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PhD的一些体会

G
GYCS
楼主 (未名空间)

楼主的专业是地球科学,今年年底北美PhD毕业。读博的经验教训本是一件小马过河的
事情,但是因为想要做出一些自己的贡献,壮大我们的队伍,所以打算献丑写下来自己这些年的一些心得。主旨是如何让艰难的PhD生涯变得轻松一些,希望对遇到类似问题
的后来者可以有些帮助。因为大家专业不同,所处环境也不一样,请大家辩证看待,不一定全盘接受哈,如果有不同的想法,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1. Motivation 我把motivation放在第一个上,因为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在选择读博之前,一定要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或者至少是在未来的大部分时间里不会感到厌烦的。(当然了,就算是再喜欢,被打击的多了,PhD生涯中也难免会有厌烦的
时刻。)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你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的方向,最好也是努力往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面靠。每个院系都会有很多不同方向的老师,你可以选择感兴趣方向的那个老师当自己的committee member,多和他们交流。

2. PhD is not that important 经过和一些senior的科学家聊天,我发现他们默认PhD学生就是可以无限犯错的,甚至他们很多人自己PhD阶段的时候,也屡屡走弯路成果甚
少。(至少在我们专业)很少有人关注你PhD的时候都做了什么,因为大家都默认那个
时候做的东西是不成熟的。重要的是early career阶段,也就是post doc或者刚拿到教职的时候,大家关注你这个阶段是不是productive,以及做的东西是不是够新颖。PhD
更多的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积累正确和错误经验的时期。

3. 不要加班 加班有两种:一种是大神的加班,即使不加班,心里也惦记着要把问题解决掉,所以加班对他们来说是快乐的。另一种是普通人的加班,可能是出于peer
pressure, 可能是白天效率低任务没做完,也可能是出于浪费时间的负罪感,总之是
一件消耗情绪的事情。根据我的观察,大部分人的加班都是后一种。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白天因为觉得事情还可以拖到晚上做,所以效率不高,然后拖的越来越晚,越来越不开心。科学的方法应该是提高效率,争取把一天的工作在白天就做完。晚上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健身,可以学习新的东西。如果真的负罪感严重,甚至可以把晚上固定成读paper时间一类的,总之就是不要继续做白天的工作。

4. Social是工作 academia的工作有两项内容:一项是拓宽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另一项是把自己的发现和别人交流。科研是一件非常依赖于合作的事情。如果有条件,一定要多去开会,多和人交流,多争取作报告的机会。有的人可能生性内向,不喜欢和人说话。但是换个角度讲,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其他scientist跟你聊天并不是聊家常,而
是对具体的科学问题或者学科发展交换自己的看法,这是工作的一部分。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讲,能被圈内人认可也是之后获得更多科研资源的先决条件。

5. 主动寻找资源 我之前在国内读本科,学校有什么资源活动,都是班委同学群发给大家的。但是来到美国之后,我发现这里的资源是需要你自己保持信息畅通的。我发现我身边有很多同学到毕业都不知道,我们学校免费提供以下业务:写作培训班,改简历
cover letter,改论文语法(应该还有很多我没有探索到的其他资源)。还有就是有很多国家实验室有一些奖学金,报销一部分路费食宿的summer school,但是他们不会把
通知发到每个大学相关院系,而是只把广告挂在实验室主页,需要你自己去关注然后报名。

6. 每天读paper 关注和你专业相关的几个杂志,然后每天看里面新发的文章。大多数
看看题目就可以,知道别人都在做什么,少部分可以读一读abstract和conclusion,和自己非常相关的就可以保存下来全文阅读。一定要加点tag写点笔记,方便以后随时查
看。

7. 科研的大局观 之前准备博后面试的时候,我博士老板提出来两个他面试别人最常问的问题,让我考虑一下怎么回答。第一个是你觉得这个方向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你之后想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发现其实这些问题可以在读博的过程中随时多想想,形成一个本方向的大局观,可以防止走很多弯路。

