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推荐你来美国读JD (及生存建议)

y
yutuo
楼主 (未名空间)

看到有一些友好靠谱的前辈发关于JD毕业后的AMA,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那么我这
个传统意义上的JD道路上的失败者也来提供一些我的经验吧。

美国法学院是个很toxic的地方,对于本身内卷严重的中国学生来说就更toxic。有很多人通过这条路拥有了很好的未来,但幸存者偏差和所谓的成王败寇也基本让你听不到在这条路上失败的人的声音。大家也不是不知道这条路惨烈,但总觉得自己“只要努力”、“足够优秀” 就可以成功走上那条big law的康庄大道。真的是这样吗?我说的也是一家之言,大家就跟听说书一样随便听听。

标题的“你”指代的是非极度学霸+无绿卡的你。我的如下观察不特指COVID期间。

1)中国学生极度内卷 就业极度不明朗

很多人来读JD的时候都抱着进big law拿global pay,不行的话也可以去HK的big law,再不行的话还可以回大陆的外所。然而事实上是,最近这几年来美国读JD的中国学生数量极速上升,这条路已经很难走了。即使是前两年,T14的JD回国也不一定能在大陆的
外所直接拿global pay,更别提近些年了。

a. Big Law

美国 - 每年都有不少的中国学生成功进入到这个track。每年也有更多的中国学生失败。前者很优秀,但后者绝对不是说因为不够努力或者不够用心。T14之后能进大所真是
一个玄学,T6-T14的话也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玄学。

这里补充一下为什么大家都想争取去T14,当然最主要原因是愚蠢的排名。更是因为T14的话OCI是lottery性质,每个人基本上都有机会拿到不少big law的面试。但T14以后基本上是pre-select,也就是律所会看你的简历然后决定是否面试你,因此国际生(除非
成绩耀眼)拿到面试的几率不会那么大。

HK(以及其他亚洲地区)- 我发现很多人都怀抱着“不行我就去HK!” 很多人在听说
我OCI失败后就会说“那你怎么不考虑去HK了?” 我一头雾水。HK绝对不是一个你想去就能想去的地方了。目前外所的亚洲office(拿global pay title)基本都是统一OCI
招聘。因为语言/地区的关系,加上不少国人喜欢离家更近,很多这些岗位都是中国人
的内部厮杀。事实就是,外所的亚洲办公室需求没有那么大,现在水涨船高,对于US
associate的需求也是有限,不足以消化这么多人。能去HK或者其他亚洲Office拿
associate title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现在外所即使是不拿global pay的岗位,也
是很有限、很难进。

现在JD回内所就职的也有很多,各有际遇,不是坏事。如果你冲着拿了JD后就一定可以去到更高的平台,很可能三年后发现,自己现在可以拿到的工作和不读JD、直接就职的选择差不多。如果算上时间成本,可能都已经是3年PQE了。

b.非Big Law

事实上就是你进不了big law,你想去做其他的,都很难,都是靠缘分。每年都有人OCI进了mid-size/small firms,但是这种律所可能一年就招一两个人,难度系数很大。没有身份基本上不太可能去做public interest。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JD格外卷,因为美
国人民其实毕业后可以去做的事情很多,进不了大所可以先从小所做起,可以去public interest,也可以去clerk。

如果你去看找到非big law的成功者的故事,总会有成功的人另辟蹊径,通过mass mail到了一个中型所/小型所,然后对方还愿意sponsor h1b,或者直接去了in house,或者如何如何。这些故事都很励志,我每次看到后也会很振奋。我也是一次次抱着说“如果只有一个人可以找到工作的话,为什么不可以是我?” 现实就是,非传统意义上的求
职路非常辛苦,而且风险非常大。这条路上的失败者甚至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故事来。但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也很多人都努力尝试了,都没有成功。

