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罗马帝国衰亡系列:东罗马帝国的弱点和拜占庭的复兴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12月9日 2点51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Y
YXLM
接近 4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一、东罗马帝国的弱点
前文所述,东罗马帝国实际上是保留了罗马帝国最富庶的省份,这从财政上,就比较容易形成平衡。但与帝国鼎盛时期比,它有两个基本弱点:
1、如前文所述,骑兵化使军队的费效比大大恶化。
2、防线体系也崩溃了。
一旦不能完全占据地中海北岸,北非的易攻难守属性就会暴露出来,从而不再能够作为帝国安全的腹地。
从纯地理角度,帝国似该占领意大利本土全境,以阿尔卑斯山为防线,这样无论对陆上防御,还是对海上防御,都有某种好处。但实际上,本土是个烂摊子。本土一开始是桀骜不驯,导致皇帝避之不及;后来又因为懦弱,成了蛮族“随便来”的地方;到最后,则成了查士丁尼大帝收复战争的前线,被拉锯战摧毁。
此外,地中海作为“通途”的属性,也导致本土不是守住阿尔卑斯山就能高枕无忧的。
简言之,东罗马帝国在强势君主领导下,以其体量以及罗马人的适应性,倒也能取得对周边国家的优势。但在整个东罗马帝国时期,形势都很难稳定下来。
如用一句话来总结原因,就是:东罗马帝国完全没希望恢复此前罗马帝国的军事形势,但或多或少仍然在以此前的思路行事。
二、拜占庭的复兴
拜占庭的主要领土只有巴尔干(含希腊)和小亚细亚。
注:本文以丢掉埃及等地作为东罗马帝国和拜占庭的分野。
拜占庭复兴的原因有两个:文明民族的适应性和府兵制(军区制)。
在历史长河中,文明民族往往以日渐老迈的面目示人。但实际上,文明民族对衰退的抵抗能力,对新技术的接收能力,都比野蛮民族更强。
例如,蛮族到了北非以后很快就衰退了,以至于面对查士丁尼的军队时全无抵抗能力。
至于府兵制(军区制)的优势,则更简单。希腊和君士坦丁堡商业价值很高,巴尔干和小亚细亚都是好地方(巴尔干变成烂摊子是在拜占庭衰退期开始的)。如果能以某种制度妥善动员各地的人力物力以作为军事资源,加上文明国家在智力上的优势,打败周边的敌人自然不在话下。
讨论一:为什么此前没有实施府兵制(军区制)?
还是那句话:大国必须兵民分离,东罗马帝国太大。
表面上看,中国的府兵制瓦解,发生中唐,此前的大一统帝国,包括两汉在内,都有类似府兵制的制度。
其实,中国政府在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指导下(儒家压倒道家是在科举制之后,这里主要讨论的是科举制之前,所以我把道家写前面),是非常乐于搞变通的。名义上是府兵制,实际上未必怎么样。而即便是名义上,如果仔细研究一下,我们也会发现,西汉还可以算是府兵制,东汉就已经接近募兵制了。
不变通会怎么样?
不变通就是陈胜吴广起义呗。
法家搞府兵制,且坚决不变通,是有深谋远虑的。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全体人民都得到切实的军事训练(你得真服役,最好有机会打打仗,才能获得切实训练)。如果随便通融,交钱免役之类,表面上看皆大欢喜,没任何损害,但人民脱离了军事训练,一旦国家需要打全面战争的时候,就会懦弱不堪用。
然而,“深谋远虑”挡不住“马上就死”。作为一个大国,人民长途跋涉去边境上服役,仅此一项就很容易诱发民变(且民变等于兵变),导致垮台。即便能够避免这么直接垮台,各地人民都精于战阵,他们是否总是乐于服从中央政府?
