2019 8:56:13 PM


哎,他担负的恢复失传律宗任务哪里是在家轻松修行可以完成的,而且那个时候如果还继续留在家中会牵连家人的。

因缘如此,缘尽的时候,没有办法。如果该离开的时候不走,可能结果更糟糕。
珍珠白
10 楼
画中的女子身无寸缕、

这个不对吧,去看看裸女的画。
珍珠白
11 楼
我再给主贴加一些:
1,李叔同却是父亲68岁时与小妾所生,

因为庶出,5岁丧父后,

在家中的地位就不同于昨日。

大约从这时起,内心敏锐的李叔同,

就深深感到一种人生的孤零。

加之家族教育极其严苛,令其更加敏感。

2,李叔同与李苹香相识于1901年,两人一见倾心,均有相见恨晚之感,互相引为知己。
1901年夏,李叔同与母亲、妻子由天津迁往上海。那时,他因赞同康有为、梁启超变法而成了当局眼中的敌人,无奈避祸沪上。李叔同在上海的那几年,应该说是他人生中的低谷和消沉时期,也是思想的脱变期。他同一班公子哥们,经常出入于声色场所,与上海滩的名伶名妓们打得火热,他与沪上名妓朱慧百、李苹香和谢秋云等都是好友。但是,李淑同与李苹香的感情,远远超过了一般的交往。

3,李叔同学生刘志平,

留学日本时经济十分困难。

当时李叔同已有遁世之意,

为了资助这位学生,

薪金微薄的他每月坚持寄钱,

不求其偿还,并叮嘱不可告诉他人,

直至刘志平学成才停止资助。

为此,他甚至推迟出家时间半年之久。

这样的恩情,刘志平毕生难忘,

在李叔同出家时,便全力供养恩师。

李叔同知道他没有积蓄,常寄字画。

刘志平知道这些字画的珍贵,

哪里敢拿出来变卖换钱?

抗战时期,

刘志平冒着生命危险,

冲破日本人重重封锁,

将它们安全运出上海,

即便是摆摊糊口,也绝不出售。

孔祥熙得知此事,曾花重金收买,

被他断然拒绝。十年内乱时期,

他差点被打死,也要保住恩师的墨宝。

直到2000年,其子刘雪阳,

将他用性命保存的159件作品捐给政府,

这才留住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4,1941年8月28日,

弘一法师口授遗嘱,

从容安排后事的每一个细节。

九月初三日晚八时整,

法师在经文佛号中圆寂,

过七之后,灵龛在承天寺化尽,

留下了一千八百多枚舍利。

圆寂之前,弘一法师留下绝笔,

那是至今令世人怅然的四个字:

悲欣交集。
C
Californiaa
12 楼
simple, to be simple
x
xml
13 楼
回复 11楼珍珠白的帖子

谢谢你的补充!
x
xml
14 楼
虎跑附近并没有水路啊 如何一叶扁舟离开 ? 最近的也要步行至少三十五分钟。 作者可以想象 但请花时间做足功课。 如果他们在水路附近见 就更不合理了。编辑把关真的很重要。。
brookhaven 发表于 2/6/2019 9:00:47 PM


关于和福基分别,李叔同的同学黄炎培曾在《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生》一文中写道:“船开行了,叔同从不一回头,但见一桨一桨荡向湖心,直到连人带船一齐埋没湖云深处,什么都不见,叔同最后依然不一顾,叔同夫人大哭而归。”
珍珠白
15 楼


关于和福基分别,李叔同的同学黄炎培曾在《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生》一文中写道:“船开行了,叔同从不一回头,但见一桨一桨荡向湖心,直到连人带船一齐埋没湖云深处,什么都不见,叔同最后依然不一顾,叔同夫人大哭而归。”
xml 发表于 2/6/2019 11:58:30 PM [/url]


李叔同出家后,他的日本妻子闻讯大哭,漂洋过海千里来寻。在黄炎培和夫人陪伴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虎跑寺找到自己出家的丈夫。随后,几人来到岳庙前的一家素食店吃斋。席间,黄炎培不停劝弘一法师回家。弘一法师低眉垂目,既不看人,也不发言,有问才答。饭后,几人离坐,登船,送他回虎跑寺。其间,雪子一直哭,船靠岸后,弘一法师作了一个揖,回头便走,这一辈子没有再见。
珍珠白
16 楼
回复 11楼珍珠白的帖子[/url]

谢谢你的补充!
xml 发表于 2/6/2019 11:48:44 PM

不客气。:-)
i
icespar
17 楼
人生能经历的差不多都体验过了,看破红尘理所当然
x
xml
18 楼
人生能经历的差不多都体验过了,看破红尘理所当然
icespar 发表于 2/7/2019 12:15:30 AM


