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社交平台全面瘦身:信息输入量极简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12月3日 19点38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d
dailu
接近 4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这个标题有点标题党那味了哈
以前的我,b站关注,微博关注,豆瓣关注,公众号,都是二三百的级别。
现在我基本都控制在了50以下。
原因是我经历了挺长一段时间的低谷期。
这期间曾经一度识不得汉字(精神类痛苦到一定程度的躯体化反应,希望大家永远都不要有这种体验。
然后就是长时间的脑力和体力都很差。
但是也是在这个期间,我反思了很多事情。
其中一个就包括如何节省我有限的精力。以及反思自己以前无意识浪费掉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个问题下面,我发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的社交平台上其实有很多“虚假关注”。
我每天刷b站的动态栏,其实真正想看的没有几个。每天看微博关注的一些博主,其实
大部分时光是想继续往下滑,因为目前刷到的东西没有让我真正想停留的内容。豆瓣也同理,一时兴起关注了很多豆友,其实到最后也不知道为什么关注了他。
后来我开始审视这种“自动化的”,“无意识的”行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虚假关注。
第一,当初关注的时候,很有可能只是自己想象中的觉得自己感兴趣,实际上你自己并不真的感兴趣,比如我曾经关注了很多京剧和古典音乐资源up,因为我想提升一下自己的逼格,但是直到我取关的时候,我也发现我没有真正看过,也从来没有真正想看过。其实这和买东西很像,就是你以为“你需要”,你以为“你以后会用到”。
第二,关注这件事太简单了,就跟买了书就仿佛读了一样,其实是因为关注和购买都是与该事物发生关联的最容易的一步,而我们很容易就满足于最容易的这一步,然后还产生了自己真的有所得的幻觉。
第三,还有一个和购买东西可以类比的地方,就是总觉得自己“总有一天会用到”,万一我哪一天需要这个资源的时候我又找不到了怎么办。
我就针对这三点原因,给自己设计了几个“取关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取关。
1.比如b站或微博,关注之后一个周或两个周我每一次在动态栏刷到他的消息,我都没
有点进去看,我就可以取关了。你瞬时的反应其实都是最反应你真实需求的,而且如果不是偶然一次,而是一个周持续如此,那你的身体才是最诚实的,哪怕你之前觉得你或许会感兴趣,现在也可以通过实验知道你并不是真的感兴趣了。而且当下一个周或两个周一次都没有看,大概率,或者几乎可以百分百确定,你未来一年也不会点开他了。
2.关注了之后,比如也长期关注了一段时间了,仍然可以对自己的关注栏做清理。因为这时候会出现一些,你随着深入了解逐渐不太认同他,而导致也有一段时间没有点开过他的内容了这种情况。这时候标准参照1,最近一两周都没有看过他发布的内容了,就
稍微停下来想一下自己未来还会看他的可能性,选择取关与否。
3.面对尤其是资源博主,怀着一种存下来总没有错的心态关注的。也可以做一个检测。如果你关注了一个月了,一次都还没有用到它发布的图片(我猜大部分是图博了),讯息,等等,那就说明实际上这种资源的变现率也很低,在你这里变成真正对生活有益的东西的概率很低。
总结一下,也有一个核心原则:就是时刻用不自我欺骗,不蒙混过关的严苛眼光审视,这些关注,当下,或者近期,可以直接与我生活互动,对我生活产生的实际效益到底有多少。
比如vlog类型的,它能治愈我多少,它能给我的陪伴感有多少。比如技能教学类的,我真的在生活中有持续学习这个技能,并且通过这个up真实获得了帮助吗。比如资源类,我保存的那些电子书真的在哪些时刻派上用场了吗,我存的这些图,用到了公众号编辑里还是用到了朋友圈里,还是只是躺在相册里,平时都不去看的。
我还发现的一个事实是,不做这样的处理其实是有一个潜在的坏处的。
我们的每一个关注行为其实在潜意识里都留下了“我想做这件事”的暗示,是包含着某种期待的。有时候这种期待因为我们关注得太快,没好好来得及审视,但是它停聚在我们脑海里了。如果长期没有见效的话,我们大脑潜在会有压力的,会有挫败感。
比如我关注了古典音乐资源up,这个行为背后是有一个潜意识是,我想了解古典音乐资源,然后每一次真的刷到资源,我内心又很抗拒,我不想看,长此以往,我也能感受到我自己在这方面没有提高,而每一次自己的抗拒,其实会在心里对自己有些失望,“你怎么完不成你自己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呢”。这个负面循环的根源在于,我对自己不够了解,我误以为自己,或者我强迫自己对古典音乐感兴趣。需要调整的是这个执念,而不是否定自己。这些可能都发生在不易察觉的一些小心情里,但长此以往,是会积蓄成压力的。
相反,如果你的关注利用率很高,那就一直是一种可控的,正向反馈。长此以往也会增加幸福感。
如果深度分析一下我们为什么会自动地给我们生活添加这么多“关注”。有一个原因也是自己的“贪心”在作祟。
我们想了解的东西太多了,这方面的欲望在膨胀,但是我们没有真正意识到时间精力有限,想做好一件事需要实打实的,长期持续的付出,我们以为遇到了便宜法门,关注了之后就可以利用零碎时间,让我们自己更厉害。事实上是,行不通的。
