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庚子二零二零,我在国外留学这一年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1年2月18日 22点10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w
wmrencai
3 年多
楼主 (未名空间)
二零二零年,已经三十出头的我,人生中第一次感觉离家好远好远,生活好难好难。
我目前在美国做博士后,二零一九年的腊月,我曾经对于新的一年有很多的期待,我也盘算过很多种二零二零年的打开方式。想着自己的博后生涯即将结束,期待自己几年来的努力在二零二零得到兑现,期待着闲下来能够带老婆孩子到处看看美国的风景,期待二零二零自己可以结束博后经历回国,但千算万算我还是失算了。
所有的计划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的七零八碎,而自己刚好又处在全世界疫情最严重的美国。疫情最严重时每日新增达到了惊人的30万例,即使现在疫情有所缓和近一周每日平均新增依旧在10万例左右。目前美国累积确诊2770万,平均每12人中就有一人确诊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住的地方所属的洛杉矶县人口1004万,根据谷歌提供的信息,洛杉矶县单日新增在2020年12月26日达到29174人,目前总确诊人数117万,平均每9
个人就有一人确诊过新冠肺炎。
这些数字,对于国内很多同胞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对于国内同胞来说更是难以体会的。今天所长老王就跟大家聊一下庚子二零二零,我在美国的这一年,用文字记录下这不平常的一年。
魔幻开局-暴风雨前的宁静
2020年1月18日,我们一家三口在家附近的海底捞美国分店吃火锅,看到店里的电视上
在播放着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从17日开始,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旧金
山国际机场和洛杉矶国际机场,对从武汉直飞或转机前往美国的旅客进行入境检查的消息。
当时的我根本没有想到,这是我2020年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海底捞吃火锅,也变成了我2020年最后一次在外面的餐厅用餐。
1月21日,美国CDC宣布,在西雅图发现第一例新冠确诊病例。
我所在的地方也算洛杉矶附近的华人区,单位有很多华人。在美国刚开始出现确诊病例的时候,所有人都开始警惕起来。你去华人超市购物可以看到有人戴口罩,单位里也有不少华人开始戴口罩,单位的同事也在讨论谁谁的家属最近刚从国内过来、要不要在家隔离一段时间再来上班等等。很有意思的是,随着确诊病例数很缓慢的增长加之美国宣布从2月2日起,所有14天内去过我国大陆地区的非美国公民将被拒绝入境。大部分人的警惕心放了下来,前几天还在戴口罩的很多人在2月初摘掉了口罩。
2月大部分时间风平浪静,那时候我周围的很多人都还天真地认为疫情不会在美国爆发
,那时候大家都还错误地认为武汉就是疫情发源地,以为不跟国内通航自然就万事大吉了。因为我本科学的临床医学,又是在武汉读的书,我的很多同学在这次疫情中上了前线,对这个病毒我还是非常留意的。我很早就料到它在美国爆发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我也成了我们楼唯一一个一直戴着口罩上班的人。
当所有人不戴口罩的时候,你戴着口罩,你就变成了异类,我也一度引来很多人异样的眼光。2月份的时候,我开始尽量避开大家一起吃饭的时间去休息室吃饭。有一次,我
戴着口罩去休息室接水喝,看到大家正在吃饭,一位老师开玩笑还装作很认真地跟我说:“你不要吓唬我们”!有一位老师在跟我聊天的时候暗示我不要天天带着口罩,他告诉我美国的文化是认为“病人才需要戴口罩”。
慢慢地我也陆续在媒体上看到中国留学生因为戴口罩在德国、英国、美国等地方被人身攻击的新闻。在2月初的纽约地铁站,一名戴着口罩的亚裔女性被一名男性追打辱骂。
这也让我一度很纠结要不要在外面戴口罩,那时候我戴着口罩进入超市或者餐厅时也会招来别人异样的阳光,我也担心人群中会不会有激进分子突然攻击我。但是考虑到家里的小宝宝和老婆的健康,我也不希望我把病毒带回家里,还是决定冒这个险。
虽然当时美国疫情还没有爆发,但是口罩也已经成为了稀缺资源。我在1月底在网上抢
到了3盒,2盒寄回了国内,1盒留给自己用,再次准备下单的时候网上就已经买不到了
,价格合理能下单的下单后全部被砍单了,只有一些价格奇高的还有货源。
因为国内的亲友的需要,自己也一直跑附近的超市去扫货,大家也互相交流哪里有货,可惜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无功而返。后来连CVS、Walgreens这种定期会补货的地方也开始限购了,一次只能买10个,一星期才补货一次,每次下班了去根本抢不到。自己一月底二月初往国内寄的口罩,都快三月了他们才收到,那个时候国内口罩供应也上来了,忙活了一圈也没帮上啥忙。
2月份美国新增病例数依旧较少,当很多人以为美国成功控制了疫情蔓延时。2月25日,美国CDC忽然召开新闻发布会称:“现在已经不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会不会在美国爆发
的问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问题”。
第二天加州就确认了第一例找不到传染源的社区感染病例,很快媒体爆出CDC分发给各
州的新冠检测试剂盒有问题。很多疑似病例初期因不符合CDC规定的“去过中国或者与
确诊者有密切接触史”这两个条件而无法得到检测,而各个州又没有资格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测试。直到2月29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才把权限下放到各州。这一段时
间后来被美国媒体称之为“丢失的二月”,美国媒体一致认为CDC在检测上的失误导致
