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总结一下我的革命家史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10月8日 22点5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D
Dreamer
4 年多
楼主 (未名空间)
去年国庆带闺女看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今年又看了《夺冠》,就是想让她知道,中国的老百姓的生活不是一直都像现在这么好的,以前有很多苦日子。借这个假期,写写我们家的家庭历史,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 我的爷爷
我爷爷出生于1910年,他刚生下来不久,清朝就亡了。他年轻时的事,我几乎一无所知,现在也没法去问了。只知道他生在湖北农村(我老家现在还有很多乡下的亲戚),大约年少时父母就不在了,独自从乡下进城,是湖北一个三线小城,在一个豆腐作坊当小工。后来他在城里安定下来,还娶了老婆,遗憾的是我奶奶在我出生之前就去世了,所以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对她也几乎没有了解。30年代日本侵华时期,我爷爷扛着扁担在街上叫卖,被日本人用刺刀在肚子上捅了一刀,幸而活了下来,只是在肚皮上留下一道大约20公分长的伤疤。我小时候,每逢夏天爷爷光着膀子在院子里乘凉,就能看到那道伤疤,触目惊心。所以我爷爷一直很恨日本人。
我爷爷大难不死,大约生意上也挣了点小钱,解放前就在街上买了一栋两层木板房。一楼是门店,二楼自住。因为这个房子是解放前买的,所以解放后被认定为我们家的私产。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房子是我们家最主要的资产,也是我对故乡最重要的回忆,直到几年前被拆迁了。
解放以后,我爷爷进了供销社,成了一名国家职工。文革期间清查家庭成分,我们家被认定为小商,倒也没受太大影响,他老人家平平安安干到退休。如果用现在的社会阶层观点来看,我爷爷终其一生成就了一件事:从乡下人进城,变成一个城市基层职工。
==我的父亲
我父亲生于1947年,比新中国稍早一点。我爷爷奶奶据说一共生育了10个孩子,但是长大成年的只有5个。我父亲排第三,他有两个姐姐,两个弟弟。我爷爷没有上过学,认
识的字大约仅限于自己的名字,但他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这几个孩子中,读书最好的是我的二姑妈,在文革之前就考上了武汉的同济医学院,后来成为一名医生。我父亲高中成绩也很好,但赶上文革,没有读大学就上山下乡去了。下乡之后,又赶上国家大搞三线建设,把很多工厂建到山区。我的父母都是知识青年,被分配到湖北山区的一家汽车配件厂工作。现在回想起来,大约主要是给十堰的二汽服务的。我父亲在工厂里一直坚持学习,文革之后国家恢复高考,他考取了湖北的一所大学,但是那时候我母亲怀上了我,于是我父亲就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后来他通过函授学习,还是拿到了一个大专文凭。
我小时候跟父母在工厂里长大。这种山区工厂里的生活水平比周围的农村要好很多,但比城市还是差不少。当然那时候整个国家的生活水平都很穷。我父亲后来回忆说,我母亲怀孕时想补充营养,他每天天不亮就走路到几里地以外的市场,就为了买两个鸡蛋回来给她吃。
在我幼年时,爸爸妈妈的工厂就是整个生活天地。这种山区工厂的生活环境很特别,因为厂里的职工基本上都是城市来的,说的是城里方言,也延续着城里的生活习惯;而一出厂区,周围都是农村,当地农民的方言和生活习惯都跟我们有很大区别,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厂里有托儿所和幼儿园,但是没有小学,所以到了年龄就要去外面镇上的小学去读书。年少的孩子们在什么环境都不觉得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镇上学校的条件确实是艰苦的。没有楼房,所有教室都是在荒地上搭的平房,连地板都没有,教室里的地面就是天然的泥土。下雨时屋顶漏水,地上就成了泥汤。有时候男孩子调皮,在教室的地上撒一泡尿,地上就出来一个小泥塘。有一次窗户玻璃破了,是冬天,但是学校没有钱买玻璃,我母亲就从工厂里搞了一块玻璃过去装上,老师们非常感谢。后来我长大了,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农村的学校说条件艰苦,我想当年我的学校比他们更破。
