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点就是要尽早考虑博士期间发表。现在学界要求真的很高,内卷到一定程度了已经。基本人文社科申请博后都要有一作或者二作的文章才能保底(连竞争力都谈不上了现在。。。)刚刚博士毕业找工作的CV主要看博士论文是什么,publication, conference, awards/grants, teaching experience,等等。publication为零的话真 的不是很好看,你哪怕有1-2篇submitted也好。理想状态是找工作时 1 published 1 submitted (当然越多越好),证明你还有产出 in the pipeline.
所谓高校教职,教育真的是基本的基本,bread and butter,校领导无数次强调没有本科生教育就没有进账,也就没有高校研究和其它工作。这边本科教育大都是service delivery,也没什么高大上,和学生你好我好大家好,做人开心最重要。但是你如果在博后或者哪怕教职新人期表现出对本科教育不是很上心,那这会慢慢变成一个软性硬伤。学生不喜欢你,不认识你,他们就不来选你的课;不选你的课就到不了基本人数;那你的课就会慢慢变成一个joke;然后学院就会把你的课停了;你没有了自己的专业课,就只能去上大一的基础大课,或者去帮其他忙不过来的popular老师上他们的专业课。 。。这个利害关系聪明的小伙伴们不会看不出来吧。在学生中没有popularity的话表面和短期看起来没什么,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会慢慢变成大问题。
首先disclaimer - 我以自己和各国同事经验为主,英语系统为主,有很多非常主观的
看法和意见,大家见仁见智,各取所需。我这个领域圈子太小了,所以就不细说我个人具体经历。这里说一些常见和基本的求职注意事项。
1. 想要高校教职工作的话请在读博前和读博期间就做好规划
很多博士生选课题我觉得没有一个很好的长期规划,大部分要么等着老师给安排,要么自己随机找一个感兴趣的课题。我非常建议大家在读博之前就好好想想自己要不要走学术这条道路,如果犹豫就不要轻易开始,如果确定了就要开始早早规划。眼光尽量放到博士毕业后5-10年这样来考量 -- 我选的课题生命力有多强?是不是这一两年热度过去就完了?未来我选的方向在自己专业领域和跨界领域会朝什么大方向发展?我如果将来想跨界有没有可能跨过去?所谓大方向现在的热点不外乎科技环境文化健康,我博士选的课题能不能在这几块找到一个交叉点,既能满足我自己的兴趣和热情(这一点真的超级重要,没热情的千万不要做),又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意思是博士研究后这个课题可以继续挖掘发展到博后和首次独立PI的项目。这个长期方向当然很难预测,有时候也是押宝。比如我以前的同事做的项目都是human trafficking相关,10年前
可是个大热点,现在基本听不到什么声音了。但是只要和人类未来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健康问题,老年化,教育,科技的走向,经济发展,社会关怀等等基本都能保证在可见的未来都是很重要的议题。
我收到一些博士proposal,想要做的课题是,比如小红书的网红现象,或者英国住在船上的船民。这个也不是这些课题没意思没新意(我个人觉得都很有意思),但是这样的课题你博士做完这个研究以后要怎么找工作我是真的觉得很难。毕竟博士论文就是高校职场的敲门砖,这个还是要好好思考,兴趣很重要,可持续发展性也很重要。当然你读博士纯兴趣不担心找工作问题,那就无所谓,想做什么研究就做什么研究(英国这种很多。。。我一个博士生拿到家族一笔遗产,别的不干跑来读博,是真爱!)