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解释李出家原因提到“人生三层楼”: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这占世间绝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第二层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这里头,这就是专注与学术文艺的人。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
g
guitu
19 楼
最讨厌这种人了,要不就别娶妻生子,既然娶了生了就应该负责任。修行,哪里不是修行?这么惺惺作态
箕水豹
20 楼
和尚道士于家无靠于国无益。。
6
65pctlessfat
21 楼
好像日本和尚可以讨老婆
b
bado
22 楼
画中的女子身无寸缕、

这个不对吧,去看看裸女的画。
珍珠白 发表于 2/6/2019 11:14:55 PM
z
ztootz
23 楼
估计他太忙了, 无暇再过一般日子。
为了什么
24 楼
执念
b
bado
25 楼
大清 民国 日本侵华都没死,如果活到文革必死
l
loic
26 楼
人生能经历的差不多都体验过了,看破红尘理所当然
icespar 发表于 2/7/2019 12:15:30 AM


同感,以他的见解,人生千帆过尽,只剩修行这一条了。是以。

人嘛就几十年,草芥蝼蚁一般,怎么过不是过
d
drb
27 楼
以前央视拍过弘一大师的电视剧 我到现在还记得主题曲 以及日本妻子在紧闭的寺庙前痛哭拍门的场景
p
parav1
28 楼
对 濮存昕演的 徐若瑄演日本妻子
p
pearlgirl
29 楼
他出家不就是自己修行,追求自己的灵魂生活去了,就是去满足自己的一个想法而已。
和对大众的大爱有什么关系?
干嘛要说的那么高尚?
佛教在中国怎么度众人了?
看看佛教发源地的印度?人民过的多苦?
同样是宗教,人家基督教起码还开医院开学校开孤儿院帮助弱小,
把一个自私的抛妻弃子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生活,说的这么好听。
而且,他的所谓“牺牲”,没有任何意义。
过午不食,只是白饭咸菜,意义在哪里?有哪个人因为这种他的自虐而得益了吗?
完全没有。
我看他明明是中年危机,走到歪路上去了。
把自己的才华完全浪费了!!
年轻时支持戊戌变法被打击了后来一点做大事的勇气都没有了!
比起,林觉民,的“与妻书”,境界不知道差到哪里!
林觉民,才是真男人,爱妻子,爱世人,牺牲自己。
不明白,这些人反反复复的捧他,以为还是那个民智未开的年代吗?
W
Windygrass
30 楼
原来是抛妻弃幼子的渣男!在他眼里,自己想做的事情-出家,比家人更重要罢了,连当父亲的责任都不要了,自私又心狠,要是现在,不付抚养费是不是违法?这种人有什么可捧的。
看千帆过尽
31 楼
他自己修行,行为举止处处彰显大爱;修经传道,渡化众生,也是一种大爱。佛教/佛徒的所谓渡人,不过是引导大家觉醒,这和基督教是有区别的。佛教在印度早亡了。中国古时的寺庙于百姓是有恩泽的,会收容无家可归的人,会给百姓施粥等等。你是有分别心,所以才会生出种种质问;他无分别心,所以才会显得“无情”。他选了出家的路,这只是一个选择,无所谓是非。世人对他的追捧,也不过是红尘人看清醒人而生出的敬仰。


他出家不就是自己修行,追求自己的灵魂生活去了,就是去满足自己的一个想法而已。
和对大众的大爱有什么关系?
干嘛要说的那么高尚?
佛教在中国怎么度众人了?
看看佛教发源地的印度?人民过的多苦?
同样是宗教,人家基督教起码还开医院开学校开孤儿院帮助弱小,
把一个自私的抛妻弃子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生活,说的这么好听。
而且,他的所谓“牺牲”,没有任何意义。
过午不食,只是白饭咸菜,意义在哪里?有哪个人因为这种他的自虐而得益了吗?
完全没有。
我看他明明是中年危机,走到歪路上去了。
把自己的才华完全浪费了!!
年轻时支持戊戌变法被打击了后来一点做大事的勇气都没有了!
比起,林觉民,的“与妻书”,境界不知道差到哪里!
林觉民,才是真男人,爱妻子,爱世人,牺牲自己。
不明白,这些人反反复复的捧他,以为还是那个民智未开的年代吗?

pearlgirl 发表于 2/7/2019 12:45:00 PM
不发表言论
32 楼
抛妻弃子的人 终究觉得不是个东西 如果不能照顾他们就别结婚别生孩子 一个女的抚养孩子很难啊
c
catgoose
33 楼
他是有钱任性、没钱不负责任。又不是从小出家为僧。
e
enetlll
34 楼
回复 19楼guitu的帖子

