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过劳现象普遍,当个大学老师要不要这么拼?

w
wmrencai
楼主 (未名空间)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


最近学校进入了寒假阶段,学生们纷纷离校,学校机关、后勤等部门也陆续收工进入休假状态,然而,学院的老师们却丝毫没有放假的迹象,做实验的做实验,写论文的写论文,跑项目的跑项目,几乎没有闲着。

等到了春节期间,又是基金申报的冲刺阶段,由于最近几年国家基金申报难度越来越大,而学校对此又越来越重视,每年春节,很多老师不是熬夜看春晚,而是熬夜改本子。

老师们的日常同样也不轻松。前两天,真经和一个兄弟高校的朋友一起交流,他说学校有一位年轻老师刚刚去世了,过劳。这个老师本来是一个家庭资产上亿的80后富二代,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继承家业,而是继续攻读博士,然后进高校当老师。平时工作特别刻苦,经常工作到凌晨,前年还获得了500多万的大项目。然而,项目还没做完,就因
为劳累倒在讲台上,英年早逝。

听闻这样的消息,真经确实非常痛心。

一个富二代,没有选择安守家业,而是自己出来打拼,而且还拼出了名堂,这着实可贵。但学术生活的劳累,却早早地结束了他生命的辉煌。看看同样是富二代的姚公主,世界顶尖大学博士毕业却选择投身娱乐圈,这样的选择,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科研这条道路的艰辛。

最近几年,高校因为过度劳累去世的年轻老师并不少,真经所在高校里,也有类似事件发生。很多人可能觉得,高校老师是个轻松活,想做就多做点,不想做就只上上课。但实际上,很多高校教师的工作强度,远超其他多数行业,很多人没有晚上、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晚上还常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而且,往往是身不由己的,因为老师们有两条线要守。

第一条,是考核线
现在,多数高校对老师都有了明确的考核要求,而且都明明白白签订在合同里,比如要上多少门课,获得几个基金、发几篇论文、得到什么层次的奖励等等。这个要求,看起来不算苛刻,但其中存在很大的偶然性。比如有学校要求必须获得国家级基金,但实际上,整个学校的申报和获批比是5比1,有的学科可能更少,仅从理论上来说,有很多人在一个5年聘期内是根本无法获得基金的。

现在的考核线不但针对新进年轻老师,对中年老师同样有很大的压迫力。目前的奖励性绩效发放是看业绩的,即便你完成了当年的教学任务,但如果科研成果少了,最后你仍然拿不到全部的绩效,有时候可能一半都拿不到。而高校老师,如果没有绩效,收入是很低的。比如有的老师,年底绩效只能拿几块钱,全年加起来8万不到,这对于一个十
年寒窗的博士来说,确实有些说不出口。

第二条,是成长线
实际上,大学普通老师的累还是可以接受的,如今做什么职业都谈不上轻松。很多老师一辈子混个讲师或者副教授,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也不至于过劳。而真正容易过劳的,是那些有学术追求的优秀青年人才。

这与目前的科研大环境和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律是有关系的。目前国内的学术大环境竞争是非常激烈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稍微有些懈怠,就会错失上台阶的机会。而如果在合适的年龄错过了重要奖励或者人才称号,你后面的发展可能就难了。比如评教授,如果能在30岁前评上教授,那基本上就是学校里的学术新星,各种学术资源会向你倾斜,在评奖、评项目等方面都会占优势。而如果过了45岁再发力,很多人才称号、荣誉,都与你无缘了。真经认识的一位老师,10年前就开始报国家科技奖,多次上会但一直没有成功,而当年和他同时申报的另一个老师,现在已经“登顶进院”了。

所以,高校老师们想要做成点事业,就必须趁年轻往前赶,一些年轻老师能身兼数职,能连续几天飞好几个城市拜访专家,能带20个研究生,每天工作到凌晨1、2点,就是为了早一点在学术圈闯出名堂,而一旦获得了国家级人才称号,一方面职业生涯无忧,另一方面,又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又要开始新的忙碌。

你要不要这么拼?

其实,学术这件事,要说努力,很多人也都很努力,但真正成功的人只是少数,哪怕是学校这么多博士,最后评上教授的,也不过1/3左右。因为成功更多时候要靠天赋,也
要靠机缘。除了智力上的天赋,还有身体上的,有的老师天生就能熬夜,每天睡5个小
时,照样精神百倍,有的还是运动健将,比如施一公,在清华能破长跑记录,还有钟南山院士,80多岁还能打篮球。除此之外,还需要团队、平台的支撑,需要一些学术前辈的支持和赏识,没有这些机缘,再多的勤奋也没有用。

所以,如果你是一名大学老师,后者即将进入大学当老师,你应该首先想一想,自己天赋到底够不够,自己的团队、平台到底能支撑自己走多远,定好自己的一个最低目标,其他的,随缘就好。真经也提醒所有的年轻高校教师们,身体是本钱,还是首先考虑自己的身体,量力而行,目标不要太高,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内容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删除处理。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