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亚战术作用有限;罗马帝国衰退的战术根源;平衡的恢复;帝

Y
YXLM
楼主 (未名空间)

一、帕提亚战术作用有限
  帕提亚的骑兵弓箭手貌似完克古罗马的重步兵,尤其是,在古罗马军事上鼎盛时期,克拉苏败死、安东尼受挫,此后直至尼禄仍然不得不和平方式解决帕提亚问题,更让帕提亚战术名声大振。

  不过,帕提亚战术对罗马帝国的威胁不大。不仅西罗马帝国最终亡于日耳曼人,而且此前的历次内战中,驻守西方的各军团,表现也都明显优于驻守东方的各军团。

  克拉苏、安东尼的失利,是因为他们基于个人野心和政治目的,急于取胜,藐视军事规律。
  罗马人战胜帕提亚人的战略战术如下:
  在这一地区,如果军队依托山河行军,一般都可以避免骑兵弓箭手的袭扰;且罗马人有后勤优势,可以主动选择作战时间。
  注:与内外蒙古、阿拉伯半岛之类的地区不同,这一地区并没有太广阔且难以绕行的旷野。
  同时,罗马步兵还兼任工兵。如果罗马人兵临城下,构筑围攻工事,虽然不能速胜,帕提亚人也将一筹莫展。
  最后,帕提亚人及其附庸国的城市都很富庶,一旦被攻克,必然起到“资敌”的作用。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导致帕提亚人有时不得不在城下主动迎击罗马军队...然后被
击溃。而不管帕提亚是否应战,只要罗马人能劫掠一些重要城市,就算获胜。

  帕提亚战术要发挥作用,除了罗马人失去耐心的情况以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罗马人打算灭掉帕提亚。
  如果罗马人不是劫掠帕提亚城市,而是要永久性占领帕提亚地区。这种情况下,罗马大军会陷在遥远的帕提亚地区,其交通线和补给线都将被充分打击。

二、罗马帝国衰退的战术根源:蛮族和帝国军队的“骑兵化”
  在西部地区,敌人远比帕提亚人贫穷,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帝国很难像惩罚帕提亚人那样惩罚蛮族。

  帝国衰退的战术根源是帝国军队的“骑兵化”。帝国本来是靠步兵军团在固定防线上抵抗蛮族的。蛮族的大规模入侵往往有“民族迁徙”的意味,这导致其行动迟缓,完全可以用步兵军团加以粉碎;蛮族的小规模骚扰,则可以用“墙”来挡住。
  注:克劳塞维茨曾经仔细论证过,像长城那种防线,在大规模军事对抗中很容易被优势兵力突破,其主要意义是防止小规模骚扰。

  然而,蛮族迟早会找到帝国最害怕的招数:中等规模的骑兵入侵或海上入侵。这就非常危险了。虽然西部蛮族的骑兵,一般都不是骑兵弓箭手,面对罗马军团时并无胜算;但他们也不需要有胜算,他们只要能劫掠就可以了。步兵军团再强大,追不上敌人也毫无意义。

  于是,帝国军队不得不“骑兵化”,帝国的步兵仍然存在,但已经不再享受良好的待遇,素质也因此大大下降了。

  骑兵是昂贵而相对较弱的军事力量。一个骑兵在很多战术条件下,甚至不如一个同样训练有素的步兵有用(所以在一些战斗中,骑兵要下马作战),而维持他的费用,却远远超过步兵。
  我没有查到古罗马时期的费用资料。按克劳塞维茨的说法,一个骑兵连和一个步兵营的编成费用和维持费用都大体相当,而按人数计算,是一比五。

  到了帝国后期,例如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时期,尽管军队中骑兵的比例提高了,而军队的总人数仍然大大增加,这当然会帝国的财政不堪重负。

三、平衡的恢复
1、西部地区
  帝国的西部地区,其财政收入水平向来低于东部地区,所以,西罗马帝国首先灭亡。
  至于此后平衡的恢复,那就是西欧的中世纪了。西欧的中世纪以贫困、兵力匮乏、各地自建城堡防守为特征。这倒也可以恢复平衡:它没有恢复帝国的军事力量,但却使得潜在的劫掠者们变得相对无利可图(与帝国时期相比)。
  注:不是“日耳曼人新鲜血液如何如何厉害”的问题,日耳曼人来了以后,甚至打不过东罗马人。在财政上有利可图的北非,以及东罗马人看重的意大利本土,日耳曼人都在正面战场上败给过东罗马人。只不过,东罗马人占领这些地区无利可图,难以持久。