不要 机会主义。
不要 有 侥幸心理。
不要 为 简单的事情 沾沾自喜。
与君共勉之!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这个标题有点标题党那味了哈
以前的我,b站关注,微博关注,豆瓣关注,公众号,都是二三百的级别。
现在我基本都控制在了50以下。
原因是我经历了挺长一段时间的低谷期。
这期间曾经一度识不得汉字(精神类痛苦到一定程度的躯体化反应,希望大家永远都不要有这种体验。
然后就是长时间的脑力和体力都很差。
但是也是在这个期间,我反思了很多事情。
其中一个就包括如何节省我有限的精力。以及反思自己以前无意识浪费掉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个问题下面,我发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的社交平台上其实有很多“虚假关注”。
我每天刷b站的动态栏,其实真正想看的没有几个。每天看微博关注的一些博主,其实
大部分时光是想继续往下滑,因为目前刷到的东西没有让我真正想停留的内容。豆瓣也同理,一时兴起关注了很多豆友,其实到最后也不知道为什么关注了他。
后来我开始审视这种“自动化的”,“无意识的”行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虚假关注。
第一,当初关注的时候,很有可能只是自己想象中的觉得自己感兴趣,实际上你自己并不真的感兴趣,比如我曾经关注了很多京剧和古典音乐资源up,因为我想提升一下自己的逼格,但是直到我取关的时候,我也发现我没有真正看过,也从来没有真正想看过。其实这和买东西很像,就是你以为“你需要”,你以为“你以后会用到”。
第二,关注这件事太简单了,就跟买了书就仿佛读了一样,其实是因为关注和购买都是与该事物发生关联的最容易的一步,而我们很容易就满足于最容易的这一步,然后还产生了自己真的有所得的幻觉。
第三,还有一个和购买东西可以类比的地方,就是总觉得自己“总有一天会用到”,万一我哪一天需要这个资源的时候我又找不到了怎么办。
我就针对这三点原因,给自己设计了几个“取关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取关。
1.比如b站或微博,关注之后一个周或两个周我每一次在动态栏刷到他的消息,我都没
有点进去看,我就可以取关了。你瞬时的反应其实都是最反应你真实需求的,而且如果不是偶然一次,而是一个周持续如此,那你的身体才是最诚实的,哪怕你之前觉得你或许会感兴趣,现在也可以通过实验知道你并不是真的感兴趣了。而且当下一个周或两个周一次都没有看,大概率,或者几乎可以百分百确定,你未来一年也不会点开他了。
2.关注了之后,比如也长期关注了一段时间了,仍然可以对自己的关注栏做清理。因为这时候会出现一些,你随着深入了解逐渐不太认同他,而导致也有一段时间没有点开过他的内容了这种情况。这时候标准参照1,最近一两周都没有看过他发布的内容了,就
稍微停下来想一下自己未来还会看他的可能性,选择取关与否。
3.面对尤其是资源博主,怀着一种存下来总没有错的心态关注的。也可以做一个检测。如果你关注了一个月了,一次都还没有用到它发布的图片(我猜大部分是图博了),讯息,等等,那就说明实际上这种资源的变现率也很低,在你这里变成真正对生活有益的东西的概率很低。
总结一下,也有一个核心原则:就是时刻用不自我欺骗,不蒙混过关的严苛眼光审视,这些关注,当下,或者近期,可以直接与我生活互动,对我生活产生的实际效益到底有多少。
比如vlog类型的,它能治愈我多少,它能给我的陪伴感有多少。比如技能教学类的,我真的在生活中有持续学习这个技能,并且通过这个up真实获得了帮助吗。比如资源类,我保存的那些电子书真的在哪些时刻派上用场了吗,我存的这些图,用到了公众号编辑里还是用到了朋友圈里,还是只是躺在相册里,平时都不去看的。
我还发现的一个事实是,不做这样的处理其实是有一个潜在的坏处的。
我们的每一个关注行为其实在潜意识里都留下了“我想做这件事”的暗示,是包含着某种期待的。有时候这种期待因为我们关注得太快,没好好来得及审视,但是它停聚在我们脑海里了。如果长期没有见效的话,我们大脑潜在会有压力的,会有挫败感。
比如我关注了古典音乐资源up,这个行为背后是有一个潜意识是,我想了解古典音乐资源,然后每一次真的刷到资源,我内心又很抗拒,我不想看,长此以往,我也能感受到我自己在这方面没有提高,而每一次自己的抗拒,其实会在心里对自己有些失望,“你怎么完不成你自己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呢”。这个负面循环的根源在于,我对自己不够了解,我误以为自己,或者我强迫自己对古典音乐感兴趣。需要调整的是这个执念,而不是否定自己。这些可能都发生在不易察觉的一些小心情里,但长此以往,是会积蓄成压力的。
相反,如果你的关注利用率很高,那就一直是一种可控的,正向反馈。长此以往也会增加幸福感。
如果深度分析一下我们为什么会自动地给我们生活添加这么多“关注”。有一个原因也是自己的“贪心”在作祟。
我们想了解的东西太多了,这方面的欲望在膨胀,但是我们没有真正意识到时间精力有限,想做好一件事需要实打实的,长期持续的付出,我们以为遇到了便宜法门,关注了之后就可以利用零碎时间,让我们自己更厉害。事实上是,行不通的。
不要 机会主义。
不要 有 侥幸心理。
不要 为 简单的事情 沾沾自喜。
与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