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的都是精英 留下的为戏精

l
langren
楼主 (未名空间)

中科院核安所90名技术人员集体辞职,很有种悲壮的意味——他们好像集体在诉求什么?或者想证明什么?反正事实是,他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大义凛然地走了——走向哪里?给人们留下诸多疑问,但是却走得如此决绝,如此震撼。

据说他们辞职的理由有如下几点:

1、想一心一意埋头搞科研,歌功颂德太他妈累了;

2、后勤都是些什么人啊?一大帮一大帮地来到中科院,你一个屁都不懂的小科长,就
别在专业人士面前指手画脚了,好不好?

3、学习啊、会议啊、联欢啊.....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4、一个哪怕小如蚂蚁的科研项目,都需要层层审批,等能着手研究时,几乎又是半年
之久.....

这帮理科精英们,埋头研究、心无旁骛、与世无争——可就是这样一批纯粹的人,却真切地感受到了压抑或者憋屈,情愿从高高的象牙塔上走下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

说到生存环境,这确实是一个大的命题。

首先,来看看我们生存的大环境吧:在这里,我想做一个民意调查——知道袁农平的人多?还是知道范冰冰的人多?

很不幸,答案肯定是范冰冰!不错,我们就生活在这里一个科学家不如明星的大环境里。这是一个走捷径的环境,是一个说假话、空话、不务实的环境;是一个争相追逐金钱、地位、名利的环境......中国绝大多数人独特的价值观所呈现出的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等等,与耐得住寂寞、享受孤独、清心寡欲的科学家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在这个独特的环境中,想寻找一片钻研的净土,确实很难。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中科院这片相对安静的小环境:

大前年,我一个远房表弟大专毕业后,进了西北的一家研究所,当时我很震惊——研究所啊,他一个大专生怎么就能进去?在一次饭局中遇到了大专生的妈,她嘴巴一别,很老道地说:只要有关系,哪里不能去?你保证研究所就不需要行政人员?

于是,在这个国家最高级别的门槛内,慢慢地你会悲催地发现,因为国家为科研单位大量拨款的福利,吸引着一大帮依靠关系而拼死进入这个体制、享受福利的人,这批人甚至比真正从事研究的人员还多,他们构筑了一个阶层:那就是科研与行政的分离,你搞你的研究,我钻我的人情,你是国家精英,我是生活戏精,但并非河水不犯井水,而是最终钻人情的把搞研究的吃住。

这帮人文化不高,但情商冒顶,与那些硕士生、博士生,说话木讷,为人处世生硬,进入实验室才如鱼得水的骨干精英们相比,行政位置给与了他们极大上升空间——中国有句俗话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你研究你的,我上爬我的,你再牛逼的研究项目,最终都得经过我的手,那份威风就像过把瘾,完全弥补了我在你面前学历不足的尴尬。

所以,当一个屁都不懂的小科长能在专业人士面前指手画脚时,这正是这个大环境最醒目的符号与最强大的标识。我们还算进步了,至少人家小科长还没有要求你手里拿一个本子与笔,毕恭毕敬地边听边记......这个大环境不是科学推动的,而是郑智帅哥推动的——所以,尽管他屁都不懂,但是他却因为占据了郑智资源,你不得不俯首帖耳。

当然啦,后面的审批制度、学习制度乃至会议制度等等,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于是有人感叹,我们这个大环境,出不了大师,无论文学,艺术,科学,都处于边沿地带,都成为一个笑话,不像那万恶的日弟国主义,能有那么多的诺贝尔。

于是,大环境与小环境的交织、矛盾、迷惘与痛苦,使得很多人才流失到了国外,使得很多博士毕业的莘莘学子,不愿回国。但是,我们的大环境无所谓啊,因为我们地大物博,我们资源丰饶,历史悠久......我们最不缺的就是这份夜郎自大的脾气。

当当这个国度的国民正万众一心、凯哥高奏,去追求另一种成功时——这一方面搅乱了人心,使得一些科学家们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但是还是有那么一些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骨骼铮铮中,去尊重自己的内心,去寻求属于自己的真正净土——这应该是这个民族最后的血性吧。
D
Dazuihou

演艺界人士比科技界的更有知名度并且更加有钱,这在全世界,美英日法德,都是一样的,并非中国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