没有及时识别出早期感染的病例,对后来疫情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很快旧金山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几天后加州也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媒体也开始铺天盖地的宣传,部分民众开始了抢购狂潮,屯消毒物品、卫生纸、水、食物等。很有意思,卫生纸每次都是最先被抢购一空的,每次疫情加重一级卫生纸基本都会出现段时间的缺货。下面几张照片拍摄于3月中旬附近的一间Target超市。
马上各种大型活动被取消,我们单位原定于三月初举行的单位年度野餐会取消,单位每年一度的年度学术会议也被取消。原本定于3月2日在美国丹佛举行的世界上最大的物理学年度会议也在召开不到两天前宣布改为线上举行,3月11日NBA宣布取消本赛季所有比赛。很快洛杉矶这边餐厅、酒吧等只允许提供外卖服务,健身房、电影院等娱乐场所关闭,购物商场关闭。
这些在我们看来这应该可以引起普通民众的重视了,其实不然。
从二月底开始发生的其他很多事情彻底让我感觉到了美国的撕裂与魔幻。感觉美国初期的疫情防控,就是一部分人在努力防控,一部分人在努力扯后腿,其中甚至就包括川建国同志,带头扯后腿。川建国同志宣称新冠跟流感差不多、一直刻意在媒体面前刻意淡化新冠的危害。一些支持川建国同志的媒体也跟着天天在电视上讲,估计忽悠了很多无辜的民众。追随川建国同志的美国的一些推特网络大V甚至很荒谬的发起了#
FilmYourHospital#的活动,通过美国医院停车场的情况证明疫情并不严重,来反驳媒
体称医院为“新的战场”。这些后来被美国媒体评为年度谎言。
更扯的是3月8号洛杉矶还举行了超过27000名跑者参加的马拉松。当川建国同志3月13日宣布因新冠病毒疫情而进入全国紧急状态时,近百名记者和官员出席的白宫记者会里,只有三位华人记者戴了口罩。而且大家都坐的站的很近,根本没有保持社交距离。官方和媒体集体带头跑偏,最为致命。CDC本来就已经因为检测问题耽误了宝贵的二月,结
果在预防新冠传播上,美国CDC当时的建议是保持社交距离加勤洗手,普通人并不需要
佩戴口罩,只有患病的人或者照顾患病的人才需要戴口罩。你说一个呼吸系统传播疾病,你告诉我多洗手我理解,说不需要戴口罩,多少让人感觉有点魔幻。
这些种种再加之疫情早期因检测不足导致的病例数看起来不是很高,给了很多美国民众疫情并不严重的假象。我的邻居们二月底还在开心地开party,路边车都被停满了。我
所在的洛杉矶县隶属加利福尼亚州,2020年3月19日加州州长宣布居家令,希望人民尽
量待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可是在加州州长颁布了居家令后的第一个周末,因为电影院、健身房、商场等休闲健身场所被关闭,民众涌向公园、海滩等地方,导致那些地方人员爆满。
戴口罩的人很少,让我感觉更魔幻的是我带着女儿去医院打疫苗体检。我戴了口罩,因为当时还买不到宝宝口罩,我就给女儿用大人口罩改造了一个宝宝口罩,结果医生护士都没有戴口罩。医院所做的措施还主要是进楼前测体温、问问题(最近有没有发烧身体不适啊、有没有去哪里旅游、有没有接触确诊阳性的人等)、只允许一个大人带宝宝上去、不允许访客进入等保证社交距离的措施。回家后我也是非常惊讶,还担心医生护士每天接触那么多人万一感染了怎么办。当天就看到一位医护的家属在当地华人群里分享了一个希望允许前线医护都戴口罩的请愿。
接着又看到有些医生、护士因为坚持戴口罩而被开除的新闻。
这个时候川建国和他的同僚们又开始直接在公共场所称新冠病毒为“Chinese Virus”
,华人又相对比较注意防范疫情、戴口罩的比较多,这些交织在一起又引发了一些列针对华人的人身攻击事件。
直到4月初,CDC才开始建议普通民众戴口罩来减缓病毒传播。美国前医务总监杰罗姆·亚当斯甚至在推特上分享了一段自己如何用T恤制作一个口罩的视频,那天看了他的视
频,我想起了他在2月29日发那个推特,“认真地,不要再买口罩了!口罩对于普通人
预防新冠病毒没有任何作用。如果医护得不到口罩,这将把他们和社区置于危险之中。”我承认医护需要口罩防护,但是说口罩对普通人没有任何防护作用,确实不应该。
而这个时候疫情已经在全美全面爆发了,就在美国推荐戴口罩的时候,每天的新增已经突破3万例了。然而这只是推荐,直到七月下旬,全美推行“强制口罩令”的州也只有
三分之二而已。
暴风雨到来-被彻底打乱的工作和生活
严重的疫情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改变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加州居家令的颁布,我所属的单位这种研究部门因为不属于社会维持运转的必须部门,也要遵守居家令关闭实验室。在居家令颁布后,单位给了我们一周左右的准备时间。随后,3月底,实验室关闭,我开始了两个月的居家隔离生活。
两个月的居家隔离,让美国的疫情稍微好转。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老婆和还不到一岁的女儿,或许这是糟糕的疫情少数带给人的好的一面吧。如果不是这个疫情,我或许难以有那么多时间参与到我家小宝宝成长的很多瞬间。但是,疫情糟糕的一面随着居家隔离结束,慢慢地展露在我们一家人的面前。
先说工作吧,我所从事的主要是医学研究工作。做研究也是在跟时间赛跑,如果你的研究成果被别人发表了,你几年的努力可能就白费了,而这个疫情的到来和实验室的关闭无疑大大减缓了我的研究内容的推进速度。还好只关闭了两个月,但是复工后为了保持社交距离要求上下午轮班,工作效率较疫情之前大打折扣。
好不容易尽量克服疫情的影响,把自己的文章投了出去。又无意间听说了一个跟我做的差不多内容的一个课题组也提交了论文、而且在我提交论文时别人已经开始在修回,我的论文面临随时被抢发的风险。因疫情影响导致的审稿人审稿速度的放缓、疫情期间大家的投稿量激增、审稿人因实验室活动减少对稿件提出的修回意见也较平日更加具体繁杂。自己因此一度精神压力很大,因为自己不想在这临门一脚上掉链子,让近四年的努力付诸东流。所幸虽然在疫情的冲击下自己的进度受了影响,最终论文也顺利发表了出来。
以前上班是到了单位直接就开始工作,现在上班是我们每天要在手机App上回答是否有
发热、咳嗽等身体不适,是否正在做核酸检测、是否与监测阳性的人有接触等问题,通过后还需要进行体温检测才能进入单位工作。每天保安还会扫楼确保每个进入单位工作的人都通过了检测。
虽然单位尽了最大的努力防范,但是身处洛杉矶县,也难以逃掉接二连三几波疫情的冲击。慢慢地开始听说单位也陆续有确诊病例的出现,而且让你感觉病毒离你越来越近。一开始是自己不熟悉的部门的人出现感染病例,慢慢地很多自己认识的人周围也开始出现感染病例。防范疫情要想做到万无一失,只能把握好每个细节,把周围的每一个人当成潜在的感染者处理。每天在单位工作,尽量减少摘掉口罩喝水的频率、缩短吃饭的时间,保持与每一个人的社交距离,保证接触任何外来物品后及时洗手消毒。因为严重的疫情,我从复工开始每天戴两个口罩,耳朵一度被勒的很痛甚至出血。
