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和卓之乱(三十三)结局篇:大小和卓之死

d
didadida
楼主 (未名空间)

原创: 半路一把刀 一刀西域图志 6月28日

素勒坦沙抓获了大小和卓之后,将二人关押在了一个名叫柴扎卜的地方,而且是分别关押,没有关在一起。估计素勒坦沙自己也没有想好到底将这兄弟二人怎么办。也就在这个时候,巴达克山周边的城邦、部落都已经知道大小和卓被素勒坦沙抓在了手里。
首先是紧邻的珲都斯部落,率领着五千人马,前来攻打巴达克山,索要大小和卓。
珲都斯,位于巴达克山的西部,即今天阿富汗的昆都士。

珲都斯与牌租阿巴特在今天地图上的位置

紧接着,素勒坦沙得知,位于巴达克山北部的布鲁特部落塔尔巴斯,也正准备援救大小和卓。塔尔巴斯,今天译作达尔瓦斯,一直是与巴达克山为敌,两方面是老仇家了。
这下素勒坦沙再也坐不住了,大小和卓这时候成了他手里一块烫手的山药。交给异教徒,心有不甘,怕有骂名,交给珲都斯,清军来了怎么交代?而且珲都斯明摆着是借此来入侵自己的。而更棘手的是自己的仇家塔尔巴斯也掺和进来了,这样下去,如果不尽快想个办法解决,那么巴达克山只会成为众矢之的。
想来想去,素勒坦沙决定杀掉大小和卓兄弟,以绝后患。
杀大小和卓,理由也是现成的,你霍集占劫掠我的村庄,而且还暗通敌国,理由都能成立,这样,也就不存在将大小和卓交给异教徒,违反教义的事儿了。

这样,在小和卓霍集占被关押的十余日后,素勒坦沙派手下,将大小和卓关押到了一个房间内,三天后,忽然就来了二百多人,将关押大小和卓的房屋团团围住。
大小和卓虽然被关押着,但身边也一直是跟着四十几个仆从的。而这些来人此时将大小和卓的仆从统统轰了出去,冲进房屋几十个人,对大小和卓宣布,遵照素勒坦沙的命令,现在将你们处死。
当时大小和卓的仆从中,有三个人一听自己的主子要被杀,是死活不离开大小和卓。这三个人中,两个是妇女,一个叫济尔噶勒,一个是名叫玛拉塔什的阿訇之妻,还有一个男仆鄂勒锥图,便和素勒坦沙的人在房屋内推推搡搡,反正是坚决不出来。这时候,素勒坦沙的手下拔出刀来,先对着霍集占的砍去,小和卓霍集占顿时毙命,“首联一线”,也就是头和身子就连着一点皮。而大和卓波罗尼都则并未当时断气,济尔噶勒冲到近前,抱起波罗尼都放声大哭。那个男仆鄂勒锥图见主子被杀,拔刀还击,当即将素勒坦沙的一名手下刺倒在地。素勒坦沙的手下见状,是蜂拥而上,“遂叠刺和卓木胸前,并刺死鄂勒锥图”,也就是照着波罗尼都的胸前一通乱刀,捅死了波罗尼都,并杀死了鄂勒锥图。同时将济尔噶勒、玛拉塔什阿珲之妻这两个女人往外拖。而这两个女人坚决要求与主子同死,素勒坦沙的手下一看这架势,那就成全你们吧,顺手将二人砍到在地。不过那个名叫济尔噶勒的妇女命大,虽然被砍了几刀,但并未砍死,又被人救了回来。

那么等到了九月九日,清军使节问素勒坦沙索要大小和卓的时候,大小和卓的尸体,已经被掩埋了。
而清军的使节对于大小和卓的被杀,是满腹狐疑。当下清军使节额尔登额质问素勒坦沙:你们明明知道大清索要大小和卓,为什么擅自将二人杀死?现在就算杀了二人,那么也要把首级给我们。
素勒坦沙原先觉得,自己既然已经杀死了大小和卓,那么想必清军也就不会再索要大小和卓了,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不违反教义,两全其美。没想到事情根本不是这样,清军是根本不管死活都要,这下素勒坦沙又开始磨叽了,反复拿教义不允许的理由来拒绝,说:我们的教义,即使是对于和卓的尸体、首级什么的,也是不允许给外人的。
于是额尔登额等人与素勒坦沙是“再三辩论”,坚持到最后,素勒坦沙也是被逼的没辙了,只得说:大小和卓的首级给天朝不是不可以,但让我们就这样“自行献出,恐众人不服”。
说来说去,素勒坦沙还是要找个台阶下罢了。
这样,在折腾了半天之后,素勒坦沙终于同意交给清军大小和卓的尸体。

而素勒坦沙杀死大小和卓之后,大小和卓的仆从们,还没把大小和卓埋在一起,按照清军的汇报,两个人的埋葬地点中间还隔着一堵墙,墙上血迹斑斑。也就是说,大小和卓被杀之后,直接就埋在了房屋内,而且还不是埋在一间房里。
清军这次前来的队伍中,有以前从准噶尔部归降的士兵,也有归降的回人,都认识大小和卓,因此清军面对霍集占的尸体,立即叫认识大小和卓的准噶尔士兵与回人验证真假。而且素勒坦沙在抓捕霍集占的时候,霍集占不是胸、背、胯骨,三处受伤吗?那么这具尸体有没有这三处伤,也是核实这是不是霍集占的一个证据。
经过众人查验,没错,确实是霍集占,而且尸体上的确也有多处枪伤。
然而等大家再找波罗尼都的尸体时,却发现尸体没了。
素勒坦沙的手下对清军使节说,波罗尼都的尸体在被掩埋后不久,就被波罗尼都的仆从给盗走了。因为波罗尼都死前,对走到今天这一步,非常的怨恨自己的弟弟霍集占,专门对他的仆从说过:“一切罪孽俱汗和卓木(即霍集占)所为,我死后不可同一处葬,或移至喀什噶尔更好”等话,就是说不愿意和霍集占埋在一处,最好能埋到喀什噶尔的祖坟——也就是今天的所谓香妃墓——所以,波罗尼都的仆从才会盗走波罗尼都的尸体,很可能已经偷偷往喀什噶尔去了。

