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无反时代,我觉得佳能出了太多失败的产品(相机价格性能不符,镜头买不起),累觉无爱所以换门,但是平心而论,无反天然就是适合拍视频,毕竟取景就一直在“拍视频”,而取景器则是相机操控的命门(想想为什么相机早年被什么定义成单反,旁轴,双反),那么将来影像产业就是摄像机生产商的三家(索尼,佳能,松下)成为新的三巨头(当然索尼老大这个基本上已经”内“定了)。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大部分专业的摄影机本身就是APSC画幅的,5D2作为一代神机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全画幅的 视频带来的浅景深是当时视频创作里面不多见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专业的摄影机在画幅和像素上面依然很保守。所以一个elephant in the room的问题就是,到底拍视频是不是必须要全画幅?如果电子取景器以后成为主流以后,是不是相机就会因为不同的画幅可以带来不同的应用从而用画幅大小来作为不同种类相机的标准?所以各种画幅都有自己的春天?我不知道,但是至少,现在的所谓平衡机一点都不平衡,我不认为一台按照拍照来设计的相机能够在使用上跟专业摄像机一样的操控。反之亦然。唯一的trick 就是你把相机体系做的足够小,那么上了还算便携的架子,你说什么都对-只要镜头跟 机身能”平衡“。这个话题延申一点就是转接的问题。有人说,无反万能转接,拍视频又不那么看重绝对画质,你嫌无反现在这些镜头太贵太大,你可以转接老镜头啊。我当然转接了无数的老镜头,几百块的改过屁股,5D磨过反光板,箱子一堆转接环,但是这些镜头有个特点,就是都是为全画幅设计的,你用到小底的机器上那个味道就淡了。你说实在不行可以上减焦增光环,一个也就300-800块。问题是我为什么要这么想不开不 直接用全画幅?然后你说全画幅体积太大拍视频不实用。于是这个话题就回到所谓的平衡机上面然后开始无限循环。所以人们常说,任何一个up主最后都会变成一个吃播,摄影也是一样,一个器材党最后都会大彻大悟,放下相机,拿起手机,成为一名真正的摄影师。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讨论佳能相机的选择”买相机要走正道干实事“,转眼几年过去了,现在的万佛版依然是半死不活,但是随着无反的兴起,也算是有那么一星半点的起色,但是依然掩盖不了众多行为艺术大神满屏的关注焦虑。最近我出清了所有的佳能相机器材,最后剩下一纸箱子的滤镜,镜头盖,电池等配件。想到最近佳能停产了大量EF镜头,并且宣布暂停开发EF系统包括5D系列,其实还是挺感慨的。几年前NEX系列刚出来的时候,用户中的专业玩家,大都是一些玩转接的老法师,毕竟那么小的镜头接口,索尼估计也没有想到微单会长成今天这样的参天大树。可是越来越多的专业玩家抛弃单反进入无反,就不仅仅是因为小巧的机身了。记得我当年说过,佳能的精准刀法对于不同价位的产品有明确的定位,不应该去抱怨为什么佳能不少一点阉割,做一台对消费者而言接近于“完美”的相机。其实这个哲学思想是非常实用主义的,因为实用主义的一个前提是“没有完美的相机,只有适合的相机”,换句话也可以说“又不是不能用”。尼康党讲D850是非常完美的单反,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完美的单反相机,但是再完
美的马车也跑不过汽车。这种固执的完美主义对于消费者而言,或者说,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有多少价值?我们当年吐槽6D2,没有这,没有那,到了RP,同样的
