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之《天国之秋》

D
Dreamer
楼主 (未名空间)

断断续续,终于把这本书啃完了。可惜不是以兔子吃胡萝卜的速度,而是按照蜗牛爬墙的步骤来的。谁让偶见识少,除了历史课以外,竟然是第一次读这个历史事件的专著(国人推荐阅读的外国人写中国史专著……为何如此拧巴?!)。另外,很大程度上还归因于对战争篇的思想抵制,以及面对宏达、复杂历史事件的无力感。

时值五四青年节,作者在序言中说:“迟至一九一九年,当中国在《凡尔赛和约》谈判中令人震惊地向日本割让利权……以致引爆了“五四运动” ……英国政治家劳合.乔治仍以太平叛乱为证,试图说明为什么不能给予中国平等待遇。他说:“…… 中国人如
同阿拉伯一样,是非常聪明的种族,却处在一个无所进取的阶段。如果不是戈登组建了常胜军,中国定会被太平军颠覆。”到底西方在这次运动中的角色如何?满清王朝、农民起义、汉人军团、基督教,美国南北战争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本书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比起正统的历史书,也算是别有韵味。

用纪录片开头的悠长、浑厚的语音来播报下总结:这是一场源于本土广西的农民起义,高举西方“基督教”的意识形态,以均田地的“乌托邦”口号召集天下,恰巧发生在清朝的国门被炮舰轰开的过程中。在这场注定要失败的运动中,英美法德等西方列强在宗教、经济、政治等因素的牵绊下,摇摆着帮助、中立、消灭的立场。枭雄四起,民生艰难,“在这场据认为是人类史上夺走最多人命的内战中,中国所蒙受的破坏和社会混乱的程度乃是前所未见。”但清政府却在这场动乱后存世了近五十年。

古代农民革命成功的首推大明,元璋同学的民族主义口号:“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之后推行的是儒家思想。而这次洪秀全用的是“上帝教”,提出的是“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拔高了一个层次,然并卵。理论只是个抓手,最终还是得大BOSS靠谱,否则有文人(洪仁轩)、武士(英王、忠王)又如何。

严肃点的思考:文明是否可以融合?“求同”是否是幻想?“尊重彼此的差异”是否才是更务实的态度?同是信仰Shangdi,教士出身的洪仁轩向西方抛出了橄榄枝,有过短
暂的暧昧,最终迎来的还是戈登的洋枪队。而“……传教士不再对太平天国治下基督教中国的诞生寄予厚望。幻灭之后,他们感到愤慨,有些传教士更因为先前寄望之深,而在失望后由爱生恨,痛恨叛军。”这也体现在英国挣扎的政策里:“一下子在华积极,一下子又收手,一下子收钱替人打仗,一下子又讲原则,一下子把清朝捧得老高,一下子又痛斥它”。时移世易,如果历史以其他的方式重现,各方又会是支持,还是中立?做出何种选择,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而那些低微于尘埃的普通人的命运,又会如何变化呢?

曾国藩的发迹史着墨挺多,但是他的思想转换过程却没有交代。一个意在成为“圣人“的京官,被历史裹挟着练兵,儒学内在、动不动要寻死的,却也是一个无情残忍的军事领袖。有着夺取天下、建朝Chengdi的实力,然而 “他最希望的乃是回他的书堆里,当个儒学文人,平静度过一生”。到底是历史成就了他,还是他成就了历史?

问题总比收获多,也算是稍微读进去了的标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