人生皆苦。你选了一条路就不可能走另外一条路。
如果你谈过恋爱,就知道,你不可能和所有喜欢你的人在一起。必然有拒绝过一些人,所以人的一生中必定, 注定会伤害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物。没有人是必须为别人负责一辈子的,也没有人可以要求别人为自己负责一辈子。人生到了一定的阶段,就要结束该结束的事情。
至于说何处不修行,道理上不错,但是在人世间,你所处的地位,你的身份制约着你所能提供的贡献。是你应该去了解一下他所作出的贡献,就会明白他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
m
mouton
35 楼
哈,我去过虎跑寺,拜访过李叔同故居。的确在山上。当时不知道他为什么出名。我当时的同事挺崇拜他的。
xyzgw 发表于 2/6/2019 9:17:22 PM


09年去杭州,游了虎跑寺,看李叔同展览前,还不知如此盛名。
l
littlewhale
36 楼
人生即选择,他中年看破红尘,出家为僧,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父母,妻儿,各自有命,来世也不做牵挂,脱离六道轮回,是人之向往。他做人做的纯粹,一切亲情,才情,都放下了。真正人生追求的极致。
r
rosemary
37 楼
曾经看过一本描写弘一法师讲经论道的书,里面也叙述了一些他本人的生平,出身富贵之家,但是庶出的身份让他好像从小就敏感自卑,嫡出的大哥对他管教非常严厉,但是让他受到很好的教育。
出家之前,把身边的财物分给身边的人,带着一套文房四宝出的家(记不太清了)。一天一餐那个有印象,但是他讲解佛法那部分就看不太懂跳过了
b
brookhaven
38 楼


关于和福基分别,李叔同的同学黄炎培曾在《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生》一文中写道:“船开行了,叔同从不一回头,但见一桨一桨荡向湖心,直到连人带船一齐埋没湖云深处,什么都不见,叔同最后依然不一顾,叔同夫人大哭而归。”
xml 发表于 2/6/2019 11:58:30 PM [/url]


那就说明地点没有交代清晰。 不是一个人发生这种误解。这种错误如果在我们出版社审稿时发生,editor估计bonus都要大打折扣。
b
bytegudu
39 楼
以前不能理解他的选择。

现在完全能理解了。

说他渣男的,过几年也许想法会不同。
焱焱
40 楼
原来是抛妻弃幼子的渣男!在他眼里,自己想做的事情-出家,比家人更重要罢了,连当父亲的责任都不要了,自私又心狠,要是现在,不付抚养费是不是违法?这种人有什么可捧的。
Windygrass 发表于 2/7/2019 12:51:53 PM

如果是现在的话算得上遗弃罪了,至少要付抚养费啊
r
raulcoco
41 楼
他做老师 做的很称职丰子恺也是他的学生,而且也皈依佛门,是在家弟子
w
wendyjj
42 楼
他做老师 做的很称职丰子恺也是他的学生,而且也皈依佛门,是在家弟子
raulcoco 发表于 2/8/2019 12:43:30 AM

丰子恺是多好的父亲,疼爱自己的孩子,也不影响修行啊
d
daoming
43 楼
好像陈道明父亲还是祖父在天津时和李叔同玩得很好。陈道明研究了很多李叔同的生平,一直想演弘一法师都未能如愿。
a
aqui
44 楼
回复 19楼guitu的帖子[/url]

人生皆苦。你选了一条路就不可能走另外一条路。
如果你谈过恋爱,就知道,你不可能和所有喜欢你的人在一起。必然有拒绝过一些人,所以人的一生中必定, 注定会伤害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物。没有人是必须为别人负责一辈子的,也没有人可以要求别人为自己负责一辈子。人生到了一定的阶段,就要结束该结束的事情。
至于说何处不修行,道理上不错,但是在人世间,你所处的地位,你的身份制约着你所能提供的贡献。是你应该去了解一下他所作出的贡献,就会明白他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
enetlll 发表于 2/7/2019 3:26:00 PM


"没有人是必须为别人负责一辈子的" 这话不敢苟同啊。可以不对妻子负责,但对孩子总得负责吧。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位连自己的骨肉都弃之如敝帚了,谈何大爱?
一顿吃三天
45 楼
我是俗人,不明白修行就一定要抛家弃子么? 他自己是解脱了从容了,可是留下家人痛苦就安心么?那个日本老婆寻他寻得很苦,后来独自抚育幼子也很苦.

焱焱 发表于 2/6/2019 8:56:13 PM

这对佛教徒来说不是问题。家人再痛苦都不是他的痛苦。何况他可以说出很多很多佛教理论。人生都是痛苦的,能够逃避痛苦是一种幸福,很爽的,一般人体会不到这种爽。但是,世间又不可能人人都幸福,看透这点就没有内疚感了,何况还有很多佛家理论可以说服别人。所以俗人的问题真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