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德国外交失败就怪俾斯麦

C
Caravel
楼主 (未名空间)

俾斯麦把德国得外交搞得太复杂,

1. 搞三皇同盟,同时拉俄国和奥匈帝国入伙。问题是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有
不可调和得矛盾。俾斯麦自己是玩两面派,从中调停俄国和奥匈帝国,一个不得罪

2。同时暗地里拉拢英国,破坏英法同盟,同时拿俄国对冲英国,拿英国威胁俄国。

这么搞就是他在台上得时候玩的爽,但是所有得成果都建立在一个非常脆弱得平衡上面,接任得新手一上来看到这种局面就傻鸟。

还不如当时就不要跟奥匈帝国结盟,保持光荣孤立,德皇威廉一世是反对跟奥匈结盟的,结果俾斯麦以辞职相威胁。如果不是奥匈帝国,德俄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矛盾,相反俄国跟英法在黑海问题上是有巨大利益的冲突。 最坏大不了就是奥匈帝国站到法国那边
,奥匈实力比较弱,对德国威胁不大。
Y
YXLM

  德国不要阿尔萨斯洛林,才可以光荣孤立。阿尔萨斯洛林应该属于哪国姑且不论,德国占领这两个地方,法国肯定和德国作对到底。

  你的理念就是:德国和俄国没有直接纠纷,可以只当俄国不存在。只要俄国不出来,其它国家加在一起,大略也不能把欧陆第一强国怎么样。

  然而,从拿破仑战争到希特勒战争,跟俄国开战都不是直接纠纷的结果,而是“不能当俄国不存在”。

  以拿破仑战争论,拿破仑进攻俄国的原因,是英法互相封锁,而俄国不能站在法国一边。俄国的特点是贫穷,不能忍受经济衰退。
  欧陆的实力关系,是法国强于英国,后来德国又强于法国。但论“有钱”,即能在国际贸易中勾引俄国,肯定是英国比法国“有钱”,法国比德国“有钱”。在贸易问题上,俄国容易跟着谁跑,是一目了然的。

  由于德国既缺乏海军(俾斯麦时期基本没有,威廉二世时期虽然很强,但打不过英国也还是白搭),又缺乏殖民地,就很容易在贸易争端被苛待。而如果不事先搞好跟幅员广阔的俄国搞好关系,到时候就会很困难。
  注:俄国的另一个特点是讲义气。如果拿破仑是以善意的方式和俄国结盟,而不是把俄国打得落花流水以后再签约,俄国倒也可能不惜经济损失跟着拿破仑跑。至少俄国在一战时明显体现出这个特征。

  俾斯麦真正的隐患,是他把奥国拉进来了。如果干脆放任俄国活动,完全不考虑奥国的利益,看起来,最后的结果就是:英法奥为一方,德国俄国为另一方,这总比一战时的实际分野对德国有利得多。
  但这个地方有个极要命隐情。

  奥国的政局不稳。奥国必须跟俄国搞好关系,或者有人帮奥国跟俄国搞好关系,或者有人帮奥国压住俄国,不然奥国肯定垮台。
  一开始帮奥国的是英国,但英国人靠不住。英国和奥国的利益也不完全重合。奥国的利益在巴尔干地区,而英国的利益在于不让俄国占领君士坦丁堡。这两个地方确实连着,但也仅此而已。
  奥国一旦垮台,其奥地利部分必然要求加入德国,而德国迫于民意,还绝对不会拒绝。这在俾斯麦看来,对德国非常不利。