额尔登额等人这时候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是多方查证整件事情的真伪,九月十三日,专门严加审问了看守大小和卓尸体的仆从,而素勒坦沙这边也是积极配合,大刑伺候,审问看守尸体的这些大小和卓仆从。
到了十九日,素勒坦沙派人告知额尔登额等人,的确是不知道谁盗走了尸体,但是自己是肯定杀死了大小和卓,“若未杀而诡称已死,日后败露,天朝岂能容恕?”就是说绝无欺骗天朝,而且还抱着《古兰经》进行发誓。
当然,这几天,额尔登额等人也是派遣同来的厄鲁特人、回人四处调查密访,得到的情况也是“杀死是实”。
二十一日,清军提审了大小和卓的几个仆从,包括一个名叫呢雅斯索丕的,以及那个最后因护主而被砍倒,又被救活的妇女济尔噶勒等人,了解了大小和卓被杀的详细经过,同时拿出霍集占的首级,让他们辨认真伪。这个呢雅斯索丕,是将霍集占从小抚养到大的,因此一见到霍集占的首级,是立刻泪如雨下,哭着对清军说:小和卓“自幼由我抚养,指点额角出痘疮痕,记识甚确”。
就是一眼便认出了霍集占额角上,当初出水痘留下的疤痕。

额尔登额等人经过连日走访调查,至此也基本能确定大小和卓被杀,拿到的是霍集占首级无误了,因此因将霍集占首级,和这些“亲见杀死波罗泥都之人”,也就是大小和卓的这些仆从,于二十二日起程,全部带回了清军大营

九月三十日,额尔登额等人与巴达克山的使节,一起抵达清军大营,额尔登额等人向富德详细汇报了整个情况。富德是急忙叫来霍集斯以及相关毛拉、布鲁特人的伯克等等熟悉霍集占的人员,一同核验霍集占的首级,再次进行确认。
大家伙儿纷纷上前辨认,没错,的确是霍集占。虽然这脑袋砍下来了,和活着的时候有所变化,“但面庞可识,其发际右太阳疮痕、鬓角及唇颏微须,实系霍集占首级无疑。”
“颏(kē)”,就是下巴。这也是我们首次知道,霍集占是有胡子的,只不过不浓,
是“微须”。

核验完霍集占的首级,富德召见巴达克山的来使,除了继续批评一通素勒坦沙擅自杀死大小和卓之外,更重要的,是质询波罗尼都的尸体下落。
富德说你们前面不是说霍集占因为负伤,伤重不治而死的吗?怎么现在又成了被你们与波罗尼都一起杀死的了?前后矛盾,又交不出波罗尼都的尸体,显然是你们藏匿了波罗尼都,只交了个霍集占的首级蒙混过关。

这位巴达克山的来使是赶紧解释,说我们是真心实意投诚大皇帝,就想安安生生过日子,绝不敢欺骗。再说珲都斯等地方都来索取这两个人,而且现在我们的素勒坦沙是亲自领兵两千,去迎战珲都斯的五千大军。如果我们把波罗尼都藏起来,那不是刚好给人家借口吗?之所以杀了他们,就是让珲都斯等地断了希望。而如果说我们放走了波罗尼都,那不是很快就就会败露,让天朝得知吗?
至于当初之所以前后说法不一,是因为传闻霍集占伤重身死,所以才派人追上萨穆坦告知,谁知道我们前去查验的时候,霍集占还有一口气,没死,这才将霍集占与波罗尼都一同杀死。“我部不知罪人之尸,关系甚重,以致防守不严,深为悔恨”。

其实巴达克山来使关于为何对霍集占的说法前后不一的解释,就是狡辩。说白了,就是素勒坦沙摇摆不定,而且一直觉得大小和卓只要死了,清廷就不会再来索要,所以前面欺骗萨穆坦,后面见骗不过去,又杀死了大小和卓。

召见完巴达克山的来使,富德又提审大小和卓的仆从。包括那个济尔噶勒等人,所说的,都和额尔登额汇报的一样。而这个济尔噶勒,则是归顺清军的一个布鲁特阿奇木伯克的姐姐,还有大小和卓的另外一个仆从,则是鄂对的一个侄女。
了解新疆的人都知道,维吾尔人的亲戚,往往是七大姑八大姨的,非常之多,而且互相交织,很多时候绕来绕去,差不多都能沾亲带故,柯尔克孜人也差不多。所以这两个妇女,和清军的布鲁特伯克以及鄂对能绕上亲戚,也算是很正常。
富德为了稳妥起见,又专门安排那个布鲁特的阿奇木伯克与鄂对,私下里对两名妇女再进行询问,鄂对二人经过私下询问,得到的答案也都是大小和卓被杀属实。