到我小学三年级时,父母觉得当地的教学水平实在太差,就托人找关系,一起调回城市来,回到我爷爷身边。我父亲因为有文学才能,进了市里的一个工厂搞文化工作,还在当地报纸上发表过几篇文章,过了不久又被调进了市里的电视台。那时候电视台是个新鲜玩意,没有人搞过,我父亲就被拉来当编辑,还写过剧本,拍成了电视剧。后来他又被调到电视报社当副主编。当年没有互联网,家家户户要想知道下周电视放什么节目,电视报是必买的。电视报不像党政报纸那么严肃,除了刊登电视节目表之外,还有很多文艺娱乐、地方生活等内容,是当时很受青少年喜爱的报纸之一。我父亲就在这里干到退休。虽然是在一个小城市,但是我们家在当地的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如果用社会阶层观点来看,我父亲这一代实现了从基层职工向中产白领的进步。
==我自己
我生于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前夕。10岁左右随父母回到城里,就进了家附近的实验小学。城里的学习环境比镇上好太多了,经济也在慢慢发展变好。现在回想起来很有点不可思议的是,那是80年代后期,在一个三线城市的小学里就开始进行电脑教育。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BASIC编程,还拿了湖北省小学生编程比赛的第四名,对我一生的职
业发展都有巨大影响。
幸运的是,我从小学习就很好,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路都是本市最好的学校,然后又幸运的上了清华,本硕一起念了七年。毕业以后先是去了一家国企,然后跳槽到外企工作了十多年,今年刚加入一家民企,决定结束为外国人打工的历史,为民族企业做点事情。
还记得毕业时从清华离开的那天晚上,我找了一辆小面包车,把行李从学校宿舍拖到外面租的房子去。我坐在面包车里,看着车上的两个行李箱、一台旧电脑,心里默默念想:这里是北京,两千万人的城市,而这辆车上的就是我的全部家当,除此之外我一无所有。一晃近20年过去,我在北京跳了槽,买了房,结了婚,生了娃,又由于种种因缘,举家搬来上海生活至今。我把北京的房子卖掉了,又在上海浦东内环攒了两套房子,虽然工作辛苦点,生活水平倒也不坏。两套房子里,一套三居的学区房自住,另外一套世纪公园旁的两居,打算以后给我闺女当嫁妆。当初买套三居学区房自住,是想要小娃以后上学方便,老人也可以帮我们一起带娃。没想到小娃自己还挺争气,考上了浦东最好的民办双语小学之一(没有找任何关系)。我和老婆犹豫一阵之后还是让她去上了民办,然后学区房算是白买了……
小娃刚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心里的期望就是让她在双语学校读到高中,然后去美国念个本科,再回上海来工作,将来跟我们老两口在一个城市生活也好相互照顾。没想到2020疫情一来,一切都变了。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曾经的中国,美国也不是曾经的美国。说实话现在不确定未来的方向,出国读书未必还是一个好的选择。以后怎么样,只能边走边看了。但无论她在哪里读书,我还是希望她最终回中国来,做中国人,为我们自己的国家做贡献。
老婆和我一样是普通城市家庭出来的。我们结婚的时候是2007年,买了第一辆车是别克凯越,前几年换车的时候买了辆奔驰。当时我老婆感慨说:“我小时候做梦都没有想过有一天也能开上奔驰!”其实回想起来,我当年在镇上小学念书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爷爷在小城老街上卖豆腐的时候,大概没有想过他的孙子有一天会在跨国公司工作,足迹踏遍欧洲美国。我上大学之前几乎没有出过省,我闺女上小学之前就已经去过几个国家。然而她的未来如何,又如何是我们能把握的呢?我们只能尽力给她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但未来的路还是要她自己走下去。