说完工作,再说生活吧。
“你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是什么?你每天出门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每天回家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如果在2019年,很多人会给出许许多多完全不同的答案,甚至还要想很久才能给出自己的答案。但是在2020年的美国,很多人对这三个问题给出的答案会非常类似。我甚至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给出我的答案。
“我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是洗手、消毒。”“我每天出门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把口罩戴好。”“我每天回家第一件事是换掉自己穿出去的衣服,洗手消毒。”
一开始每天回家用酒精给手机消毒,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手机一喷酒精就自动重启,有时候连续重启十几次,后来就改用消毒纸巾了。
2020年,我们一家用掉的洗手液加起来估计超过十升,消毒酒精也用掉了很多瓶。家里来了快递,拿进来酒精喷一下再洗个手,出门去超市买了东西回家,酒精喷一下再洗个手。不能用酒精喷的就用清水多冲洗几遍,既不能用酒精喷也不能用清水冲洗的只能放置两周后才开始使用。
没办法,当你生活在一个周围每10个人就有1例感染过新冠肺炎的地方时,你不得不这
么做。时不时就在新闻上看到,自己经常去的那家超市又有几人确诊了,自己经常光顾的那家汉堡连锁分店忽然出现几人确诊,负责给自己那个片区送快递的那个网点出现了多少例确诊。新闻也一直提醒你,新冠就在你周围。
为此我和老婆专门在家里开辟了一个污染区和缓冲区,未经消毒或者出去回来换掉的衣服就要放在污染区,那些需要静置两周的东西我们就放在缓冲区。我们也尽量避免宝宝接触到污染区或者缓冲区的东西。但是有时候她爬着或者走着一不注意接触到了,我们就会抓小宝宝去洗手。
本来老婆打算在2020年3月份的时候带宝宝回一趟娘家,但是疫情的到来让她放弃了这
个打算,期待疫情缓解时再回去。但是从3月份到7月底,疫情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迎来了第二波高峰。小宝宝因为不配合戴口罩,老婆和小宝宝在疫情爆发后长达八九个月的时间里出门次数极少。
因为出门次数太少,感觉每次出门她都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她会主动跑去跟陌生人打招呼,虽然她那时还不会说话只会咿咿呀呀;她会追着别人小朋友的婴儿车走,盯着那些陌生的人群看;她对超市里很多东西都很感兴趣。我和老婆都感觉长时间的居家隔离对宝宝的成长非常不利,最后决定还是让老婆带着宝宝做飞机回去。但是这个时候问题来了,我老婆是我国台湾地区人,女儿进入台湾需要再办相关的证件。而这个时候台湾在洛杉矶的办事处只接受邮件作业。平时本来一个月不到就可以办下来的证件,这次从准备到办下来花掉了我们近三个月的时间。疫情爆发后,你会发现很多平时很简单可以做成的事情,这个时候变得异常艰难。
当我们决定给宝宝办证件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照片问题,去美国经常给大家照相的地方问,比如Costco、CVS、Walgreens等,只给照美国护照尺寸的照片,而这又不是我们需要的尺寸。考虑到小宝宝一般照相也不会很配合,再加上有可能哭闹,平时还可以找个专业照相的地方将就照一下,但是当时美国的新增病例每天维持在6万例左右
,我们实在不想让她去冒这个险。只能自己尽量按照办证件的要求去拍照、处理,这个可能对于一些专业人士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可是对于我做到符合标准确实让我费了一番周折。
终于拿到照片后按照别人的要求寄过去,结果刚寄出去一天,办事处有人感染了,所有人居家隔离两周再处理业务。等了一个月过去,还没有音讯,就再发邮件过去问,才知道是邮件业务量暴增,处理到我们还需要一些时间。最后好不容易处理到我们了,他们说我们有的地方文件填的不对,需要再邮寄补充内容过去,说实话这个时候我内心是有些崩溃的。还好老婆坚持问别人,能不能去那边办公室直接处理一下这个问题,还好对方同意了。最后终于在开始准备近3个月后,宝宝终于拿到了相关证件。
然后就是买机票,这个时候的机票价格至少是往年的两倍起跳。其实这个时候只要她们能够平安回去,价钱早已不是我考虑的问题。查了很久飞机上哪个位置的座位相对安全、如何在旅途中避免感染、准备了宝宝专用的面罩和口罩,生怕老婆和孩子在坐飞机前突然生病发烧,还要在网络上完成因新冠疫情入境所需的所有表格和手续,平时根本不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个时候都要注意。
计划赶不上变化,飞机上提前选的座位以为那个位置很空,但到了机场发现人其实很多;宝宝根本不配合戴面罩和口罩,上飞机前勉强还能让她坚持把口罩戴着,上飞机后她基本全程裸奔了;所幸的是老婆和宝宝都没有发烧,也一切顺利抵达,经过居家隔离两周后确认没有在机场和长达十几个小时的旅途中被感染。那天在洛杉矶机场送她娘俩回去,看着她娘俩离去的背影,心中还是感慨万千。
谈到女儿,想起来去年9月带她去打疫苗,那时候每日新增有4万例左右。因为只能一个家长去诊室看医生,老婆怕自己英文沟通不流利就让我带女儿上去了。女儿时不时就要把口罩扒下来,进入到诊室她可能对这个打针的地方有记忆,就开始哭。口罩根本戴不住,手也会不经意的摸到诊室的其他地方。但是疫苗还是要打,我们所能做的只能尽量保持与别人的距离、祈祷在医院里不得不近距离接触到的所有人里面没有感染者和携带者。
有一次带她去了医院几天回来后,一天晚上忽然发烧,吓的我不轻,这个时候在疫情严重的美国发烧让人不得不担心她有可能被感染了,还好第二天烧退了下来。又让我想起了2020年给她庆祝一周岁生日时的场景。因为疫情,无法跟大家一起庆祝,但是毕竟是她的第一个生日,我和老婆决定还是要装饰一下家里,自己庆祝一下。我们提前几周就买好了装饰用的东西,待它们“自我隔离”完毕后才使用。生日那天我去给女儿订了一个生日蛋糕。国内新闻经常报“XX种食品表面检测出了病毒”,像美国这种疫情程度,表面可以检出病毒的东西真的太多了,蛋糕这种东西你又不能微波加热或者消毒,当天我们也只能当做这个蛋糕没有被病毒污染。