所谓规划第二点就是博士过程中有意识的积累人脉和增加自己在圈内知名度,争取在博士生时就做到小圈子里脸熟名字熟。这个要靠导师带,但是你要有意识的和老师提,你不提出来的话,老师也一般佛性处理。开会,尤其专业度更高,更intimate的小型
workshop最理想,大会也偶尔去见识见识。欧美各大年会你在博士期间去见识1-2次也
差不多了,那种1-2千人的大会其实对单独参加的博士生非常不友善 (有导师带进专门panel的不一样),很容易被overwhelm, 觉得孤立和渺小。博士生开会这个可能又要单独拎出去说,这一展开没边了。争取多参加那种10-15人,有publication plan的研讨
会,这种才容易说上话,建立一点network。
Network这一点大家可能也常常有误区,觉得要和大牛network,嗯,如果你不是特别特别出众的话,基本都是无效network. 建立人脉更重要是和同辈建立 (不见得要在同一
个field),互相都可以给彼此更多的时间和帮助,理想状态下大家一起扶持,进步,
合作,进了学术界组建自己的圈子和交际网。这样的人脉和network是持久性和真正有
帮助的。我现在关系最好的就是博士和博后期间和同辈建立的革命战友般的感情。当时是互相扶持博士毕业,博后找工作,彼此互相看材料,做mock interview,改文章,交流教学心得。大家基本同期上升,现在一起做研究建项目,哪怕身处世界各地,那个感情和联系还是在那里的,真的很不一样。
第三点就是要尽早考虑博士期间发表。现在学界要求真的很高,内卷到一定程度了已经。基本人文社科申请博后都要有一作或者二作的文章才能保底(连竞争力都谈不上了现在。。。)刚刚博士毕业找工作的CV主要看博士论文是什么,publication,
conference, awards/grants, teaching experience,等等。publication为零的话真
的不是很好看,你哪怕有1-2篇submitted也好。理想状态是找工作时 1 published 1
submitted (当然越多越好),证明你还有产出 in the pipeline.
第四就是读博期间开始看找工作信息,不是要你立马开始申请,是你要开始看看一般来说教职岗的要求大概是什么,你有没有什么短板。比如在你专业领域找教职,教学经验是不是非常重要,学校看重的教学经验指的是什么 (比如现在都是强调blended
teaching experience),那你这块如果没有经验的话就想办法补上,哪怕guest
lecture一节课也比什么都写不上去要强。
2. Postdoc
其实蛮有意思的,我这两年也开始坐在the other side of the interview table, 可
以从校方和系里的角度来看待求职者了。在自己开始找工作时看到大家的简历觉得都好强,现在才知道selection panel看重的东西不太一样。
先简单说说博后。大家都知道在海外很少有博士毕业就可以上tenure track或者
permanent position了,除非运气超好撞到了,大部分都要求有博后经历。顺利的话一个博后,不顺利的话那就一个接一个。。。申请博后的话我觉得也没什么特别技巧,大家看学校平台,研究环境(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看同事,看跟的mentor是谁。如果说博士阶段还有同学抱着“我还是个学生正在读书”的心理,到了博后还是这种状态的话那估计学术圈是进不去的。就院系来说博后反正都是fixed term, 不是固定岗,基本谁来都一样,责任在mentor,没那么严格,就算踩雷反正最多两年你就要开路,不续约就完了,怎么也能忍下来。但对博后来说能遇上好平台就一定要充分利用,要有危机感。
博后阶段要有意识的培养更加独立的研究能力和职业意识。研究能力包括发表和投合适的基金(early career等),职业意识包括networking和合作。这时候各种平台利用起来,如research gate, academia.edu 等。Google scholar 等各种 profile 建起来,ORCID也要上。如果已经有发表的文章,那就留意看有没有被引用,被谁引用,在哪些
方向被引用 -- 这些都为你的未来方向指路,也能在你正式申请教职的时候帮你
develop a narrative.
