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的原因

j
jundavid
楼主 (未名空间)


这是一个热门,敏感而又富有争议的话题,任何一种说法在超大都有可能引发争论,本人观点当然只是一家之言,或者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和解释贸易战的前世今生,本着尽量中立和客观的态度,各位同学认同与否都属正常,理性讨论就好。

正式讨论之前,或许有两个日益被意识到但很少有正式阐述的概念:(1)全球化时代
,商品的产地属性高于资本属性,也就是说,在哪儿生产比是否哪个国家的品牌更重要,比如美国汽车产业包括底特律和美国南部的德日厂家,但不包括上海通用,因为后者的就业与税收和美国基本无关。五百强的通信巨头博通,总部开始设在美国,后来搬迁到新加坡,去年又搬回美国,它究竟算哪个国家的品牌意义不大,有实质影响的也许就是总部搬迁带来的几百个工作岗位而已。(2)现今的国际贸易中,企业在乎利润,而
国家则注重顺差。对于富士康来说,除去人力成本,税收成本,能源成本,运输成本,原材料成本等外,也许利润的确不高,但人力成本是工人的工资,税收成本是政府的收入,能源成本是电力公司等的收入,运输成本是运输公司和高速公路公司等的收入,原材料成本是上游企业的收入,这些收入加起来就是顺差----出口还包含了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或零部件的成本,但顺差就是某个国家纯粹的贸易收益,只是分配到了国内很多行业或群体而已。

A 汽车产业贸易壁垒:虽然美国贸易逆差是从八十年代才开始显现出来,但贸易政策的“不平衡”却有着更长久的历史。二战后为了帮助欧洲和亚洲的盟友复苏,美国不仅在欧洲实施了马歇尔计划进行直接的援助,而且单方面开放了自己的市场,让它们的产品可以进入美国。这的确对盟友的复苏起到了重要的重要(其实不只是盟友,几乎所有二战后崛起的新兴国家包括中国,发展之初都极其依赖于美国市场,或者说都得益于美国开放的市场)。但这项措施最大的缺陷是:没有制定或标明时间限制,本来应该是临时措施,却演变成了永久政策。当欧洲盟友逐渐恢复,尤其德国发展成为巨额贸易顺差大国以后,这种贸易政策的不均衡居然延续下来,一直到现在,以至于盟友们都觉得美国单方面开放市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汽车产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分析一下汽车市场,会发现很有趣的现象:美国市场几乎是完全开放,除了征收2.5%关税,基本没其它任何附加费用和贸易壁垒,所以日本和德国生产的汽车在美国很畅销,美国汽车市场几乎一半来自于进口,不只是加拿大和墨西哥,日本德国等生产的汽车也能顺利进入美国市场。但在欧洲,不只是美国生产的汽车几乎销声匿迹,在全世界以可靠性和性价比高而备受欢迎的日本汽车,也难见踪影,而且再进一步分析,会发现欧洲人非常爱国,http://nga.178.com/read.php?&tid=10007869 (我全文转发一下吧,希望不会侵犯版权)德国车市是大众的天下,法国是标致雷诺雪铁龙的天下,意大利市场属于菲亚特蓝旗亚,表面上看是“欧洲人只爱欧洲车”,仔细一看是“欧洲人只爱本国车”。只有英国看上去是个例外,因为英国已经没有本国的汽车品牌了。但事实上,英国同样符合这一规律,在英国排名靠前的福特、沃克斯希尔、日产仍然属于“本国车”,因为它们都是主要在英国生产的。为什么在德国大受欢迎的汽车,在法国意大利的销量却排不上号,而意大利车市的爆款,一出国门几乎没人买?难道在德国操控好的车,放到其他国家就变得操控不好了?在意大利道路上表现优秀的柴油发动机,放到法国的道路上就无法继续优秀?虽然欧盟汽车对外关税高达10%,但内部关税是零,那为什么它们本国的车企,在面对同样来自欧盟,并没有关税门槛的别国车企时,还能继续独霸本国市场呢?

这个大招叫“补贴”。欧洲政府的补贴有多厉害呢?根据惠誉国际的统计,意大利政府对所谓“以旧换新”购车者的补贴,最高可达5000欧元。德国对报废行驶9年以上的旧
车而购买新车的每个消费者提供2500欧元的补贴,补贴额位居第二。其他国家如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罗马尼亚、卢森堡、斯洛伐克、奥地利及荷兰,对购买新车的补贴金额多在1000欧元至1750欧元之间。在这个强大的补贴力度之下,仅在2009年,德国政府就“补贴”掉了50亿欧元。当然,政府不会明目张胆的说我们只给本国车发补贴,它们会打着“环保”,“就业”等名义,用一系列的实施标准来框定补贴目标,比如“为了环保,这个级别的车辆排量不能高于1.6升,否则不能接受补贴”,那么1.8升的思域就应该知道,自己别指望有补贴了,这是给1.4T排量的高尔夫准备的,即使你的思域实际排放更小,能耗更低。即使你改用小排量涡轮发动机,政府也可以马上增加要求“必须在本国设厂,解决XX万人的就业”等。上一轮所谓“以旧换新”补贴之后,欧洲目前又展开了规模更大的“新能源”补贴,当然,这个“新能源”的标准,仍然是为欧盟车企尤其是本国车企量身定制的。例如,充满电加满油能跑600公里的奥迪A3,就是有资格
享受补贴的新能源汽车,而无需充电,行驶中通过回收能量发电,一箱油能跑1000公里的雷克萨斯CT200,则不属于新能源汽车——哪怕你技术更先进,能耗更低。