富德这才放了心,因此一面书写奏折汇报,一面安排侍卫噶毕雅图、额尔登额等人,携带霍集占首级,以及亲眼目睹大小和卓被杀的仆从、巴达克山的来使等,一同上京,将霍集占首级“函送京师”。
富德自己则于十月初二,留下镇守的兵丁,拔营返回叶尔羌。

此时,坐镇叶尔羌的兆惠,除了忙着恢复生产、设立台站,更要忙着安顿大批归顺、招降的各路人员。
兆惠是首先将额色尹家族全部送到了北京,前面说过,因为额色尹一家的和卓身份,是大小和卓的族叔,因此无论是兆惠还是乾隆,对于额色尹一家的安排都很明确,就是不能留在新疆,尤其是不能留在南疆。而且乾隆后来也明确指示,将额色尹一家全部安排到北京。只不过乾隆接到兆惠关于送额色尹一家的奏折后,对兆惠的做法还是提出了批评,主要问题是认为兆惠“未免办事过急”。
因为这时候,对兆惠、乾隆而言,还不知道大小和卓已被杀死,已经得到霍集占首级的事儿。所以乾隆认为,在霍集占还没有被抓获的情况下,就急急忙忙送额色尹一家来京,“恐霍集斯等妄生疑惧”。
你这样做,霍集斯会不会有想法?会不会变成为第二个阿睦尔撒纳?
不过现在既然已经送来了,再下旨阻止,一来一往一两个月,肯定是来不及,因此乾隆指示:既然送来了,那就送来吧,但是一定要送干净,只要是大小和卓的族人,都在大小和卓被抓获后送来。至于额色尹一家到了京师之后怎么安排,等他们到了北京再定。总之把握住一点,送归送,但“仍当酌量情形,勿使回众疑惧,致生事端”。一定要控制好当地的情绪。

接着乾隆又赶紧下了一道旨,这道旨是公开的,说额色尹一家,虽然是叶尔羌、喀什噶尔人,但后来被准噶尔的策妄阿喇布坦强行迁移到了吐鲁番,然后又定居于伊犁,再后来又因为霍集占意图叛乱,逃往布鲁特人的地盘塔什罕(塔什干)。所以,“额色尹,系霍集占一族,且久住伊犁,不便遣回叶尔羌等处,应即留京居住。”
那么额色尹一家到京之后,被封为辅国公,但却不是世袭罔替的,因为额色尹一家的爵位“并非由军功所得”,所以如果你们的后人没有什么功劳的话,那么承袭的爵位就会一级级降低。

额色尹于乾隆五十五年去世,长子喀沙和卓承袭爵位,虽然不是世袭罔替,但是乾隆格外开恩,“念额色尹行走年久”,因此加恩令喀沙和卓可以再承袭一次爵位不降级。到了乾隆五十六年,因为喀沙和卓“勤勉奉职”,加封晋升为镇国公。
额色尹的侄子图尔都于乾隆二十七年,因“追论攻喀什噶尔功”,也被封为辅国公。乾隆四十四年去世,后因无嗣,乾隆特意开恩,令喀沙和卓的一个儿子,也就是图尔都的堂侄,名叫托克托,承袭爵位,延续香火。之后,这个托克托也无嗣,因而图尔都这一系的爵位自动取消。

额色尹世系图

顺便说一下,图尔都,就是所谓香妃的哥哥。也就是说,是额色尹的侄女。
很多人受野史、戏说的影响,都以为所谓香妃是小和卓霍集占的一个女儿或者一个小妾,被乾隆纳入后宫,而且还有鼻子有眼的说香妃时刻不忘报仇,怀揣利刃,一直找机会要行刺乾隆,后被太后赐死云云,完全是一派胡扯,硬是将忠于大清的额色尹家族之女变成了霍集占的家属。这种野史、戏说。不仅错讹荒谬,更是给人以误导,乾隆被暗示成一个欺男霸女之徒,而所谓香妃则成了人们同情的对象,再进一步就是同情大小和卓了。这个逻辑一路发展下来,就成了统一新疆、避免分裂的乾隆成了恶人,搞极端宗教,分裂新疆的大小和卓反而成了悲情人物。我觉得,如果现在还有人津津乐道这个野史,基本也就是猪脑的回路了。
所谓香妃,实际上应该是容妃,清代的一些史料记载,其为“图地公”之妹,那么这个“图地公”又是谁呢?
其实“图地公”就是图尔都。和土地公公没什么关系。
图尔都这个名字是满清的译法,实际上这个名字今天正确的译写应该是吐尔迪(吐尔地),因为图尔都被封为辅国公,清代的汉人便将其成为吐尔迪公,读快了就成了图地公了。
而且这个容妃也没有埋到所谓的香妃墓——阿帕克和卓麻扎——里,而是于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离世,享年55岁,葬于清东陵。1979年被考古发掘,但是墓葬已被盗,只找到容妃的头骨和一根灰白色的发辫。

