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学生拿到“正高”教职!离校前,博导叮嘱3句话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11月30日 22点4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w
wmrencai
接近 4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
学生拿到教职(临行叮嘱他三句话)
作者|孟佳(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教授)
博士生C的科研产出相当优秀,好几篇论文在我的团队里都是突破性的。他的博士答辩
我故意找了一个欧洲科学院的院士做viva examiner,并且不出意外地,他的工作得到
了欧洲大牛的高度评价。
他教职找的也非常顺利,拿到几个不错的位置。最后,放弃了某沿海985,决定入职离
家不远的一个普通省内高校的人才岗位。
据说是40万年薪,100万启动经费,70万的房补和3年没有教学任务。——作为一个没有博士后经历没有海外经历的fresh PhD来说,这种待遇应该已经非常难得了。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给这了位学生“正高”职称,其实已经超过他的导师——我自己其实也才是副高(副教授)而已。当然了,职称这东西其实挺乱的,参考意义也挺有限。记忆中我上副高的时候(2016),麻省理工学院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张锋也不过才是中级职称(助理教授)。
学生马上离校了,那些常规的婆婆妈妈的内容就不提了。这里只捡重要的,嘱咐他3句
话。每一句都有我自己和熟人的经历背书,说句句是血也不为过。
一、“要抓紧快出成果,在之前积累的科研成果凉掉前出新的成果”。
身边有好几个同学在其科研生涯的某一阶段实质上都是领域的引导者(有可能当时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占据着非常好的身位(坑位)。
这个时候如果他们能够乘胜追击,维持高水平的科研产出并不难,甚至有很大的可能取得突破进入更高的层面。但是,这些同学都因为各种原因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
过了三五年,等到他们想要回归领域的时候,突然发现之前占据的有利位置(坑位)全部被别人占领了。
三五年的时间足以让之前的研究成果凉透,再想重新开始何其难;即使再努力,也很难回到当年的引领者地位了,因为领域内的坑位已属他人。
我的这位学生自己非常努力而且非常幸运,博士阶段就占据了两三个科研的小土包。这是极为难得的事情。这几个科研的碉堡(土包)万万不要丢失。独立后,亟需用新的优秀成果巩固已有的坑位。
“巩固已有的坑位”比“夺取别人的坑位”在难度上要低一个数量级。
二、“注意收集各类学术资源”。
在学术圈里提资源是一个挺跌份的事情。但是资源(这里泛指身外的所有与科研相关的成分,包括学生、仪器、人脉、平台、领域大势等等)实际上非常关键。
学术圈里有不少小明星(这里不谈学术圈的超级巨星,因为没有普遍意义,也没有多少参考价值)。这些小明星的科研产出可能是你的10倍,但这些人的天赋其实只不过比你略高一点点(1.2倍)甚至与你在伯仲之间,10倍科研产出其实是靠10倍的资源堆出来
的(比如,5倍的人力、1.2倍的平台、1.2倍的connection等等)。
早点建起自己的团队,找到得力的学生,构建自己的技术体系和合作盟友非常关键。而尽快招揽优秀的学生进入自己的科研团队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三、“谦虚、谨慎、低调”。
有优秀成果的年轻人难免自以为是。所谓“小马乍行嫌路窄”。见过不少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入职后觉得同事的科研产出(或者水平)不如自己,言语不敬的。这种人后面大多要吃苦头。
博士阶段的优秀给了青年教师足够的自信,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拿了教职之后创立自己的实验室品牌的考验依然非常艰巨。
工作环境的办公室政治很可能非常复杂,新入职的教师务必要保持谦虚、谨慎和低调,这是保持自身工作环境平稳安全的好方法。
上面三句话已跟学生在不同的场合提过多次,相信学生应该已经理解到位了。其实,我在最后还想加一句话:“以真诚之心对待学生、同事、同行和自己”。但这句话解释起来就说来话长了。暂时放在这里,以后有机会再解释。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
学生拿到教职(临行叮嘱他三句话)
作者|孟佳(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教授)
博士生C的科研产出相当优秀,好几篇论文在我的团队里都是突破性的。他的博士答辩
我故意找了一个欧洲科学院的院士做viva examiner,并且不出意外地,他的工作得到
了欧洲大牛的高度评价。
他教职找的也非常顺利,拿到几个不错的位置。最后,放弃了某沿海985,决定入职离
家不远的一个普通省内高校的人才岗位。
据说是40万年薪,100万启动经费,70万的房补和3年没有教学任务。——作为一个没有博士后经历没有海外经历的fresh PhD来说,这种待遇应该已经非常难得了。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给这了位学生“正高”职称,其实已经超过他的导师——我自己其实也才是副高(副教授)而已。当然了,职称这东西其实挺乱的,参考意义也挺有限。记忆中我上副高的时候(2016),麻省理工学院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张锋也不过才是中级职称(助理教授)。
学生马上离校了,那些常规的婆婆妈妈的内容就不提了。这里只捡重要的,嘱咐他3句
话。每一句都有我自己和熟人的经历背书,说句句是血也不为过。
一、“要抓紧快出成果,在之前积累的科研成果凉掉前出新的成果”。
身边有好几个同学在其科研生涯的某一阶段实质上都是领域的引导者(有可能当时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占据着非常好的身位(坑位)。
这个时候如果他们能够乘胜追击,维持高水平的科研产出并不难,甚至有很大的可能取得突破进入更高的层面。但是,这些同学都因为各种原因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
过了三五年,等到他们想要回归领域的时候,突然发现之前占据的有利位置(坑位)全部被别人占领了。
三五年的时间足以让之前的研究成果凉透,再想重新开始何其难;即使再努力,也很难回到当年的引领者地位了,因为领域内的坑位已属他人。
我的这位学生自己非常努力而且非常幸运,博士阶段就占据了两三个科研的小土包。这是极为难得的事情。这几个科研的碉堡(土包)万万不要丢失。独立后,亟需用新的优秀成果巩固已有的坑位。
“巩固已有的坑位”比“夺取别人的坑位”在难度上要低一个数量级。
二、“注意收集各类学术资源”。
在学术圈里提资源是一个挺跌份的事情。但是资源(这里泛指身外的所有与科研相关的成分,包括学生、仪器、人脉、平台、领域大势等等)实际上非常关键。
学术圈里有不少小明星(这里不谈学术圈的超级巨星,因为没有普遍意义,也没有多少参考价值)。这些小明星的科研产出可能是你的10倍,但这些人的天赋其实只不过比你略高一点点(1.2倍)甚至与你在伯仲之间,10倍科研产出其实是靠10倍的资源堆出来
的(比如,5倍的人力、1.2倍的平台、1.2倍的connection等等)。
早点建起自己的团队,找到得力的学生,构建自己的技术体系和合作盟友非常关键。而尽快招揽优秀的学生进入自己的科研团队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三、“谦虚、谨慎、低调”。
有优秀成果的年轻人难免自以为是。所谓“小马乍行嫌路窄”。见过不少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入职后觉得同事的科研产出(或者水平)不如自己,言语不敬的。这种人后面大多要吃苦头。
博士阶段的优秀给了青年教师足够的自信,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拿了教职之后创立自己的实验室品牌的考验依然非常艰巨。
工作环境的办公室政治很可能非常复杂,新入职的教师务必要保持谦虚、谨慎和低调,这是保持自身工作环境平稳安全的好方法。
上面三句话已跟学生在不同的场合提过多次,相信学生应该已经理解到位了。其实,我在最后还想加一句话:“以真诚之心对待学生、同事、同行和自己”。但这句话解释起来就说来话长了。暂时放在这里,以后有机会再解释。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