2)幻想于这是文科生的”转码“

JD水涨船高的一点也是在于所有专业的人都可以来读。很多文科生之前读的专业可能不太经世致用,于是纷纷选择来读JD。我基本上走到网络上哪个社区都能看到无数在摩拳擦掌来读这个学位……在这儿想说下读JD和转码(或者是其他tech类工种)之间一些极度明显的区别(entry-level间的区别):

a. tech是三年OPT,法学院是一年OPT

很多tech工种一毕业就可以直接上手工作,法学院学生毕业后通常还需要考bar、等着
admit、接受一定的training后才可以真正给律所提供价值。如果你只有为期一年的opt,很少会有小型律所愿意去冒着风险招聘一个很快就要走、近期也无法有很大
contribution的员工(big law不用太担心这一点)。

b. 有tech需求的公司很多,需要法学院毕业生的地方相比较之下少很多

和国内不一样,美国基本上很少有毕业直接进in house的机会,因此private sector基本上都是直接进入律所。律所的数量是有限的,而有需要tech需求的公司是极多的。

c. 面试方式的区别

Tech工种面试都一定会有技术轮的面试,你需要拼一拼你的真功夫。然后律所的面试,是…聊天。也就是看你们聊天聊不聊得来,你和这个律所的文化fit不fit,诸如此类。总体来说,前者面试是一个你可以通过你的实力去征服(至少征服第一轮的),而后者你要在20分钟中给对方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让对方认为你很stand out(而且面试官可
能这一天内要至少面试十几个人) 。律所的面试,是一个玄学,是一个你没有那么好
把握的东西。而这样非常玄学的面试方式对国际生是很不利的。

d.竞争对手不一样

STEM有三年的OPT是因为美国STEM人才数量有限,想吸引更多的STEM人才来到美国。法
学院,你的竞争对手是极为精英的美国精英群众。总结下来是你要和更精英更有
advantage的一个pool去竞争数量更为稀少的岗位。

e.全球通行性区别极大

如果你未来会更希望留在美国,或者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找工作的话,建议不要选择法律这种地域性极度强的工作。而且即使你愿意之后回国、回亚洲,因为你是US JD,如果
你没有在国内读过法律的话,你可以从事的practice也是很有限的,毕竟法律还没有那么共通。

f.福利待遇

一旦你进不了大所,你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尤其是算上hours对比)是比不上tech
行业的。而且tech因为外国人劳动力多更为diverse,sponsor的机会也会远远大于律所。

我有很多很优秀的伙伴选择了其他高速发展的行业有了很好的发展、很顺理成章地留在了国外,我也有很多很优秀的伙伴在法律行业同样优秀却可能连选择去国外试一试的机会都没有。

3)法学院是一个极度TOXIC的环境

a. 学校排名和成绩变得极度重要

学校分成三六九等,好的学校就会被人高看一等,来自不好的学校的时候常常会自觉地觉得自己是否不足够好。

很多Industry都有排名,但是很少会有法律行业这样沾沾自喜、每天挂在口头上。明明大家都这么大的人了,突然回到小时候一样对于成绩斤斤计较。当然,国内的法学院也一样很卷。但希望大家不要因此”大家卷就是公平的卷“来justify这些。

b. 很容易陷入到 “找不到big law” 就是失败者的阴影中

无论抱着什么样的想法来到法学院,在这样toxic的环境到,每一个人(除了public
interest走向的美国人)都很容易陷入到“只有找到big law"才是成功的陷阱中。一旦你做不到,你会很容易陷入到自己是一个失败者的阴影里。

我常遇到说”我对当律师没有兴趣、但我觉得有这个学位听起来很厉害、可以开拓眼界”的人。反正过不了多久这个学位也不会那么厉害了,希望你们可以用你们有限的岁月去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情。这是一个Professional training的学位,给你的人生哲学
、人生观可以带来的帮助(如果不是摧毁的话)基本上是有限的,还不如读一个别的社科类专业可以带来更多的眼界启迪。(这点可能会有争议,但我和几个本科学社科的同学沟通后,大家均同意法学院在眼界、世界观、思维角度上予人的启迪实在比不上学习其他社科类专业的时候。)

c.所谓”精英“

在美国读法学院是个听起来很了不起的事情,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到比上不足、比下也不行的焦虑境地。尤其是看到可能自己昔日的同学选了其他非法律的方向,去了一个很好进的program,读了一个含金量没有那么高的学位,却出乎意料地好找工作、三年opt、还容易给sponsorship的时候,就更容易陷入到对于自己的怀疑中。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会有很多人前赴后继地来。在美国读JD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过程,也会有很多的收获。我只希望你读了这个帖子后,你可以用这些新的信息,来做一个
informed decision。

