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雅地完成从PhD student到Junior faculty的过渡

d
dailu
楼主 (未名空间)

从博士毕业到拿到教职可以看做是学术生命上的“成人礼”,能够拿到教职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学术圈对我们初步的认可和接纳,同时也意味着外界期待我们能够开始独当一面,与合作者(包括曾经的博士导师)的关系相对更加平等,需要我们更多地做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需要处理的事情和人际关系相对更加复杂,同时也有了相对更大的自由度来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pursue your own agenda. 这个“成人”过程从心态和实际工作中我认为是一个挺大的转变,希望有同样经历或者困惑的朋友们可以积极分享和讨论,我把与别人交流得到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简单写一写,抛砖引玉:

心态上:

从“道”的层面我认为适用于academic career的各个阶段,同样做任何行业也都适用
。我认为事业比较成功的人很重要的一个特质是要有远见(vision),用事业上下一个阶段的expectation来指导自己当下的活动,比如博士后期慢慢摆脱学生心态,把自己
当做是进入学术界的junior scholar;进入tenure-track以后把自己作为要在系里/学
术圈里长期工作的tenured faculty来做出自己的contribution等等。总体的原则就是
交到自己手上的工作就认真对待,有exposure的机会(presentation,discussion,
review等)就好好把握,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口碑。更重要的是有远见才能避免做投机或者短视的事情,学术界的生存就是all about reputation,它的艰难之处在于当你做对一件事情时你的收获或者回报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一旦搞砸一件事情,或者选择走了捷径,未来的很多门就永远地关上了,所以能够有远见、沉住气,踏实走好每一步,是至关重要的,需要不断自省。

实际操作:

我本人是拖延癌晚期,不到ddl不开工,拿到教职以后工作的自主性更大,对我来说如
何安排时间保证productivity是个巨大的挑战,非常期待其他姐妹不吝分享自己时间安排方面的经验!!

融入新的集体:做学界工作归根到底是专业立身,融入一个集体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是establish yourself as someone that knows what she is doing,学术成果固然是最重要的,在有publication之前,如何让同事了解你和你的工作,可以在内部
brownbag seminar上讲自己现阶段的工作,让同事了解你做的方向,寻找系里潜在的合作者,保证接下来的research pipeline。

同样的,系里其他人或者guest speaker来做seminar时也可以积极发言和提问,刚开始可以先观察一下系里seminar的氛围和风格,是比较活跃还是比较安静,一般问什么类
型的问题等,自己发言的时候可以更有把握一些。如果不习惯说很多话可以在Zoom
meeting时写在chat里,或者给speaker发邮件简单写写feedback,让同事觉得你愿意花时间给他们,自然在你需要时也会给你提供帮助。

一般research school不会给tenure-trackers很多service方面的工作,但是有些活动
比如说recruitment seminar,或者邀请guest speaker等,可以看做是service的一种
,不要觉得自己是新人不关我的事,或者自己人微言轻就不参与,在appropriate的范
围里尽量贡献一些自己的信息和想法,别人问你看法时尽量言之有物,不卑不亢,长久下来才不会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人际关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作为新人尽量谨言慎行,但谨是谨慎,不是拘谨,刚加入新的集体,最好是在自己觉得舒适的范围内,表现出积极融入的意愿,一开始的集体活动比如同事们一起吃午饭、喝咖啡、课余活动等可以多多参加,表示自己愿意成为集体的一部分,过段时间就可以按照兴趣偶尔参加偶尔不去也没有关系。与所有人交往都真诚、热情、随和,同时作为新人也不要与任何人关系过于密切,不要抱团或站队,哪怕是无意识的。

----

想到什么随时补充,限于本人的专业和背景,可能会有疏漏或者不准确的地方,欢迎大家改进和补充!
k
kinect2008

这个问题挺好的,新入职场的junior和老鸟其实一直都要反复思考这个问题,人生的每一步都有选择和机遇。

在战略上,对于大多人来说,
1)抱大腿》和普通人抱团》自己单干》和坑爹队友组队;
2)年轻时候看重的东西,回头看都不是个事;例如,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甚至是同
事学生的关系,重要性都远大于事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