  注:这些内容基本是历史学家的共识,但不是每一部分都有实据,毕竟所有这些考虑,俾斯麦都很难说出口。

  (人们普遍认为的)俾斯麦是这么考虑的:
  第一、奥地利是天主教地区,奥地利不加入德国,德国是一个新教为主的国家;奥地利加入德国,德国就变成了双方势均力敌的国家。这个很麻烦。
  至于有多麻烦,我只能说,肯定比现代人想象的麻烦。至于俾斯麦,30年战争是当时德国最大的历史阴影,俾斯麦对这种势均力敌可能产生的恶果的估计,恐怕比实际可能产生的恶果更严重。
  第二、一旦奥国解体,奥地利加入德国,根据“反目成仇”的一般规律,所有奥国的其它前属地,都会站到德国对立面上。而这些属地背后的势力,包括俄国在内,也难保不加入到德国的对立面上去。

  注:巴尔干地区每一股势力背后都有人。

  简言之,让俾斯麦无法完全根据地缘政治的规律行事的,是德国民族主义的浪潮。就是说,俾斯麦无法在战胜之后,不吞并阿尔萨斯洛林,这导致把法国锁死在德国的对立面上;而俾斯麦也无法做到,哪怕奥地利主动要求加入德国,德国也能将其拒绝,这导致他不得不考虑奥国的利益。

  当然,无论如何,把奥国的利益置于俄国的利益之上是不对的,只能对德国极为不利。但这不是俾斯麦的作为,这是俾斯麦下台以后的事。

C
Caravel

如果德国不管,那英国就要力挺奥匈了,因为如果让老俄把君士坦丁堡占了,下一步就会危机到埃及苏伊士运河。俾斯麦一直想怂恿英国奥匈俄国把土耳其瓜分了,这样利益就直接对决了。但是狡猾的索尔斯伯里没有接招。

【 在 YXLM (非要昵称不可吗) 的大作中提到: 】
:   德国不要阿尔萨斯洛林,才可以光荣孤立。阿尔萨斯洛林应该属于哪国姑且不论,
: 德国占领这两个地方,法国肯定和德国作对到底。
:   你的理念就是:德国和俄国没有直接纠纷,可以只当俄国不存在。只要俄国不出来
: ,其它国家加在一起,大略也不能把欧陆第一强国怎么样。
:   然而,从拿破仑战争到希特勒战争,跟俄国开战都不是直接纠纷的结果,而是“不
: 能当俄国不存在”。
:   以拿破仑战争论,拿破仑进攻俄国的原因,是英法互相封锁,而俄国不能站在法国
: 一边。俄国的特点是贫穷,不能忍受经济衰退。
:   欧陆的实力关系,是法国强于英国,后来德国又强于法国。但论“有钱”,即能在
: 国际贸易中勾引俄国,肯定是英国比法国“有钱”,法国比德国“有钱”。在贸易问题
: ...................

Y
YXLM

  德国不管,英国也不需要力挺奥匈。英国和奥匈的目的并不完全吻合。英国要防守君士坦丁堡,也不一定需要奥匈的配合。
  奥匈和巴尔干是烂摊子,谁沾上谁倒霉。
  俾斯麦就曾经说过(大意)“巴尔干地区的政治人物都是混蛋”的话。

  这里的关键是:奥匈和德国有民族主义方面的关系,俄国和巴尔干有民族主义方面的关系,奥匈和巴尔干基本上是一体的更跑不了关系。这些关系不仅是锁死的,而且由于“巴尔干地区的政治人物都是混蛋”,还极具危险性。
  德国是因为在民族主义甚嚣尘上的时期,实在没办法才深陷其中的。英国只要不犯傻,肯定不会让自己陷进去。
  实际上,到了一战时,英国连君士坦丁堡都可以不要了。丘吉尔宁可把君士坦丁堡送给俄国,以换取全局的胜利。丘吉尔的逻辑(或者说借口)是:依托于爱琴海上岛屿,也可以起到封锁俄国舰队进入地中海的目的。

【 在 Caravel (克拉维尔)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德国不管,那英国就要力挺奥匈了,因为如果让老俄把君士坦丁堡占了,下一步就
: 会危机到埃及苏伊士运河。俾斯麦一直想怂恿英国奥匈俄国把土耳其瓜分了,这样利益
: 就直接对决了。但是狡猾的索尔斯伯里没有接招。

s
stillearning

19世纪后半页的那个局面,德国能被捏起来崛起,不错了

一战基本上就是欧洲列强的霸权同归于尽的局面

舞台变成了世界,过时的烟花,放了就完了
g
guvest

欧陆的实力关系,是法国强于英国,后来德国又强于法国。但论“有钱”,即能在
国际贸易中勾引俄国,肯定是英国比法国“有钱”,法国比德国“有钱”。

----莫非當日資本和國家已經分開,成為兩個範疇了?