今天清东陵的容妃(香妃)墓

另外额色尹还有一个侄子,玛木特,后来也被封为辅国公。其后代一直承袭到三等台吉后,世袭罔替。

那么对于南疆其他的维吾尔人上层,乾隆则明确,从此以后,严禁世袭。因为此前,南疆的大小伯克,基本都是世袭的。乾隆规定,南疆的官员,“即办事之阿奇木等员,亦应如各省大臣之例,遇缺补授,或缘事革退,则开缺另补”。就是说和内地官员任命一样,实行流官制。提拔、调动、降级、革职等等都由清廷统一管理。
同时,乾隆还规定,从今以后南疆的各城伯克要轮班入觐,进京面圣。第一批进京的,乾隆点名要包括霍集斯、噶岱黙特以及和什克等人,和什克,就是清军第二次进军叶尔羌、喀什噶尔时,投奔兆惠的那个原喀什噶尔伯克。忘了的可以再翻翻前面。
乾隆指示兆惠,以后南疆的所有伯克,分为三班,每年轮流入京朝觐,而且鄂对、阿什默特要在忙完手头工作后,列入明年第二批进京的人员名单中。对于南疆的伯克进京朝觐,乾隆后来还特意交待,不要让玉素富与额敏和卓同时进京,每次至少要在二人中留一个坐镇南疆,乾隆才放心,这两个人中,只要有一个在南疆,乾隆才觉得踏实。

乾隆对南疆的这些维吾尔上层中,最不放心的,还是霍集斯。
前面说过,霍集斯因为曾流露出做南疆老大的意思,非常的让乾隆担心。而且经过这么一段时间以来,乾隆又在霍集斯身上发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是在讨论、确定关于乌什征收税赋的时候,霍集斯隐瞒乌什城以前的税赋,一心想减免乌什税赋——你这就不是为国家着想了,而乌什又是你霍集斯的老根据地,你这不是明摆着市恩、讨好拉拢你的老属下,搞个人山头吗?
第二,与鄂对不和。乾隆从不熟悉鄂对,到赏识鄂对,那都是鄂对一步一步干出来的,我们从后来看,乾隆对鄂对是非常认可的,认为这个人踏实,工作认真,也没霍集斯那么多心眼,所以后来鄂对才会被封为库车王,其家族一直被委以重任,管理南疆。那么霍集斯与鄂对不和,虽然经富德说已经过协调,二人尽弃前嫌,但你霍集斯在以前,无论是名望还是权势,都是高于鄂对的,为什么不从工作大局出发,主动和鄂对搞好关系?这还是说明霍集斯这个人私心重。
第三,乾隆根据前方将领的汇报,得知霍集斯接受阿什默特等人的贿赂,阿什默特,就是那个在和阗争夺战中,与鄂对一起抵抗大小和卓的和阗伯克。
阿什默特的想法是,平定完大小和卓,自己继续做和阗六城的阿奇木伯克,所以霍集斯就为阿什默特活动这个事儿。而且兆惠给乾隆密奏,说在安插、分派那些投降的回众时,霍集斯分给阿什默特的一百多口,是“多择富厚之家,非尽系伊旧属”。也就是尽拣富户给阿什默特,并不是按照规定,把阿什默特的老属下分给他。
乾隆对这一点是非常的警惕,因此也告诉兆惠,除了阿什默特之外,还有什么人依附于霍集斯的?一定要高度注意。同时如果现在还有告发霍集斯的人,先不要声张,等办完大小和卓之后再进行处理。
第四,则是霍集斯不满额敏和卓的爵位比自己高,额敏和卓这个时候已经被封为郡王了,而霍集斯才是被封为贝勒,比额敏和卓低一级,因此霍集斯在公开场合一直不肯使用自己的贝勒身份,而是使用伯克的称呼。这一点是乾隆最为担心的,这简直就是当初阿睦尔撒纳的翻版。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乾隆反复密谕兆惠,一定要稳妥地将霍集斯家族移送京师,不能再让他在新疆待着了。现在对待霍集斯,不要表露出什么,先哄着他,只要能让他进京,就是大功告成,只要“霍集斯起程后,舒赫德即将伊子漠咱帕尔及其家属,尽行整装送京”。同时将霍集斯家族在南疆的不动产,也都变卖了,带到京师,全家都搬到北京住。霍集斯如果听从安排,没有怨言,那么到了北京之后,一样封爵封王,待遇优厚,如果霍集斯有不满,出现反叛的迹象,那么就必须当机立断,进行处理了。当然,不到迫不得已,还是要厚待霍集斯。在运送霍集斯的家产时,也要一定保证完全送到,不丢失、不损失。

那么霍集斯对自己的命运是否知晓呢?
从后来的种种迹象来看,霍集斯很快就明白了乾隆的意图,以霍集斯久经职场的阅历,是立刻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是表现出完全服从安排的姿态。而且到了北京之后,主动给乾隆提出,说自己考虑来考虑去,觉得还是北京比新疆好,能在皇帝身边时时刻刻服侍着,是莫大的荣誉,因此自己恳请能够留在北京、留在皇帝身边。
乾隆心里也跟明镜似的,大家都是聪明人,一点就透,因此下旨:“霍集斯恳请留京,意殊诚切,着照所请,厚为资给,安置京师”,就是说你苦苦哀求留在京师,态度诚恳,不留都不行,那就多多给你钱财,在京师安家吧。而乾隆见霍集斯这么上道,也格外开恩,说你的祖坟都在阿克苏,也不能没人照看,这样吧,你的三儿子托克托索丕,不用留在京师了。“谴回阿克苏,以供祭扫”,但是霍集斯家族在乌什的不动产都已经变卖了,不过这都不是个事儿,下旨,令舒赫德在阿克苏,给托克托索丕置办产业。
而霍集斯,也被乾隆加封为郡王品级,接近额敏和卓平级了。

