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李密,谋士的作用没有文人想象的那么大

Y
YXLM
楼主 (未名空间)

一、刘伯温
  刘伯温被评为文臣第一,是在明朝中期以后了。其中一个很自然的原因,是功劳排在刘伯温以上的人,大多被剪除。
  这就如同萧何是功臣第一吗?其实不是。汉高祖手下功劳最大的,当然是以韩信为首的诸王。萧何不过是诸侯之首罢了。
  不过,刘伯温还不如萧何。明太祖一共分封了10个公,52个侯,3个伯。刘伯温只
封为伯。
  注:有人统计,未被夺爵且善终的只有5个公,2个侯,和刘伯温这个伯。其中,徐达和刘伯温都有传说是被毒死的,不过,其爵位最终得以传给后代。

  刘伯温不如萧何、李善长等人的根本原因,在于刘伯温是谋士,而萧何、李善长都是总揽内政的治才。

  谋士的作用不大,有两个原因。
  原因一、即便我们所知的,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的正确谏言都确有其事,我们谁知道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过多少错误的谏言?即便刘伯温没提过错误谏言,其他谋士肯定也提过很多。决定接受谁的谏言,才是最关键的。
  原因二、谈何容易!
  这个需要展开说:

二、李密
  杨玄感起义的时候,李密是谋士。李密给杨玄感谏言:不能打东都洛阳,应该如何如何。杨玄感不听,结果失败。
  等李密自己当主帅的时候,他的决策却是:就打东都洛阳......

  李密当然是有理由的,东都洛阳是最方便的目标,绕过东都作战,肯定有诸多不便。然而,杨玄感难道不也一样?
  谋士只要动嘴就可以了,一旦执行起来碰上诸多麻烦,最后都会反映给主帅,由主帅拍板如何解决。

  《战争论》中对此有过详细论述。运动战的基本原理“避实击虚”、“各个击破”之类,其实并不需要多少智力就能想出来。但军队进行大规模机动,不仅要承担遭到敌人半路袭击的风险,而且因掉队等原因,还会造成重大损失。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主帅是不敢承担这些的。
  当然,一个意志坚定的主帅,也不一定不会失败。例如拿破仑在俄国,就是无视军队的重大损失而强行进军的,结果众所周知。但不管怎么说,成败取决于主帅的意志与临场判断,而不是那些谋士们的计谋。

三、日军的参谋
  近现代的军人普遍认可《战争论》,所以军队中的参谋军官地位一贯不高,能在历史上留下显著地位的,恐怕只有日军的参谋。
  由于日军讲究论资排辈,主帅往往因为年龄偏大而不太熟悉现代化技术装备,导致他们有时会完全依赖参谋制订作战计划,甚至对计划不做任何修改。这主要体现在更依赖现代化装备的海军中。然而,海军又对临场判断要求很高,而临场判断也只能由主帅来主导。于是,如果打了败仗,主帅的临场判断就成了背锅侠。
  至于陆军的作战计划,以及与技术装备关系不大的陆、海军总体战略部分,日军参谋如果不想点阴谋诡计,就没什么主导权了。
  耍阴谋诡计是要有借口的,如果没有适当的借口,就不仅是违反军纪,而且涉嫌叛国了。(有适当借口是违反军纪,没借口就是叛国了。)
  借口是什么呢?
  因为,《战争论》推崇“主帅的意志”。
  所以,借口就是:帮助主帅坚定意志。呵呵。
  执行起来就是:替主帅下定决心,并以此为标准过滤提供给主帅的情报,让主帅看不到自己不想让他看到的情报。

  日军的参谋作用是真大,这主要是以违法乱纪为前提的,而结果也很不堪。
b
bobolan88

属实。还有一种献计策的最无聊,献上三个,上中下,把所有情况都概括了,让主公挑选,美其名曰算无遗策。主公问计就是要你判断现在是哪种情况,你把所有可能都说一遍,等于没有说。张良郭嘉从来不进这种毫无意义的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