【 在 YXLM (非要昵称不可吗) 的大作中提到: 】
:   德国不要阿尔萨斯洛林,才可以光荣孤立。阿尔萨斯洛林应该属于哪国姑且不论,
: 德国占领这两个地方,法国肯定和德国作对到底。
:   你的理念就是:德国和俄国没有直接纠纷,可以只当俄国不存在。只要俄国不出来
: ,其它国家加在一起,大略也不能把欧陆第一强国怎么样。
:   然而,从拿破仑战争到希特勒战争,跟俄国开战都不是直接纠纷的结果,而是“不
: 能当俄国不存在”。
:   以拿破仑战争论,拿破仑进攻俄国的原因,是英法互相封锁,而俄国不能站在法国
: 一边。俄国的特点是贫穷,不能忍受经济衰退。
:   欧陆的实力关系,是法国强于英国,后来德国又强于法国。但论“有钱”,即能在
: 国际贸易中勾引俄国,肯定是英国比法国“有钱”,法国比德国“有钱”。在贸易问题
: ...................

g
guvest

一戰後,資本開始大規模的去華爾街了吧?
【 在 stillearning (继续长见识) 的大作中提到: 】
: 19世纪后半页的那个局面,德国能被捏起来崛起,不错了
: 一战基本上就是欧洲列强的霸权同归于尽的局面
: 舞台变成了世界,过时的烟花,放了就完了

Y
YXLM

  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比法国有钱。从支出角度讲,是因为英国陆军很少,专门花钱收买各国,来影响各国的政策。从收入角度讲,是因为英国殖民地不仅更多,而且可以通过海上霸权,控制海外贸易。

  后来法国比德国有钱,除了海外殖民地这一块以外,和法国的金融动员能力也有关。例如,普法战争的赔款,德国的本意上让法国先欠着,以此作为控制法国的借口,但法国很快就还清了。
  法国VS德国,大略相当于迦太基VS罗马(虽然程度上没那么明显)。迦太基也干过提前偿还战争赔款而让罗马很不悦的事。

  根据马克思主义相关说法:
  法国在第二工业革命中放慢了脚步,法国资本家热衷于把资本投入信贷和流通领域而不是生产领域,他们把大量资本输到海外,然后收取巨额利息,投入国外的资本远远大于国内的,因此又被称为高利贷资本主义。

【 在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的大作中提到: 】
: 欧陆的实力关系,是法国强于英国,后来德国又强于法国。但论“有钱”,即能在
: 国际贸易中勾引俄国,肯定是英国比法国“有钱”,法国比德国“有钱”。
: ----莫非當日資本和國家已經分開,成為兩個範疇了?

C
Caravel

罗马帝国也出现了罗马元老院阶层宁愿去行省放贷的情况,导致某一个皇帝不得不立法要求多少钱必须花在罗马。中国也迟早会走到这一天。

【 在 YXLM (非要昵称不可吗) 的大作中提到: 】
:   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比法国有钱。从支出角度讲,是因为英国陆军很少,专门花
: 钱收买各国,来影响各国的政策。从收入角度讲,是因为英国殖民地不仅更多,而且可
: 以通过海上霸权,控制海外贸易。
:   后来法国比德国有钱,除了海外殖民地这一块以外,和法国的金融动员能力也有关
: 。例如,普法战争的赔款,德国的本意上让法国先欠着,以此作为控制法国的借口,但
: 法国很快就还清了。
:   法国VS德国,大略相当于迦太基VS罗马(虽然程度上没那么明显)。迦太基也干过
: 提前偿还战争赔款而让罗马很不悦的事。
:   根据马克思主义相关说法:
:   法国在第二工业革命中放慢了脚步,法国资本家热衷于把资本投入信贷和流通领域
: ...................