8. (补充一条)作报告的产品意识 你的文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看看题目就可以的”,所以如果有机会作报告就可以收获更多潜在读者。如果说paper是你的产品,
报告的内容就是你的产品广告。作为产品销售人员,你要做的事情不是展示你有多聪明和努力,而是要让听众愿意腾出来宝贵的玩手机/发呆时间听你讲广告。首先是要让听
众听得懂。一般放在文章里面的图片都比较复杂,很多听众看到复杂的图片三秒钟内看不懂就不会再听了。所以最好是选最核心的内容,做简单的图片,或者通过ppt的
animation,一步一步从简单的图片build up起来。

9. 不得不泼的一盆冷水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科研都不是一个好工作。门槛高,赚钱少,压力大。大多数人的科研内容在短期内难以变现,所以从国家的经济结构上来说,设立科研职位是一种奢侈品。僧多粥少,竞争压力非常大。在大家都很聪明也都很努力的前提下,能不能拼出头,运气就成了重要因素。我也非常不能确定,比如十年后,我是不是还留在academia。所以如果不是非常喜欢,没必要赌这个博(对,不是typo,就是赌博)。如果的确很喜欢科研,希望我的这些心得体会可以帮得到你,让你这个过程不要太痛苦。

以上差不多是我在本人生阶段对读博这件事情,以及对科研这个工作的体会。我这个人比较理想主义,而且对国内的情况一窍不通,如果有什么讲的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千万帮忙指正,以免误人子弟。也欢迎大家多多讨论,谢谢大家!
S
Stoffel

Make sense!
w
wgyeric

re
l
lazydog

说的挺好的。难得楼主这么早就看透了这么事情。我成为AP几年后才认识到你说的这里面的几点道理。
但是对很多人来说,因为环境,还有周围接触的人和事,不亲身经历,走一次,还真挺难认识到的。

【 在 GYCS (天空之城) 的大作中提到: 】
: 楼主的专业是地球科学,今年年底北美PhD毕业。读博的经验教训本是一件小马过河的
: 事情,但是因为想要做出一些自己的贡献,壮大我们的队伍,所以打算献丑写下来自己
: 这些年的一些心得。主旨是如何让艰难的PhD生涯变得轻松一些,希望对遇到类似问题
: 的后来者可以有些帮助。因为大家专业不同,所处环境也不一样,请大家辩证看待,不
: 一定全盘接受哈,如果有不同的想法,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 1. Motivation 我把motivation放在第一个上,因为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在选择
: 读博之前,一定要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或者至少是在未来的大部分时间里不会
: 感到厌烦的。(当然了,就算是再喜欢,被打击的多了,PhD生涯中也难免会有厌烦的
: 时刻。)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你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的方向,最好也是努力往自己感兴
: 趣的东西上面靠。每个院系都会有很多不同方向的老师,你可以选择感兴趣方向的那个
: ...................

C
Cofilin

谢谢分享心得!说的很有道理!

好奇楼主怎么做文献笔记的。打印出来的,不方便查找,最终还是扔了;evernote等笔记软件,乱乱的;papers记笔记又不够直观。
-------------
6. 每天读paper 关注和你专业相关的几个杂志,然后每天看里面新发的文章。大多数
看看题目就可以,知道别人都在做什么,少部分可以读一读abstract和conclusion,和自己非常相关的就可以保存下来全文阅读。一定要加点tag写点笔记,方便以后随时查
看。
s
sundays

lz加油
m
mermaidyu

好苗子啊
l
lilyamao2

make sense
r
roygreat

最重要的一点:东西要发对地方。楼主没有意识到吗?

对刚毕业或者快毕业的博士,我建议去读一下“A PhD is not enough”这本小册子。
对之后的career会很有帮助。
r
rayray

写的很好。
y
yingxiong

唉,我当时第一步就错了。觉得拿phd显得牛逼,就读了。所以后边的2,3,4,5,6...都没经历过,就混下来的。所以有个领路人还是很有必要的,上学的时候自己琢磨哪
能想这么明白啊。

r
roygreat

楼主总结的很精辟,建议再加条‘0:怎么找个好老板’。当年误入火坑,别说2-6,连1都被磨没了。组里最后只有一半的人拿到学位。

【 在 yingxiong (英雄) 的大作中提到: 】
: 唉,我当时第一步就错了。觉得拿phd显得牛逼,就读了。所以后边的2,3,4,5,6..
: .都没经历过,就混下来的。所以有个领路人还是很有必要的,上学的时候自己琢磨哪
: 能想这么明白啊。

r
rider2017

同意。据我多年的观察,遇人不淑是 科研职业 的第一杀手

【 在 roygreat (Light be with 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楼主总结的很精辟,建议再加条‘0:怎么找个好老板’。当年误入火坑,别说2-6,连
: 1都被磨没了。组里最后只有一半的人拿到学位。
: ..