其实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如果一个食品表面真的有新冠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但是因为种种新闻报道的存在,很多外卖我们都会再次加热。感觉肆虐的疫情和每天铺天盖地的各种新闻让我整个人变得强迫症日益严重。
老婆孩子回去后,我一个人在这边继续工作,准备今年回国。她们不在这边,我的心理负担确实小了很多,不用担心自己出去不小心带了病毒回家给她俩。
她俩回去三个多月了,说实话我真的挺想念她们的。
那些悲伤、渺小、无助、感动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2020年,是我这三十多年人生中听到、看到悲伤和无奈最多的一年。
工作的地方目前已经两人被新冠夺去了生命,一位年长的社区护士阿姨;一位还在壮年的保安,留下了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和伤心的妻子。
认识的一个科研秘书被感染,他的亲戚被感染后离世。
隔壁楼实验室某个实验室管理员被感染,据说有一天因为呼吸困难被送进了ICU。
附近城市住的韩国母子,母亲已经六七十岁,儿子正值壮年,两个人都感染后重症,结果母亲救过来了、儿子没救过来,白发人送黑发人。
在2020年底到2021年初的那段时间里,洛杉矶疫情进入最糟糕的时刻。病人被急救车拉进医院却没有床位,救护车工作人员被告知不要拉生存希望渺茫的病人,有些医院不得不暂时关闭大门不让救护车进入,医院氧气告急,有些病人被救护车拉过去后十几个小时后才能获得床位。我还记得那段时间,有个老师跟我们说,这段时间就是要努力做到不生病,因为生病也住不进去医院。
人生最残酷的词语只需要四个字,那就是生离死别。在疫情到来之后,显得更加的残酷。
去年有一张图片在国外社交网络刷屏,因为疫情原因,很多新冠感染的病人在弥留之际无法让亲人陪伴在身边,医院就使用平板电脑视频让他们的亲人送他们最后一程。这一堆平板电脑的照片,刺痛了很多人的心。
在这么严重的疫情下,也有很多访问学者、博后选择回国。
这个时候大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机票难买,而且超级贵。美国疫情爆发后,因航班数减少,为维持运营成本,航空公司把从美国洛杉矶回国的机票从往年的几千块一张调价到了两万块左右。但是一些倒票的人的存在,迅速把这一两万的机票炒到五六万甚至上十万。再加上动辄几百美金的核酸检测费用,如果是一家人这个时候回国,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机票价格虚高的情况直到2020下半年才得到改善,但是每张回国机票的价格依然维持在两万人民币左右。
买机票,还要赌运气,有的同事在回国的前一段时间忽然被告知航班熔断了。只能重新购买机票,而如果买近期的机票价格基本都在五六万,有的人忍痛买下手回去了,有的人选择再等一段时间。有的人选择一次买两个不同航班的机票,想着总不能两个同时熔断,然后登机后再退掉另外一个航班的机票。
除了机票,还有健康码,手滑这种事情在现实世界中确实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有的朋友不小心手滑填错,绿码变红码直接回不去了。
除了健康码还有接种疫苗导致的IgM阳性问题。前一段时间,我一个在美国工作的师兄
的同事,虽然前期已经咨询过,但是还是因为接种辉瑞疫苗导致的IgM阳性在机场被拒
绝登机。已经辞去工作、退租、卖掉所有家具的她们母子,从美国中部飞到洛杉矶后被拒绝登机,她被迫带着孩子回去重新入职、租房子、买家具。
有的想今年回去的同事也为此纠结到底打不打疫苗。打吧,怕上不了飞机;不打吧,疫情这么严重怕被感染。我们单位一个同事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登机前都没有办离职手续,防止自己上不了飞机,回来还得重新入职。还好,这几天国家已经针对这个问题开始做出了回应,允许接种疫苗后导致IgM阳性的人在出具接种证明的情
况下登机。
被回国问题困扰的,除了这些博后访学,还有他们的父母。
很多博后的父母从国内过来帮他们带孩子,结果去年来的时候好好的,回不去了。
一开始是机票太贵买不到票,后来机票降价了,疫情又更厉害了。回国吧,孩子得送托儿所,又怕在托儿所聚集感染;不回国吧,签证过期了,以后再来就麻烦了,两难的选择。
谈到父母,还有那些自己只身在外的留学生或者博后、访学的父母,每天都在担心中度过。听儿时的小伙伴说,他回老家听说我父母一度因为美国严重的疫情担心的晚上睡不着觉。自己听了感觉很心痛,只能在视频的时候安慰他们不要担心我,我很好。
有的人回不去,有的人过不来。
单位有个博后去年过年回国更新签证顺便回家过春节,结果回去之后美国限制14天内去过中国的非公民入境了。想办签证又很长时间办不了,搞了八九个月最后才回来。
我认识的一些师弟师妹去年年初就拿到了博士后的职位,结果愣是一年签证没办下来,办签证的预约一直被取消,后来不得不放弃职位选择其他工作了。
除了这些悲伤,庚子二零二零也有一些感动。我在2020年4月份和春节前都收到了驻洛
杉矶大使馆发放的健康包和春节包,感谢祖国在这么困难的时候没有忘记我们。我的亲人和朋友也一直都挂念着远在异国他乡的我,甚是感动。
期待
2020年是魔幻的一年,这一年的历史太稠密,感觉我们每天都在见证历史。所幸,2020已经过去。随着疫苗的普及,全球的疫情也开始缓和。
2020改变了我很多,疫情让我们很多在国外工作生活的学子们的追求开始变成:活着,好好活下去。
庚子二零二零的大年三十,一个人煮了一盘水饺,虽然只身在外,仪式感还是少不了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远在国内的母亲视频告诉我说,她和父亲大年三十虽然只有两个人在家,也装了六碗饺子摆在桌上。除了爸妈的两碗,剩下的四碗饺子给没有回家的我、老婆、女儿、还有我们将来还会再要的另外一个宝宝。
