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来自Nature的警告:博士学位已经不能保证你的职业生涯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8月31日 0点9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w
wmrencai
接近 5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
记得2013年来美国时,发现读博士及做博士后的大多是外国人。
当时的感觉是:哦,美国人就相当于北京人。生活条件优厚,本科毕业后就很容易找到舒服的工作,谁还会再去辛苦读博士?
但随着了解更多,发现最大的问题不是辛苦,而是“是否值得”?读医学院拿MD学位同样辛苦,但大家却趋之若鹜,因为值得。而读博士拿PhD学位后,已经很难直接入职;
而是需要在做博士后,薪资30年都没怎么变,以至于奥巴马要立法确保博士后最低工作。博士后之后就可以了吗?不,只有部分人可以找到Faculty的职位,而大批博士后需
要继续做博士后,号称千年博后。即辛苦读PhD之后,却没有可靠的职业未来。
实际上,Nature杂志早就在其社论中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警告。题目是“Fix the PhD”
,副标题是“No longer a guaranteed ticket to an academic career, the PhD
system needs a serious rethink.”。
我们的英语群群主Zhang, Fan做了编译。
世界上存在诸多难题,需要聪明、有知识的人来解决。因此,从表面上看,获得科学、技术和工程博士学位的人数增加似乎是一件好事。大多数国家深信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是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关键,因此都在不断扩大科学博士招生及教育。显然,这种扩增催生了大量的优质科研成果。例如,在高速增长的繁荣经济中,大多数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很快就找到了好工作。
但是,依然有理由保持谨慎态度。无限扩招博士,可能把能力较弱的人引进博士培养系统,导致博士素质下降。从与美国和日本生物医学研究人员进行的调研看,情况不容乐观。来自精英学术机构、才智卓越的科学博士们正在苦苦挣扎,从事着五到十年的低薪博士后研究,在为争取永久学术职位而进行的无情、且通常无果的抗争中逐渐失望。
人们对该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许多博士学位培养计划仍固守在传统模式中,学术岗位数量有减无增,博士生数量却在增长。尽管大多数拥有科学博士学位的人最终都会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但是,他们可能会觉得花几年的时间当临时位置并不是成为获得稳定工作的最佳途径。人们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前景的担忧日益加深,这阻碍了一些最有才华的候选人走上攻读博士学位之路。
情况需要有所改变,然而事实呢?理想情况下,该体系将产生一批优质博士,以良好匹配那些有就业缺口且富有吸引力的行业。然而,只要还能获得从拨款(用于支付廉价博士生的经费)和论著(由其廉价博士生炮制)中得来的奖励,许多单位就不愿撼动原培养体系。大学也经常获得政府补贴以招收博士。关于变革,政府能做的事情之一是:更好地匹配教育供给与职业需求。他们应聘请杰出、独立的劳动经济学家分析工资和就业数据,以揭示与科学人才缺口的工种,并与利益相关者交谈以确认调查结果。然后,政府应只在最需要的地方才扩招更多博士。这类分析已经在进行中,应予以鼓励。
第二种方法是改革博士学位本身,并重新设置系统中的期望值。想象一下,青年才俊们正被培养为一种新型学科的博士,他们与自己的导师从开始就接受一个想法,即毕业后将继续进入各种各样的行业领域--政府,企业,非营利和教育--并为此目标奋斗。博士生们与各专业的导师们见面;他们在获得传统学术体系培养出的批判性思维与分析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管理、沟通、领导和其它可习得的技能;他们有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在国外度过。具体举措已经开始实施。例如,美国各科研机构争夺的荣誉补助金,此项补助金由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起的综合研究生教育和研究实习(IGERT)计划提供。IGERT计划显示了适当的奖励政策如何推动变革。政府和资助机构应要求教育机构发布数字,以显示有多少博士生完成了该课程,之后有多少人找到工作以及在何处找到,并应相应地提供一定比例的资助。这也将帮助准备读博的学生选择一门好的课程,同时可改进或取消表现较差的课程。
趁这一切成为常态之前,要让准博士们睁大双眼、看清未来是否有就业前景,再开始博士生涯。摸黑过河未必都有好结果。
编后记您觉得Nature编辑说的是中国的现状吗?