乾隆四十六年,霍集斯病逝于北京。那么霍集斯在北京,一直是享尽荣华富贵,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跟着乾隆,宴请各路藩王使节什么的,反正除了你不能回新疆,好吃好喝好待遇什么都有。
霍集斯一共五个儿子,除了老三回到阿克苏,被授予五品顶戴之外,长子漠咱帕尔后因罪,被降为一等侍卫,次子呼岱巴尔氐,就是在库车放跑阿敏道的那个,被授予内大臣,赏戴孔雀翎。五子麻玛达里,被授予三等侍卫。四子哈迪尔,则承袭霍集斯的郡王爵位,其后霍集斯家族一直承袭爵位六任,世袭罔替,从霍集斯四子一脉转到了五子一脉,直到光绪年间。

而对于玉素富与额敏和卓,则完全与霍集斯不同,乾隆是宠爱有加,非常倚重。
对于玉素富,乾隆专门降旨:“玉素富虽不与将军大臣等同在军垒,但驻扎乌什,办理诸事,亦极奋勉,著加恩赏给郡王品级”。就是说虽然玉素富没有随军一起打仗,但稳定后方,一样功不可没。前面说过,在富德等人进军巴达克山时,玉素富已经被封为贝勒,那么现在是享受郡王品级的贝勒了。
乾隆二十五年,首轮进京朝觐的南疆伯克们一共是四十四人,领队的就是玉素富,当时这些人中也就是玉素富的爵位最高,其次是贝勒爵位的霍集斯。
乾隆三十一年,玉素富在进京途中,于山西灵石病故,清廷赏银五百两用以治丧,下旨由其次子伊萨克承袭爵位。
而玉素富家族一直传到了第七世(玉素富是第四世)伯锡尔时,因为抵抗阿古柏之乱,被俘后壮烈牺牲,清廷追封伯锡尔为和硕亲王,世袭罔替。
哈密回王一脉,一直传到了第九世,被袁世凯封为双亲王。于1930年去世,之后新疆的情况是风云动荡,先后爆发哈密之乱、马仲英进疆、三区革命等,哈密回王的承袭中止。

今天的哈密回王府一角

对于额敏和卓,乾隆不仅加封其为郡王,同时专门下旨让额敏和卓镇守叶尔羌。在谕旨里,乾隆说现在回部的事情已经大功告成,按理说应该让“额敏和卓还家休息”,但是叶尔羌这些地方新归附不久,还是得由既熟悉情况,又老成历练的人驻扎办理。额敏和卓是最合适的人选,但考虑到额敏和卓于军中效力多年,“久离家室”,如果还不能让他回家,朕的心里也是过意不去,因此“传谕额敏和卓量携家口,暂行驻扎,俟诸事就绪,即可复回”。就是可以酌量携带家属一起驻扎,等到各项事情都走上正轨了,再回吐鲁番。
乾隆四十二年,额敏和卓病故,清廷赏银五百两用以治丧,下旨由其次子苏赉满承袭爵位。
吐鲁番郡王一脉,传到第九世,也被袁世凯封为亲王,于1932年病逝,吐鲁番王一脉中止。

今天纪念额敏和卓的的吐鲁番苏公塔

对于鄂对,乾隆认为其“尚可信,无取巧之事”加封其为贝子,享受贝勒品级,乾隆四十三年,鄂对病逝,清廷赏银三百两用以治丧,下旨由其长子鄂斯璊承袭爵位。
而鄂斯璊随后不久便与乾隆的一个小舅子高朴,勾结在一起,私自贩卖进贡的玉石,联手制造了清代新疆的第一大案。案发后,从新疆到江南,几乎涉及了大半个官场,乾隆震怒,高朴被杀,但鄂斯璊却只是被革去爵位,仍然被授为散秩大臣,留任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这也说明,乾隆一是对鄂对、鄂斯璊父子在平定大小和卓时的功绩,是高度认可的,二是高朴毕竟不能和鄂斯璊一样,还需要鄂对家族镇守南疆。因此网开一面。

今天的库车王府
而事实证明,乾隆对鄂斯璊的网开一面是正确的,鄂斯璊,以及鄂对家族,在抵抗和卓后裔侵扰南疆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不仅鄂斯璊在被革去爵位6年后,便被恢复
贝子爵位,其后裔更因为在抵抗张格尔之乱等功勋卓著,被加封为郡王,直到被袁世凯加封为亲王。而库车王这一脉一直传到第十一世,最后一任库车回王曾任库车县政协副主席,于2004年去世。

最后一代库车王达吾提·买合苏提

另外噶岱默特、色提巴尔迪、阿什默特等,均被加封爵位,也都在新疆任职。成为清廷在新疆培养和倚重的大员。
乾隆二十五年年初,乾隆下旨,任命玉素富的弟弟阿布都拉,为乌什阿奇木伯克;任命阿什默特为和阗阿奇木伯克;任命噶岱默特为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任命鄂对为叶尔羌阿奇木伯克;任命色提巴尔迪为阿克苏阿奇木伯克。等等。

对于兆惠等将领,乾隆于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庚子(1759年12月12日)下旨,赏兆惠宗室公品级鞍辔;富德晋封侯爵,赏戴双眼翎;明瑞、阿里衮赏戴双眼翎;舒赫德及在事大臣官员均交吏部从优议叙。历次战斗中有功官兵各封赏有差,阵亡者加以优恤。西征在外兵丁均赏两月钱粮,驻叶尔羌等城兵丁赏一月钱粮。
十一月,乾隆下令于伊西洱库尔淖尔湖畔立碑,勒石纪录平定回部之功,并撰写碑文。乾隆二十五年正月,霍罕(浩罕)、巴达克山、博洛尔等地的使臣至京。
同时霍集占的首级及仆从等也送到京师,乾隆按照传统,于午门行受俘礼,额尔登额等将霍集占首级进献阙下。乾隆下旨“命悬逆贼霍集占首级于通衢”,也就是将霍集占的首级悬挂在闹市示众。