C
Caravel

这恐怕是修昔底德陷阱的一个典型的双输案例,零和思维危害性的体现。

而且德国的作战顺序有问题,德国如果是想帮助奥匈帝国,可以按照老毛奇的设想,主动出击俄国,对法国采取防守态势。这样会对英国刺激较小,容易把战争控制在较小规模。 但是德国采取的却是对没有直接参与巴尔干的法国进行先发制人打击。 这就好比当年朝鲜战争,美国介入的时候,不是去仁川登陆打金日成,反而为了消除更大威胁,直接进攻苏联本土。

【 在 YXLM (非要昵称不可吗) 的大作中提到: 】
:   德国不管,英国也不需要力挺奥匈。英国和奥匈的目的并不完全吻合。英国要防守
: 君士坦丁堡,也不一定需要奥匈的配合。
:   奥匈和巴尔干是烂摊子,谁沾上谁倒霉。
:   俾斯麦就曾经说过(大意)“巴尔干地区的政治人物都是混蛋”的话。
:   这里的关键是:奥匈和德国有民族主义方面的关系,俄国和巴尔干有民族主义方面
: 的关系,奥匈和巴尔干基本上是一体的更跑不了关系。这些关系不仅是锁死的,而且由
: 于“巴尔干地区的政治人物都是混蛋”,还极具危险性。
:   德国是因为在民族主义甚嚣尘上的时期,实在没办法才深陷其中的。英国只要不犯
: 傻,肯定不会让自己陷进去。
:   实际上,到了一战时,英国连君士坦丁堡都可以不要了。丘吉尔宁可把君士坦丁堡
: ...................

Y
YXLM

  这是后话,跟俾斯麦没关系。
  至于这一段战略。
  我们假设德国在东线进攻俄国,在西线防守。以法国人当时的嘴脸(基本上等于自杀式冲锋),德国固然有可能就此挫伤法国人的锐气,但留守的军队是少不了的。这跟二战时,德国守住西墙,“西线无战事”大不相同。
  其结果,征服俄国的工作必然耗费大量的时间,战争必然会拖很久。德国是否能获胜,完全取决于英国人的善意。

  英国人说的是,是德国破坏了英国担保的比利时中立地位,才导致英国宣战。
  注:英国的国策就是不准欧洲强国占领比利时和荷兰。
  这个话当然也对。英国人总得找点由头出来,才能对德国宣战,在宣战当时的由头,就是比利时。但这并不意味着,此后英国找不出什么别的由头来。由头太多了。例如,英法的海军协定,就是英国负责大西洋,法国负责地中海。如果英国不宣战,它会放任德国海军到大西洋上来封锁法国,或者仅仅是打破法国的封锁?

  如果英国放手让德国打法国,陆军不论,仅海上形势就差不多让法国垮台了。但这是不可能的。由于不能指望英国的善意,德国的利益在于速战速决,而速战速决只能用在法国头上,不能用在幅员辽阔的俄国头上。

  人们讨论拿破仑和希特勒失败的时候,大都觉得他们应该是先消灭西方敌人,再考虑俄国;等到讨论一战德国失败时,难道要变成德国应该先消灭俄国,再考虑西方敌人?