而后一条对罗马帝国威胁更大,因为在领土大大减少之前,罗马帝国的民族成分远比中国复杂。
讨论二:何谓封建化
很多人喜欢区分中国式的封建制和西欧中世纪式的封建制。其实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即大一统封建帝国与分封制没有本质区别。
唐朝是大一统帝国,但它也不得不容忍河北藩镇;欧洲是分封制,但法国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随着各方实力对比的变化,两种封建制是很容易互相转化的。
后来,拜占庭的衰落,也跟各军区的独立倾向有关。
此外,中国的封建王朝,即便对内地完全实施直接统治,也难免对周边地区实施类似分封制的间接统治。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封建化,既包括集权也包括分权。只不过,分权的对象不再是元老院与人民,而是能帮助他镇守一方的亲信将领。军政和民政统一为军政。
而拜占庭的府兵制,更是军政的极端体现。
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倒与封建化的本意有点隔阂,这是一个略微类似于“罗马元老院与人民”的阶层。但这个阶层从一开始就明确的居于君主之下,所以中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国家。
注:君士坦丁以前,罗马皇帝理论上是罗马元老院和人民选举出来的;君士坦丁以后,才是“君权神授”。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一、东罗马帝国的弱点
前文所述,东罗马帝国实际上是保留了罗马帝国最富庶的省份,这从财政上,就比较容易形成平衡。但与帝国鼎盛时期比,它有两个基本弱点:
1、如前文所述,骑兵化使军队的费效比大大恶化。
2、防线体系也崩溃了。
一旦不能完全占据地中海北岸,北非的易攻难守属性就会暴露出来,从而不再能够作为帝国安全的腹地。
从纯地理角度,帝国似该占领意大利本土全境,以阿尔卑斯山为防线,这样无论对陆上防御,还是对海上防御,都有某种好处。但实际上,本土是个烂摊子。本土一开始是桀骜不驯,导致皇帝避之不及;后来又因为懦弱,成了蛮族“随便来”的地方;到最后,则成了查士丁尼大帝收复战争的前线,被拉锯战摧毁。
此外,地中海作为“通途”的属性,也导致本土不是守住阿尔卑斯山就能高枕无忧的。
简言之,东罗马帝国在强势君主领导下,以其体量以及罗马人的适应性,倒也能取得对周边国家的优势。但在整个东罗马帝国时期,形势都很难稳定下来。
如用一句话来总结原因,就是:东罗马帝国完全没希望恢复此前罗马帝国的军事形势,但或多或少仍然在以此前的思路行事。
二、拜占庭的复兴
拜占庭的主要领土只有巴尔干(含希腊)和小亚细亚。
注:本文以丢掉埃及等地作为东罗马帝国和拜占庭的分野。
拜占庭复兴的原因有两个:文明民族的适应性和府兵制(军区制)。
在历史长河中,文明民族往往以日渐老迈的面目示人。但实际上,文明民族对衰退的抵抗能力,对新技术的接收能力,都比野蛮民族更强。
例如,蛮族到了北非以后很快就衰退了,以至于面对查士丁尼的军队时全无抵抗能力。
至于府兵制(军区制)的优势,则更简单。希腊和君士坦丁堡商业价值很高,巴尔干和小亚细亚都是好地方(巴尔干变成烂摊子是在拜占庭衰退期开始的)。如果能以某种制度妥善动员各地的人力物力以作为军事资源,加上文明国家在智力上的优势,打败周边的敌人自然不在话下。
讨论一:为什么此前没有实施府兵制(军区制)?
还是那句话:大国必须兵民分离,东罗马帝国太大。
表面上看,中国的府兵制瓦解,发生中唐,此前的大一统帝国,包括两汉在内,都有类似府兵制的制度。
其实,中国政府在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指导下(儒家压倒道家是在科举制之后,这里主要讨论的是科举制之前,所以我把道家写前面),是非常乐于搞变通的。名义上是府兵制,实际上未必怎么样。而即便是名义上,如果仔细研究一下,我们也会发现,西汉还可以算是府兵制,东汉就已经接近募兵制了。
不变通会怎么样?
不变通就是陈胜吴广起义呗。
法家搞府兵制,且坚决不变通,是有深谋远虑的。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全体人民都得到切实的军事训练(你得真服役,最好有机会打打仗,才能获得切实训练)。如果随便通融,交钱免役之类,表面上看皆大欢喜,没任何损害,但人民脱离了军事训练,一旦国家需要打全面战争的时候,就会懦弱不堪用。
然而,“深谋远虑”挡不住“马上就死”。作为一个大国,人民长途跋涉去边境上服役,仅此一项就很容易诱发民变(且民变等于兵变),导致垮台。即便能够避免这么直接垮台,各地人民都精于战阵,他们是否总是乐于服从中央政府?
而后一条对罗马帝国威胁更大,因为在领土大大减少之前,罗马帝国的民族成分远比中国复杂。
讨论二:何谓封建化
很多人喜欢区分中国式的封建制和西欧中世纪式的封建制。其实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即大一统封建帝国与分封制没有本质区别。
唐朝是大一统帝国,但它也不得不容忍河北藩镇;欧洲是分封制,但法国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随着各方实力对比的变化,两种封建制是很容易互相转化的。
后来,拜占庭的衰落,也跟各军区的独立倾向有关。
此外,中国的封建王朝,即便对内地完全实施直接统治,也难免对周边地区实施类似分封制的间接统治。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封建化,既包括集权也包括分权。只不过,分权的对象不再是元老院与人民,而是能帮助他镇守一方的亲信将领。军政和民政统一为军政。
而拜占庭的府兵制,更是军政的极端体现。
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倒与封建化的本意有点隔阂,这是一个略微类似于“罗马元老院与人民”的阶层。但这个阶层从一开始就明确的居于君主之下,所以中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国家。
注:君士坦丁以前,罗马皇帝理论上是罗马元老院和人民选举出来的;君士坦丁以后,才是“君权神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