我们来看看补贴之后的实际购车价格:仍然以德国市场的思域和高尔夫为例,一般认为这两款车属于同一级别,(拜欧盟的关税和各种税所赐)上一代思域在德国的起售价为2.164万欧元,而高尔夫作为本国车,在德国的售价为1.73万欧元,再加上政府的购车补
贴,实际上买一台低配高尔夫的售价为1.5万欧……2.16万的思域和1.5万的高尔夫,换你会怎么选?大众POLO,德国起售价1.26万欧,补贴之后实际售价1万欧,同级别的本
田飞度,在德国起售价1.59万欧,你让消费者怎么选?大众迈腾起售价2.33万欧,途观起售价2.28万欧,奥迪A3起售价2万欧,而日系的马自达6起售价2.55万欧,丰田RAV4起售价2.8万欧……这就是为什么德国车在法国玩不转,法国车在意大利玩不转的原因,
不过大家同属于欧盟,总还不像对日本车美国车那样一致对外,而且在欧盟那些没有本国车企的国家,大家还可以一起去利益均沾。

那么,能不能在欧盟国家设厂,像在美国和中国一样享受本地车的待遇呢?这条路,也只有日产算是走通了一半,作为日系在欧洲销售成绩最好的车厂,日产的逍客是欧洲销量第一的SUV,而日产是以把自己卖给法国雷诺的方式,才获得“本地待遇”的。目前
欧盟对“本地车”的认证标准,是这辆车的80%要在欧盟内部生产,这对于早就实现了
全球化生产和采购的日系车来说,是一个绝对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而法国还要求进一步提高这个门槛,它的主张是100%——欧盟的钱,你们外国人一分也别想赚。

欧盟如此,日本市场也差不多。日本人把汽车关税降到了零,但把非关税壁垒发挥得淋漓尽致,完全可以写进教科书 (事实上也被很多新兴国家学习和模拟)。具体的细节
可以参考“日本汽车贸易壁垒研究”(https://wenku.baidu.com/view/
b16a79ce58f5f61fb736668f.html)。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篇学术论文,而不是新闻
报道,可见日本汽车市场的非贸易壁垒在学术界都已经引起了研究的兴趣。比如日本以环保为理由限制大排量汽车,严格到什么程度呢?排气量在660cc以下的轻型车约占日
本汽车销量的1/3,而美国和欧洲车企几乎不生产此类车型。此外限制进口汽车的销售
网络建设,复杂的汽车进口手续,新车置换补贴排斥进口等政策也对进口车产生了巨大的障碍。美国汽车工人联合工会称日本市场是“世界上最封闭的汽车市场”。不只是美国车在日本市场可以忽略不计,德国汽车也是步履艰难,多年本地化来适应日本名目繁多的规定,也就换来20万的销量。当然,大众日本总裁接受采访时还一口否认:日本根本没有汽车非关税壁垒。否则小心日本政府再加新的规定,这20万的销量都难保。

之所以选择分析汽车行业,是因为汽车不只是全球第一大产业,也是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每年高达2000亿美元的逆差,几乎是除对中国外所有国家逆差和的一半。相反,日本和德国在信息时代落伍后,强烈的依赖汽车和相关产业,而当今世界国家中,只有美国是完全开放的市场,其它市场基本封闭,这也是美国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明白了这点,每次看到欧盟和日本高举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的大旗谴责美国政府,很多美国人都怀疑他们是不是拿错了剧本?