【 在 Caravel (克拉维尔)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恐怕是修昔底德陷阱的一个典型的双输案例,零和思维危害性的体现。
: 而且德国的作战顺序有问题,德国如果是想帮助奥匈帝国,可以按照老毛奇的设想,主
: 动出击俄国,对法国采取防守态势。这样会对英国刺激较小,容易把战争控制在较小规
: 模。 但是德国采取的却是对没有直接参与巴尔干的法国进行先发制人打击。 这就好比
: 当年朝鲜战争,美国介入的时候,不是去仁川登陆打金日成,反而为了消除更大威胁,
: 直接进攻苏联本土。

C
Caravel

对,这是外交失败之后的军事行动了,跟俾斯麦没有关系。

这要看作战的目的啊。

老毛奇的打法是局部战争的打法,他没有打算征服整个俄国。这是希望通过几个攻势杀伤俄军,迫使俄国和谈。沙皇的统治摇摇欲坠,这个是有可能实现的。如果德国不以灭国之势攻入法国境内,虽然法俄有盟约,法军未必会拼命。当时德国边境防守也非常严密,如果法军强攻,损失会十分惨重。 况且冤有头债有主,一战是为了保护奥匈不被
俄国打垮,打俄国师出有名。

二战前半段不也是毛奇的打法,先打波兰,和苏联签订密约。再回师解决英法。如果这时候不想扩大化,大概可以跟英法也可以缔约。

所以说,一战二战的德国的军事失败,都是滥用了先发制人的思想,对作战意志不强的大国进行灭国作战,导致人家没有选择不得不进行全面动员死扛到底,进入非得倒下一个的全面战争。

【 在 YXLM (非要昵称不可吗)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后话,跟俾斯麦没关系。
:   至于这一段战略。
:   我们假设德国在东线进攻俄国,在西线防守。以法国人当时的嘴脸(基本上等于自
: 杀式冲锋),德国固然有可能就此挫伤法国人的锐气,但留守的军队是少不了的。这跟
: 二战时,德国守住西墙,“西线无战事”大不相同。
:   其结果,征服俄国的工作必然耗费大量的时间,战争必然会拖很久。德国是否能获
: 胜,完全取决于英国人的善意。
:   英国人说的是,是德国破坏了英国担保的比利时中立地位,才导致英国宣战。
:   注:英国的国策就是不准欧洲强国占领比利时和荷兰。
:   这个话当然也对。英国人总得找点由头出来,才能对德国宣战,在宣战当时的由头
: ...................

Y
YXLM

  如果俄国因为几次战役的失败就和谈,那沙皇肯定垮台。
  如果德军深入俄国腹地,则势必激发出俄国人民的抵抗谨慎,并让俄国的地理因素充分发挥作用。

  因此,德国要么彻底征服俄国,要么就只能靠消耗战让俄国山穷水尽。选择后者比选择前者安全。不过,德国自身的消耗也是很大的。据说,一战德军在东线的损失人数超过了西线。

  前面提到了修昔底德陷阱。然而,内政中的此类陷阱要比国际上的此类陷阱严重得多,也根本得多。
  看起来,基于沙皇本人的利益,在重大失败以后,他总是应该讲和的;但实际上,也正是基于沙皇本人的利益,他不能讲和。因为讲和死得更快。

【 在 Caravel (克拉维尔)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这是外交失败之后的军事行动了,跟俾斯麦没有关系。
: 这要看作战的目的啊。
: 老毛奇的打法是局部战争的打法,他没有打算征服整个俄国。这是希望通过几个攻势杀
: 伤俄军,迫使俄国和谈。沙皇的统治摇摇欲坠,这个是有可能实现的。如果德国不以灭
: 国之势攻入法国境内,虽然法俄有盟约,法军未必会拼命。当时德国边境防守也非常严
: 密,如果法军强攻,损失会十分惨重。 况且冤有头债有主,一战是为了保护奥匈不被
: 俄国打垮,打俄国师出有名。
: 二战前半段不也是毛奇的打法,先打波兰,和苏联签订密约。再回师解决英法。如果这
: 时候不想扩大化,大概可以跟英法也可以缔约。
: 所以说,一战二战的德国的军事失败,都是滥用了先发制人的思想,对作战意志不强的
: ...................