CMOS换个壳,更小的机身,更好的对焦,4K视频,除了双卡槽之外,是不你要的都给你了还更便宜了呢?佳能是不是这样做就双赢了呢?没有,RP依然被新建立的无反相机的标准吐槽。甚至说,尼康的Z5就是完全讨好消费者的把那些键盘侠觉得特别重要的
feature都加上,做成一台“性价比”特别高的机器。可是,你看看有多少人买?消费
者觉得自己是厂商的衣食父母,自己掏钱就是大爷,但其实往往最后小丑竟是我自己。事实上很多领域,人类都是技术的奴隶。不否认有坚持胶片拍摄并且功成名就的大师,但是更多的是因为无法掌握数码相机技术而被淘汰的底层摄影师。同样的,你看现在的摄影师,还不是每个人都要学着拍视频。当然可能现在还有少部分体育生态摄影师会坚持用单反,但是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少。形势比人强,不是说你做一台完美的相机就可以扭转的。佳能的实用主义看上去很狗(很犬儒),但是对比宾得的K1让多少老玩家圆
梦了,对比尼康的人类最完美单反,对比奥之心充满理想主义的EM1X,你不能不承认
只有还没有关门的公司才有资格变成“好公司”。事实上我认为进入无反的时代,佳能的脚步并不稳健,APSC画幅的32MP的90D和M6II,应该算是佳能最迎合消费者做的最
接近于“完美”的或者说“牙膏挤暴”的机器,也可能是佳能最后想给这两个行将就木的卡口一丝尊严,但是这种高密度的像素点甚至小于不那么小的光圈下的弥散圆分辨率要求,而机震等带来的潜在问题已经慢慢被提出。通常来说佳能一般不会出设计错误这样的问题,佳能机器参数是不行,但是不管是四位数的机器还是一位数的机器,用起来很少说有不顺手或者lightroom打不开或者机器有bug这些。不是说一定要抱着固有的技术不放,挤牙膏才是政治正确,但是对于手机作为消费相机主力的市场,为有更专业需求的消费群体制作更稳定耐用相机至少不是一个错误的和短视的企业哲学。
底大一级压死人,这句话是真的,我个人偏好“德味”,第一次开始用微43,才惊异于这个community的博大精深,有很多志同道合的玩家活跃或者曾经活跃在各大器材论
坛上。松下的颜色是我喜欢的,我觉得比起佳能更加准确,或者更符合我的审美吧。当然微43的噪点很可怕,ISO也不敢超过1600,但是真的是轻便啊!能带的出去的
相机才是好相机。以前年轻体力好,傻乎乎的背着全幅到处跑。去国家公园至少两机三镜,现在你非让我二选一,我宁愿用安卓机。索尼的镜头贵,有多少原因是被自己当年没有深思熟虑搞那么小的卡口造成的,我不得而知,反正那种笔直的镜筒到屁股处突然一缩,让人错愕不已下意识地要摸摸自己的菊花。后面的佳能尼康,一个比一个法兰距小,一个比一个卡口大。屁股大好生养,尼康现在的1.8军团都可以号称画质超过别
家1.4了。大卡口也罢,小卡口也罢,机器大小,镜头大小,对应的制造成本,必然
要和CMOS匹配。佳能自己搞了6D和RP这种玩具,性能拉跨但是卖得好就是两个字够小
。现在有传言明年出APSC画幅的RF卡口,但是又回到那个老问题,RF卡口那么大,你机器能够做多小?你镜头能够做多小?M系统卡口小,出不了大光圈的镜头,都是小几百
钱的镜头,但是就是可以做到便携,素质也比对应APSC版本的好,这就够了。而在微单发展前几年,便携的确是无反最大的卖点。这就是佳能的非常理性的逻辑。
现在微单走上”极致画质“和”无限智能“的不归路。尼康的Z那么大,以至于卡口都
顶到军舰部,整个机器几乎丧失了单反时代铮铮铁骨的直男审美,像极了圆滚滚的佳能,难道这就是爱情。索尼小卡口机器长得方正,但是内心苦楚又有多少人知晓?这是玩笑话,但是如果佳能真的为了割韭菜出残幅的RF卡口,吸引那些有着全幅梦但是囊中羞涩的年轻摄影爱好者入坑,我觉得其实是很不好的一个策略。原因就是佳能原厂镜头太贵了而且现在不开放RF卡口授权给副厂。以前大家买不起全幅,所以提出整个系统的镜头花费是相机机身价格三倍这样的rule of thumb,认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整体表现(同时镜头也保值,所以也算是最经济的选择)。但是现在的RF镜头,或者任何无反镜头,已经是因为可以几乎贴到CMOS上,光学素质都对应的是接近光学极限的完美设计,不谈体积重量,价格都是远超机身的。一台一千元左右的机身,三千元预算才能买几个镜头?而且机身掉价会越来越快。毕竟跟单反相比,无反的机械要简单不少(有点类似于油车和电车),所以将来相机机身的升级就是CMOS的升级(类似于电脑的升级就是CPU的升级)。所以谁也不要去吹嘘自己是光学厂商(毕竟镜头素质都太好了
