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发声: 科研人员收入理应体现他们的价值

w
wmrencai
楼主 (未名空间)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

0
1

《人民日报》发声:
科研人员收入理应体现他们的价值

8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成长群的文章《激励更多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文章
表示,科技研发是重要的智力劳动,可以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科研人员收入理应体现其价值。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到实处,要让科研人员智力、体力的付出得到合理回报。

具体内容:
去年7月份科创板开市以来,一大批参与创新创业的科研人员通过公司上市获得了丰厚
的回报,这将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未来或将诞生更多科学家创业者。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强调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科研人员实际贡献与收入分配不完全匹配、股权激励等政策缺位、内部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默默耕耘、勇攀高峰,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去年颁发的8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有5名是科学家,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卓越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关心和尊崇。

今年8月,钟南山又被推为“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

于敏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重大贡献;

袁隆平用毕生心血培育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厥功甚伟;

屠呦呦研究发现了青蒿素,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这些科学家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骄傲!
2016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知识价值和智力劳动的尊重,和对知识资本在分配体系中处于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的认可。科技研发是重要的智力劳动,可以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科研人员收入理应体现其价值。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到实处,要让科研人员智力、体力的付出得到合理回报。
世界科技史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我们要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这将激励更多科技人员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积极创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0
2
北大教授:
经费猛于虎,管不好用不好会反噬科研
近年来,“四唯”“五唯”等评价标准盛行。这里的“唯”,归根结底是追逐名利,一个典型表现就是争抢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少的年代,就没什么好争的,大家安心做科研。现在科研经费快速递增, “打招呼”“走关系”等不正之风却愈演愈烈。我的观点
是,经费猛于虎,管不好、用不好会反噬科研。
整治科研领域的不正之风,首先要先理清其发生的内在逻辑。现在科研评价存在一个扭曲逻辑:项目经费多等于科研能力强甚至水平高。为了拿更多项目或经费,“打招呼”和“走关系”日益猖獗。

而实际上,正常的逻辑应该是,科研能力强或者水平高应该是产出投入比高。同样的科技产出,消耗的经费应该越少越好。

科研不正之风的危害首先表现在降低了科研投入产出比,不正之风扭曲了科研经费投向,造成投入大,产出小。其次,浪费了科研人员的大量精力,现在这股歪风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我想引用一句大家常说的话:“打招呼不一定通得过,不打招呼肯定通不过。”实际工作中科研管理机构走漏消息的情况微乎其微,于是一些单位开展有组织的攻关,开展撒网式搜罗,挨个打电话,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更让人难受的是,这股不正之风还特别毒害青年科研人才。我相信,很少有青年人愿意“打招呼”和“走关系”,但他不这样做的话,他的学术之路可能就没办法往前走。从这个角度说,不同流合污就难以生存,青年科研人员受害尤甚,刚开始独立从事学术活动,就要先学坏。

近日,科技部正式公布了《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即“19号令”,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我特别希望,能借科技部这一规定,刹住这股科研不正之风。我认为19号令出台十分必要,其对错误行为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我相信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面对“请托”并不情愿,但没有办法,这次有了拒绝的依据:再有请托,建议回复“19号令”。但是,仅仅制止这些行为还不够,我们还得分析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科研经费的责任,铲除不正之风的土壤。

例如,发布“指南项目”是我国科研投入的惯用方式。这类项目从立项到完成,要历经征集建议、专家讨论、行政审定、发布指南、竞争申请、专家评审、检查验收等多个环节,容易为不正之风留下缝隙。我的亲身经历表明,这类项目管理上存在漏洞的可能性很小,问题出在责任不清,因为环节多,所以大家都不真正负责任,结果是“管理无漏洞,请托有手段”:因为每个环节“通过”都不是决定性的,所以被请托者往往倾向于“给个机会”,结果是所有环节“招呼”都打到的项目最终过关,也就是不正之风能耐最大的项目容易通过,而部分环节“招呼”没打到或者“专家没找全”的好项目却无疾而终。

所以,程序越来越正确,管理越来越严格,但请托之风却愈演愈烈,根本原因在这里。因此,“治本”一定要进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是简单地减少或取消环节,而是需要想清楚谁应担负起科研经费背后的责任?我建议,为了更好地理清科研项目的责任,管住科研经费这头猛虎,至少要把科研项目分为两大类:自由探索项目和目标导向项目。

两者的管理方式和责任主体完全不同。

自由探索类项目是原始创新的主要来源,要发挥科研人员主观能动性,研究方向和内容由科研人员选定,评审专家和管理部门应该尽量少干预。因此,这类项目经费的责任主体是科研人员,科研管理的任务是优秀科研人员的遴选和动态淘汰。基金委的面上、青年、优青、杰青等项目就属于这类项目,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应该大幅度扩大支持比例,不仅仅是支持尖子,而是扩大为对合格科研人员的常态化支持方式。这样评审就不是优中选优,而是淘汰那些不合格的申请人。

