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申请前需要了解的那点事

b
boter
楼主 (未名空间)

本篇主要提供一些博士入学前并不会知道的内容,着重于未来学习和毕业后继续做学术可能会碰到的坎坷。希望能够帮到想读博士的人,在犹豫要不要读博士的人,和读博中痛苦难熬却无法允许自己退学的人。本篇主要以香港的情况为依据。

1. 博士生
我不知道这三个字到底有什么魅力,我身边有好多,我不知道他们中有多少内心是充盈而快乐的,但是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抱怨的、痛苦挣扎的、甚至是得抑郁症的。如果说谁的人生不是以抱怨为主呢,那我就从客观角度讲讲我们的生活。

我们每个月拿着只够在香港租个4平方米的房间(校内3.5k,校外4k以上,和三四个人
共用公共空间)、吃饱穿暖的钱,每天工作在实验室里和电脑前,做的却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当我们做了什么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被问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以前有别人做过这个吗?这就意味着,我们做一件事,研究一样东西,已经是所在领域很牛逼的点了,还一定要是从来没人做过的。所以真正成功毕业并有牛逼发现的人都是人中精品,而且不在意物质生活,只对傻逼呵呵的研究领域感兴趣,不仅是爱问为什么的好奇宝宝,还要是那种为寻求答案上下求索,乐在其中的。在求索中,我们会消耗大把的时间不停重复同样的实验,仅仅是为了确定结论的真伪。作为一个理科生,搜论文,看论文,设计实验,做实验(写代码),分析数据,跟导师汇报,为了说明自己的数据是有效的跟导师争论。。。。。这些都是我们的日常。有个可以跟你争论指指方向的导师已经很幸运了,很多导师其实完全不管学生,入学就给一个研究方向,介绍了师兄师姐,就算基本结束任务了,接下来的四、五年,请自生自灭(越牛逼的导师越容易放养)。这还没遇到故意刁难学生的导师,那个真心是下下签。天资好的适合放养,但是现在的博士生天资好的不是特别多。所谓天资其实真可以说是某种超能力,在没人指导的条件下,只有一个研究方向(通常就是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比如我一朋友,大牛导师给的课题是“乳腺癌”,就三个字),要求学生根据已发的文章提炼出这个方向做了什么,没做什么,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什么值得深入做,以及有可能在深入做的方向上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然后根据这些结论设计一系列逻辑性超强的故事(如果不放养,导师会承担大部分的这些工作)。这才是博士生的开始,通常这个开始最多给半年时间,之后通过实验来验证之前的想法才是最折磨的。所有的实验方法要自己研究,实验仪器的操作要现学,如果实验室没有还要想其他办法(改实验方法、低三下四的跟其他实验室借)。这些都还不是问题,问题是在拿到数据后,有一半时间我们是不知道该怎么正确解释的,这些数据可以瞬间推翻我们之前所有的预想。最后可能你经过三年努力,有其他学校的人抢先一步发了相似的内容。只有最后一个问题出现的几率可能小于30%,如果
没有一个好的指导老师,我们死在其余任何一个点上的几率都会大于30%。之后的写论
文,有逻辑性的向4到5位业界大佬详细阐述自己的发现,并接受暴风雨般的提问,这些都是小事一桩。

以上只是总结正经读博士的人的心路历程,你也可以混。如果觉得自己牛逼的不行,我们中也有直接“编”自己想要的数据的,还特别受部分不负责任的草包导师们的喜爱。如果谁想这么做,我建议做之前先搜一下“小保方晴子”的事迹和最终她被撤销了多少学位,最后考察一下自己的智商是不是在全球名列前茅的可以忽悠几乎所有人,然后再做这样的决定。现在业界对学术造假越来越重视了。以前做学术的人真心是热爱,所以没人会造假;现在很多是为了功利心,虚荣心,为了能体面的在大学做住这个老师的位置(这个在后半部分导师篇中会介绍),所以造假也就成了登上上一级台阶的捷径了。

综上所述,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我们贫穷、没有物欲,IQ十分高(包括优秀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和适时的巨大的自我否定的勇气和自我肯定的信心),动手能力极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在香港混还要加一条超高的EQ(这点其他地方不知道)。如果你有一个好导师,各项要求可以减弱,减弱的程度要看导师好的程度。