l
lazydog

这个是很严重的问题,但是距离楼主所说的那种可以用来达到学术明星级别的
reflection差太远了。
拿到学位是第一步,不走学术路在技术性强的和看重学历的非高校非学术单位也是有用的。
另外要求高点想走学术路,有好的老师提携,前提往往是老师或者长辈也从中受益,这种在导师或者mentor有权势的地方混上tenure在一个领域内灌水,对很多人来说就已经满足了。这类人需要特别能干,还要听导师的话。或许等到自己混到教授的时候可以干点自己想做的事,但是那时候往往都已经被生活抹去了菱角,就是沽名钓誉混到退休而已。
还有那种明星级别的,或者各种原因不是特别耀眼的明星,有超出同行的洞察力,善于调动资源,自己为主。这种靠外力或者某大牛支持都是次要的,主要是他们自己的琢磨来见机行事。版上ttyy老师就是这一类的。
当然很多人很可能都意识不到自己在某种轨道里。绝大多数人都很难得会客观的审视自己,或者不被自己还有周围人情绪而影响左右

【 在 roygreat (Light be with 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楼主总结的很精辟,建议再加条‘0:怎么找个好老板’。当年误入火坑,别说2-6,连
: 1都被磨没了。组里最后只有一半的人拿到学位。
: ..

r
roygreat

认识个师兄确实是你说的最后一种人。现在已经是发了数篇CNS通讯的明星了。但他PhD前三年屡遭磨难,换了两个学校三个组,和前两个老板关系很差,长期生活的断粮开除的阴影下。直到最后才找到一个赏识他的大牛。一般家里没矿的留学生真干不来。

【 在 lazydog (lazydog)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是很严重的问题,但是距离楼主所说的那种可以用来达到学术明星级别的
: reflection差太远了。
: 拿到学位是第一步,不走学术路在技术性强的和看重学历的非高校非学术单位也是有用
: 的。
: 另外要求高点想走学术路,有好的老师提携,前提往往是老师或者长辈也从中受益,这
: 种在导师或者mentor有权势的地方混上tenure在一个领域内灌水,对很多人来说就已经
: 满足了。这类人需要特别能干,还要听导师的话。或许等到自己混到教授的时候可以干
: 点自己想做的事,但是那时候往往都已经被生活抹去了菱角,就是沽名钓誉混到退休而
: 已。
: 还有那种明星级别的,或者各种原因不是特别耀眼的明星,有超出同行的洞察力,善于
: ...................

m
minyeon

roy兄说的故事很励志

【 在 roygreat (Light be with 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认识个师兄确实是你说的最后一种人。现在已经是发了数篇CNS通讯的明星了。但他
PhD
: 前三年屡遭磨难,换了两个学校三个组,和前两个老板关系很差,长期生活的断粮开除
: 的阴影下。直到最后才找到一个赏识他的大牛。一般家里没矿的留学生真干不来。

r
roygreat

其实一开始和老板不对付也没啥,走就是了。可惜现在老板也不傻。我辈当年被整的死去活来,现在自己招人干活了没事聚在一起却会去讨论怎么稳住新招的学生的问题。想想是可笑,但有些事情确实是屁股决定的。

有时候在想我要是在前老板的位子上会怎么办?好像也没啥更好的办法。

【 在 minyeon (敏妍 - 轻度抑郁) 的大作中提到: 】
: roy兄说的故事很励志
: PhD

m
minyeon


roy兄

以前去过一些有些成就的华人副校长,系主任的聚会
按他们的话说“年轻时坎坷点是好事,总比年纪大了坎坷好很多”

