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线德军说军队的损失

Y
YXLM
楼主 (未名空间)

  从很多数据上看,在东线,德军的损失明显小于苏军,甚至在德军撤退阶段也是如此,甚至考虑了双方人口差距之后也是如此。那么,苏军是怎么赢的?

  其实,对军队损失的记录数据往往是战术性的,即针对每一场战斗,记录毙伤俘,汇总以后,就是战役的毙伤俘。这些损失,与其叫损失,不如叫战果。
  我军在统计我方战果(即我军毙伤俘敌军之数目)之余,当然也得统计敌方战果(即敌人毙伤俘我军之数目),以期用双方战果的数据为基础,考察双方战术之得失,以利于改进。
  这种数据跟军队本身受到的损失,往往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在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历时稍久的战局中,军队因病减员的人数,往往会超过因战减员的人数。甚至因病死亡的人数,都超过因战死亡的人数。例如,曾国荃围攻南京的战斗不可谓不激烈,但其战死人数是八千,而病死人数却达到一万。
  一般认为,日俄战争是转折点,此战争中双方卫生状况良好,战斗减员才明显超过了疾病减员。

  虽然自日俄战争以后,医学水平仍然在不断提高,但我们必须看到,日俄战争的客观条件并不是很艰苦。
  到了二战,无论是东线,还是太平洋战场,其战场纵深和气候条件加在一起,往往可以用“非人的环境”来描述。其非战斗减员难免会大大增加。

  而且,不仅人员如此,军队越来越倚重的技术装备也是如此。例如,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战损的飞机不可谓不多,但某些数字表明,因非战斗原因损失的飞机数量,还是超过了战损数量。
  注:长距离转场飞行对日军而言是大灾难。

  不过,上述“战果”数据似乎也有合理的一面。那就是,在医疗条件好转的情况下,非战斗减员和受伤人员,其生还并重新上战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后者经常能达到80%,前者应该更多。而战死和被俘人员,一般就回不来了。
  从这个角度讲,由于获胜一方战死和被俘比例较小,即便其非战斗减员和受伤人员很多,它的战争潜力受损也不严重;至少会明显小于被它打败的对手。

  其实不然。
  这个地方的关键在于:理论上的战争潜力是一回事,实际上的是另一回事。
  实际上是:对总体战而言,人命不值钱,现代战争对士兵素质的要求一般也不高。(飞行员之类的技术兵种除外。)
  一个人被击毙或俘虏以后,再从民间强征一个人来代替他,花费的主要是新兵训练时间。而一个人因病或因伤减员以后,在重新上战场之前,也需要不少的时间来康复。两者的区别不大,我是说,不像冷兵器时代那么大。
  在现代战争中,第一次上战场的新兵,确实容易出现巨大的伤亡;但在同一场战斗中,老兵的伤亡一般也不会太少。战场上有的是必死的状况,谁也不能单靠自己的能力来避免。

  结果就是:即便按人口比例算,苏联也损失了比德国更多的人口,但苏联也赢了。因为德国多出来的那些人口,在决定胜负的战役中是用不上的。
  希特勒曾经专门论及过这个事。当前线军官抱怨兵力不足时,希特勒说(大意):人,我还是有的,但重装备不足,我并不相信更多的人和更少的装备,就能加强战斗力。
  我理解,他的意思就是:把更多的人派到遥远的苏联前线,不仅在训练和状态他们的时候需要消耗资源,更重要的是还会消耗宝贵的运力。如果运力不足,则更多的人在前线消耗更多的补给品,而战斗力却会因为作战物资不足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