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背景下的就业和教育方向

h
haoihcs
楼主 (未名空间)

规模产品的生产,总会一步步的提高自动化智能化的程度,生产力提高,利润提高,规模增大的同时,雇用的员工人数总体上在下降:研发,设备维护类的雇员会小幅增加,生产人员会大幅减少,甚至包括市场,销售,采购(供应链,物流),中层管理,项目管理这些在传统眼光里看来属于靠嘴皮子靠脑瓜子靠人脉的“高级员工”,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飞速进步的背景下,也可能会大幅失业。这种科技进步副作用导致的失业,不仅在制造业,在工业农业中存在,在第三产业,包括教育医疗运输零售等行业中也都存在,反倒是端茶送水点菜这些工作还有点生命力,因为对于给得起小费的食客酒客来说,总还是喜欢看个真人给他们服务,甚至有时候上店里吃饭饮茶,还有点冲着那几个看得顺眼的服务员去的意思呢。

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线上淘汰下来的“剩余劳力”,也包括所有其它因科技进步导致失业的人们,要怎么办呢?取悦顾客的餐饮业,养老院,托儿所,小学中学,可以增加雇员。哪来的钱增加雇员呢?让政府帮他们去抢高科技高效率行业的超额利润。让机器伺候机器,让人伺候人。

个性化多花样小批量产品,交给机器做,可能就不是太划算。工艺调试半天,自动化生产线及工艺参数好不容易匹配调整好,卜卜卜就生产个几个几十个,生产是快啊,前期调整调试费老劲了。三维打印技术生产定制小量东西是不错,但一时也打不出那质感,产品里的电路啊什么的各种功能组件,也不可能打印出来,还是需要靠生产线来组装整合。所以做这些奇形怪状产品,人工还是很难被机器代替的。消费者们,钱多点年纪大点后会不满足于标准的庸俗的商品,会想搞些跟别人不太一样的,自己中意的产品。所以小批量个性化定制化产品还是会有不小的市场。

我以前网上买过针织布偶,挺喜欢的。就不是标准化产品。觉得比通常的布偶可爱。老婆老家有不少小作坊,往陶坯上粘各色玻璃陶瓷片片块块,有人画个草稿,那些大姐大妈们就能给你贴出来。就算同个草稿,不同人,甚至同一个人前前后后做出来的都不一样,听说挺好卖的,地方上也因为这个行当小富裕了。我近来不怎么玩物,得闲时说不定也会去搞几个摆家里,厕所里。那些家庭主妇们,如果有点审美情趣,会画点农民画之类的图案,她们就能做出更有情趣的物件。说起来,我老家隔壁镇,有阵子就被吹捧为什么 “农民画之乡”,有点土气的,儿童画样子的图画,要拿来挂墙上还是有点意
思的。人家问起,可能还能蒙人说“儿子画的”。

这让我想起教育问题来。孩子们培养到一定阶段,有兴趣琢磨科学技术的,就往死里灌输科学知识,长大了做研发,产业升级科技创新靠他们。有兴趣搞文化艺术的,那就带他们听歌看电影读小说写作文画画折腾音乐品尝美食;把审美力,想像力,创造力,感悟力好好的培养起来。大概科学技术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但文化艺术这些看着不正经的东西,却能解决“想要什么”/“怎样才能开心和满足”这类问题,解决这些
问题,不仅激发消费欲望,更能真正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科技可以改善消费体验,使用体验;文艺却从源头引领体验的创新点子。中国社会大概快要渡过全规模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阶段了,我觉得可以多考虑教育分流了。理工科,文科,艺术科,情感教育,情商培养,审美力,想像力,创造力,感悟力,组织力,领导力,感染力,这些东西得并重起来。艺术院校,管理院校,该把照本宣科的东西放一放,并大幅增加学生数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讲课听课的模式,在许多时候要改成互动启发/项目合作/社会实践的方式了。大学分散化普及化,让社区大学街道大学职业学院专业学院文艺学院管理学院等等多起来,让传统大学多转向研究性学术性大学。读大学(及各种学院)和大学录取的过程中,选优的工作少做,普及分流各类教育机会的工作多做。

本站合作媒体: 魏习加 留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