期待2021我和家人能顺利团圆,期待家人都健健康康,也期待你我都能像大使馆在春节包里附赠的这个吊饰一样,在牛年能真正牛运亨通、牛转乾坤!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内容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删除处理。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二零二零年,已经三十出头的我,人生中第一次感觉离家好远好远,生活好难好难。
我目前在美国做博士后,二零一九年的腊月,我曾经对于新的一年有很多的期待,我也盘算过很多种二零二零年的打开方式。想着自己的博后生涯即将结束,期待自己几年来的努力在二零二零得到兑现,期待着闲下来能够带老婆孩子到处看看美国的风景,期待二零二零自己可以结束博后经历回国,但千算万算我还是失算了。
所有的计划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的七零八碎,而自己刚好又处在全世界疫情最严重的美国。疫情最严重时每日新增达到了惊人的30万例,即使现在疫情有所缓和近一周每日平均新增依旧在10万例左右。目前美国累积确诊2770万,平均每12人中就有一人确诊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住的地方所属的洛杉矶县人口1004万,根据谷歌提供的信息,洛杉矶县单日新增在2020年12月26日达到29174人,目前总确诊人数117万,平均每9
个人就有一人确诊过新冠肺炎。
这些数字,对于国内很多同胞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对于国内同胞来说更是难以体会的。今天所长老王就跟大家聊一下庚子二零二零,我在美国的这一年,用文字记录下这不平常的一年。
魔幻开局-暴风雨前的宁静
2020年1月18日,我们一家三口在家附近的海底捞美国分店吃火锅,看到店里的电视上
在播放着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从17日开始,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旧金
山国际机场和洛杉矶国际机场,对从武汉直飞或转机前往美国的旅客进行入境检查的消息。
当时的我根本没有想到,这是我2020年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海底捞吃火锅,也变成了我2020年最后一次在外面的餐厅用餐。
1月21日,美国CDC宣布,在西雅图发现第一例新冠确诊病例。
我所在的地方也算洛杉矶附近的华人区,单位有很多华人。在美国刚开始出现确诊病例的时候,所有人都开始警惕起来。你去华人超市购物可以看到有人戴口罩,单位里也有不少华人开始戴口罩,单位的同事也在讨论谁谁的家属最近刚从国内过来、要不要在家隔离一段时间再来上班等等。很有意思的是,随着确诊病例数很缓慢的增长加之美国宣布从2月2日起,所有14天内去过我国大陆地区的非美国公民将被拒绝入境。大部分人的警惕心放了下来,前几天还在戴口罩的很多人在2月初摘掉了口罩。
2月大部分时间风平浪静,那时候我周围的很多人都还天真地认为疫情不会在美国爆发
,那时候大家都还错误地认为武汉就是疫情发源地,以为不跟国内通航自然就万事大吉了。因为我本科学的临床医学,又是在武汉读的书,我的很多同学在这次疫情中上了前线,对这个病毒我还是非常留意的。我很早就料到它在美国爆发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我也成了我们楼唯一一个一直戴着口罩上班的人。
当所有人不戴口罩的时候,你戴着口罩,你就变成了异类,我也一度引来很多人异样的眼光。2月份的时候,我开始尽量避开大家一起吃饭的时间去休息室吃饭。有一次,我
戴着口罩去休息室接水喝,看到大家正在吃饭,一位老师开玩笑还装作很认真地跟我说:“你不要吓唬我们”!有一位老师在跟我聊天的时候暗示我不要天天带着口罩,他告诉我美国的文化是认为“病人才需要戴口罩”。
慢慢地我也陆续在媒体上看到中国留学生因为戴口罩在德国、英国、美国等地方被人身攻击的新闻。在2月初的纽约地铁站,一名戴着口罩的亚裔女性被一名男性追打辱骂。
这也让我一度很纠结要不要在外面戴口罩,那时候我戴着口罩进入超市或者餐厅时也会招来别人异样的阳光,我也担心人群中会不会有激进分子突然攻击我。但是考虑到家里的小宝宝和老婆的健康,我也不希望我把病毒带回家里,还是决定冒这个险。
虽然当时美国疫情还没有爆发,但是口罩也已经成为了稀缺资源。我在1月底在网上抢
到了3盒,2盒寄回了国内,1盒留给自己用,再次准备下单的时候网上就已经买不到了
,价格合理能下单的下单后全部被砍单了,只有一些价格奇高的还有货源。
因为国内的亲友的需要,自己也一直跑附近的超市去扫货,大家也互相交流哪里有货,可惜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无功而返。后来连CVS、Walgreens这种定期会补货的地方也开始限购了,一次只能买10个,一星期才补货一次,每次下班了去根本抢不到。自己一月底二月初往国内寄的口罩,都快三月了他们才收到,那个时候国内口罩供应也上来了,忙活了一圈也没帮上啥忙。
2月份美国新增病例数依旧较少,当很多人以为美国成功控制了疫情蔓延时。2月25日,美国CDC忽然召开新闻发布会称:“现在已经不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会不会在美国爆发
的问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问题”。
第二天加州就确认了第一例找不到传染源的社区感染病例,很快媒体爆出CDC分发给各
州的新冠检测试剂盒有问题。很多疑似病例初期因不符合CDC规定的“去过中国或者与
确诊者有密切接触史”这两个条件而无法得到检测,而各个州又没有资格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测试。直到2月29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才把权限下放到各州。这一段时
间后来被美国媒体称之为“丢失的二月”,美国媒体一致认为CDC在检测上的失误导致
没有及时识别出早期感染的病例,对后来疫情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很快旧金山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几天后加州也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媒体也开始铺天盖地的宣传,部分民众开始了抢购狂潮,屯消毒物品、卫生纸、水、食物等。很有意思,卫生纸每次都是最先被抢购一空的,每次疫情加重一级卫生纸基本都会出现段时间的缺货。下面几张照片拍摄于3月中旬附近的一间Target超市。