清代绘制的《平定回部献俘图》

之后,乾隆于丰泽园宴请各地的使臣。
而霍集占的首级,示众之后,一般说法是被制成了“嘎巴拉碗”,所谓“嘎巴拉碗”,是佛教密宗的法器,一般都是有修行的大喇嘛,根据遗愿制成。这种法器据说有神奇的法力,具体就不展开说了。
但是历史上也有不是修行的大喇嘛,头骨被制作成“嘎巴拉碗”的,最著名的是南宋皇帝宋理宗,蒙元攻陷南宋后,就大挖宋朝皇帝的陵寝,其中宋理宗的尸体被挖出,头盖骨就被制成了“嘎巴拉碗”,最后成为元朝国师八思巴的法器。
乾隆似乎也很热衷于搞这个“嘎巴拉碗”,平定金川之后,就曾把金川叛清头目的头骨制成了“嘎巴拉碗”,霍集占的脑袋,因而也不能幸免。据说霍集占头骨制成的这个“嘎巴拉碗”,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也不知去向,直到民国时期,在清理故宫时,才从一堆垃圾中再次发现。
虽然这些“嘎巴拉碗”的头骨都不是来自修行大喇嘛,但也有一点相同,就是至少生前都是个人物,其头骨才有资格被制作成这个法器,这大概就是所谓气场吧,生前气场大,那么死后被制成法器的头骨才会法力大吧。

乾隆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兆惠、富德、明瑞、巴禄等将士,终于抵达北京。乾隆万分高兴,前往今天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的黄新庄,欢迎西征将士。
黄新庄,通常是乾隆拜谒西陵时候的一个落脚点,修建有行宫。乾隆在这里迎接兆惠等人,以示对兆惠、富德等人西征的肯定,同时筑坛告天,向列祖列宗汇报功绩。兆惠等人则按照满清传统,对乾隆行抱见礼。
西征将领们回到北京后,略微休息几天之后,三月三日,乾隆继续于丰泽园宴请兆惠、富德、明瑞、巴禄与回部王公伯克、文武大臣,赏赐出征将士,“授定边将军兆惠、副将军富德俱为御前大臣。命兆惠、富德及参赞大臣明瑞、阿里衮、舒赫德俱于紫禁城内乘马”。

同时乾隆还特意下旨,要驻扎南疆的人员,保护好阿帕克和卓麻扎,也就是大小和卓的祖坟。
乾隆指示:虽然说霍集占等人罪大恶极,但是他们的祖上不应被牵连,“今回部全定,喀什噶尔所有从前旧和卓木等坟墓,可派人看守,禁止樵采污秽。其应行修葺,分例并着官为经理,以昭国家矜恤之仁”。
就是说严禁在所有和卓麻扎附近砍树拔草大小便等等,而且不仅要派人看守,还要进行修葺。
从这一道谕旨来看,乾隆也是了解维吾尔人的麻扎崇拜传统的。
虽然按照伊斯兰教教义,不得崇拜麻扎,但是维吾尔人却一直有着麻扎崇拜的传统,至今犹存,其中保留萨满教、拜火教、佛教的一些痕迹(这方面的内容可查阅本公众号我此前所写的相关内容)。
所以尊重和卓家族的陵墓,主要是出于安抚人心的考虑,当初满清皇帝下旨保护明代皇帝的陵寝,也是同样的道理。