实际上,这是2011年Nature的社论。而在过去的9年中,中国的博士生规模不断扩大,
社论中提到的问题正在涌现,也有必要尽快采取措施予以修正。博士生迅猛扩招的背后,Nature的这篇社论,对于目前中国的博士生、及相关部分,仍有现实的警示价值。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
记得2013年来美国时,发现读博士及做博士后的大多是外国人。
当时的感觉是:哦,美国人就相当于北京人。生活条件优厚,本科毕业后就很容易找到舒服的工作,谁还会再去辛苦读博士?
但随着了解更多,发现最大的问题不是辛苦,而是“是否值得”?读医学院拿MD学位同样辛苦,但大家却趋之若鹜,因为值得。而读博士拿PhD学位后,已经很难直接入职;
而是需要在做博士后,薪资30年都没怎么变,以至于奥巴马要立法确保博士后最低工作。博士后之后就可以了吗?不,只有部分人可以找到Faculty的职位,而大批博士后需
要继续做博士后,号称千年博后。即辛苦读PhD之后,却没有可靠的职业未来。
实际上,Nature杂志早就在其社论中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警告。题目是“Fix the PhD”
,副标题是“No longer a guaranteed ticket to an academic career, the PhD
system needs a serious rethink.”。
我们的英语群群主Zhang, Fan做了编译。
世界上存在诸多难题,需要聪明、有知识的人来解决。因此,从表面上看,获得科学、技术和工程博士学位的人数增加似乎是一件好事。大多数国家深信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是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关键,因此都在不断扩大科学博士招生及教育。显然,这种扩增催生了大量的优质科研成果。例如,在高速增长的繁荣经济中,大多数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很快就找到了好工作。
但是,依然有理由保持谨慎态度。无限扩招博士,可能把能力较弱的人引进博士培养系统,导致博士素质下降。从与美国和日本生物医学研究人员进行的调研看,情况不容乐观。来自精英学术机构、才智卓越的科学博士们正在苦苦挣扎,从事着五到十年的低薪博士后研究,在为争取永久学术职位而进行的无情、且通常无果的抗争中逐渐失望。
人们对该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许多博士学位培养计划仍固守在传统模式中,学术岗位数量有减无增,博士生数量却在增长。尽管大多数拥有科学博士学位的人最终都会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但是,他们可能会觉得花几年的时间当临时位置并不是成为获得稳定工作的最佳途径。人们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前景的担忧日益加深,这阻碍了一些最有才华的候选人走上攻读博士学位之路。
情况需要有所改变,然而事实呢?理想情况下,该体系将产生一批优质博士,以良好匹配那些有就业缺口且富有吸引力的行业。然而,只要还能获得从拨款(用于支付廉价博士生的经费)和论著(由其廉价博士生炮制)中得来的奖励,许多单位就不愿撼动原培养体系。大学也经常获得政府补贴以招收博士。关于变革,政府能做的事情之一是:更好地匹配教育供给与职业需求。他们应聘请杰出、独立的劳动经济学家分析工资和就业数据,以揭示与科学人才缺口的工种,并与利益相关者交谈以确认调查结果。然后,政府应只在最需要的地方才扩招更多博士。这类分析已经在进行中,应予以鼓励。
第二种方法是改革博士学位本身,并重新设置系统中的期望值。想象一下,青年才俊们正被培养为一种新型学科的博士,他们与自己的导师从开始就接受一个想法,即毕业后将继续进入各种各样的行业领域--政府,企业,非营利和教育--并为此目标奋斗。博士生们与各专业的导师们见面;他们在获得传统学术体系培养出的批判性思维与分析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管理、沟通、领导和其它可习得的技能;他们有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在国外度过。具体举措已经开始实施。例如,美国各科研机构争夺的荣誉补助金,此项补助金由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起的综合研究生教育和研究实习(IGERT)计划提供。IGERT计划显示了适当的奖励政策如何推动变革。政府和资助机构应要求教育机构发布数字,以显示有多少博士生完成了该课程,之后有多少人找到工作以及在何处找到,并应相应地提供一定比例的资助。这也将帮助准备读博的学生选择一门好的课程,同时可改进或取消表现较差的课程。
趁这一切成为常态之前,要让准博士们睁大双眼、看清未来是否有就业前景,再开始博士生涯。摸黑过河未必都有好结果。
编后记您觉得Nature编辑说的是中国的现状吗?
实际上,这是2011年Nature的社论。而在过去的9年中,中国的博士生规模不断扩大,
社论中提到的问题正在涌现,也有必要尽快采取措施予以修正。博士生迅猛扩招的背后,Nature的这篇社论,对于目前中国的博士生、及相关部分,仍有现实的警示价值。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