越是大牌的老板虐自己学生越厉害,年纪大了才会变的宽容些,因为这时候再不找个接班的就不符合老板自己的利益了

【 在 roygreat (Light be with 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一开始和老板不对付也没啥,走就是了。可惜现在老板也不傻。我辈当年被整的死
: 去活来,现在自己招人干活了没事聚在一起却会去讨论怎么稳住新招的学生的问题。想
: 想是可笑,但有些事情确实是屁股决定的。
: 有时候在想我要是在前老板的位子上会怎么办?好像也没啥更好的办法。

r
roygreat

老头都喜欢这么说话,但实际情况大家都知道:最凶残的是(华人)AP。再说,这边又不国内,哪有那么多课题组“接班”的事情。

【 在 minyeon (敏妍 - 轻度抑郁) 的大作中提到: 】
: roy兄
: 以前去过一些有些成就的华人副校长,系主任的聚会
: 按他们的话说“年轻时坎坷点是好事,总比年纪大了坎坷好很多”
: 越是大牌的老板虐自己学生越厉害,年纪大了才会变的宽容些,因为这时候再不找个接
: 班的就不符合老板自己的利益了

m
minyeon


roy兄,不是接班

北美险恶的环境有两步
一是博士,一是薄厚
稍不留神就得回国了
其实熬过了这关,后面相对来说缓冲期很长

你说的那个动荡是博士期间没处好
那个更难受,有可能学位都拿不到

你看现在找到教职得博士后都要4-5年了吧?有这种大经费的基本是大佬;没钱的只能
养个1-2年的博士后,一边拼死干活一边焦头烂额

有些学校某些方向实际是靠国家实验室养着的,经费比较稳定,所以老板快退休或者转行政弄不动的时候会弄个硬钱的位置弄个人干这个方向 (专业原因,国家实验室没法
招)
大实验室train一个学生/薄厚到写本子的程度也很不容易,几十万砸进去带着这个方向撵走了,也不符合那些大老板的利益

【 在 roygreat (Light be with 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老头都喜欢这么说话,但实际情况大家都知道:最凶残的是(华人)AP。再说,这边又
: 不国内,哪有那么多课题组“接班”的事情。

m
minyeon


简单说就是某些专业软钱不够
博士后一般都是1-2年的,人很不稳定,productivity和quality也无法保障

如果上面的mentor(可能是系主任)想做长期项目,会给个AP职位,实际上在他眼里也就等于是5年的薄厚

跟读博士是一样的,如果老板有长期稳定的经费来源,那么这个方向是很强的很有特色的,老板年纪大但是还没想退休的时候基本都会留自己的博士后,或者把学生撵出去受受罪再回来

关键不在于title,在于经费来源要稳定

【 在 roygreat (Light be with 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老头都喜欢这么说话,但实际情况大家都知道:最凶残的是(华人)AP。再说,这边又
: 不国内,哪有那么多课题组“接班”的事情。

r
roygreat

我还真见过几个这样的诺奖/院士大组。可惜人家里面早就有大管家在了。都是干了十
几年的Research Associate Professor,甚至tenured。你想想,这边老头退居二线得
几岁?60算早了得吧?70都不算晚。接班人都得40~50岁。

其实日本那边所有的组都这样配置。一个大PI带一个助手(接班人)。为了这个储位组里能争的乌烟瘴气。

【 在 minyeon (敏妍 - 轻度抑郁) 的大作中提到: 】
: 简单说就是某些专业软钱不够
: 博士后一般都是1-2年的,人很不稳定,productivity和quality也无法保障
: 如果上面的mentor(可能是系主任)想做长期项目,会给个AP职位,实际上在他眼里也
: 就等于是5年的薄厚
: 跟读博士是一样的,如果老板有长期稳定的经费来源,那么这个方向是很强的很有特色
: 的,老板年纪大但是还没想退休的时候基本都会留自己的博士后,或者把学生撵出去受
: 受罪再回来
: 关键不在于title,在于经费来源要稳定

m
minyeon

不一定是诺奖/院士,大学校大组都有可能
根子在于经费来源是稳定的,做的方向是特殊的
有的时候也是没办法,国家实验室现在很难进,外国学生毕业怎么办呢

美国其实如果非生化实验室这样的“争宠” 矛盾不算很大,因为养个学生实在太贵了
6年RA + 3年postdoc,几十万花出去了吧,还没有算培养时间和精力
一般大老板职业生涯能带的学生也很有限

