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红肉不利于健康,还是致癌物,这是真的吗?

h
haoihcs
楼主 (未名空间)

亲朋好友围坐在桌边,开心地涮着火锅,突然有人说,少吃点红肉,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如果在座的人,都是科普爱好者,可能会顺着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互相交流健康经验。如果不是这样,就会陷入尴尬场面。凭什么呢?大家同桌吃肉,为何还要搞歧视?红肉和白肉,都是肉,吃下去,消化过程都一样,与健康有啥关系呢?有人竟然还说,红肉是致癌物?这是不是瞎扯呢?咱们现在就结合最新的科研结论,为大家解疑释惑。


咱们先介绍相关概念。红肉,是1个营养学名词,指烹饪前呈现红色的肉,因此,来自4条腿的哺乳动物的肉,无论是野生的,还是饲养的,都属于红肉,比如,猪肉、牛肉、羊肉、兔肉等。这些肉呈现红色,是因为其中所含的慢肌纤维、肌红蛋白、血红蛋白较多。那些来自2条腿的禽类,比如,鸡、鸭,以及没有腿的鱼,缺乏肌红蛋白,肉色较
浅,属于白肉。从肉的成分来看,红肉中饱和脂肪的含量较高。此外,红肉和加工肉类,于2015年,同时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入2A类致癌物清单之中,这是事实。但是,必须强调,任何可能致癌的物质,不仅要看品种,更应该强调摄入量,而且,还要注意烹饪方法。比如,每周摄入红肉不超过500克,就不会增加肠癌的风险。采用蒸或煮的方
法,避免高温煎炸,也可以减少相关风险。

红肉被大夫们鄙视,主要原因是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吃太多红肉,饱和脂肪摄入量过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近,克利夫兰研究所的团队,在《自然》系列的《分子生物学》分册上发表了1篇论文,详细介绍了十几年间的研究结果,揭示了红肉导致心
血管疾病风险上升的相关机制。研究表明,肠道细菌消化红肉中富含的营养物质时,会产生1种叫三甲胺N氧化物的副产物,简称TMAO,这个过程,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研究团队发现,人们吃下红肉之后,其中的营养肉碱,会在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液形成凝块的分子,TMAO,中间产物是丁基甜菜碱γBB分子。多种肠道微生物可以将肉碱转化为γBB,但是,较难将肉碱转化为TMAO的前体。长期坚持素食的人,缺乏相关微生物,几乎没有能力将肉碱转化为TMAO。相反,杂食动物肠道中,存在着许多微生物,可以促使γBB向TMAO转化。

弄清相关机理之后,研究团队又收集了3000多人的样本和健康数据,结果发现,血浆γBB水平较高者,心脏病发作及中风的风险升高。通过基因测序发现,肠道微生物中的4
个基因,是TMAO转化的关键因素,这些基因的丰度,与红肉摄入量及血浆TMAO水平显著相关。因此,这些基因是潜在的治疗靶点。通俗地解释就是,未来可以实现先吃药,再吃肉,使劲吃肉,心脏也没事。但是,在药没研究出来之前,爱吃肉的人,为了健康,需要继续忍耐。

红肉被列入可能致癌物清单之后,相关的研究较多。多项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摄入大量红肉和加工肉类,会增加结直肠癌风险,素食或较少的肉类摄入,则会减少结直肠癌风险。2018年时,《国际癌症研究杂志》上发表了英国学者的1篇论文。研究涉及32147名35岁到69岁的女性,结果表明,每天红肉消耗量多于50克和加工肉摄入量超过20克的人,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有所升高。

爱吃肉的人可能会伤心,感觉没肉的人生,将会失去很多意义。在此,必须再次强调,相关性不是必然性,红肉可以吃,但是应该限制摄入量。因为,适量吃肉,是健康均衡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肉类可以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膳食指南建议,每天红肉摄入量不超过50克,同时,需要严格控制加工肉类的摄入,因为加工肉类含有环芳烃,加热之后,会形成杂环胺,能够造成DNA损伤和畸形,诱发癌症。忍不住,就是想吃
肉?嗯,那就线上吃鸡,线下接着吃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