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标准诠释问与答 (转载)

T
TheMatrix
楼主 (未名空间)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leiya (雷奕安),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量子力学标准诠释问与答
关键字: 量子力学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l 30 23:33:58 2021, 美东)

问:什么是量子力学标准诠释?
答:基于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对微观粒子和相互作用的图像,对量子力学理论体系进行的诠释。

问:标准诠释与传统哥本哈根诠释的区别是什么?
答:哥本哈根诠释是唯象的,包含大量假定,如量子化假定,物质波假定,薛定谔方程,概率假定,测量,等。标准诠释基于标准模型,没有其它假定,强调并扩展了基本粒子的定义。

问:标准模型最重要的新观点是什么?
答:所有的量子都是全局模式,是在全局条件下通过局域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所有的量子都有一个建立过程,需要时间。

问:标准诠释还有什么新观点?
1、 薛定谔方程是理想量子的扩散方程。
2、 量子纠缠,延迟选择实验,同所有其它量子效应一样,都是全局模式,都需要
时间建立,或者说,需要保证系统的相干性。
3、 每一个粒子都是全局的。基本粒子的属性,比如自旋,同样由全局条件决定。
4、 量子非局域性是对量子全局性的误读。非局域性是超距的,全局性是通过局域
相互作用建立的。
5、 特别地,电子可能不存在内禀自旋,自旋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通过测量单
电子的磁性(顺磁还是抗磁)来判定。
6、 波函数反映了能量密度,而不是粒子出现概率。
7、 测量是相互作用的结果。
8、 量子化是自然涌现,不是基本原理。
9、 低能光子是电磁辐射,没有自旋必须为1的要求。
10、 不存在经典和量子的分界,经典和量子是对同一世界的两个极端近似,一个极端局域,一个极端全局。
11、 量子性,或者说系统的相干性,由全局条件决定。如果全局条件有利,足以建立理想的相干,则量子性质显著,否则,表现为经典的局域行为。
12、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存在,但是基于相互作用测量的客观实在性是相对的,不能完全肯定或无限精确地测量。
13、 世界的未来是确定的,但是只是部分地可以预测。因为实在有相对性,以及不存在精确的计算方法。

问:标准诠释为什么能解决哥本哈根诠释带来的所有问题?
答:哥本哈根时代的量子力学不包括相对论,因此没有因果律,违背日常认知逻辑。概率是数学概念,不是物理概念;测量是统计取样,没有考虑实际的物理作用;带来了物理量不连续的问题,违背基本的物理定律。这些问题带来了大量认知困难。标准诠释包含了相对论,考虑了相互作用,以及全局量子态的建立,所有认知困难迎刃而解。

问:什么是量子力学?
答:从波动角度表述物理世界的数学体系及其诠释。

问:什么是量子?
答:1、任何可以用薛定谔方程描述的客体。可以是任何物质,如电子,原子,分子,
甚至宏观物体。2、波函数描述的客体,是一些可能值的集合。哥本哈根诠释中描述的
所有的量子都是理想的。标准诠释认为不存在理想的量子,所有客体都是不理想的量子。

问:标准诠释有实验证据吗?
答:以前的量子力学诠释都不能提供实验证据,但是标准诠释有。实际上,现有的量子纠缠实验已经证明了标准诠释,即量子性的建立。可以做更细致的实验判定,论文中有实验思路。另电子的自旋实在性也可以通过实验判定。

相关链接:
英文论文及摘要:http://faculty.pku.edu.cn/leiyian/en/article/7733/content/1788.htm#article
英文视频讲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TxnABSz1bw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03153312141692928
科学网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8546&do=blog&classid=174678&view=me&from=space
知乎专栏:https://www.zhihu.com/column/c_1040596354782744576

Y
YXLM

5、 特别地,电子可能不存在内禀自旋,自旋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通过测量单
电子的磁性(顺磁还是抗磁)来判定。
9、 低能光子是电磁辐射,没有自旋必须为1的要求。

  个人觉得这两条比较有趣。

  其中“5”给我们理解自旋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虽然我觉得没这个思路我们也许也
能达到彼岸。但既然我没达到,我就得承认这个思路可能很有价值。

  “9”是什么鬼?是他们测不出来(因为能量太低,噪声无法排除)所以就说没有
吗?我以为“9”是胡说八道。这就如同光谱的禁阻一样(禁阻就跟自旋有关),禁阻
不是绝对的,而不绝对则是因为某种扰动的结果(最直观的扰动是气体分子的碰撞)。我们能观察到禁阻,是因为扰动相对有限。到了低能场合,扰动相对就太普遍了,结果就很容易导致观察不到禁阻或者诸如此类的自旋现象。
Y
YXLM

6、 波函数反映了能量密度,而不是粒子出现概率。
又仔细看了一遍。说得挺好,但我觉得,这个“6”也有点奇怪。
波函数反映了能量密度,但何以说不是粒子出现的概率?根据上下文,作者大概是认为,相互作用才是根本,没有相互作用,粒子就不会出现。因此,波函数的内禀属性就只是能量密度,而不是粒子出现的概率。
这个作为对作者立场(我也同意)的强调,确实没问题。但不符合语文习惯,或者说,属于“夸张”的修辞手法。
例如,HF方法下的(库仑)相关能修正就是根据粒子出现的概率来计算的,能与实验数据吻合得很好,说它符合物理实在。如果把波函数仅视为能量密度,那(库仑)相关能修正的依据何在?
当然,作者可能会说:相关能就是相互作用啊!相互作用就导致粒子出现啦!
这个话没意思。
相互作用有两重含义,一是:量子化的相互作用,这直接导致粒子出现;二是:非量子化的相互作用,例如库仑相关。

如果连非量子化的相互作用也没有,那何谈“反映了能量密度”?难道能量密度作为一个物理量,不需要任何相互作用就能存在?
很显然,库仑相关(以及根据粒子性而进行的计算),和“波函数反映能量密度”是一个层级的东西。要有都有,要没都没。波函数在反映能量密度的同时,也反映了粒子出现的概率。
I
IrisYuan

听你这么一说,他这个能量密度的概念好像和概率就是一个东西,换了个名字而已

【 在 YXLM (非要昵称不可吗) 的大作中提到: 】
: 6、 波函数反映了能量密度,而不是粒子出现概率。
: 又仔细看了一遍。说得挺好,但我觉得,这个“6”也有点奇怪。
: 波函数反映了能量密度,但何以说不是粒子出现的概率?根据上下文,作者大概是认为
: ,相互作用才是根本,没有相互作用,粒子就不会出现。因此,波函数的内禀属性就只
: 是能量密度,而不是粒子出现的概率。
: 这个作为对作者立场(我也同意)的强调,确实没问题。但不符合语文习惯,或者说,
: 属于“夸张”的修辞手法。
: 例如,HF方法下的(库仑)相关能修正就是根据粒子出现的概率来计算的,能与实验数
: 据吻合得很好,说它符合物理实在。如果把波函数仅视为能量密度,那(库仑)相关能
: 修正的依据何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