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探访2022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滑场馆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1年11月24日 21点34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d
dairui
大约 3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随着2022北京冬奥会临近,各项测试赛陆续举办,对冬奥场馆进行全流程、全要素检验。在北京赛区的冬奥场馆中,首都体育馆最为忙碌:上个月先后承办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和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两项大赛。1968年建成的首都体育馆,曾在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时作为排球比赛场馆。明年2月,它将成为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的比赛
场馆,共产生14枚金牌。24日,《环球时报》记者走进首都体育馆,发现这座“老建筑”已通过改造再次焕发青春。
老建筑“新装修”
《环球时报》24日注意到,尽管首都体育馆的外观没有太大变化,但内部已完全变成冬奥风格:巨大光滑的冰面,蓝白搭配的座椅以及顶部的白色巨型投影屏幕,都营造出浓浓的冬季运动氛围。值得注意的是,体育馆南侧观众区主入口及北侧贵宾接待入口的台阶,由于曾见证1971年中美乒乓球友谊赛和2008年夏季奥运会,对于首都体育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在此次改造时原样保留。
据介绍,目前首都体育馆整个园区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园区包括承担比赛任务的首都体育馆改造、承担训练任务的首体综合馆改造、运动员公寓改造和新建冬奥赛事中心四个项目,北园区包括首都滑冰馆改扩建和新建综合训练馆两个项目。改造后的园区共计5块冰面。
作为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场馆,冰面质量是最受运动员关注的。与“冰丝带”等冰上运动场馆一样,首都体育馆也采用二氧化碳制冰,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的制冰技术,能够将冰面温差控制在0.5℃以内,保证冰面均匀。
一馆两用,冰面转换成关键
由于在赛时“一馆两用”,首都体育馆的冰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实现快速转换。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花样滑冰竞赛主任姚佳24日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花样滑冰要求的冰面厚度通常是6厘米至7厘米,短道速滑则要求3厘米
至5厘米,并且后者需要更硬的冰面,温度保持在-6℃至-7℃。考虑到两项运动的不同
要求,首都体育馆选择将冰面厚度保持在5厘米——在不改变厚度的情况下,通过制冷
系统改变冰面温度以达到标准。
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主任丁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经过优化调整,馆内冰面转换可以保证在2小时内完成。“在冬奥赛时,场馆内一天可能要转换两次,比如早上
是短道速滑训练,下午是花滑训练,晚上又是短道速滑比赛”,丁东说,预计赛时冰面将进行30场次的转换。
巨型投影配合花滑
首都体育馆的冰不仅要保证“好”,还追求“美”。《环球时报》记者看到,场馆顶部悬挂有36块37平方米的白色网格膜,共同形成一个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此外,场地四角分别布设激光投影仪,可将灯光与画面投影至顶部屏幕,与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表演进行声光电配合。
防疫是包括首都体育馆在内所有冬奥场馆最重要的要点之一。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防疫副主任赵成芳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赛时场馆相关人员会按照各自分工,遵循闭环内、闭环外等不同要求运行,整个场馆流线不交叉,分区不重叠,运动员、观众等不同群体都有单独流线。
《环球时报》记者24日体验了一把运动员流线。运动员乘大巴抵达场馆后,会从东门进入一层的准备区域,这里包括6间经过改造的更衣室,以及医疗站、兴奋剂监测站等配
套设施。穿过一层的主通道,运动员们可以直接进入比赛区域,与观众等其他群体不会有重合。地下一层则是热身区,运动员们可以在此进行热身或一些力量训练。
赵成芳说,在此前的测试赛中,场馆内已经采取多种新技术助力疫情防控,例如引入数字哨点,一台机器就能实现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健康宝和行程码“五码合一”查验。同时,场馆还引入智能体温贴,能够实时监测所有工作人员的体温状态。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随着2022北京冬奥会临近,各项测试赛陆续举办,对冬奥场馆进行全流程、全要素检验。在北京赛区的冬奥场馆中,首都体育馆最为忙碌:上个月先后承办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和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两项大赛。1968年建成的首都体育馆,曾在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时作为排球比赛场馆。明年2月,它将成为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的比赛
场馆,共产生14枚金牌。24日,《环球时报》记者走进首都体育馆,发现这座“老建筑”已通过改造再次焕发青春。
老建筑“新装修”
《环球时报》24日注意到,尽管首都体育馆的外观没有太大变化,但内部已完全变成冬奥风格:巨大光滑的冰面,蓝白搭配的座椅以及顶部的白色巨型投影屏幕,都营造出浓浓的冬季运动氛围。值得注意的是,体育馆南侧观众区主入口及北侧贵宾接待入口的台阶,由于曾见证1971年中美乒乓球友谊赛和2008年夏季奥运会,对于首都体育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在此次改造时原样保留。
据介绍,目前首都体育馆整个园区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园区包括承担比赛任务的首都体育馆改造、承担训练任务的首体综合馆改造、运动员公寓改造和新建冬奥赛事中心四个项目,北园区包括首都滑冰馆改扩建和新建综合训练馆两个项目。改造后的园区共计5块冰面。
作为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场馆,冰面质量是最受运动员关注的。与“冰丝带”等冰上运动场馆一样,首都体育馆也采用二氧化碳制冰,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的制冰技术,能够将冰面温差控制在0.5℃以内,保证冰面均匀。
一馆两用,冰面转换成关键
由于在赛时“一馆两用”,首都体育馆的冰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实现快速转换。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花样滑冰竞赛主任姚佳24日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花样滑冰要求的冰面厚度通常是6厘米至7厘米,短道速滑则要求3厘米
至5厘米,并且后者需要更硬的冰面,温度保持在-6℃至-7℃。考虑到两项运动的不同
要求,首都体育馆选择将冰面厚度保持在5厘米——在不改变厚度的情况下,通过制冷
系统改变冰面温度以达到标准。
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主任丁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经过优化调整,馆内冰面转换可以保证在2小时内完成。“在冬奥赛时,场馆内一天可能要转换两次,比如早上
是短道速滑训练,下午是花滑训练,晚上又是短道速滑比赛”,丁东说,预计赛时冰面将进行30场次的转换。
巨型投影配合花滑
首都体育馆的冰不仅要保证“好”,还追求“美”。《环球时报》记者看到,场馆顶部悬挂有36块37平方米的白色网格膜,共同形成一个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此外,场地四角分别布设激光投影仪,可将灯光与画面投影至顶部屏幕,与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表演进行声光电配合。
防疫是包括首都体育馆在内所有冬奥场馆最重要的要点之一。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防疫副主任赵成芳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赛时场馆相关人员会按照各自分工,遵循闭环内、闭环外等不同要求运行,整个场馆流线不交叉,分区不重叠,运动员、观众等不同群体都有单独流线。
《环球时报》记者24日体验了一把运动员流线。运动员乘大巴抵达场馆后,会从东门进入一层的准备区域,这里包括6间经过改造的更衣室,以及医疗站、兴奋剂监测站等配
套设施。穿过一层的主通道,运动员们可以直接进入比赛区域,与观众等其他群体不会有重合。地下一层则是热身区,运动员们可以在此进行热身或一些力量训练。
赵成芳说,在此前的测试赛中,场馆内已经采取多种新技术助力疫情防控,例如引入数字哨点,一台机器就能实现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健康宝和行程码“五码合一”查验。同时,场馆还引入智能体温贴,能够实时监测所有工作人员的体温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