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韋,單三个字和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

p
pqwer
楼主 (未名空间)

甲骨文字和金文的使用者都来自北方,其中长城沿线的半畜牧半农业人群很可能是最大的贡献者。在甲骨文中,这类北方畜牧生活的痕迹非常明显。比如下面这一组字:
丁,韋,單。
先说这个丁字,早期的甲骨文学者对丁的字型一直不清楚是怎么来的。
“甲金文從中空或填實的方形,象城邑之形,「丁」、「成」都是「城」的初文(何琳
儀)。本義是城邑。楊樹達認為方形象東南西北四方之形,乃四方或方國之「方」的本
字,饒宗頤亦持相近看法,姚孝遂認為是方圓之「方」的本字。過去學者對「丁」字的構形眾說紛紜,劉心源、林義光、吳其昌認為象釘子,高鴻縉認為象頭頂,郭沫若認為象瞳孔,唐蘭認為象金鉼,皆無確證。”
以上说法都不确。这个丁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不见得都是方形,也有三角形,或者带弧度的四边形,圆形,不规则形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丁字又演化成了钉子的形状。
我们来看看基于丁发展出来的字有什么特征:
釘 , 钉进去后,钉头就是一小块。
盯 , 看着一小块地方。
叮 ,咬一小口。
汀 ,水边的一块地。
酊 ,这个只是和酩酊在一起连用才有意义,酩来自于名,名,明,冥,本意都有微明
昏暗之意。酩酊很可能在北方方言里有个对应的词,迷瞪,就是喝多了,喝昏迷了。
仃,单个的,孤独的。
町,一小块田地。
玎 ,象声词。
耵,一小块耳垢。
疔 ,一小块疮。
靪,一小块皮子。
帄,一小块衣服上的补丁。
虰,蜻蜓。
这些字绝大多数都只要一个共同的概念,一小块。所以中国人的概念,对丁的最原始的概念就是一小块,其实现代汉语也有很多类似的讲法,补丁,一丁点儿,宫保鸡丁,肉丁,等等。但是这一小块到底是什么呢?我会说这是一小块皮子。
这就牵涉到韋这个字,韋中间正是这个四方形,上下都是止,也就是脚。
甲骨文专家们又在这里犯了个大错误,
比如:”李孝定認為自守城者言之,多腳繞城有保衛之意,則「韋」是守衛、護衛的「衛」字初文,自攻城者言之,則「韋」是「圍」的初文。「韋」字後借來表示皮韋、皮革,造「圍」字以表示包圍之本義。《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40正:「韋(圍)城」正寫作「韋」,可以為證。” 这是完全颠倒了本末,“甲骨文用作地名和人名,金文用
作人名外,還表示皮韋、皮革。匍鴨盉:「麀𠦪韋」,表示有花紋的母鹿熟皮
。《正字通》:「韋,柔皮。熟曰韋,生曰革。」”。正字通里才是给出了正确的解释,韋就是揉皮子,这是皮革加工里最重要也最辛苦的一步,把生皮子加工成熟皮子,使其变柔软,要经过反复的揉搓,这种揉不仅仅是用手,还经常要用脚,也就是蹂。韋这个字正是表达了用脚来反复蹂制皮子,变成熟皮子,也就是韋的过程。这正是北方的畜牧和狩猎人群日常经常要做的事情,也是先民觉得非常辛苦的事情,所以他们就用韋来代表这种过程。只有蹂熟了的皮子,才可以做围裙,或者做皮甲,这样围这个字也就衍生出来了。而偉,穿戴熟皮子的人,皮甲的武士,勇敢的不容易受伤的人,伟大的人。衛,穿戴熟皮子慢慢走,护卫,保卫,这些衍生的词很容易解释了。
有了这块皮子,一些很难解的字也就是变容易了,比如單。这个字甲骨文是一个Y字,
顶上两个小圆圈。也有些字型是中间还配一个四边形。
专家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甲金文象在樹枝上綁上石刀(伍仕謙),是一種武器,用於打獵或戰爭。中間的田形可能象在柄部纏繞的繩索,以便投擲後收回(劉興隆),也有可能象綁着的石頭(谷衍奎)。從「單」為聲符兼義符的字與狩獵或戰爭有關。”
当我们知道那个四边形指代丁,也就是皮子之后,这个字就非常简单了,就是弹弓。弹弓正是后缀一块皮子来发射弹丸了。所以单就是弹弓,雙就是两只鸟,一石二鸟,正是描述这个最早的狩猎概念。而石的古音,dan4,正和单音近。
有了这个单,还有个更重要的字,干,也可以理解了。干和单其实都是指向弹弓。干明显的进攻性武器,当作盾讲是讲不通的。干的甲骨文字形,也正是一个Y,只是没有两
个头顶的圆圈。另外,Y上面通常加一横,也就是指向Y型的叉,还有些干加一个四边形,正是代表包裹石弹的皮子。干预,干涉,都是非常赤裸裸的侵略。干长程攻击,戈短程攻击。一个单加一个戈,正是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