马上各种大型活动被取消,我们单位原定于三月初举行的单位年度野餐会取消,单位每年一度的年度学术会议也被取消。原本定于3月2日在美国丹佛举行的世界上最大的物理学年度会议也在召开不到两天前宣布改为线上举行,3月11日NBA宣布取消本赛季所有比赛。很快洛杉矶这边餐厅、酒吧等只允许提供外卖服务,健身房、电影院等娱乐场所关闭,购物商场关闭。
这些在我们看来这应该可以引起普通民众的重视了,其实不然。
从二月底开始发生的其他很多事情彻底让我感觉到了美国的撕裂与魔幻。感觉美国初期的疫情防控,就是一部分人在努力防控,一部分人在努力扯后腿,其中甚至就包括川建国同志,带头扯后腿。川建国同志宣称新冠跟流感差不多、一直刻意在媒体面前刻意淡化新冠的危害。一些支持川建国同志的媒体也跟着天天在电视上讲,估计忽悠了很多无辜的民众。追随川建国同志的美国的一些推特网络大V甚至很荒谬的发起了#
FilmYourHospital#的活动,通过美国医院停车场的情况证明疫情并不严重,来反驳媒
体称医院为“新的战场”。这些后来被美国媒体评为年度谎言。
更扯的是3月8号洛杉矶还举行了超过27000名跑者参加的马拉松。当川建国同志3月13日宣布因新冠病毒疫情而进入全国紧急状态时,近百名记者和官员出席的白宫记者会里,只有三位华人记者戴了口罩。而且大家都坐的站的很近,根本没有保持社交距离。官方和媒体集体带头跑偏,最为致命。CDC本来就已经因为检测问题耽误了宝贵的二月,结
果在预防新冠传播上,美国CDC当时的建议是保持社交距离加勤洗手,普通人并不需要
佩戴口罩,只有患病的人或者照顾患病的人才需要戴口罩。你说一个呼吸系统传播疾病,你告诉我多洗手我理解,说不需要戴口罩,多少让人感觉有点魔幻。
这些种种再加之疫情早期因检测不足导致的病例数看起来不是很高,给了很多美国民众疫情并不严重的假象。我的邻居们二月底还在开心地开party,路边车都被停满了。我
所在的洛杉矶县隶属加利福尼亚州,2020年3月19日加州州长宣布居家令,希望人民尽
量待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可是在加州州长颁布了居家令后的第一个周末,因为电影院、健身房、商场等休闲健身场所被关闭,民众涌向公园、海滩等地方,导致那些地方人员爆满。
戴口罩的人很少,让我感觉更魔幻的是我带着女儿去医院打疫苗体检。我戴了口罩,因为当时还买不到宝宝口罩,我就给女儿用大人口罩改造了一个宝宝口罩,结果医生护士都没有戴口罩。医院所做的措施还主要是进楼前测体温、问问题(最近有没有发烧身体不适啊、有没有去哪里旅游、有没有接触确诊阳性的人等)、只允许一个大人带宝宝上去、不允许访客进入等保证社交距离的措施。回家后我也是非常惊讶,还担心医生护士每天接触那么多人万一感染了怎么办。当天就看到一位医护的家属在当地华人群里分享了一个希望允许前线医护都戴口罩的请愿。
接着又看到有些医生、护士因为坚持戴口罩而被开除的新闻。
这个时候川建国和他的同僚们又开始直接在公共场所称新冠病毒为“Chinese Virus”
,华人又相对比较注意防范疫情、戴口罩的比较多,这些交织在一起又引发了一些列针对华人的人身攻击事件。
直到4月初,CDC才开始建议普通民众戴口罩来减缓病毒传播。美国前医务总监杰罗姆·亚当斯甚至在推特上分享了一段自己如何用T恤制作一个口罩的视频,那天看了他的视
频,我想起了他在2月29日发那个推特,“认真地,不要再买口罩了!口罩对于普通人
预防新冠病毒没有任何作用。如果医护得不到口罩,这将把他们和社区置于危险之中。”我承认医护需要口罩防护,但是说口罩对普通人没有任何防护作用,确实不应该。
而这个时候疫情已经在全美全面爆发了,就在美国推荐戴口罩的时候,每天的新增已经突破3万例了。然而这只是推荐,直到七月下旬,全美推行“强制口罩令”的州也只有
三分之二而已。
暴风雨到来-被彻底打乱的工作和生活
严重的疫情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改变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加州居家令的颁布,我所属的单位这种研究部门因为不属于社会维持运转的必须部门,也要遵守居家令关闭实验室。在居家令颁布后,单位给了我们一周左右的准备时间。随后,3月底,实验室关闭,我开始了两个月的居家隔离生活。
两个月的居家隔离,让美国的疫情稍微好转。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老婆和还不到一岁的女儿,或许这是糟糕的疫情少数带给人的好的一面吧。如果不是这个疫情,我或许难以有那么多时间参与到我家小宝宝成长的很多瞬间。但是,疫情糟糕的一面随着居家隔离结束,慢慢地展露在我们一家人的面前。
先说工作吧,我所从事的主要是医学研究工作。做研究也是在跟时间赛跑,如果你的研究成果被别人发表了,你几年的努力可能就白费了,而这个疫情的到来和实验室的关闭无疑大大减缓了我的研究内容的推进速度。还好只关闭了两个月,但是复工后为了保持社交距离要求上下午轮班,工作效率较疫情之前大打折扣。
好不容易尽量克服疫情的影响,把自己的文章投了出去。又无意间听说了一个跟我做的差不多内容的一个课题组也提交了论文、而且在我提交论文时别人已经开始在修回,我的论文面临随时被抢发的风险。因疫情影响导致的审稿人审稿速度的放缓、疫情期间大家的投稿量激增、审稿人因实验室活动减少对稿件提出的修回意见也较平日更加具体繁杂。自己因此一度精神压力很大,因为自己不想在这临门一脚上掉链子,让近四年的努力付诸东流。所幸虽然在疫情的冲击下自己的进度受了影响,最终论文也顺利发表了出来。
以前上班是到了单位直接就开始工作,现在上班是我们每天要在手机App上回答是否有
发热、咳嗽等身体不适,是否正在做核酸检测、是否与监测阳性的人有接触等问题,通过后还需要进行体温检测才能进入单位工作。每天保安还会扫楼确保每个进入单位工作的人都通过了检测。
虽然单位尽了最大的努力防范,但是身处洛杉矶县,也难以逃掉接二连三几波疫情的冲击。慢慢地开始听说单位也陆续有确诊病例的出现,而且让你感觉病毒离你越来越近。一开始是自己不熟悉的部门的人出现感染病例,慢慢地很多自己认识的人周围也开始出现感染病例。防范疫情要想做到万无一失,只能把握好每个细节,把周围的每一个人当成潜在的感染者处理。每天在单位工作,尽量减少摘掉口罩喝水的频率、缩短吃饭的时间,保持与每一个人的社交距离,保证接触任何外来物品后及时洗手消毒。因为严重的疫情,我从复工开始每天戴两个口罩,耳朵一度被勒的很痛甚至出血。