【 在 roygreat (Light be with 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还真见过几个这样的诺奖/院士大组。可惜人家里面早就有大管家在了。都是干了十
: 几年的Research Associate Professor,甚至tenured。你想想,这边老头退居二线得
: 几岁?60算早了得吧?70都不算晚。接班人都得40~50岁。
: 其实日本那边所有的组都这样配置。一个大PI带一个助手(接班人)。为了这个储位组
: 里能争的乌烟瘴气。

r
roygreat

我就在NL。可以告诉你,全lab员工平均年龄是55岁。你算算等接班要几岁?

【 在 minyeon (敏妍 - 轻度抑郁)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一定是诺奖/院士,大学校大组都有可能
: 根子在于经费来源是稳定的,做的方向是特殊的
: 有的时候也是没办法,国家实验室现在很难进,外国学生毕业怎么办呢
: 美国其实如果非生化实验室这样的“争宠” 矛盾不算很大,因为养个学生实在太贵了
: 6年RA + 3年postdoc,几十万花出去了吧,还没有算培养时间和精力
: 一般大老板职业生涯能带的学生也很有限

m
minyeon

roy兄

你没看明白我说的意思

说了,你们专业算好的
有些专业甚至连NL这条出路都没有,因为只招公民

所以学校长期的薄厚就是以ttap的方式出现的,因为软钱负担不起

【 在 roygreat (Light be with 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就在NL。可以告诉你,全lab员工平均年龄是55岁。你算算等接班要几岁?

b
blueca

据我多年的观察,不够聪明简直是自掘坟墓。够聪明的,这些所谓的难点都不是个事。大部分读完PhD的都只是比普通人用功一点,聪明真是谈不上。

【 在 rider2017 (驴背上的骑手) 的大作中提到: 】
: 同意。据我多年的观察,遇人不淑是 科研职业 的第一杀手

l
lazydog

确实是这样。不过还是不可否认,很多人还就是贪图看重这个faculty的面子,宁可自
掘坟墓也不愿意放弃。关键是现在faculty的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所以行情所趋只能
有极少数的人混到faculty,就算这当上faculty的人里面,更少的人才能成为所谓的学术明星。
有点悲伤的一个事实是,其实很多phd的学生开始读书的时候,都是看着学术明星的文
章过来的,哪个心里没有暗地想要成为自己领域学术明星呢?这一路就是一个绝大多数人梦想破灭的长征。
所以就最好不要把成就的衡量标准看得那么死。庆祝自己的每一步,拿到学位,或者每次发一篇文章都鼓励一下自己。这样一路过来,就算没有达到最初的目标,也挺好的。

【 在 blueca (blueca) 的大作中提到: 】
: 据我多年的观察,不够聪明简直是自掘坟墓。够聪明的,这些所谓的难点都不是个事。
: 大部分读完PhD的都只是比普通人用功一点,聪明真是谈不上。

b
blueca

凭着姐这么多年的打天下的能耐来看academia这个圈子,三句话,听就听,不听拉倒:

1, 高中毕业不是读书的结束,大学才是读书的真正开始。
2, 博士毕业不是做研究的结束,而PhD毕业之后才是真正做学问的开始。
3, 聪明人都喜欢找聪明人做任何事情,无论什么事情,聪明人都喜欢找同类。

为什么这么多人只能在中下游晃荡:

大牌院士找的弟子或接班人都是差不多也能成为院士的人,尽管当前只是个学生,所以你们看到了院士的下一代,下二代,甚至下三代都是院士,你们以为是二代三代抱大腿抱来的,不是! 是院士挑人的时候,只挑同类,只挑跟他一模一样的品种,而他这样
的能成为院士,跟他一样的人在30年后成为院士的概率几乎是超过50%的高,简直是一
条腿已经迈进去的高。如果当初选你进去,那么成功率不是20%,也不是10%,那是完全没有可能性,是0.
不是你没抱对了大腿,是大腿把你一脚踢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