C
Caravel

德国的逻辑已经扭曲了

1. 德国人害怕被俄法夹击,所以要先对法国先发制人,速战速决
2. 德国人害怕英国海军的封锁,所以要打法国。德国人都把英德矛盾当成不可调和的
矛盾,但是德国外交家里面有人指出,英国是守成大国,挑战者很多,比如美国,德国如果愿意做些灵活处理,不一定就是不可处理。
3. 德国花了很大力气加强海军,但是提尔皮茨却相信只要德国海军达到英国海军一定
的比例就会让英国收手。殊不知海军只要差一点不能掌握制海权就等于0.

【 在 YXLM (非要昵称不可吗)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俄国因为几次战役的失败就和谈,那沙皇肯定垮台。
:   如果德军深入俄国腹地,则势必激发出俄国人民的抵抗谨慎,并让俄国的地理因素
: 充分发挥作用。
:   因此,德国要么彻底征服俄国,要么就只能靠消耗战让俄国山穷水尽。选择后者比
: 选择前者安全。不过,德国自身的消耗也是很大的。据说,一战德军在东线的损失人数
: 超过了西线。
:   前面提到了修昔底德陷阱。然而,内政中的此类陷阱要比国际上的此类陷阱严重得
: 多,也根本得多。
:   看起来,基于沙皇本人的利益,在重大失败以后,他总是应该讲和的;但实际上,
: 也正是基于沙皇本人的利益,他不能讲和。因为讲和死得更快。

Y
YXLM

  德国不应该牺牲俄国的利益以满足奥国,但这个不是俾斯麦的错。德俄失和是在俾斯麦下台以后。

  在德俄失和以后,唯一的问题也还是不能与俄国宣战。在刺杀事件发生以后,应该请求俄国给奥国一个面子。这并不是做不到的。俄国王室从骨子里,还是讨厌塞尔维亚那些革命分子的。大可以要求塞尔维亚枪毙一大票人,把主要的革命分子都杀了,给奥国王储抵命。
  只要以“反革命”为题材,俄国是很好说话的。梅特涅能以奥国之弱,操纵俄国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要点就在这里。

  但威廉二世根本不从这个思路出发考虑问题。他大略是以为,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至少德国皇室的统治坚如磐石,完全不用考虑革命问题。
  那就完蛋了。

  以英国的狡猾,它绝对不会坐视德国打败俄国,更不用说法国了。还是那个话,德国为了攻打法国,侵犯比利时中立,固然是让英国立刻宣战的原因。但德国不这么干,就没办法速战速决,战争拖延下去,英国要找茬儿治德国,绝对有的是茬儿。

  至于其它方面,例如海军。德国发展海军刺激英国,还打不赢,看起来确实很失策。但如果德国不发展海军,英国也会把军费省下来。英国那些钱会怎么用,也还是难说。
  归根到底,英国绝不允许欧洲大陆出现强权。德国采取的方法即便更巧妙,除非根本不争夺强权,否则就绝对不能指望被英国谅解。

【 在 Caravel (克拉维尔) 的大作中提到: 】
: 德国的逻辑已经扭曲了
: 1. 德国人害怕被俄法夹击,所以要先对法国先发制人,速战速决
: 2. 德国人害怕英国海军的封锁,所以要打法国。德国人都把英德矛盾当成不可调和的
: 矛盾,但是德国外交家里面有人指出,英国是守成大国,挑战者很多,比如美国,德国
: 如果愿意做些灵活处理,不一定就是不可处理。
: 3. 德国花了很大力气加强海军,但是提尔皮茨却相信只要德国海军达到英国海军一定
: 的比例就会让英国收手。殊不知海军只要差一点不能掌握制海权就等于0.