注: 或许有人反驳说“美国对卡车进口征25%的高关税”,但卡车是一个小众市场,即使在美国也只有轿车市场的20%,在其它国家比例更低,尤其欧盟日本都强调环保,严
厉限制大排量汽车尤其是卡车,美国的卡车出口对平衡贸易基本是杯水车薪。

i
insect9

有一点不赞同,对外顺差不应该是政府的核心目标,充分就业才是。

充分就业和高生产效率相结合必然导致顺差,所以顺差是结果而不是目的。

【 在 jundavid 的大作中提到: 】
:
:
:这是一个热门,敏感而又富有争议的话题,任何一种说法在超大都有可能引发争论,
本人观点当然只是一家之言,或者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和解释贸易战的前世今生,本着尽量中立和客观的态度,各位同学认同与否都属正常,理性讨论就好。
:
:正式讨论之前,或许有两个日益被意识到但很少有正式阐述的概念:(1)全球化时代:,商品的产地属性高于资本属性,也就是说,在哪儿生产比是否哪个国家的品牌更重
要,比如美国汽车产业包括底特律和美国南部的德日厂家,但不包括上海通用,因为后者的就业与税收和美国基本无关。五百强的通信巨头博通,总部开始设在美国,后来搬迁到新加坡,去年又搬回美国,它究竟算哪个国家的品牌意义不大,有实质影响的也许就是总部搬迁带来的几百个工作岗位而已。(2)现今的国际贸易中,企业在乎利润,而
:国家则注重顺差。对于富士康来说,除去人力成本,税收成本,能源成本,运输成本
,原材料成本等外,也许利润的确不高,但人力成本是工人的工资,税收成本是政府的收入,能源成本是电力公司等的收入,运输成本是运输公司和高速公路公司等的收入,原材料成本是上游企业的收入,这些收入加起来就是顺差----出口还包含了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或零部件的成本,但顺差就是某个国家纯粹的贸易收益,只是分配到了国内很多行业或群体而已。
:
:
:A 汽车产业贸易壁垒:虽然美国贸易逆差是从八十年代才开始显现出来,但贸易政策
的“不平衡”却有着更长久的历史。二战后为了帮助欧洲和亚洲的盟友复苏,美国不仅在欧洲实施了马歇尔计划进行直接的援助,而且单方面开放了自己的市场,让它们的产品可以进入美国。这的确对盟友的复苏起到了重要的重要(其实不只是盟友,几乎所有二战后崛起的新兴国家包括中国,发展之初都极其依赖于美国市场,或者说都得益于美国开放的市场)。但这项措施最大的缺陷是:没有制定或标明时间限制,本来应该是临时措施,却演变成了永久政策。当欧洲盟友逐渐恢复,尤其德国发展成为巨额贸易顺差大国以后,这种贸易政策的不均衡居然延续下来,一直到现在,以至于盟友们都觉得美国单方面开放市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汽车产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如果分析一下汽车市场,会发现很有趣的现象:美国市场几乎是完全开放,除了征收2.5%关税,基本没其它任何附加费用和贸易壁垒,所以日本和德国生产的汽车在美国很
畅销,美国汽车市场几乎一半来自于进口,不只是加拿大和墨西哥,日本德国等生产的汽车也能顺利进入美国市场。但在欧洲,不只是美国生产的汽车几乎销声匿迹,在全世界以可靠性和性价比高而备受欢迎的日本汽车,也难见踪影,而且再进一步分析,会发现欧洲人非常爱国,http://nga.178.com/read.php?&tid=10007869 (我全文转发一下吧,希望不会侵犯版权)德国车市是大众的天下,法国是标致雷诺雪铁龙的天下,意大利市场属于菲亚特蓝旗亚,表面上看是“欧洲人只爱欧洲车”,仔细一看是“欧洲人只爱本国车”。只有英国看上去是个例外,因为英国已经没有本国的汽车品牌了。但事实上,英国同样符合这一规律,在英国排名靠前的福特、沃克斯希尔、日产仍然属于“本国车”,因为它们都是主要在英国生产的。为什么在德国大受欢迎的汽车,在法国意大利的销量却排不上号,而意大利车市的爆款,一出国门几乎没人买?难道在德国操控好的车,放到其他国家就变得操控不好了?在意大利道路上表现优秀的柴油发动机,放到法国的道路上就无法继续优秀?虽然欧盟汽车对外关税高达10%,但内部关税是零,那为什么它们本国的车企,在面对同样来自欧盟,并没有关税门槛的别国车企时,还能继续独霸本国市场呢?

l
lczlcz

不错, 感谢分享知识.
p
peacemind2

顺差不是,但是顺差是很好的一个宏观指标。如果顺差很大,说明很多工作不在本国做了。
【 在 insect9 (insect9)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一点不赞同,对外顺差不应该是政府的核心目标,充分就业才是。
: 充分就业和高生产效率相结合必然导致顺差,所以顺差是结果而不是目的。
: :
: :
: :这是一个热门,敏感而又富有争议的话题,任何一种说法在超大都有可能引发争论,
: 本人观点当然只是一家之言,或者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和解释贸易战的前世今生
: ,本着尽量中立和客观的态度,各位同学认同与否都属正常,理性讨论就好。
: :
: :正式讨论之前,或许有两个日益被意识到但很少有正式阐述的概念:(1)全球化时代
: :,商品的产地属性高于资本属性,也就是说,在哪儿生产比是否哪个国家的品牌更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