说了这些,也许有人会对读博望而却步,但是如果你是喜欢头脑风暴,把探索新知作为爱好、当玩,热爱沉醉于精神世界的丰富,并且意志足够坚韧,读博应该是个很好的选择和良性挑战。如果在读,而且痛苦的不行,趁早离开学术圈,恐怖的还在后面呢。趁年轻离开学术圈,圈外的世界还很大,别等到35以后才想着自己不太行,那会儿已经晚了。

2. 导师
以上种种,导师都经历过,因为所有导师的入场券至少是一张博士毕业证。但更多的是世界级牛逼学校的博士毕业证。但进门仅仅是各式各样悲剧的开始。很多人都无法理解,都认为大学老师光鲜亮丽。那是我们给大学老师预设了所以的美好,其实留在黑暗处的肮脏是我以前不能够想象的。我毕业后留在学校越久,看到的肮脏越多,但是奇怪的是对这些肮脏的理解也随之多了起来。我先说说香港大学老师们面临的现况,然后再把香港的导师分为几类(这里必须强调是香港的,小人见识短浅,只见过香港的),对他们依次描述。要读博士的学生们不仅可以参考这个看看应该选什么样的导师,更重要的是考虑一下在面临和香港相同的条件时,就算博士顺利毕业,是否愿意进入大学当老师。

香港寸土寸金,研究经费每年大致不变,老师的数量增加了不少,以我在的系为例,十年间我们研究方向的老师数量增长了将近一倍。作为AP来的新老师有五年到六年的时间是被学校严格考察的,考察的内容包括教学、研究和服务三项。教学和研究必须是
excellent,服务必须是very good,才能在5、6年后拿到终身教职。这俩英文单词具体怎么定义,其实是有相对的硬性数量要求的。教学主要看上课时学生给的评分,研究看申请科研经费和发一定质量以上的文章的情况,服务就是要给系里做一些日常管理的事务。从研究角度,这5、6年不是AP和AP竞争,而是和全香港比你资历厉害的多的所有教授竞争研究经费,和全世界的研究人员竞争更早更多的发表有价值的文章。所以小老师们的压力比博士生大太多了。而且博士生如果遇到好导师是可以得到很大的帮助的。而小老师只能完全靠自己。无论是申请科研经费的计划书还是要发表的论文,都是要经过同领域的大牛们的评价才有最终答案的。拿到终身教职后,虽然铁饭碗可能丢不了了,但是学校仍然会每年按照上述三项继续评分,然后排在后面的要被系主任找去谈话,要给解释。如果连续三年没有拿到政府资助项目,会在全系老师大会上点名批评。当然,如果要是觉得谈话和批评才每年一次,被其他同事戳脊梁骨说没用、草包,这些都不是问题,那当然什么都不做,日子过得也不错。但是这样的导师也无心向学了,招来的学生不会有很好的发展。“草包”类导师其实真是悟了佛性的一类,成功入世,又拿着人世中的实际利益,成功出世。这类仙系导师我就就不再提了,诺大的学校,我就见到一个。下面就按类划分,说说不同的导师在面对压力时都会做些什么。

1)忠于学术的理想主义导师。我们系有一个这样的。这类通常都是含着金勺子的外国
人。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在牛逼大学牛逼好导师的指导下,博士顺利毕业。顺利找到学校教职,人生一帆风顺。在他/她的概念里,学术是纯粹的、是享受的,大学老师是道
德高尚的,他/她也要以身作则指导学生却不骄纵学生。这种人的道德水准还没有被残
酷的社会洗礼,一切事情都用正当手段、从正当途径来处理。他们不会克扣学生的奖学金,也会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和充分的指导,但是对学生交出来的东西的质量是有严格要求的。感觉不满意就改,一篇已经有成型数据的文章,一般至少改一年以上(这是老一代学术圈写文章发文章的基本节奏,力求最好;然而现在的学术圈就是大把各种灌水拼数量)。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下长大的很多学生都觉得耗不起那么久的时间来写一篇文章。但可惜的是,导师这么做也要顶着可能不能满足科研评分标准的压力。如果AP坚持这么做研究就更惨了,他们5年没25篇以上的文章,基本别想留在学校(这个数据
是我大老板跟我说的,未必准确,但是一年两篇高水平的文章一定是要有的,数量要求根据不同学科有所不同)。不能留下来,只能像博士毕业的时候一样重头再来,而且那会儿已经岁数很大了,并且其他学校听说这是没能拿到终身教职的失败者来找工作,可想而知,很难考虑聘用。已经大把年纪了,进入工业界,也是需要勇气的。

