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谈惨败后,拜登果然开始玩阴的了!

G
GYCS
楼主 (未名空间)

阿拉斯加会晤,双方进行了历史性的激烈交锋。这让美方彻底清楚了中方的底线。虽然一开场交锋激烈,但对话后美方的反应却是出奇的冷静。随后一系列的迹象表明,美国正在改变打法。

阿拉斯加对话后,美方没有立即例行发表声明或情况介绍。倒是我方发表了一个积极的声明。从我方的声明中可以看出,分岐严重,但在一些关键领域里进行合作的态度也很明了。

隔了两日后,白宫在每日例行的简报会上对对话进行了简单的说明。

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表示,美国希望与中国就广泛的问题加强直接对话。普萨基称,刚刚结束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是中美之间一次实质性会议,涉及了一系列问题,包括香港、台湾和人权问题,以及美国关注的经济和知识产权问题,美国将继续与盟友合作,也将就符合美国人民利益的问题与中国继续合作。

加强直接对话,表明并没有谈崩。重要的是美国在一些领域里愿意与中国继续合作。火味明显变淡。

接下来,就是美国务卿出访北约。在访问北约总部的时候,布林肯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兼欧委会副主席博雷利举行会谈,双方会后发表联合声明,同意重启美国与欧盟之间有关中国的双边对话,并共同努力应对俄罗斯“具有挑战性的行为”。

声明称,美国与欧盟共同认识到与中国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包括合作、竞争和“系统性对手”等。双方决定继续在对话框架下举行高级官员和专家级会议,讨论包括经济问题在内的多领域议题。

虽然声明中强调双方将重启“有关中国的双边对话”,看似要共同制定对策。但是,声明中也直接表达了对华关系,包括合作、竞争和“系统性对手”等。

把合作、竞争放在前,自然就弱化或改变了此前强调的制定共同规则对抗中国影响力之说。而之后用了一个“系统性对手”,这似乎是双方对华的新的关系定位。这就与此前的最大对手或挑战者有很大的不同。至少火药味淡了不少。

“系统性”,也就是全面的、体系性的。但“对手”既可以是威胁的、挑战的,也可以是竞争的、合作的。这一词用的很含糊不清。这表明了双方在建立对华“民主联盟”方面没有达成一致。

这或许是欧盟的意思,也可能是美方的立场改变。目前无法确定。

除声明之外,布林肯当天在北约总部说,“美国不会强迫盟友在面对(美国和)中国时做出‘非我即他’的选择。”布林肯还称,各国可以在可能的情况下与中国合作,并表示气候变化是一个需要合作的领域。

不强迫盟友做选择,这是一个最新的表态。要么是欧盟的态度坚决,要么就是美方自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说明欧盟还需要时间。也可能是暗示中方不会介入中欧纷争,或许有鼓励中方继续强硬的意思。中欧矛盾升级,当然美国的机会就来了。不强迫盟友选择,则有给欧盟自主权的意思,这可能是欧盟需要的尊重。想以此换来欧盟的感激。这更像是打“感情牌”。

而直诉各国可以“在可能的情况下与中国合作”,则也是一个新提法。是各国可以与中国合作,而不是欧盟可以与中国合作。

对美方来讲,各国与中国的双边合作,总比欧盟作为整体与中国的合作局面要好。

对于欧盟来说,各国与中国合作,这也是挡不住的趋势。目前最明显的就是疫苗问题上的合作。

中欧刚发生了制裁与反制裁事件。欧盟通过取消中欧投资协定协商会的形式来要挟中国。如果不允许各国与中国的合作,那么中欧就真的直接走上对抗的道路。这反而打乱了欧盟一直以来坚持的战略策略。对欧盟的打击太大。重要的是不与中国合作,欧盟都难以走出困境,而与中国对抗则注定了会从衰退走向衰败。

或许美国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也不敢逼欧盟太紧。逼紧了,让欧盟当炮灰的意图太明显。既然已经某种程度离间了中欧关系,就不如稳住欧盟。

重要的是,美国在欧盟的表态,实际上也是说给中国听的。近来美方一系列举动已经激怒了中国。阿拉斯加的开场时的激烈场面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我方对欧盟的制裁立即做出加倍的反击,也表明了我方的愤怒之情。

美方的制裁正好是欧盟制裁的简化版也更具深意。这一下就把欧盟推向了中美对抗的风口浪尖。而美国自己一下子就躲对了背后。而欧盟领导人以中欧投资协定相威胁,显然是错上加错。

这可能就是美欧声明不咸不淡的重要原因之一。美欧双方似乎都在弱化自己的立场,都不想成为我方反击的主要目标。

布林肯去了欧洲,拉夫罗夫来了中国。中俄所有的利益关切都与美欧目前的战略相关。

中俄已经成为了“背靠背”的全方位伙伴关系。共同应对一切威胁和挑战之意明确。也就是说,中俄双方的战略利益已经绑在了一起,不会对另一方处于的危境置之不管。

而美欧的声明中也强调了,双方将合作应对俄罗斯“具有挑战的行为”。虽然把俄罗斯当成头号打压对象之意明显,但语气上也还是弱化了不少。

美欧之间修复关系虽然有进展,但早就说过,在对华关系问题上不达成一致,修复关系就难。

虽然美国强调回归北大西洋,承诺维护共同的利益关切,但似乎忘了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美欧经贸合作问题。欧盟急于走出经济困局,而美国坚持不谈贸易协定。双方关心的重点不同,修复关系的步调不一致。

美国新任贸易代表一上任,三天时间,戴琦分别与英国、欧盟、日本、法国、德国、韩国等经济高级官员,就双边贸易关系举行了9次视频会谈。而几乎在每一次会谈中,戴
琦都要求与对方一同应对中国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和“强迫劳动”等。另一重点就是大谈WTO改革问题。而与盟友之间的贸易谈判则是闭口不谈。

很显然,这是美方的原则立场,也是美方的战略战术。贸易问题是建立新“西方民主联盟”的重要手段。逼迫欧盟先结盟后贸易。也就是先政治后经济。这是典型的“美国优先”。

对于欧盟来说,可能正相反。贸易协定是美方对盟友平等相待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最能表现美方修复关系诚意的问题。贸然结盟,容易成为对抗的炮灰。

总之,阿拉斯加对话之后,美方咄咄逼人的嚣张态度有了明显的收敛。或许是我方的强硬起到了作用。也或许是看到了中欧关系出现了矛盾升级的可能。而同时也明白了要把欧盟当枪使、当炮灰是欲速则不达。不管怎么说,利用人权争端已经把欧盟推到了风口浪尖。弱化一下态度,就更能凸显中欧的矛盾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