我们家三代人,一步一步从乡下走进城,走出国门,没有什么特殊背景,就只有靠自己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人生无常,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奋斗和苦乐。西方谚语:三代培养一个贵族。中国老话:富不过三代。这世事风云变幻,我们能做的,无非是善待老人,教好子女,而已。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去年国庆带闺女看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今年又看了《夺冠》,就是想让她知道,中国的老百姓的生活不是一直都像现在这么好的,以前有很多苦日子。借这个假期,写写我们家的家庭历史,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 我的爷爷
我爷爷出生于1910年,他刚生下来不久,清朝就亡了。他年轻时的事,我几乎一无所知,现在也没法去问了。只知道他生在湖北农村(我老家现在还有很多乡下的亲戚),大约年少时父母就不在了,独自从乡下进城,是湖北一个三线小城,在一个豆腐作坊当小工。后来他在城里安定下来,还娶了老婆,遗憾的是我奶奶在我出生之前就去世了,所以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对她也几乎没有了解。30年代日本侵华时期,我爷爷扛着扁担在街上叫卖,被日本人用刺刀在肚子上捅了一刀,幸而活了下来,只是在肚皮上留下一道大约20公分长的伤疤。我小时候,每逢夏天爷爷光着膀子在院子里乘凉,就能看到那道伤疤,触目惊心。所以我爷爷一直很恨日本人。
我爷爷大难不死,大约生意上也挣了点小钱,解放前就在街上买了一栋两层木板房。一楼是门店,二楼自住。因为这个房子是解放前买的,所以解放后被认定为我们家的私产。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房子是我们家最主要的资产,也是我对故乡最重要的回忆,直到几年前被拆迁了。
解放以后,我爷爷进了供销社,成了一名国家职工。文革期间清查家庭成分,我们家被认定为小商,倒也没受太大影响,他老人家平平安安干到退休。如果用现在的社会阶层观点来看,我爷爷终其一生成就了一件事:从乡下人进城,变成一个城市基层职工。
==我的父亲
我父亲生于1947年,比新中国稍早一点。我爷爷奶奶据说一共生育了10个孩子,但是长大成年的只有5个。我父亲排第三,他有两个姐姐,两个弟弟。我爷爷没有上过学,认
识的字大约仅限于自己的名字,但他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这几个孩子中,读书最好的是我的二姑妈,在文革之前就考上了武汉的同济医学院,后来成为一名医生。我父亲高中成绩也很好,但赶上文革,没有读大学就上山下乡去了。下乡之后,又赶上国家大搞三线建设,把很多工厂建到山区。我的父母都是知识青年,被分配到湖北山区的一家汽车配件厂工作。现在回想起来,大约主要是给十堰的二汽服务的。我父亲在工厂里一直坚持学习,文革之后国家恢复高考,他考取了湖北的一所大学,但是那时候我母亲怀上了我,于是我父亲就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后来他通过函授学习,还是拿到了一个大专文凭。
我小时候跟父母在工厂里长大。这种山区工厂里的生活水平比周围的农村要好很多,但比城市还是差不少。当然那时候整个国家的生活水平都很穷。我父亲后来回忆说,我母亲怀孕时想补充营养,他每天天不亮就走路到几里地以外的市场,就为了买两个鸡蛋回来给她吃。
在我幼年时,爸爸妈妈的工厂就是整个生活天地。这种山区工厂的生活环境很特别,因为厂里的职工基本上都是城市来的,说的是城里方言,也延续着城里的生活习惯;而一出厂区,周围都是农村,当地农民的方言和生活习惯都跟我们有很大区别,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厂里有托儿所和幼儿园,但是没有小学,所以到了年龄就要去外面镇上的小学去读书。年少的孩子们在什么环境都不觉得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镇上学校的条件确实是艰苦的。没有楼房,所有教室都是在荒地上搭的平房,连地板都没有,教室里的地面就是天然的泥土。下雨时屋顶漏水,地上就成了泥汤。有时候男孩子调皮,在教室的地上撒一泡尿,地上就出来一个小泥塘。有一次窗户玻璃破了,是冬天,但是学校没有钱买玻璃,我母亲就从工厂里搞了一块玻璃过去装上,老师们非常感谢。后来我长大了,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农村的学校说条件艰苦,我想当年我的学校比他们更破。