那就给前赴后继要来的同学说一说我的一些个人建议吧:

1) 给还在择校的你:

a. 问问题是一门艺术。

没有必要问 “你们学校今年中国人找工作怎么样” 这种别人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这种事情就是个玄学。即使你和一个人有一模一样的背景,相似的性格,很可能一些因缘巧合你们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那些信息只会成为你的枷锁,不会让你感觉到轻松。多问一些关于机会的、求职方式的、学习方法的,会比问这些facts对你更有帮助。

尊重每一个人。我遇到过几次一上来就是“啊你的学校是我的保底校”之类的学弟学妹,这话说得都让我不知道怎么接下去。我总不能说:“啊那真是委屈你来这儿了。”

b.了解好学校的OPT/CPT政策——尤其是如果你已经有一个master并且使用过master学
位的opt的话请谨慎避开某些学校(因为有些学校的JD也算成是master level学位,因
此你可能没有额外的OPT可以用)。

c.相似的排名下,地址位置非常非常重要。除非必要,不要为了多一些的奖学金去到
middle of nowhere。多考虑一下地头蛇法学院(如BU,福特汉姆,UC Hasting等)。

d.不要抱着“我到时候再转学”的心态去读书。有很多很多人都抱着1L后转学的态度,但没有那么多人实行了这个计划。抱着这样的心态,你的1L会过的非常非常辛苦。 转
学是个很辛苦的事情,即使你转学成功了,你也在OCI中也会较新学校的同学处于劣势
,能一步到位还是一步到位。

e. 可以在0L时间段准备好自己的LinkedIn Photo/简历/Cover letter/diversity
statement(用于1L部分律所的diversity program),可以看看哈佛耶鲁法学院官网上的例子好好写,上了1L时间很紧张、再去准备时间可能会不够。

2)给在读法学院的你:

a.你有很好的理由在痛苦,必要的时候就去找学校的therapist好好聊一聊,没有必要
为了一些“很多年后”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的事情把自己的心理弄垮。心理健康是一切事业的基础。

b.信息的重要性。尤其是越在排名后面的法学院,信息更为重要。利用1L期间各种
panel、学长学姐的资源,多去耳听八方,有很多针对diversity student的暑假项目都没有什么名气(非律所,律所的基本上很难进去,这里主要指法院/in house/bar
association等),申请的人数量相对少一些,而且不会那么看重你法学院的排名和你
的成绩。像很多1L项目、outline等等,你的学长学姐也不可能去重复使用,他们与你
已经不具有竞争性了,会很乐意与你分享的,不要害怕。

c.没有必要人云亦云。这里主要说的是关于practice group,想去做什么就去做。现在回头看看,有很多人当时坚持了自己想做的领域,其实那个领域很窄、要的人也不多,但是专心耕耘、专心network,反倒有好的结果。如果不确定自己的兴趣的话(大部分
之前没有学过法律的人,也很难读完一年1L就会产生什么浓烈的兴趣),就说自己open to everything,真诚一些。不要自己根本没有passion去假装passion,尤其是在OCI
的时候其实看得挺明显的。

d. 从1L开始就逼自己去network。反正没有人一开始就会,不会的话就更需要提早开始试错。我到现在也没有怎么学会。

先学着怎么enter/initiate conversation,再学会怎么exit conversation,再再学会怎么写follow-up email。写错别字也没事,反正就继续下一个人,不要那么完美主义
。去network的时候也不要想着以后有什么用,专心听对方的practice/firm culture/
人生故事,把有用的部分摘录下来,以后这些就是你在OCI时候讲故事的素材。别人问
你为什么做某个律所/某个practice group感兴趣,你才有东西可以说。(然而我也是
在OCI失败后才悟出了这样的道理)。

e.不要对自己要求那么高,你就可以快乐很多很多。不要那么完美主义,你就可以快乐很多很多。不要觉得自己一定要多精英,你就可以快乐很多很多。你一直提心吊胆紧张,你的学习和工作表现也会受到影响。

f.别让法学院限制住了你。有很多人可以顺利地走上OCI——big law的道路,也有很多人注定要靠自己去闯一些有挑战性的路。别让法学院限制住了你的未来,让法学院帮你打开更多的门。

祝各位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