),或者工业设计厂商(操控没啥可设计的),一台相机的溢价就都是来自于CMOS的技术。那么根据摩尔定律,越电子化,越快速地白菜价。而且这种镜头巨大机身镜头盖的”童颜巨乳“设计,完全是反人类也是微单从一开始就有的恶趣味,当然各种手柄可以弥补一部分了,也就跟便携越来越远了。单反时代,当然CMOS成本高,用APSC画幅作为妥协(除了富士,它认为APSC对画质足够了),但是单反因为本身机械设计,机器并不算小,所以不管是全幅还是残幅,都是那么一副鼓鼓囊囊的样子,半幅相机接上全幅镜头算是平衡。但是到了无反时代,对厂家来说,CMOS成本已经低了很多,阉割到残幅意义不大;对用户来说,机身体积因为卡口限制不能做的很小,而且考虑到对标M系统,
本来也是可以做的很小的,日常够用了。但是如果就为了吸引小白去买保值却昂贵的RF全幅镜头开发RF卡口的残幅相机,我觉得this is too low even for Canon.好比尼康除了很多复刻胶片时代经典相机的小众玩具,我作为佳能小粉红也希望有朝一日佳能也能出一些EFS或者EFM口的不考虑销量的镜头,因为这才是作为电子时代霸主的佳能的最后的荣光。当然你要硬拗,说毕竟无反还需要防抖散热,APSC还是在一定体积重量限制下,对性能提升有帮助的,那我无话可说,反正Z5跟Z50我看FM上二手就差个二三百块钱,一个1.8军团镜头要多少钱?作为微单,一个人要有多爱”便携和性能的平衡“才会买个Z50?尼康市场部不能跟佳能比,我唯一提出来
的理由就是因为佳能也要出同卡口的微单,你可以想象一下A6000的卡片机身上有一个
圆圆的巨大卡口长什么样么?
虽然无反时代,我觉得佳能出了太多失败的产品(相机价格性能不符,镜头买不起),累觉无爱所以换门,但是平心而论,无反天然就是适合拍视频,毕竟取景就一直在“拍视频”,而取景器则是相机操控的命门(想想为什么相机早年被什么定义成单反,旁轴,双反),那么将来影像产业就是摄像机生产商的三家(索尼,佳能,松下)成为新的三巨头(当然索尼老大这个基本上已经”内“定了)。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大部分专业的摄影机本身就是APSC画幅的,5D2作为一代神机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全画幅的
视频带来的浅景深是当时视频创作里面不多见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专业的摄影机在画幅和像素上面依然很保守。所以一个elephant in the room的问题就是,到底拍视频是不是必须要全画幅?如果电子取景器以后成为主流以后,是不是相机就会因为不同的画幅可以带来不同的应用从而用画幅大小来作为不同种类相机的标准?所以各种画幅都有自己的春天?我不知道,但是至少,现在的所谓平衡机一点都不平衡,我不认为一台按照拍照来设计的相机能够在使用上跟专业摄像机一样的操控。反之亦然。唯一的trick
就是你把相机体系做的足够小,那么上了还算便携的架子,你说什么都对-只要镜头跟
机身能”平衡“。这个话题延申一点就是转接的问题。有人说,无反万能转接,拍视频又不那么看重绝对画质,你嫌无反现在这些镜头太贵太大,你可以转接老镜头啊。我当然转接了无数的老镜头,几百块的改过屁股,5D磨过反光板,箱子一堆转接环,但是这些镜头有个特点,就是都是为全画幅设计的,你用到小底的机器上那个味道就淡了。你说实在不行可以上减焦增光环,一个也就300-800块。问题是我为什么要这么想不开不
