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为何如此痛恨杨嗣昌:挖他七世祖墓,刀砍尸体火烧棺材

M
Math1978
楼主 (未名空间)
http://m.sohu.com/a/342305530_793817


指动历史09-20 23:02

张献忠最痛恨的明朝将领是谁?杨嗣昌!

崇祯十四年,张献忠攻下襄阳后,把襄王朱翊铭绑起来,递上一杯上路酒说,我其实想割杨嗣昌的头,但他离这里很远,只好把你头借来一用,让他因为丢失襄王的封地而被治罪,你喝下酒就上路吧。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率兵攻下杨嗣昌的老家武陵城,此时杨嗣昌已死2年。张献忠仍不
罢休,让人挖杨嗣昌“七世祖墓”,烧杨嗣昌夫妇的棺材,刀砍斧剁杨嗣昌的尸体,《明史》载,尸体当时还有血流出……

这是有多大的仇恨啊!跟张献忠交手的明朝将领不少,只有杨嗣昌让张献忠痛恨成这样。原因是什么?


1、杨嗣昌对农民军撒下“十面网”

李自成、张献忠起事后,崇祯先后派多人围剿,直到杨嗣昌出现,才拿出真正管用的招数,这就是“四正六隅”的十面张网计划。四正指对陕西、河南、湖广、江北的农民军以围剿为主;六隅指对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的农民军以分防助剿为主,从而形成十面张网,把农民军割裂成块,分头剿灭。

这个招数无疑是成功的。仅1年时间,刘国能、张献忠先后向熊文灿投降;李自成更是
元气大伤,几乎遭遇灭顶,在洪承畴和孙传庭围剿下,只率刘宗敏、田见秀等18人逃脱,躲进了商洛山中。这是明末农民军起事后,遇到的明军最有效的打击。

2、张献忠差点儿命丧杨嗣昌的网里

与李自成只剰下18人相比,张献忠算是幸运的,至少他的4万人马保留了下来。更幸运
的是,尽管差点儿命丧杨嗣昌的网里,他仍旧死里逃生。投降前的最后一战,他在南阳遇上左良玉,战斗中被一刀劈中面门,部将孙可望奋力救援,才终免一死。


杨嗣昌对张献忠投降持反对意见,因为其父杨鹤当年曾招降神一魁失败,获罪论死,杨嗣昌请求替父赴死才被豁免。而兵部尚书熊文灿急于拿出政绩,允许了张献忠投降。史载,张献忠投降后人马不接受改编,加紧训练,成了一次大休整。

3、杨嗣昌最终计败与清兵议和

根据杨嗣昌攘外必先安内的计划,集中力量解决农民军之前必须与清兵议和,这无疑挑动了群臣的面子神经,黄道周反应最强烈,这位后来国破绝死不降清兵的硬骨头,在平台与杨嗣昌来了场大辩论。在崇祯袒护下杨嗣昌毫发无损,但议和之计也不了之了。

一心等着议和的皇太极,见状则起兵南下夺70余城,济南失陷,德王朱由枢被活捉。原本围剿农民军的洪承畴、孙传庭被紧急调入京城勤王,而打农民军颇有心得的卢象升,在抗清战斗中因杨嗣昌不支持、高起潜不救援战死。


4、张献忠蛰伏期满东山再起

等到清兵在明军打击下暂时退回塞外,经过1年多蛰伏的张献忠东山再起了,李自成也
恢复元气兵出商洛,杨嗣昌的十面张网功亏一篑,死灰复燃的农民军再也无可阻挡。无奈之下,崇祯只好赐杨嗣昌尚方宝剑,命他督师平乱。

此时,杨嗣昌的个人形象与1年前完全不同,卢象升之死、议和之辩……尤其是杨嗣昌
力荐的熊文灿,招抚张献忠成了变相助饷,这样的督师大人如何服众?左良玉、贺人龙不肯听命,张献忠巧妙利用杨左贺三人矛盾,在围剿中“以走制敌”打起了游击。

5、服毒自杀还是病死成谜

当年杨嗣昌没有要了张献忠的命,如今张献忠来索命了。围剿和招抚都用了,杨嗣昌仍拿张献忠没有办法。督师2年后,入川的张献忠在黄陵城打败左良玉,斩杀刘士杰、郭
开力。随后兵出四川转战襄阳,杀死襄王朱翊铭、贵阳王朱常法。

杨嗣昌回师急救途中得知消息,后又得知李自成攻破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益忧惧遂不食。”忧惧不吃饭,“三月朔日卒”。对此野史称,杨嗣昌自知死罪,服毒自杀。但以崇祯亲撰祭文,追赠其太子太傅的举动来看,杨嗣昌之死并未有什么其他隐情。


6、崇祯自始至终信任有加

在死前称“诸臣皆可杀”的崇祯心里,满朝文武应该没有一个好人,而杨嗣昌是少数他自始至终信任有加的人。杨嗣昌入仕之初曾为躲避魏忠贤迫害,与父亲回乡隐居。崇祯即位后启用父子二人,杨嗣昌口才极佳,思维清晰,几次论对后崇祯感叹"用卿恨晚"。

杨嗣昌提出的对清议和,崇祯是默许的,只是碍于臣下“黄口书生之见”而无法表明态度,因此在黄道周弹劾时,坚定站在杨嗣昌一边。杨嗣昌死后,大臣上书要求追究其失守襄阳、洛阳不力的责任,但崇祯留中不发,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以功免罪,并斥责大臣“沽名钓誉"、下不为例……


杨嗣昌刚愎自用,军旅之事无论巨细全要自已作主,常贻误战机。加上有与“清酋议和”的“人生污点”,玄孙还在清朝任职,其后世的名气并不太好。

不过,杨嗣昌的十面张网和攘外必先安内之策,实为当时明朝解决内忧外患的必由之路。现在来看,他不失为一位杰出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m
molen
2 楼


“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攘外必先安内,剿匪不力,等等

一看就是某些当代人寄托情绪的东西,不由自主代入了常公

不说别的,只说两个:

1)明代没有什么“攘外必先安内”的说法,不要抢走了常公的credit。这很不道德

2)所谓张献忠挖老杨的墓之类,也是小说,被抄入明史,或者干脆就是清朝胡编的。
根本就没这回事。

参考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DSS199801013.htm

再参考这么一件事:

清人还有一本史书《小腆纪年》(徐鼒),关于明末的史书,里面说张献忠所到处,所有好官和好人全部杀掉,对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则礼敬。路上碰到贪官的墓还下马磕头。你说为啥,人家就是天魔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