只不过,对乾隆而言,平定大小和卓的最大遗憾,是波罗尼都的尸体没有被找到。另外,大小和卓的妻妾、后代,巴达克山也没有交给清军。
那么,波罗尼都的尸体到底去了哪儿呢?
到了乾隆二十七年,南疆的清军官员们,终于查出,波罗尼都的尸体被其15个仆从盗出,偷偷埋葬在了巴达克山的牌租阿巴特。
而在此之前,因为清军不断的查找、追问波罗尼都尸体的下落,素勒坦沙是一直推脱,说波罗尼都的尸体,已经被他的仆从偷运到了珲都斯,也就是今天的昆都士,不在我这儿。
那么清军是怎么查出波罗尼都的尸体,在牌租阿巴特的呢?是因为波罗尼都的一个小女儿去世了。
乾隆二十七年,巴达克山与博洛尔两地发生冲突,素勒坦沙派遣自己的弟弟,侵占了博洛尔的领地,对于清廷来说,无论是巴达克山还是博洛尔,都是大清的属国,因而便进行调停。也就在这个时候,波罗尼都的幼女去世,按照传统,去世的子女自然是要葬在自己父亲的坟边,而巴达克山这边,则派人偷偷跟随波罗尼都幼女的下葬队伍,终于找到了疑似波罗尼都的下葬地点。而波罗尼都幼女下葬的当天,恰逢是一个巴扎日,也就是集日,波罗尼都散落在巴达克山的手下们也都在夜里,纷纷到波罗尼都的坟前偷偷祭祀,这样,波罗尼都的埋葬地点被确定无疑。
而清廷这边,很快就得到了波罗尼都坟墓被发现确定的消息,因此,驻扎在叶尔羌的清军将领新柱、额敏和卓、鄂对等,派遣一个名叫萨里的伯克,前去巴达克山,一方面要素勒坦沙退出侵占博洛尔的土地,一方面勒令素勒坦沙交出波罗尼都的尸体及妻子,同时调拨布鲁特的兵马,以及叶尔羌等地的满洲、索伦、回(维吾尔)兵,集结了四千八百多人马,一旦萨里这边交涉无果,那就大军进讨巴达克山。
乾隆接到新柱等人的奏报后,认为对于巴达克山的这些事儿,还是要以交涉为主,不要轻易出兵,但如果素勒坦沙“狡饰延缓”,那么要出兵打,也要打的狠一点,光靠你们那四千八百兵马还不够,到时候从伊犁酌量调取兵马,“一举竣事”。
派往巴达克山的伯克萨里,是霍集斯的一名老部下,现在,则是叶尔羌的噶匝那齐伯克,也就是掌管土地钱粮的伯克,官居四品。要说这位萨里也是久经沙场了,当年霍集斯设计抓获达瓦齐的时候,他就参与其中,后来平定大小和卓,也是一直跟随在军中效力,立下战功。
萨里等人于乾隆二十七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到达巴达克山的牌租阿巴特,递上清廷这边索要波罗尼都妻儿、尸骸的文书,对素勒坦沙是“再三开导”,素勒坦沙无奈之下,终于同意清廷的要求,十二月二十三日,素勒坦沙派人,与萨里一起来到波罗尼都的埋葬地,准备挖出波罗尼都的尸体。
而波罗尼都的坟地,实际上一直是有人看管守卫着的,看坟的,是一个名叫巴喇特的毛拉。萨里等人与素勒坦沙的手下到了坟地之后,这位毛拉巴喇特是坚决不肯供出波罗尼都的坟地是哪一个。萨里也不是吃素的,枪林弹雨过来的人,当下拔出刀来,就要砍巴喇特:你招不招吧?不招,立刻就让你变成两截。
巴喇特在萨里的威胁下,只得指了一个坟头,大家挖开一看,不对啊,坟里埋的是个小女孩,这明明是波罗尼都才去世的幼女啊。
萨里转过头来,对这个巴喇特是一通胖揍,“复行严讯”,也就是严刑逼供,终于找到了波罗尼都的尸体,挖了出来。
而据萨里事后的汇报,波罗尼都那些在巴达克山的手下,为此“意俱惨沮”,就是悲伤而沮丧。
同时,在萨里的要求下,素勒坦沙也交出了波罗尼都的妻妾、子嗣六人。包括回人(维吾尔)妻妾珠赉哈,及儿子阿斯玛;厄鲁特妻妾巴特玛,及儿子阿卜都哈里克;布鲁特(柯尔克孜)妻妾额尔克扬,及儿子巴哈敦,以及那个看坟的毛拉巴喇特和其他等共九名属下。

乾隆二十八年二月,波罗尼都的尸体及妻妾、儿子被押送到叶尔羌,新柱、额敏和卓等派人进行查验,对于波罗尼都的这些妻妾,自然是认识的人很多,很容易确认,波罗尼都的尸体经过验证,也没错。因此新柱将波罗尼都的尸体匣封,与其妻、子、部属一同送往北京。
大小和卓之乱,至此,终于落下了帷幕,而天山南北的新疆,也至此终于稳定地被乾隆纳入大清版图。

对于乾隆来说,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比肩于汉唐的文治武功,无论怎样,乾隆也不愿意不如汉武帝或者唐太宗,而恢复汉唐的疆域,再次收回西域,就是衡量自己能否超越汉唐盛世的一项硬指标,同时,只有拥有西域,才可以拥有一个战略上安全的中国,一个完整的中国。

霍集占无子,而波罗尼都则有四个儿子,除了前面说过的阿斯玛、巴哈敦、阿卜都哈里克之外,还有一个幼子萨木萨克。这个萨木萨克当初并没有随着大小和卓逃往巴达克山,而是被其奶妈带到了安集延。
波罗尼都到了京城的三个儿子,后来仅阿卜都哈里克见于记载,因为年幼无知,免于问罪,被赏给功臣为奴,到了道光三年,“因其为奴已久,尚属安静”,因此按照惯例,“将伊一家入于正白旗蒙古,赏给差使。”而对于阿卜都哈里克最后的记载,则是道光十二年(1832年),其后便不见于任何史料了。

只不过,乾隆稍感遗憾的是,萨木萨克始终没有被交到清军手上。
而这个萨木萨克,成年后,在安集延、浩罕等地游荡,生活一直十分落魄,也曾有意愿归降清廷,乾隆也明确表示,萨木萨克回来后,从优安置。然而,因为浩罕等地的挑拨、阻挠,萨木萨克终于在浩罕死去。
然而,也就是这个萨木萨克,却成为了新疆其后一直不断动荡的源头,可以说,直到光绪年间,南疆的所有动乱,基本是都与萨木萨克的后裔有关,伴随了整个的清代。而萨木萨克所有后裔的暴乱,也无一例外,都是浩罕支持的。

萨木萨克一共留下了三个儿子,分别为玉素甫、张格尔、巴布顶。
道光六年到道光八年(1826年—1828年),萨木萨克的儿子张格尔进入南疆,爆发了张格尔之乱;
道光十年(1830年),萨木萨克的另一个儿子玉素甫进入南疆,爆发了玉素甫之乱;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玉素甫的儿子、巴布顶的儿子等,联合进入南疆,爆发了七和卓之乱;
咸丰七年(1857年),巴布顶的儿子倭里罕进入南疆,爆发了倭里罕之乱。
而最为严重的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则是同治四年到光绪三年(1865—1877)的阿古柏之乱,阿古柏携带张格尔的儿子布素鲁克进入南疆,造成了整个新疆十余年的分离与动荡,也因为阿古柏之乱,伊犁河谷也被沙俄借机割去大半。如果不是左宗棠据理力争、挺进新疆,今天的我们,将不复拥有新疆。