直接用全画幅?然后你说全画幅体积太大拍视频不实用。于是这个话题就回到所谓的平衡机上面然后开始无限循环。所以人们常说,任何一个up主最后都会变成一个吃播,摄影也是一样,一个器材党最后都会大彻大悟,放下相机,拿起手机,成为一名真正的摄影师。
是玩家搞一个3底的
100s价格偏高,参考了a7r4的价格、但又没有a7r4的对焦,否则很合适劝服升级。 手
机?算了吧。还不如用眼睛直接看、记录在脑海里,都不用往外掏手机。
感觉还是GFX50无论从价格还是像素来说更现实些。好像普遍认为50系列成像还是要比
40-60M全幅强一点点的,但AF和连拍等其它性能太拉跨。。。
【 在 clear2021 () 的大作中提到: 】
: 100s价格偏高,参考了a7r4的价格、但又没有a7r4的对焦,否则很合适劝服升级。 手
: 机?算了吧。还不如用眼睛直接看、记录在脑海里,都不用往外掏手机。
是、您分析的有道理。
结像上按道理50s Ii应该比40-60M的全幅好不少,但连小米手机都1亿像素了,光线好
的时候也能看。
对于中幅里的残幅100s来说没理由图像质量不行,就目前的技术来说最差也能和a7r4一样. 价格和sensor面积成正比,所以目前对我来说唯一耿耿于怀的是价格。
既然其它方面和全幅比差太多,残中幅也只能求结像和像素了。
【 在 Smeagol(Smeagol) 的大作中提到: 】
<br>: 感觉还是GFX50无论从价格还是像素来说更现实些。好像普遍认为50系列
成像还
是要比
<br>: 40-60M全幅强一点点的,但AF和连拍等其它性能太拉跨。。。
<br>
你们竟然能在器人帖子下面探讨问题,版上学术氛围浓厚。
嗯我对过高的像素密度持保留态度。当初有个7D2被它的100%震惊了,以至于后来走回
头路换成了1D4,虽然像素更少但100%明显好一些。这也是为啥5Dsr跳水我都不敢考虑
的原因。
Fuji GFX50系列相当于全幅30M的样子应该不错。数码到今天多少像素的机身都够用了
,家里墙上挂的佳能5D和1Ds3的同样12*18寸照片根本看不出差别来。
【 在 clear2021 ()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您分析的有道理。
: 结像上按道理50s Ii应该比40-60M的全幅好不少,但连小米手机都1亿像素了,光线好
: 的时候也能看。
: 对于中幅里的残幅100s来说没理由图像质量不行,就目前的技术来说最差也能和a7r4一
: 样. 价格和sensor面积成正比,所以目前对我来说唯一耿耿于怀的是价格。
: 既然其它方面和全幅比差太多,残中幅也只能求结像和像素了。
:
: 感觉还是GFX50无论从价格还是像素来说更现实些。好像普遍认为50系列
: 成像还
: 是要比
:
: 40-60M全幅强一点点的,但AF和连拍等其它性能太拉跨。。。
: ...................
有人说过5dsr这类高像素机需要光线好,镜头解析力高、最好机身上架。拍景可堆栈、拍人也要上架布光才可以发挥出实力。您要是需要各种条件下均可工作、可能低像素机的适合面更广。
【 在 Smeagol(Smeagol) 的大作中提到: 】
: 嗯我对过高的像素密度持保留态度。当初有个7D2被它的100%震惊了,以至于后
来走回
: 头路换成了1D4,虽然像素更少但100%明显好一些。这也是为啥5Dsr跳水我都不
敢考虑
: 的原因。
: Fuji GFX50系列相当于全幅30M的样子应该不错。数码到今天多少像素的机身都
够用了
: ,家里墙上挂的佳能5D和1Ds3的同样12*18寸照片根本看不出差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