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之死,能做些什么

l
langren
楼主 (未名空间)

他对这个世界是温柔的,这个世界对他却是冷漠的——这是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之死给人留下的感受。

看到这封略带戏谑的开头,你想象不到它竟是一封遗书。主人公絮絮叨叨讲述了很多事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柔情,然后轻飘飘的拿走了自己的生命……很多网友一页页看到泪奔。因为读者中间,也有很多这样的同龄人,也有着同样脆弱温柔的心,也曾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大学生自杀是一直有的事情,一方面有其自身性格的原因,乃至抑郁症等,另一方面也与其遭遇经历和外部环境有关。在诸多因素之中,只要任何一个微小的节点改变,生命就可能走向另外的出口。或许在另外一个平行宇宙,这名温柔的男生还健康快乐地活在世上。如果有机会挽回悲剧,外界能做些什么?还是要在这封遗书中去寻找答案。

疫情把世界带入了糟糕的一年,作为时代的灰尘更是不堪重负,这名已然临近毕业的研究生在疫情停学、论文答辩、就业形势等难题的纠缠下艰难前拱。他吐槽三年以来,老师授课质量太差,终于熬到了毕业论文阶段,指导也非常的潦草。开题答辩随便嘟噜几句就结束,找老师求教总是得到“多去看文献,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结果按老师“指导”折腾半年之后,却得到了一句“数据都没有意义”的评价。指导不给力,指责却挺有力,男生自述平时跟老师见个面都难,终点要求却挺严。

困扰的因素除了老师之外,还有实验室那几台正常工作概率不超过三分之一的祖宗级设备,都让他无法按时完成课题,延期毕业摆在眼前,耻辱、无力、绝望一齐压来,他的世界慢慢灰暗,没能找到一根灯线……

他自身的内向和脆弱是有的,但并非外界无能为力。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得到重视,很多学校都配备了人力和架构。但是,空架子和做实事是有区别的,心理指导体系要深入到每一位学生中间,是不是能更好一点?

而最容易产生压抑因素的学业环境,可做的就更多,也更属于高校的本分。从这封遗书透露的情形来看,研究生教师团队的责任心是欠缺的,水平是存疑的,没能提供应有的指导,这样即便学生稀里糊涂做出了论文,质量也是不可能好的。研究生教育不是走过场,导师也不能把心思都花在教学之外,教授教授,教授才是本业。就遗书中曝光的可怜的指导力度和见面频度,校方应当调查、整改。这不仅仅是为了防范自杀等小概率事件,更是保住教学质量的核心任务。

另外,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和维护,也是校方的基本义务。这些因素虽然并不跟自杀直接相关,但是都在影响着学生的顺利毕业,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可能变成命运攸关的大石头。

我们无法阻止每一起自杀事件,但是学校只要尽到职责,老师只要尽到职责,为同学扫清不必要的障碍,必然能大大降低因这方面而被困扰的概率。本案之所以引发同龄人共情,显然这也是普遍性的困境。在今天一切向钱看的大环境下,导师不专心教学,学校只顾扩大规模,研究生教育变水,都很常见。但是论文答辩求职就业的终点考核,并不会降低标准,中间不给力,后面遇难题,也将变得越来越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