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教师“晋升之痛”,一位54岁高校教师的职称“破冰”故事

w
wmrencai
楼主 (未名空间)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特别是有关教师评价的相关改革,这在社会和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之所以会出台改革方案是因为长期以来,高校教师评价中出现了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的问题,这也成为很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的“晋升之痛”。近几年,上百所高校进行了职称评审改革的探索,试图改变这一局面,那么效果和现状如何?困扰高校和教师的问题有哪些?接下来,我们先从一位54岁高校教师的职称“破冰”故事说起。
宋世德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的一位数学教师,今年7月,在经历了十多年的漫长
等待后,54岁的他终于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
对于为何要等这么久,宋世德并不讳言,他告诉记者,此前的职称评审对像他这样喜欢且承担着较多教学任务的老师而言并不友好。
高校职称评审 改变“一把尺子评所有”

“一把尺子评所有”“科研论文量化”,而教学质量好不好、学生是否有进步这些难以量化的内容,在很多高校的职称评定中被边缘化,这是宋世德过去面临的问题,也是很多高校教师晋升过程中的缩影。此外,还有很多高校将专利、承担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等作为职称评定的限制性条件。
高校职称评审 改变“教得好不如写得好”

缺少过程评价、分类评价,“教得好不如写得好”,这些既挫伤了很多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而这也触动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方位的职称改革。宋世德坦言,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学校曾下发过很多类似职称改革的文件,唯有这一次是真正的破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103名教师通过新的职称评定方式得到晋升。
面对高校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今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专门研究起
草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意见稿中的诸多要点也被纳入其中。
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起草的《征求意见稿》和国务院的《总体方案中》,都提出了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总体方案》中,在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和高等学校评价中分别进行了政策设计。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探索国防科技等特殊领域教师科研专门评价办法。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在《征求意见稿》中,同样提出要分类分层评价,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按照岗位类别,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技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层评价标准。
同时,《征求意见稿》明确,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不简单把论文、专利、承担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等作为限制性条件。逐步规范学术论文指标,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榜单等仅作为评价参考,不以SCI(科学引文索引)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对国内和国外
期刊发表论文要同等对待,鼓励更多成果在具有影响力的国内期刊发表。
不得简单规定获得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规模等条件。不得将人才荣誉性称号作为职称评定的限制性条件,职称申报材料不得设置填写人才“帽子”称号栏目,取消入选人才计划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的做法。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