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记忆与创作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1年12月10日 1点24分 PT
共 (2)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D
Dreamer
大约 3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比如读了红楼梦,过了几十年能记住什么?我能记住贾链想跟王熙凤偷情,王算计他让仆人倒了一头大粪。还能依稀记得贾宝玉在秦可卿的床上睡觉做梦,我感到太虚幻境写得很好。当然,我记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可见,印象最深的是一些画面,而不是语言。
自然,没有语言的时候,人类也有时空感。研究古人类的学者喜欢把古人类形容为“狩猎采摘者”。可以想像,一万多年以前一群古男人,拿着棍棒石块在山间丛林悄悄行走,也不说话,一心寻找猎物,所以他们的空间记忆力得到发展。而女人和小孩们在山洞茅草屋里,呜哩哇啦相互“说话”,所以口语表达力更丰富。
动物的空间记忆力也很好,非洲大象需要走几十里找到水源或草地。
所以,读了红楼梦,不记得很多详情也不奇怪。也许,奇怪的是怎么有人成了“红学家”。红楼梦一般读者尚且记不住,“红学家”解释的红楼梦就比原作更好?
记不清红楼梦,写红学作品也没有什么用处,为什么还要读红楼梦呢?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读不读都一样,但是总有一部分人会成为作家,而优秀作家,几乎都是博览群书的人,并且从儿童时就开始。也许,重要的不是记住了什么,比如你十几岁时读了两遍红楼梦,然后你经常写点短文,也许你的文字风格就有一点像红楼梦,或者读了两遍史记,你的文字就有点像司马迁,也许你是天才读一遍就够了,那更好,可是,这不是学校教育所追求的,尽管现实中却是有用的。现在常常可见的说法是中国教育出不了大师,你读读魏巍的短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可以成为大师,那么中国中学生都是语言大师了。
学了很多东西,总会记住一些零零星星的点滴,虽然不知道记住了什么,但是大脑还是像一个图书馆,存放了很多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并不是像一本本书那样完整无缺,但是大脑可以从这些不完整的记忆片段进行一些逻辑组合推理,形成一篇篇文章。
从这个角度说,学生学一门东西不必精确知道详情,毕竟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有时人们常说中国教育过分注重死记硬背。实际情况确实如此。比如我们从中学到大学学哲学,就是荒唐地记住马克思教条。不背不行啊,考大学要考这门课,若干年之后,我们能记住什么,无非是量变引起质变,剩余价值,共产主义必然实现,这类梗概性的东西,可是当初学的时候却是极其艰苦的,那么多考题,用马克思理论论证这个那个问题,当时不多记住一些东西还怎么考试?所以,我认为最苦的人生就是考大学的中国中学生。现实生活,那么多共产党员那么多马列老太那么多马列官僚,他们用到了多少马克思理论呢?
有的情况下反复锻炼形成长久记忆是必须的,比如你要成为世界前十名网球明星,你大约得从5岁开始练起,还得请教练。虽然打球看上去不难学,但是要反应敏捷动作准确
,就非得不停地练习才可以。大概正因为如此,网球虽然是很剧烈的运动,但是明星们可以打到三十多岁,雄霸(或雌霸)网坛十来年。
从思想和创造来说,博学多闻比精于一技重要得多。比如诸葛亮舌战群儒,诸葛亮博学,文采风流。群儒仅仅知道一点孔孟之道,完全被诸葛亮的伶牙俐齿搅碎。当然,群儒之间吵架也会个个自以为博学多才,但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什么“野路子”知识都学。想想今天,共产党官儒常常会奉劝别人不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样俗套的说法有什么威力呢?通常客观情况是,搬起石头就是要砸别人,不小心砸到自己的脚的情况却不多。
z
zwmpt
大约 3 年
2 楼
苏轼说,年轻时记忆力好,年长了理解力好。所以古时候上学,要背书。
过目不忘是一种智商。就是所谓记忆力。
理解力,就是逻辑能力,是另一种智商。
现在看红楼梦和水浒,理解和年少时不一样。
看李逵排头砍去,一点也不觉得有趣。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比如读了红楼梦,过了几十年能记住什么?我能记住贾链想跟王熙凤偷情,王算计他让仆人倒了一头大粪。还能依稀记得贾宝玉在秦可卿的床上睡觉做梦,我感到太虚幻境写得很好。当然,我记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可见,印象最深的是一些画面,而不是语言。
自然,没有语言的时候,人类也有时空感。研究古人类的学者喜欢把古人类形容为“狩猎采摘者”。可以想像,一万多年以前一群古男人,拿着棍棒石块在山间丛林悄悄行走,也不说话,一心寻找猎物,所以他们的空间记忆力得到发展。而女人和小孩们在山洞茅草屋里,呜哩哇啦相互“说话”,所以口语表达力更丰富。
动物的空间记忆力也很好,非洲大象需要走几十里找到水源或草地。
所以,读了红楼梦,不记得很多详情也不奇怪。也许,奇怪的是怎么有人成了“红学家”。红楼梦一般读者尚且记不住,“红学家”解释的红楼梦就比原作更好?
