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才俊与大牌教授合作,吃亏还是占便宜?

w
wmrencai
楼主 (未名空间)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


作者|邢志忠(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最近有个年轻学生请我评论一个学术圈中的现象:说是一位正当年的青年才俊,在几年的时间内及时捕捉到他的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带领学生们迅速开展科研攻关行动,发表了一系列广受学界关注的学术论文,获得好评。
尤其令人叹服的是,他的课题组在有限的时间内几乎与国内外几个一流水平、做类似研究的课题组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因此合作发表的论文的知名度和引用率也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
年轻学生的问题是:在这种合作的论文中,一看就是那位青年才俊与他的学生做了主要贡献,而国内外的大教授们明显有挂名的嫌疑,那是不是青年才俊吃了亏?
我笑了,说good question,一个我未必能回答得好的好问题。我从如下几个方面与提
问的年轻学生进行了一番探讨:
1. 首先,合作都是互惠的,吃亏还是占便宜,不能看眼下,要长远地看。
指望与你合作的大教授动手干很多活肯定是不现实的。他贡献的可能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甚至是几句话的评论。有时候价值很大,让你茅塞顿开;有时候很平庸,让你私下里嗤之以鼻。
2. 合作者中的大牌教授的知名度就是一种品牌效应,他的加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合作论文的影响力、引用率和发表期刊的水准。
聪明的年轻合作者会看重这一点,只有短视的年轻合作者才舍不得花钱为自己的课题组做广告。
3. 欧美的学术评价体系中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共识:博士毕业后的年轻学者要尽可能少地与原来的导师合作,以增强别人对你的独立工作能力的认可。这是很有道理的,但不是绝对的。
对年轻人而言,证明你的能力是你自己的事情,与博士导师或者博士后老板合作如果可以显著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的话,也没必要刻意回避。
4. 青年才俊通过这一番合作,奠定了自己在该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国际地位,也受到了国内大家们的普遍认可,对他的未来发展好处多多。
他吃亏了吗?从长远看,他的收益是巨大的。

毕竟,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被提携的,而研究水平的提高、研究风格的改变、研究格局的扩展、学术眼界和高度的提升,都需要比你更厉害的学者的熏陶。后者有时是无价的。

我给这个学生讲了圈子里的另一个故事。

一位年轻才俊多年来一直保持与博士后老板的紧密合作,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论文,最后老板拿到了他想拿到的国家级人才项目,而这位青年才俊也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国家级人才项目,形成了双赢的局面。这是1+1 > 3的成功例子。
当然也有不理想的、容易受伤的合作范例,那就1+1 < 1了,还不如单干。
这个年轻学生接着说,自己的导师带学生都是放养式的,只参与讨论和修改论文,其他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但学生的成果最后都成了导师晋级和申请基金的成果。

在这种情况下,做学生的是不是有点亏?
我又笑了。我逗他:你为什么这么着急地计算得失呢?是不是有点太小气了?如果你干得好,导师心里是有数的。等你毕业的时候,他给你写一封强有力的推荐信,对你的下一步学术生涯有帮助,你就不觉得亏了。每个人都不是圣人,都会患得患失,但是在大事上不能糊涂,否则就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年轻学生一脸的不信服,觉得我在装,直接问我:那您和自己的导师或者老板合作,从来没觉得吃亏?
这回我哭了。我擦干了眼泪和鼻涕,诚实地回答: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犯了很多错误,走了很多弯路,但我感受到了长辈们很多的包容和宽容,而且他们都曾在关键的时候给我指点迷津和提供机会。
今天回过头来看,我计算得失的方式已经不是瞬时的了,而是取一个合理的时间段计算平均效应。
因此我的结论是,我跟着自己的导师和老板学习做科研,我都赚大发了!正是由于他们,我才得到了超过我应得到的。

在一次研讨会的茶歇时间,我听到有个年轻人在抱怨自己的导师或者老板(我不确定),声称自己对他们的一个重要合作成果的贡献远远超过了50%。
我在一旁哭笑不得:他只计算了谁做的计算多、谁写的论文章节多、谁的工作难度大,而没有计算这次机会是怎么得来的、最重要的想法是谁的、论文最后的发表和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主要靠的是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些不同的方面,其实是根本算不清楚的;除去极端的特例,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看法。但能够公平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人,不多。
我不敢肯定他和自己的合作者之间到底谁吃了亏、谁占了便宜。但是我敢肯定:这样的年轻人如此斤斤计较、鼠目寸光,恐怕做不成大事。
当你做学生和博士后的时候,你会对自己的导师和老板有一种认识;当你自己做了导师和老师时,你会对自己的学生和博士后有一番认识;当你既要面对手下的年轻人又要面对自己的前辈时,你会有第三种认识。
人生不易,与合作者打交道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最后我对那个青年学生说:我不是个圣人,但是依我看,最好的合作是相互提升和相互成就对方。你们学生都想找个好导师,能学到很多东西、获得很多帮助的那种;我们导师也都想找个好学生,也是能学到很多东西、获得很多帮助的那种。
我们想要的是一样的,因此需要一种平衡。
那孩子好像听懂我的意思了,点点头,最后问:那您觉得您不喜欢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呢?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在科研中,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不主动与老师互动;不拒绝老师布置的任务但又不好好完成;对科研工作的头和尾不负责任,只做自己被要求做的中间那部分。
关于这个问题,待我有空再聊聊。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