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拍摄时正值大饥荒

d
didadida
楼主 (未名空间)

1963年,当中国人民刚刚从三年困难的阴影中走出来时,他们的精神世界却骤然丰富起来。一批高质量的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如《红日》、《小兵张嘎》、《冰山上的来客》、《跟踪追击》、《怒潮》、《球迷》、《梁山伯与祝英台》、《宝葫芦的秘密》等,几乎部部都成为了时代经典。其中,又以《红日》的投资最多,场面最为浩大,拍摄最为艰难,开创了当时新中国电影的一个纪录。

影片《红日》是根据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影片以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战场为历史背景,讲述了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最后全歼了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的宏伟战争故事。作者吴强是华野老战士,曾亲身经历了小说中描写的各个战役过程,因而在叙事写人时饱含激情,笔触真实,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在当时革命军事题材的文学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影片《红日》忠实于原著,以我军军长沈振新率领的一支英雄部队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从涟水失利、莱芜战役和孟良崮决战的历史图景,堪称为一部具有史诗性质的银幕巨作。

影片《红日》的编剧瞿白音,导演汤晓丹,都是当时中国电影界的一时之选,曾创作过《人民心一条》、《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优秀影片。《红日》还是政府重点关注的大片,直接受到中央军委、文化部电影局和上海市委的指导,投资达人民币100
多万,这在当年是不得了的,此前还没有一部影片制作费用是超过100万的。用影片录
音丁伯和的话说,“现在来讲100万是小儿科,那时来讲一颗炮弹要5两金子。最后的高潮,我们是用炮弹录的声音。”

在《红日》拍摄的1961年到1963年间,正是新中国经济困难、粮食极度短缺的年代。拍外景时就是在孟良崮实地拍摄,动员了大量部队,加上演职人员,都要吃饭,又都吃不饱。当时,一碗棒子面粥、一碗地瓜干和一个不大的馒头,就是一个人一天的伙食。这哪能够!而拍战争戏又非常消耗体力,那种因饥饿而造成的身体虚脱感觉是今人难以想象的。加上夏天还要拍冬天的戏,要穿很厚的服装,真是又累又饿又热。在片中饰演解放军朱参谋长的著名演员中叔皇,就拍着拍着突然晕倒了。因为当时拿不出吃的来,大家只好把他拖到一边阴凉处,扇一扇,喝点水,然后别人再去拍。只有等到开饭时间,每个人才能得到少得可怜的那点定量。因为饿得实在难受,饰演团长刘胜的里坡和饰演连长石东根的杨在葆一核计,就从集市上买回了一车萝卜秧和茄子秧,种在了外景地附近。经过大家的精心呵护,萝卜、茄子长势喜人,终于能在演职人员拍完一天戏后给瘪瘪的肚子里增加点营养了。

就是在这样的艰难情况下,全体人员以饱满的热情拍完了外景。拍到全片结尾全歼了第74师后部队胜利会师时,参演人员欢呼跳跃,丝毫看不出饥饿的气息,不能不说是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比较搞笑的是,当演员们回到上海拍内景时,因为伙食得到了很大改善,不久后很多人原来饿尖了的脸就开始变圆了。这可把导演汤晓丹急坏了,这脸一会尖一会圆在电影里怎么衔接呀!最后只好由化妆师出面,妙手回春。

影片拍好后送审时,文化部电影局的有关领导看了后很是不满,认为人物情绪没有展现,拍得不好。关键时刻,陈毅元帅说话了:“我看《红日》拍得不错。这么长的小说,能提炼成一部影片,很不容易,是部好片子,可以让全国的解放军都看看。告诉他们(指摄制组),片子能拍成这样,不容易了,可以公开发行。”陈老总发了话,电影局只得签发了审查通过令。导演汤晓丹感激不已:“要不是陈老总发话,《红日》还升不起来。”

影片《红日》上映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更成为了解放军指战员们最喜爱的影片之一。一年之后,《大众电影》杂志还报道了莱芜人民争看《红日》的消息。然而到了1966年,《红日》就被打成了三反黑线的产物,说其美化了敌人,丑化了我军。历史,就是这样扑朔迷离。

影片《红日》主要描写了涟水、莱芜和孟良崮这三次战役,下面就让我们随着电影推进来揭开当年的历史大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