说完工作,再说生活吧。
“你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是什么?你每天出门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每天回家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如果在2019年,很多人会给出许许多多完全不同的答案,甚至还要想很久才能给出自己的答案。但是在2020年的美国,很多人对这三个问题给出的答案会非常类似。我甚至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给出我的答案。
“我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是洗手、消毒。”“我每天出门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把口罩戴好。”“我每天回家第一件事是换掉自己穿出去的衣服,洗手消毒。”
一开始每天回家用酒精给手机消毒,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手机一喷酒精就自动重启,有时候连续重启十几次,后来就改用消毒纸巾了。
2020年,我们一家用掉的洗手液加起来估计超过十升,消毒酒精也用掉了很多瓶。家里来了快递,拿进来酒精喷一下再洗个手,出门去超市买了东西回家,酒精喷一下再洗个手。不能用酒精喷的就用清水多冲洗几遍,既不能用酒精喷也不能用清水冲洗的只能放置两周后才开始使用。
没办法,当你生活在一个周围每10个人就有1例感染过新冠肺炎的地方时,你不得不这
么做。时不时就在新闻上看到,自己经常去的那家超市又有几人确诊了,自己经常光顾的那家汉堡连锁分店忽然出现几人确诊,负责给自己那个片区送快递的那个网点出现了多少例确诊。新闻也一直提醒你,新冠就在你周围。
为此我和老婆专门在家里开辟了一个污染区和缓冲区,未经消毒或者出去回来换掉的衣服就要放在污染区,那些需要静置两周的东西我们就放在缓冲区。我们也尽量避免宝宝接触到污染区或者缓冲区的东西。但是有时候她爬着或者走着一不注意接触到了,我们就会抓小宝宝去洗手。
本来老婆打算在2020年3月份的时候带宝宝回一趟娘家,但是疫情的到来让她放弃了这
个打算,期待疫情缓解时再回去。但是从3月份到7月底,疫情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迎来了第二波高峰。小宝宝因为不配合戴口罩,老婆和小宝宝在疫情爆发后长达八九个月的时间里出门次数极少。
因为出门次数太少,感觉每次出门她都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她会主动跑去跟陌生人打招呼,虽然她那时还不会说话只会咿咿呀呀;她会追着别人小朋友的婴儿车走,盯着那些陌生的人群看;她对超市里很多东西都很感兴趣。我和老婆都感觉长时间的居家隔离对宝宝的成长非常不利,最后决定还是让老婆带着宝宝做飞机回去。但是这个时候问题来了,我老婆是我国台湾地区人,女儿进入台湾需要再办相关的证件。而这个时候台湾在洛杉矶的办事处只接受邮件作业。平时本来一个月不到就可以办下来的证件,这次从准备到办下来花掉了我们近三个月的时间。疫情爆发后,你会发现很多平时很简单可以做成的事情,这个时候变得异常艰难。
当我们决定给宝宝办证件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照片问题,去美国经常给大家照相的地方问,比如Costco、CVS、Walgreens等,只给照美国护照尺寸的照片,而这又不是我们需要的尺寸。考虑到小宝宝一般照相也不会很配合,再加上有可能哭闹,平时还可以找个专业照相的地方将就照一下,但是当时美国的新增病例每天维持在6万例左右
,我们实在不想让她去冒这个险。只能自己尽量按照办证件的要求去拍照、处理,这个可能对于一些专业人士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可是对于我做到符合标准确实让我费了一番周折。
终于拿到照片后按照别人的要求寄过去,结果刚寄出去一天,办事处有人感染了,所有人居家隔离两周再处理业务。等了一个月过去,还没有音讯,就再发邮件过去问,才知道是邮件业务量暴增,处理到我们还需要一些时间。最后好不容易处理到我们了,他们说我们有的地方文件填的不对,需要再邮寄补充内容过去,说实话这个时候我内心是有些崩溃的。还好老婆坚持问别人,能不能去那边办公室直接处理一下这个问题,还好对方同意了。最后终于在开始准备近3个月后,宝宝终于拿到了相关证件。
然后就是买机票,这个时候的机票价格至少是往年的两倍起跳。其实这个时候只要她们能够平安回去,价钱早已不是我考虑的问题。查了很久飞机上哪个位置的座位相对安全、如何在旅途中避免感染、准备了宝宝专用的面罩和口罩,生怕老婆和孩子在坐飞机前突然生病发烧,还要在网络上完成因新冠疫情入境所需的所有表格和手续,平时根本不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个时候都要注意。
计划赶不上变化,飞机上提前选的座位以为那个位置很空,但到了机场发现人其实很多;宝宝根本不配合戴面罩和口罩,上飞机前勉强还能让她坚持把口罩戴着,上飞机后她基本全程裸奔了;所幸的是老婆和宝宝都没有发烧,也一切顺利抵达,经过居家隔离两周后确认没有在机场和长达十几个小时的旅途中被感染。那天在洛杉矶机场送她娘俩回去,看着她娘俩离去的背影,心中还是感慨万千。
谈到女儿,想起来去年9月带她去打疫苗,那时候每日新增有4万例左右。因为只能一个家长去诊室看医生,老婆怕自己英文沟通不流利就让我带女儿上去了。女儿时不时就要把口罩扒下来,进入到诊室她可能对这个打针的地方有记忆,就开始哭。口罩根本戴不住,手也会不经意的摸到诊室的其他地方。但是疫苗还是要打,我们所能做的只能尽量保持与别人的距离、祈祷在医院里不得不近距离接触到的所有人里面没有感染者和携带者。
有一次带她去了医院几天回来后,一天晚上忽然发烧,吓的我不轻,这个时候在疫情严重的美国发烧让人不得不担心她有可能被感染了,还好第二天烧退了下来。又让我想起了2020年给她庆祝一周岁生日时的场景。因为疫情,无法跟大家一起庆祝,但是毕竟是她的第一个生日,我和老婆决定还是要装饰一下家里,自己庆祝一下。我们提前几周就买好了装饰用的东西,待它们“自我隔离”完毕后才使用。生日那天我去给女儿订了一个生日蛋糕。国内新闻经常报“XX种食品表面检测出了病毒”,像美国这种疫情程度,表面可以检出病毒的东西真的太多了,蛋糕这种东西你又不能微波加热或者消毒,当天我们也只能当做这个蛋糕没有被病毒污染。