2)周扒皮式导师。肮脏的来了。很多人说,哪个导师不压榨学生,要求周六全天在学
校,各种奇怪的时间开组会,甚至让学生干各种莫名其妙学术以外的事情。对,这些只要不是忠于学术的理想主义导师,剩下每个类型导师都会做,所以周扒皮式导师不是指上述那些事情。通常周扒皮式导师都是学术水平低下,靠压榨牛逼学生得以拿到终身教职的。他们压榨的是学生的学术成果。如果导师有参与讨论,那不叫压榨,但是如果什么都不参与,却让学生写研究经费申请计划书,学生论文不能给与有效指导,全凭盗取有天分的好学生的劳动果实,留在在大学里。他们不会说任何劳动成果是学生的,他们不会感谢学生,他们只会把所有的功劳都据为己有。帮不上忙的学生们,往好了说就是放在那里不管,任由他们自生自灭;往坏了说,就是努力用各种方法甩掉。他们这么做也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保住饭碗,不至于让自己太悲剧。

3)保姆式导师。这种导师太了解整个学术圈的肮脏之处。但是他们还是打算靠自己的
努力和实力跻身其中,同时对学术质量也不愿意过于放松。他们会为学生设计实验,每周要求学生给足够的新鲜数据,他们自己进行分析,决定下一步做什么。学生不可越雷池半步,最好别有自己的想法,所有尽在他们的掌控中。遇到这类导师,学生是最省心的,基本就是可以压榨老板的智力输出,但是学生的体力输出也是巨大的。学生们做久了,甚至有时候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农民工,毕竟挣得少、不动脑、活超多超累这三样占全了。当然,这类导师拿到终身教职后会变得宽容些,对有天资的学生也会适当放手。

4)高高在上型导师。能力中不溜的一波容易成为这类导师。毕竟也是千军万马冲过来
了,觉得自己智商“卓越”。但是有幸真的冲进卓越群里了,发现在别的同事面前,体现不出自己的“卓越”了。总的来说就是文章发的数量一般,可使用的研究经费也很拮据,也没做出过什么真正好的东西。但是无论如何觉得自己还是牛逼闪闪的精英,那些硬性评价标准不能证明自己是精英了,就开始从各种角度难为自己的学生甚至别人的学生,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于是就装作平等的样子,却处处难为学生鄙视学生。这种老师最可恨但也最可怜。可恨是因为他们做这些与他们自己能否保住饭碗无关,就是为了一己私欲。可怜是因为他们内心潜意识中自我否定的声音得有多大,才让他们这么荒谬的难为学生?他们因为能力平平,肯定也要尽量占能占的便宜(比如其他老师和自己学生的),让自己的综合评分还过得去。由于巨大的虚荣心,觉得自己智商“卓越”,他们还不想让任何人看出来自己占便宜了。但是人精聚堆的大学,大家都是有博士学位,谁也不傻,于是就开始打架、勾心斗角。学术圈里的勾心斗角都是由这一类导师挑起的,他们在勾心斗角大戏中唱着主角。作为他们的学生就会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被抢白,但学术上却得不到多么好的指导。一方面这些导师主要的心思不知不觉都用在了勾心斗角上,另一方面正如开篇所说这些导师确实能力平平。可悲的是,现在这类导师的数量是最多的。

我个人认为做个合格的导师,真正做研究,应该像1号一样,但是这样的导师面对现在
的评价标准,已经很难不在转变成保姆式导师的前提下,成功拿到终身教职了。学生质量上不去,2号导师也没法存活。于是3号和4号导师成了如今的主宰。以前觉得老师就
该为人师表,后来发现原来我们一直用过高的道德规范去绑架老师们。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各种各样的内心空洞,也有虚荣心,也需要在俗世中挣扎。那些要时刻保存身上的光环的变态们变成了高高在上型导师,外人看来光鲜亮丽,私底下藏污纳垢。

差不多就这些了。。。我的语气并不中立,但是请相信我,我是带着很中立的心态来写这些的。以上就是我在香港学术圈超过十年从学生到一个小老师的所见所感。我不想成为第四种导师,所以如果我要是可以继续在这个圈混下去的话,第三种可能是我的唯一选择了。如果离开了,那我会在离开的那一刹转身带着坏笑说一句:贵圈真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