记不清红楼梦,写红学作品也没有什么用处,为什么还要读红楼梦呢?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读不读都一样,但是总有一部分人会成为作家,而优秀作家,几乎都是博览群书的人,并且从儿童时就开始。也许,重要的不是记住了什么,比如你十几岁时读了两遍红楼梦,然后你经常写点短文,也许你的文字风格就有一点像红楼梦,或者读了两遍史记,你的文字就有点像司马迁,也许你是天才读一遍就够了,那更好,可是,这不是学校教育所追求的,尽管现实中却是有用的。现在常常可见的说法是中国教育出不了大师,你读读魏巍的短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可以成为大师,那么中国中学生都是语言大师了。
学了很多东西,总会记住一些零零星星的点滴,虽然不知道记住了什么,但是大脑还是像一个图书馆,存放了很多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并不是像一本本书那样完整无缺,但是大脑可以从这些不完整的记忆片段进行一些逻辑组合推理,形成一篇篇文章。
从这个角度说,学生学一门东西不必精确知道详情,毕竟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有时人们常说中国教育过分注重死记硬背。实际情况确实如此。比如我们从中学到大学学哲学,就是荒唐地记住马克思教条。不背不行啊,考大学要考这门课,若干年之后,我们能记住什么,无非是量变引起质变,剩余价值,共产主义必然实现,这类梗概性的东西,可是当初学的时候却是极其艰苦的,那么多考题,用马克思理论论证这个那个问题,当时不多记住一些东西还怎么考试?所以,我认为最苦的人生就是考大学的中国中学生。现实生活,那么多共产党员那么多马列老太那么多马列官僚,他们用到了多少马克思理论呢?
有的情况下反复锻炼形成长久记忆是必须的,比如你要成为世界前十名网球明星,你大约得从5岁开始练起,还得请教练。虽然打球看上去不难学,但是要反应敏捷动作准确
,就非得不停地练习才可以。大概正因为如此,网球虽然是很剧烈的运动,但是明星们可以打到三十多岁,雄霸(或雌霸)网坛十来年。
从思想和创造来说,博学多闻比精于一技重要得多。比如诸葛亮舌战群儒,诸葛亮博学,文采风流。群儒仅仅知道一点孔孟之道,完全被诸葛亮的伶牙俐齿搅碎。当然,群儒之间吵架也会个个自以为博学多才,但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什么“野路子”知识都学。想想今天,共产党官儒常常会奉劝别人不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样俗套的说法有什么威力呢?通常客观情况是,搬起石头就是要砸别人,不小心砸到自己的脚的情况却不多。
苏轼说,年轻时记忆力好,年长了理解力好。所以古时候上学,要背书。
过目不忘是一种智商。就是所谓记忆力。
理解力,就是逻辑能力,是另一种智商。
现在看红楼梦和水浒,理解和年少时不一样。
看李逵排头砍去,一点也不觉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