新疆的风云,还远远没有结束。

后记:
2013年的时候,我在北京的孔庙,见到了《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和《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200多年以来,这两块碑一直默默地矗立在北京城,记录着万里之
遥的那些风云动荡。

新疆的历史,实际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模糊的,甚至是混乱的,这导致很多人以为新疆的历史并无甚可观。对我来说,我很想对不了解新疆的人,说那些新疆的故事,因为那些历史并未结束,不了解从前,就不知道现在,更不会知道未来。
事实上,我所做的,只不过是一种学习过程的梳理,通过自己的书写,将那些故事一件件过一遍,从这个角度上说,这就是我的一个读书笔记,夹杂着自己的一点体会罢了。原本我打算在梳理大小和卓之乱的同时,每隔几篇,便写一个番外,以求这种学习梳理,更为广泛,但后来发现,这样的量,实在是很大,光是梳理大小和卓之乱本身,就达到了三十多篇,二十余万字,如果按照原计划,一路再写番外,那么大概到今年年底也不一定能写完,那样太长了。
而这个《大小和卓之乱》系列,之所以比以往的系列都长,一是因为前述了黑山派、白山派的历史,也就是说是从中原的明代时期就开始的;二是因为清代对于这次动乱,史料的丰富。我一直坚持,历史是网状的,主线条的简单直叙固然一目了然,但会让人少知道很多事情的原委,既然是学习梳理,那么就梳理的细一点,同时,每一个宏大的历史背后,其实都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因此多了解一点历史的细节,也更有助于了解那些历史,至少消除了很多以往的刻板印象,比如乾隆、比如兆惠。等等。
但也因为如此,写这个系列,实在也是耗时长了些。因此到了后来,我也有些着急起来,每一篇的字数,也是越来越长,想着早点结束。而有些时候,更新较慢,也希望大家理解,因为我写这些,都是用的业余时间,常常会受到各种事情的影响,无论是工作还是私事一忙,就不得不放下。而我也不想糊弄大家,更不想糊弄自己,所以不会敷衍了事的写,敷衍了事的发。在这里,对一直关注我、支持我的所有人,表示诚挚的感激。同时,我必须要说,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无论是笔误,还是错讹,在所难免,还希望大家谅解,还是那句话,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很多人后台留言,希望我继续写陕甘回乱、阿古柏之乱等(这两个其实是一回事,相当于一场球赛的上下半场),但实际上在大小和卓之乱和阿古柏之乱中间,还有着那么多和卓后裔之乱,也一样的惊心动魄,一样的峰回路转,各种状态叠出。
不过这里毕竟不是一个专说历史的公众号,因此近期我倒并没有再写历史故事系列的打算,新疆,还有那么多的美景、美食,以及有趣的人文故事。
另外,此篇结束后,我将会休息一段时间,希望大家理解,也请大家相信,之后我一定会尽力,和大家分享更多的文字与图片。

Y
YXLM

  我来补一点:萨木萨克(也就是后来变乱的源头)是庶出。
  按东方人(满汉都一样)的逻辑,只要是儿子,只有内部排序时才会分嫡庶。一旦不涉及排序问题,嫡庶是不分的。
  但按中亚及西方人的逻辑,嫡庶分得就比较狠。这跟婚姻制度不同有关。西方是一夫一妻制,穆斯林是一夫多妻制,东方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因为萨木萨克是庶出,大和卓的尸体、妻子、儿子被送回的时候,萨木萨克甚至不被提起。就是说,因为他不是大和卓妻子生的,大和卓的妻子根本就没把他供述在内。因此,朝廷一时也不清楚有这么个人,更谈不上重视。等后来情况逐渐明了,也不是太在意。等到真在意的时候,已经晚了。
  这大概也算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恶果。

  等到最后的最后,即浩罕国被沙俄所灭,和卓们失去了外国靠山,最终走向消亡之际。最后一位见诸记载的和卓后裔(也是萨木萨克的后裔),名字也叫萨木萨克,他成为了一名哥萨克骑兵。

  继续感谢楼主贴出好文。
d
didadida

这位大侠其实写了个西域系列
https://www.6park.com/search.php?keyword=%E8%A5%BF%E5%9F%9F%E7%B3%BB

【 在 YXLM (非要昵称不可吗)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来补一点:萨木萨克(也就是后来变乱的源头)是庶出。
:   按东方人(满汉都一样)的逻辑,只要是儿子,只有内部排序时才会分嫡庶。一旦
: 不涉及排序问题,嫡庶是不分的。
:   但按中亚及西方人的逻辑,嫡庶分得就比较狠。这跟婚姻制度不同有关。西方是一
: 夫一妻制,穆斯林是一夫多妻制,东方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   因为萨木萨克是庶出,大和卓的尸体、妻子、儿子被送回的时候,萨木萨克甚至不
: 被提起。就是说,因为他不是大和卓妻子生的,大和卓的妻子根本就没把他供述在内。
: 因此,朝廷一时也不清楚有这么个人,更谈不上重视。等后来情况逐渐明了,也不是太
: 在意。等到真在意的时候,已经晚了。
:   这大概也算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恶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