到我小学三年级时,父母觉得当地的教学水平实在太差,就托人找关系,一起调回城市来,回到我爷爷身边。我父亲因为有文学才能,进了市里的一个工厂搞文化工作,还在当地报纸上发表过几篇文章,过了不久又被调进了市里的电视台。那时候电视台是个新鲜玩意,没有人搞过,我父亲就被拉来当编辑,还写过剧本,拍成了电视剧。后来他又被调到电视报社当副主编。当年没有互联网,家家户户要想知道下周电视放什么节目,电视报是必买的。电视报不像党政报纸那么严肃,除了刊登电视节目表之外,还有很多文艺娱乐、地方生活等内容,是当时很受青少年喜爱的报纸之一。我父亲就在这里干到退休。虽然是在一个小城市,但是我们家在当地的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如果用社会阶层观点来看,我父亲这一代实现了从基层职工向中产白领的进步。
==我自己
我生于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前夕。10岁左右随父母回到城里,就进了家附近的实验小学。城里的学习环境比镇上好太多了,经济也在慢慢发展变好。现在回想起来很有点不可思议的是,那是80年代后期,在一个三线城市的小学里就开始进行电脑教育。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BASIC编程,还拿了湖北省小学生编程比赛的第四名,对我一生的职
业发展都有巨大影响。
幸运的是,我从小学习就很好,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路都是本市最好的学校,然后又幸运的上了清华,本硕一起念了七年。毕业以后先是去了一家国企,然后跳槽到外企工作了十多年,今年刚加入一家民企,决定结束为外国人打工的历史,为民族企业做点事情。
还记得毕业时从清华离开的那天晚上,我找了一辆小面包车,把行李从学校宿舍拖到外面租的房子去。我坐在面包车里,看着车上的两个行李箱、一台旧电脑,心里默默念想:这里是北京,两千万人的城市,而这辆车上的就是我的全部家当,除此之外我一无所有。一晃近20年过去,我在北京跳了槽,买了房,结了婚,生了娃,又由于种种因缘,举家搬来上海生活至今。我把北京的房子卖掉了,又在上海浦东内环攒了两套房子,虽然工作辛苦点,生活水平倒也不坏。两套房子里,一套三居的学区房自住,另外一套世纪公园旁的两居,打算以后给我闺女当嫁妆。当初买套三居学区房自住,是想要小娃以后上学方便,老人也可以帮我们一起带娃。没想到小娃自己还挺争气,考上了浦东最好的民办双语小学之一(没有找任何关系)。我和老婆犹豫一阵之后还是让她去上了民办,然后学区房算是白买了……
小娃刚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心里的期望就是让她在双语学校读到高中,然后去美国念个本科,再回上海来工作,将来跟我们老两口在一个城市生活也好相互照顾。没想到2020疫情一来,一切都变了。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曾经的中国,美国也不是曾经的美国。说实话现在不确定未来的方向,出国读书未必还是一个好的选择。以后怎么样,只能边走边看了。但无论她在哪里读书,我还是希望她最终回中国来,做中国人,为我们自己的国家做贡献。
老婆和我一样是普通城市家庭出来的。我们结婚的时候是2007年,买了第一辆车是别克凯越,前几年换车的时候买了辆奔驰。当时我老婆感慨说:“我小时候做梦都没有想过有一天也能开上奔驰!”其实回想起来,我当年在镇上小学念书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爷爷在小城老街上卖豆腐的时候,大概没有想过他的孙子有一天会在跨国公司工作,足迹踏遍欧洲美国。我上大学之前几乎没有出过省,我闺女上小学之前就已经去过几个国家。然而她的未来如何,又如何是我们能把握的呢?我们只能尽力给她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但未来的路还是要她自己走下去。
我们家三代人,一步一步从乡下走进城,走出国门,没有什么特殊背景,就只有靠自己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人生无常,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奋斗和苦乐。西方谚语:三代培养一个贵族。中国老话:富不过三代。这世事风云变幻,我们能做的,无非是善待老人,教好子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