博后的话研究是很重要,算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1-2年单纯的研究时间给你独立发展
,这在学界是非常奢侈的存在(既没有教学也没有行政工作,简直天堂)。博后的时间过的很快,千万不要浪费了 -- 书也写起来, 基金也申请起来,文章也要写,研讨会
也要开,交际也要做。研究的重要性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这里说两点大家可能没意识到重要性的:
1) 在博后阶段大家可能不太重视和学生(UG and PG) 的关系,尤其不用上课的博后
,很多都自己关在家里闷头写作,神龙见头不见尾。一年到头在系里见不到两次,系里除了自己直属mentor谁都不认识。以为凭本事说话,到时候书出版了,顶刊发表了,职位自然会来。嗯,真的不见得。。。
到了这个阶段,谁的研究能力又比谁差呢?你如果不是那种博士毕业就能拿到ERC百万
基金的明日之星,那就不要太高看publication在找教职中的作用。毕竟教职岗一般时
间分配40%教学,40%科研,20%行政,教学是很大的一块。平时是最被低估的一块,因
为不是那么glamorous,但是没有的话就是短板。
博后没有教课任务怎么办呢?自己找机会锻炼。比如主动提出 guest lecture(相信我,一般同事遇到这种offer都会立马同意并且非常感激你的 ,哈哈),或者带领本系硕士博士生做个reading group之类的。总之开启思路,主动请缨,找机会表现自己。这
不仅仅是增加经验值的问题哈,这个重点是展示你重视教学,重视和学生在一起,培养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会主动带领学生。这个经验不用很多,但是最好要有。在审查你教职申请时大家都知道博后不以教学为主,其实就是一个indicator,表现出你有这
方面的意识和主动性,以及leadership potential 就可以。这个leadership要划重点
,以后慢慢讲。
所谓高校教职,教育真的是基本的基本,bread and butter,校领导无数次强调没有本科生教育就没有进账,也就没有高校研究和其它工作。这边本科教育大都是service
delivery,也没什么高大上,和学生你好我好大家好,做人开心最重要。但是你如果在博后或者哪怕教职新人期表现出对本科教育不是很上心,那这会慢慢变成一个软性硬伤。学生不喜欢你,不认识你,他们就不来选你的课;不选你的课就到不了基本人数;那你的课就会慢慢变成一个joke;然后学院就会把你的课停了;你没有了自己的专业课,就只能去上大一的基础大课,或者去帮其他忙不过来的popular老师上他们的专业课。
。。这个利害关系聪明的小伙伴们不会看不出来吧。在学生中没有popularity的话表面和短期看起来没什么,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会慢慢变成大问题。
如果想留在博后的学校 (运气就是那么好刚好有位置开出来),那各种社会活动 (如
department/school social),student engagement,包括和行政人员关系都要重视起来,千万不要社恐。你一社恐教职位子就拱手送人了。
2) 和admin的关系 -- 系里有好的admin团队简直要烧香拜佛,博后可能还感受不深刻
,进了教职真的觉得和行政人员的关系比和院长关系还重要 :)院长可以没有,好的
admin万万离不开。博后想留本校的话,那千万注意要在admin面前混脸熟,要礼貌友好,千万不要觉得人家是行政工作你有个phd有多么了不起。说句难听的,人家见过的phd不知道有多少,博士教授来来去去,中高级行政人员可是雷打不动的存在。 博后怎么
和行政人员搞好关系呢,其实国外很单纯,礼貌打招呼,心态放低尽力配合,人家帮忙以后感谢email写出一朵花,出国开会有余力的话带个小饼干巧克力行政办公室分一分
,平时走廊遇见聊聊有的没的这样就够了。
为什么博后要和admin搞好关系呢。想要在本系留下来的话那就不说了,好处显而易见
。就算不打算在本系留下,你也可以把这个当成演习,将来进正式教职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在博后期间有了admin助力,很多你想要开展的活动可以更加方便的进行起来,比
如你要拉一个读书会或者研究小组,可以请admin帮你联系组员,订日期地点,发
reminder,发公告,等等。你要申请internal funding或者用系里的资源来为你服务,比如请visiting scholar来做exchange,关系好的admin可以给你方方面面的帮忙,让
你杂事更少。关系不好的admin,你一封邮件写过去人家3天不回你也没办法只能等啊。这是遇到好的admin 团队。如果遇到不太给力的Admin团队,也可以练习一下怎么和不
太好相处的人打交道,怎么样施加 gentle pressure,怎么样避雷等等。最后,admin
会跟faculty在聊天时八卦的哟,好的坏的都会以开玩笑的方式交流一下,对找工作有
没有影响这个就进入玄学范围,没有定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