2、东部地区
  东罗马帝国的平衡:
  如果放弃受蛮族威胁最严重且在经济上无利可图的不列颠、高卢、西班牙和意大利本土,则东罗马帝国勉强可以达成平衡。
  注:本土一开始是因为有很多免税的特权,后来则是因为收复战争打得太惨烈,在财政上一直无利可图;即便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曾长期占领本土或本土的一部分,也是
心理原因大于战略利益。
  不过,这种平衡是不稳定的。因为在当时的战术条件下,防线只能依托山河,而不能依托海洋。一旦失去上述地区,地中海就变得极不安全。安全是暂时的、偶然的,不安全才是必然的。

  拜占庭的平衡:
  注:可以把620年希腊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语言,视为东罗马和拜占庭的分界线。
  拜占庭在其黄金时期,依靠的是类似初唐“府兵制”的制度,这就已经与古罗马帝国原有的政治、军事制度没有实质性关系了。
  中国“府兵制”的有效性,主要依托于领土广阔和人口众多,拜占庭帝国此时的领土已经相当有限了。其中真正有价值的地区,只包括今天的希腊和土耳其,其余的一些周边领土。例如巴尔干和南意大利,民族成分复杂,敌人环伺,无利可图。
  不过,正因为帝国领土有限,其效率倒有保证:希腊和首都地区商业发达(拜占庭的海上贸易比唐朝丝绸之路的陆上贸易更有利可图),小亚细亚半岛有精兵健马。

四、帝国灭亡
  帝国灭亡分为几个阶段。
  1、西部的丢失。
  帝国并不是没能力打败蛮族,而是缺乏保卫西部的财力。
  即便我们模糊一下时间和地理的跨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亚细亚可以作为精兵健马的产地,而高卢不可以?
  回答也简单:西欧人民,包括拉丁民族、拉丁化的蛮族以及蛮族,都缺乏实施“府兵制”的文化传统。
  2、东罗马帝国的衰弱状态。
  帝国的鼎盛时期,其防线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在战斗力方面又拥有压倒优势。帝国军队骑兵化以后,战斗力下降,费用增加;东罗马帝国虽然放弃了那些受威胁最严重而在经济上无利可图的地区,但整个防御体系已经崩溃,帝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暴露给了潜在的敌人。
  虽然帝国也逐渐调整制度以适应新的形势,但它并未获得足够的喘息时间。东罗马帝国尽管在军事上有时也很强盛,但其社会经济基础始终薄弱。
  3、北非的丢失。
  北非是帝国的财源,但易攻难守。不过,北非的入口主要只有两个:伊比利亚半岛和西奈半岛。此外,如果地中海不安全,北非也会受到海上骚扰。至于撒哈拉沙漠以及南方的入口(例如西非海岸,尼罗河)则没多大威胁,原因我不清楚,也许是纯粹的地理原因,也许因为南方人在战斗力上弱于北方人。
  北非在帝国鼎盛时期,其主要入口都处于帝国的腹地,所以只需要用极少的兵力即可以防御;而在东罗马帝国时期,其西部和海上入口已经被打开;等到阿拉伯人崛起以后,从东面入侵,埃及和整个北非就丢掉了。
  尽管阿拉伯人后来也衰落了(最终灭掉帝国的是突厥人)。拜占庭和西方曾先后复兴,但北非的易攻难守的属性,反而阻碍了它们收复北非。其原理如下:
  拜占庭的体量不大,距离也远,如果不能在北非建立容易防守的据点,它甚至不敢做出这种尝试。因此,在北非彻底丢失以后,拜占庭也只能不再考虑北非的问题。
  十字军各国,体量同样不大,它们同样无法一举收复北非。不过,它们距离北非倒有比较近的,而且既然它们能去圣地作战,去北非就更不成问题。于是,它们倒敢于在北非建立据点,只是下场不好就是了:葡萄牙在北非的失败是典型案例。
  4、小亚细亚的丢失。
  君士坦丁堡易守难攻,这首先因为封锁一个港口城市要比封锁一个陆上城市困难得多。而帝国在希腊和地中海岛屿上的领土,乃至在地中海周边的商业和文化影响力,也使它即便在大陆上一文不名,仍然有负隅顽抗的能力。
  注:希腊虽然是半岛,但地形崎岖复杂,军事上接近于岛屿,帝国最后的领土,除了首都以外,就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
  但是,这些小地方并不能构成一个帝国。拜占庭帝国的主要领土,在两个方向上:西北的巴尔干半岛和东南的小亚细亚半岛。
  说起来,帝国不是打不过巴尔干的蛮族,但欧洲的蛮族难以控制。因此,帝国的核心领土其实只有小亚细亚。
  小亚细亚半岛(今土耳其)对于罗马帝国来说,一直是前线或者距离前线不远。区别仅在于,它是东面受敌,还是东面和东南面都受敌。
  因此,拜占庭帝国对小亚细亚的控制一直不是很巩固,经常会失去对其中、东部地区的控制。奥斯曼土耳其最终把帝国赶出小亚细亚半岛以后,帝国也就名存实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