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年刚开始写博士毕业论文时,跟导师探讨论文的结构,比如总共分几章,每章分几个部分等等,导师特意强调每一章都要明确给他总结出一个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实际上,每一章就对应了我的每一篇paper,而这个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就是所谓“真正的科研”。导师经常强调,你唯一的目标,就是为人类 文献库贡献新的认知。 我发现很多刚开始读研的学生过于神圣化SCI,总是认为要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东西才 值得发表,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期刊尚且分等级,新的认知不论大小,都有它的价值。要知道,问题越是宏大,进攻它的方向就越多,文献中的成果大多无法涵盖所有的进攻方向,只要避开别人已有的方向,选一个尚且空白的方向向问题发起进攻,这就是创新,就是新的认知,就是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真的不要把自己定位为要做出改变世界的科研成果,只要能够写出一篇能够自圆其说的paper就是好的科研:你的 实验或推理,能够证明你的结论,而你的结论,可能看起来很平庸,但只要别人没有发表过,这就是属于你的贡献。平庸的结论发表多了,离惊世骇俗的结论也就不远了。 我见过很多人说自己不适合做科研,说自己每天在实验室从早忙到晚最后什么也没做出来,我说不可能,你做了事情就有结果,有结果就能写出合理的故事。当我帮他们整理实验结果的时候,我才发现,他们只盯着问题A,当实验结果不能解决问题A的时候,所有的结果就都被认为是废结果而被抛弃了。但是,他们通过实验解释了问题a1,a2,a3……,虽然a1,a2,a3……不如问题A那么耀眼,甚至有点无聊,但却并没有人解答过 。在别人眼里的垃圾,在我看来能够整理出几篇SCI。 完美主义是很多人的天性,不只是处女座的专利,但在科研这条路上,真的要克服这种天性。科研结论不是要屹立几百年的圣经,它就是要被不断审视、批判甚至推翻的,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篇paper里的内容逐渐变得越来越垃圾,但这个过程,就是这篇 paper的价值所在,当它完全变成垃圾的时候,它的功效才被发挥到了最大,它就好像 是在你吃到第10张饼感觉到很饱的时候前面那9张饼。在我的博士阶段对我影响最大的 是一篇在1994年发表在二流期刊的paper,这篇paper加上我贡献的5个引用,至今才34 个引用,但是我读了它不下50遍。说来这篇paper,假设不太合理,推理过程十分简化 ,还有很多当时引用的理论今天看来是很过时的,但它在Discussion这个部分用来解释一个实验现象的思路给却我了灵光一闪。我设计了新的模型,使用了新的计算方法,推导出了新的计算公式,得出的结论也和这篇paper完全不同,但我使用了它的一个思路 ,没有这个思路,就没有我的几篇顶刊,我的博士论文就会完全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所以,千万别看不起自己的科研,你弃之如敝履的垃圾,说不定就在未来某一个时刻,就给另一个人当做如数家珍的灵感源泉了。
记得当年刚开始写博士毕业论文时,跟导师探讨论文的结构,比如总共分几章,每章分几个部分等等,导师特意强调每一章都要明确给他总结出一个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实际上,每一章就对应了我的每一篇paper,而这个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就是所谓“真正的科研”。导师经常强调,你唯一的目标,就是为人类
文献库贡献新的认知。
我发现很多刚开始读研的学生过于神圣化SCI,总是认为要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东西才
值得发表,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期刊尚且分等级,新的认知不论大小,都有它的价值。要知道,问题越是宏大,进攻它的方向就越多,文献中的成果大多无法涵盖所有的进攻方向,只要避开别人已有的方向,选一个尚且空白的方向向问题发起进攻,这就是创新,就是新的认知,就是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真的不要把自己定位为要做出改变世界的科研成果,只要能够写出一篇能够自圆其说的paper就是好的科研:你的
实验或推理,能够证明你的结论,而你的结论,可能看起来很平庸,但只要别人没有发表过,这就是属于你的贡献。平庸的结论发表多了,离惊世骇俗的结论也就不远了。
我见过很多人说自己不适合做科研,说自己每天在实验室从早忙到晚最后什么也没做出来,我说不可能,你做了事情就有结果,有结果就能写出合理的故事。当我帮他们整理实验结果的时候,我才发现,他们只盯着问题A,当实验结果不能解决问题A的时候,所有的结果就都被认为是废结果而被抛弃了。但是,他们通过实验解释了问题a1,a2,a3……,虽然a1,a2,a3……不如问题A那么耀眼,甚至有点无聊,但却并没有人解答过
。在别人眼里的垃圾,在我看来能够整理出几篇SCI。
完美主义是很多人的天性,不只是处女座的专利,但在科研这条路上,真的要克服这种天性。科研结论不是要屹立几百年的圣经,它就是要被不断审视、批判甚至推翻的,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篇paper里的内容逐渐变得越来越垃圾,但这个过程,就是这篇
paper的价值所在,当它完全变成垃圾的时候,它的功效才被发挥到了最大,它就好像
是在你吃到第10张饼感觉到很饱的时候前面那9张饼。在我的博士阶段对我影响最大的
是一篇在1994年发表在二流期刊的paper,这篇paper加上我贡献的5个引用,至今才34
个引用,但是我读了它不下50遍。说来这篇paper,假设不太合理,推理过程十分简化
,还有很多当时引用的理论今天看来是很过时的,但它在Discussion这个部分用来解释一个实验现象的思路给却我了灵光一闪。我设计了新的模型,使用了新的计算方法,推导出了新的计算公式,得出的结论也和这篇paper完全不同,但我使用了它的一个思路
,没有这个思路,就没有我的几篇顶刊,我的博士论文就会完全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所以,千万别看不起自己的科研,你弃之如敝履的垃圾,说不定就在未来某一个时刻,就给另一个人当做如数家珍的灵感源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