b
biye

俾斯麦实际上是德国版的韬光养晦
但只要德国资本要扩张,总会有实施不下去的那一天

另外德国两次世界大战虽然输了,但目的达到了
德国需要海权贸易体系来帮助自己外循环,但英国拒绝德国加入
这种情况下,德国必须要摧毁旧世界,即发动战争
后来的新世界虽然不是自己缔造,但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现在流行的修昔底德陷阱,不明白为什么没人说说结果
斯巴达虽然战胜了希腊,但很快也完蛋了
最终取而代之的是马其顿大帝国
说明修昔底德的结果会是包涵双方的新体系

过去的英德是这样,我认为将来的中美也是

【 在 Caravel (克拉维尔) 的大作中提到: 】
: 俾斯麦把德国得外交搞得太复杂,
: 1. 搞三皇同盟,同时拉俄国和奥匈帝国入伙。问题是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有
: 不可调和得矛盾。俾斯麦自己是玩两面派,从中调停俄国和奥匈帝国,一个不得罪
: 2。同时暗地里拉拢英国,破坏英法同盟,同时拿俄国对冲英国,拿英国威胁俄国。
: 这么搞就是他在台上得时候玩的爽,但是所有得成果都建立在一个非常脆弱得平衡上面
: ,接任得新手一上来看到这种局面就傻鸟。
: 还不如当时就不要跟奥匈帝国结盟,保持光荣孤立,德皇威廉一世是反对跟奥匈结盟的
: ,结果俾斯麦以辞职相威胁。如果不是奥匈帝国,德俄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矛盾,相反俄
: 国跟英法在黑海问题上是有巨大利益的冲突。 最坏大不了就是奥匈帝国站到法国那边
: ,奥匈实力比较弱,对德国威胁不大。

Y
YXLM

  眼下的德国,离亡国还有多远?
【 在 biye (早点找到工作吧) 的大作中提到: 】
: 俾斯麦实际上是德国版的韬光养晦
: 但只要德国资本要扩张,总会有实施不下去的那一天
: 另外德国两次世界大战虽然输了,但目的达到了
: 德国需要海权贸易体系来帮助自己外循环,但英国拒绝德国加入
: 这种情况下,德国必须要摧毁旧世界,即发动战争
: 后来的新世界虽然不是自己缔造,但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 现在流行的修昔底德陷阱,不明白为什么没人说说结果
: 斯巴达虽然战胜了希腊,但很快也完蛋了
: 最终取而代之的是马其顿大帝国
: 说明修昔底德的结果会是包涵双方的新体系
: ...................

C
Caravel

认为一战不可避免地这种学说已经被学界质疑了。

一战并非一个深思熟虑地过程,就在宣战前,德国内部还是很混乱,德国外长跟奥匈外长说不要开战,德国不能保证一定背书,需要请示皇帝。威廉二世一开始也说不能打。 但是德军参谋长小毛奇私下里让奥匈赶快动员,赶在毛子前面。总之就是混乱中,奥
匈忍不住开战了,德国被裹挟着上了,军人们一根筋迫不及待发动了施利芬计划。

啥叫目的达到了,一战士兵伤亡1000万,二战伤亡5000万,德国一战前是欧洲大陆上最强国,战后变成辅从国。英国地衰退已经不可避免,美国,德国,俄国工业化后都会超过英国,德国不做出头鸟不会这么惨?

【 在 biye (早点找到工作吧) 的大作中提到: 】
: 俾斯麦实际上是德国版的韬光养晦
: 但只要德国资本要扩张,总会有实施不下去的那一天
: 另外德国两次世界大战虽然输了,但目的达到了
: 德国需要海权贸易体系来帮助自己外循环,但英国拒绝德国加入
: 这种情况下,德国必须要摧毁旧世界,即发动战争
: 后来的新世界虽然不是自己缔造,但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 现在流行的修昔底德陷阱,不明白为什么没人说说结果
: 斯巴达虽然战胜了希腊,但很快也完蛋了
: 最终取而代之的是马其顿大帝国
: 说明修昔底德的结果会是包涵双方的新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