其实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如果一个食品表面真的有新冠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但是因为种种新闻报道的存在,很多外卖我们都会再次加热。感觉肆虐的疫情和每天铺天盖地的各种新闻让我整个人变得强迫症日益严重。
老婆孩子回去后,我一个人在这边继续工作,准备今年回国。她们不在这边,我的心理负担确实小了很多,不用担心自己出去不小心带了病毒回家给她俩。
她俩回去三个多月了,说实话我真的挺想念她们的。
那些悲伤、渺小、无助、感动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2020年,是我这三十多年人生中听到、看到悲伤和无奈最多的一年。
工作的地方目前已经两人被新冠夺去了生命,一位年长的社区护士阿姨;一位还在壮年的保安,留下了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和伤心的妻子。
认识的一个科研秘书被感染,他的亲戚被感染后离世。
隔壁楼实验室某个实验室管理员被感染,据说有一天因为呼吸困难被送进了ICU。
附近城市住的韩国母子,母亲已经六七十岁,儿子正值壮年,两个人都感染后重症,结果母亲救过来了、儿子没救过来,白发人送黑发人。
在2020年底到2021年初的那段时间里,洛杉矶疫情进入最糟糕的时刻。病人被急救车拉进医院却没有床位,救护车工作人员被告知不要拉生存希望渺茫的病人,有些医院不得不暂时关闭大门不让救护车进入,医院氧气告急,有些病人被救护车拉过去后十几个小时后才能获得床位。我还记得那段时间,有个老师跟我们说,这段时间就是要努力做到不生病,因为生病也住不进去医院。
人生最残酷的词语只需要四个字,那就是生离死别。在疫情到来之后,显得更加的残酷。
去年有一张图片在国外社交网络刷屏,因为疫情原因,很多新冠感染的病人在弥留之际无法让亲人陪伴在身边,医院就使用平板电脑视频让他们的亲人送他们最后一程。这一堆平板电脑的照片,刺痛了很多人的心。
在这么严重的疫情下,也有很多访问学者、博后选择回国。
这个时候大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机票难买,而且超级贵。美国疫情爆发后,因航班数减少,为维持运营成本,航空公司把从美国洛杉矶回国的机票从往年的几千块一张调价到了两万块左右。但是一些倒票的人的存在,迅速把这一两万的机票炒到五六万甚至上十万。再加上动辄几百美金的核酸检测费用,如果是一家人这个时候回国,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机票价格虚高的情况直到2020下半年才得到改善,但是每张回国机票的价格依然维持在两万人民币左右。
买机票,还要赌运气,有的同事在回国的前一段时间忽然被告知航班熔断了。只能重新购买机票,而如果买近期的机票价格基本都在五六万,有的人忍痛买下手回去了,有的人选择再等一段时间。有的人选择一次买两个不同航班的机票,想着总不能两个同时熔断,然后登机后再退掉另外一个航班的机票。
除了机票,还有健康码,手滑这种事情在现实世界中确实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有的朋友不小心手滑填错,绿码变红码直接回不去了。
除了健康码还有接种疫苗导致的IgM阳性问题。前一段时间,我一个在美国工作的师兄
的同事,虽然前期已经咨询过,但是还是因为接种辉瑞疫苗导致的IgM阳性在机场被拒
绝登机。已经辞去工作、退租、卖掉所有家具的她们母子,从美国中部飞到洛杉矶后被拒绝登机,她被迫带着孩子回去重新入职、租房子、买家具。
有的想今年回去的同事也为此纠结到底打不打疫苗。打吧,怕上不了飞机;不打吧,疫情这么严重怕被感染。我们单位一个同事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登机前都没有办离职手续,防止自己上不了飞机,回来还得重新入职。还好,这几天国家已经针对这个问题开始做出了回应,允许接种疫苗后导致IgM阳性的人在出具接种证明的情
况下登机。
被回国问题困扰的,除了这些博后访学,还有他们的父母。
很多博后的父母从国内过来帮他们带孩子,结果去年来的时候好好的,回不去了。
一开始是机票太贵买不到票,后来机票降价了,疫情又更厉害了。回国吧,孩子得送托儿所,又怕在托儿所聚集感染;不回国吧,签证过期了,以后再来就麻烦了,两难的选择。
谈到父母,还有那些自己只身在外的留学生或者博后、访学的父母,每天都在担心中度过。听儿时的小伙伴说,他回老家听说我父母一度因为美国严重的疫情担心的晚上睡不着觉。自己听了感觉很心痛,只能在视频的时候安慰他们不要担心我,我很好。
有的人回不去,有的人过不来。
单位有个博后去年过年回国更新签证顺便回家过春节,结果回去之后美国限制14天内去过中国的非公民入境了。想办签证又很长时间办不了,搞了八九个月最后才回来。
我认识的一些师弟师妹去年年初就拿到了博士后的职位,结果愣是一年签证没办下来,办签证的预约一直被取消,后来不得不放弃职位选择其他工作了。
除了这些悲伤,庚子二零二零也有一些感动。我在2020年4月份和春节前都收到了驻洛
杉矶大使馆发放的健康包和春节包,感谢祖国在这么困难的时候没有忘记我们。我的亲人和朋友也一直都挂念着远在异国他乡的我,甚是感动。
期待
2020年是魔幻的一年,这一年的历史太稠密,感觉我们每天都在见证历史。所幸,2020已经过去。随着疫苗的普及,全球的疫情也开始缓和。
2020改变了我很多,疫情让我们很多在国外工作生活的学子们的追求开始变成:活着,好好活下去。
庚子二零二零的大年三十,一个人煮了一盘水饺,虽然只身在外,仪式感还是少不了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远在国内的母亲视频告诉我说,她和父亲大年三十虽然只有两个人在家,也装了六碗饺子摆在桌上。除了爸妈的两碗,剩下的四碗饺子给没有回家的我、老婆、女儿、还有我们将来还会再要的另外一个宝宝。
期待2021我和家人能顺利团圆,期待家人都健健康康,也期待你我都能像大使馆在春节包里附赠的这个吊饰一样,在牛年能真正牛运亨通、牛转乾坤!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内容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删除处理。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