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白岩松,因一句“不会吧”被骂上热搜,..

N
Nyarlathotep
楼主 (未名空间)

因为一句不会吧,白岩松被骂上了热搜。

他究竟做了什么,招来了90 00后们铺天盖地的骂声?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白岩松在一档青年论坛的现场提问环节,回答了如何看待当代年轻人面对高工作压力高房价的问题。

  如往常一样,白岩松开始输出鸡汤教育,大谈当年工作包分配无压力年轻人不焦虑,又反问:

  “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工作到处随便找,喜欢的女孩一追就同意,然后一点压力也没有,不会吧?”

  白岩松一直在强调年轻人应该有理想有追求,以整体观来否定年轻人现存的压力。

  同时又认为压力能促进个人发展,带来社会环节中的良性循环。

  但不少人认为白岩松完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住着几百平米的房子,拿着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年薪,自然对现在的年轻人的生活压力无法感同身受,缺乏共情力。

  不过,白岩松说出这一番言论,并非是空口说大话,而是基于自身的经验。

  从寒门子弟爬到央视主持人和资深评论员的位置上,白岩松靠的是自己奋斗拼搏的结果。

  8岁那年,白岩松的父亲因病去世,只剩下母亲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

  挑水干农活成了每一天都要完成的生存任务。

  白岩松很清楚,只有自己变得强大才能摆脱现状。

  于是他奋发向上,发挥自身优势考艺校,最终考进了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

  毕业后,白岩松被分配到了中央广播电台的中国广播报工作。

  可刚上班第一天,白岩松就被退档了。

  他想不通中间发生了什么,托人打听下才知道有人写了他的举报信。

  为了不丢失工作机会,白岩松向领导说明了情况并获得了5天时间证明自己值得被
留下。

  于是他蹬着自行车起早贪黑,一天只吃一顿饭。

  领导见他有如此满腔热血再也没提辞退一事。

  1993年,白岩松捡漏崔永元获得了担任东方时空栏目主持人的机会。

  不过,这一次白岩松是拼脸上位的,口播能力和普通话水平仍然是他的缺陷,经常一个月的工资都被扣光。

  为了消除浓重的家乡口音,白岩松尝试了各种方法,包括嘴中含石头练习绕口令。

  功夫不负有心人,白岩松练就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以一种活泼但不媚俗的主持风格获得了金话筒奖。

  同时被观众们冠誉上了央视名嘴的称号。

  在此期间,白岩松跟东方时空这个节目牢牢绑定在一起(电视剧),充当着观众们最信任的新闻发言人。

  那些年,忧国忧民的白岩松播报各方消息,义无反顾地为民伸冤。

  凭借着一些流传甚广的金句,白岩松又成为了公知代表挤入了上位圈,出书教做人教做事,时常在高校举办个人演讲,也借此名利双收。

  无数学子把白岩松当作精神导师,为了他才报考新闻专业。

  而白岩松似乎也享受这样的光环,演讲换汤不换药,如今因一句不会吧彻底冒犯了大众。

  白岩松的成功是个例,并非所有人的努力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当代年轻人虽然嘴里排斥996喊着要躺平,但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大多数人还是会
选择拖着疲惫的身躯,为了家庭为了美好的未来奋斗。

  现在年轻人缺少的不是飘在空中的鞭策,而是切切实实的公平机会。

  如白岩松一样功成名就的上位者,早已经远远地脱离群众,读不懂年轻人的难处。

  当然,白岩松的初衷是好的,不想年轻人早早丧失斗志,看到的是国家未来的光明景象。

  但是衣食住行已经压垮了不少家庭,才出现了留守儿童现象,却还是不能解决房子的问题。

  当生存都成了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谈何上层建筑。

  群众的怒火被白岩松的一句话点燃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白岩松对年轻人恨铁不成钢的着急和无奈,也表现在了父子相处之道上。

  从不因为自身条件不错就溺爱孩子,反而严格要求实施吃苦式教育,尽可能地不干预孩子的重大人生选择,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

  而白清扬的成绩也没让白岩松失望,后来进入英国伦敦名校伦敦国王学院就读于历史专业,又能够在演讲中侃侃而谈,颇有子承父业的气度。

  但也因为这个国外名校学霸的身份,22岁的白清扬现状引来了热议。

  大谈爱国教育,忧国忧民的白岩松与儿子就读于英国名校本来并非是相对立的关系。

  但白岩松的一句不会吧仍然有居庙堂之高不忧其民的嫌疑。

  尽管他屡次重申吃苦式教育,但白清扬一出生就有北京户口,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

  又得到名人父亲的悉心指导,未来无房贷车贷经济压力,可以自由前往国外留学,回国创业又有白岩松的人脉支持,这些都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所能够比较的。

  贫与富的差距是一条无法跨越的横沟,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要放弃一切追求。

  毕竟意志坚定的人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再者说,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奋斗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抱怨但可以适当减少埋怨,上进之心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