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团队,米国一大优势

m
minyeon
楼主 (未名空间)

可以把跨学科研究团队,理解为一个放大版的生物实验室
基本上美国PI都是干湿都做,靠自己完全能够独立运转

更重要的项目,一个实验室是做不好的
例如新冠病毒结构解析,用到了浙大李兰娟院士的P3+清华王宏伟的P2+西湖施一公的
editor service
wet+dry+editor都齐活了

每个PI本身是独立实验室,有干湿+CNS发表的经验,但是略有短板
医院对于湿实验室是最擅长的,样本别人也没有啊;清华有强大的数理分析优势,学生底子在那里;西湖院士就不提了CNS发过多少篇了
三个实验室合力才能发表热点的重要文章,只是背后利益分配不好搞,都得认识很久的才行
(可能是biosafety issue或too hot,样本没能给国外望眼欲穿的某人分析,打了几个电话编辑服务也没用ta家的,老板操刀亲自上了,没蹭上热点估计要难受一周)

其实很多50上下的“中牛”都卡在这个坎上了
自己有一亩三分地,甚至还是主任; 就是门户之见太强了,尤其是农村的,是不是那
个工作生活环境搞得人很狭隘,非自己小圈子人不用
弄个会还都是academic tree上的人玩,外人各种刁难

其实也不难理解,这么多人抢基础研究那一点点蛋糕,本门还内讧呢,都快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了,何谈开疆拓土星辰大海

反而最后推得动的是那种40+的白男,古有奥本海默,今有马一龙
小领域未必多么精专,但人家就是有办法有能力笼络安抚一堆怪脾气的院士老专家,每个都是响当当的学界泰斗人物,六大派反而被比自己年轻10来岁的lead一起围攻光明顶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L
Lawrence444

这个说的好。中国人感觉就是合作时候关系很难搞定。美国人从小训练personal
skills到这种时候还是有用的。

中国的历史,一堆勾心斗角两面三刀的,因为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搞到现在大家天天也是要么就要斗倒别人要么就要防着被别人斗倒。到了这种大家都是独立PI,合作成了大家有利,不成也不至于你死我活的时候,反而是美国的这一套personal skills好用
一些。
m
minyeon

ta们合作的前提是外部威胁,英国德国团队也在抢发

个人感觉主要还是美国经费太紧张了
大教授独立养一个学生都很困难,如果不动用系里或者外部机构的资源
而且很多传统的研究方向已经很成熟,NSF投入很少,不到10%的资助率
大教授不蹭跨学科的热点也不好拿钱

所以成了几个跨单位的老板合作支持一个博士生
其实这样也挺好的,哪个老板都不完全懂的新领域,毕业容易独立开摊子
前提是上头几个师傅的利益关系协调好

而且这样的学生开张后对传统系毕业的有点降维打击的意思

【 在 Lawrence444 (一粒沙)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说的好。中国人感觉就是合作时候关系很难搞定。美国人从小训练personal
: skills到这种时候还是有用的。
: 中国的历史,一堆勾心斗角两面三刀的,因为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搞到现在大家天天
: 也是要么就要斗倒别人要么就要防着被别人斗倒。到了这种大家都是独立PI,合作成了
: 大家有利,不成也不至于你死我活的时候,反而是美国的这一套personal skills好用
: 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