另一类是目标导向项目,需要从国家和行业需求出发,确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设立的项目是否有价值,责任在管理部门和专家组,管理采用类似企业合同的方式约定和执行,通过竞争方式择优选择科研团队。项目验收严格对照指标,根据完成情况奖惩,未完成的项目,需要追回部分或全部经费。同时,在对科研人员进行评价时,不能简单地看承担项目的多少和经费总数,而要看完成项目的过程和成效。

对自由探索项目,需要说清楚为什么成功或失败;对目标导向类项目,要说清楚完成情况,包括是否有“差评”。这样,就有望遏制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盲目争抢科研经费的歪风,培养对科研经费这种公共资源的敬畏之心,树立科研经费“够用就好,多占为耻,浪费违规,滥用违法”的良好风气。

真正把经费责任厘清了,有奖有惩,让科研经费的使用成效与人才评价挂钩,盲目争抢经费的现象就会大幅减少,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也就大幅提升。

0
3

贾建平团队发现生物标志物
可提前5年至7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

贾建平表示,目前尚无有效药物能够治愈阿尔茨海默病,多个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失败,主要原因可能是受试者病程已处于较晚的阶段。“如果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甚至是无症状期就对患者进行干预,临床症状则可能会延迟出现,因此是否能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甚至无症状阶段就准确做出诊断至关重要,这也是当前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思路。”贾建平教授说。

据悉,该团队通过对5年至7年前认知功能正常人群进行随访,共收集了739例受试者,
发现并验证外周血神经源性外泌体突触蛋白可以作为在认知障碍出现前5年至7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的生物标志物。该研究成果还通过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队列中的受试者得以进一步验证,表明通过上述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检测可提前5年至7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

贾建平说:“对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或无症状期的有效诊断可为在其超早期干预赢得时间,从而增加治疗的有效性,降低疾病发病率。”

该研究论文《外周血神经源性外泌体突触蛋白预测阿尔茨海默病无症状期》于2020年8
月10日在国际医学期刊《阿尔茨海默病与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 Dementia)杂志在线发表。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

a
ananpig


铲子允许你们体现价值了么




【 在 wmrencai (未名人才)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人民日报》发声: 科研人员收入理应体现他们的价值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4 03:52:44 2020, 美东)
:
: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
: http://www.mitbbs.com:8080/user/img/uploadIMG/news1/2020-03-30/pic5e81954174798.png
:
: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
:
: 0
: 1
:
: 《人民日报》发声:
: 科研人员收入理应体现他们的价值
: http://www.mitbbs.com/blog_pic/C/Cnews/4zuIfs8bLiBl1un5BOBL.png
:
: 8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成长群的文章《激励更多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文章
: 表示,科技研发是重要的智力劳动,可以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科研人员收
: 入理应体现其价值。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到实处,要让科研人员智力、体力的付出
: 得到合理回报。
:
: 具体内容:
: 去年7月份科创板开市以来,一大批参与创新创业的科研人员通过公司上市获得了丰厚
: 的回报,这将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未来或将诞生更多科学家创业者。
: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强调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科研人员实际贡献与收入分配
: 不完全匹配、股权激励等政策缺位、内部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 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默默耕耘、勇攀高峰,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在
: 去年颁发的8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有5名是科学家,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卓越
: 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关心和尊崇。
:
: 今年8月,钟南山又被推为“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
:
: 于敏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空白,为氢弹突
: 破作出重大贡献;
:
: 袁隆平用毕生心血培育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 厥功甚伟;
:
: 屠呦呦研究发现了青蒿素,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
: 这些科学家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骄傲!
: 2016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
: 干意见》,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知识价值和智力劳动的尊重,和对知识资本在分配体
: 系中处于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的认可。科技研发是重要的智力劳动,可以创造巨大的精
: 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科研人员收入理应体现其价值。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到实处,
: 要让科研人员智力、体力的付出得到合理回报。
: 世界科技史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
: 据优势。我们要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企业技术
: 创新的金融服务,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
: 积极性。这将激励更多科技人员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积极创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 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
: 0
: 2
: 北大教授:
: 经费猛于虎,管不好用不好会反噬科研
: http://www.mitbbs.com/blog_pic/C/Cnews/0sI4XlymQ6EvvwjAkLCC.jpg
: 近年来,“四唯”“五唯”等评价标准盛行。这里的“唯”,归根结底是追逐名利,一
: 个典型表现就是争抢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少的年代,就没什么好争的,大家安心做科研
: 。现在科研经费快速递增, “打招呼”“走关系”等不正之风却愈演愈烈。我的观点
: 是,经费猛于虎,管不好、用不好会反噬科研。
: 整治科研领域的不正之风,首先要先理清其发生的内在逻辑。现在科研评价存在一个扭
: 曲逻辑:项目经费多等于科研能力强甚至水平高。为了拿更多项目或经费,“打招呼”
: 和“走关系”日益猖獗。
:
: 而实际上,正常的逻辑应该是,科研能力强或者水平高应该是产出投入比高。同样的科
: 技产出,消耗的经费应该越少越好。
:
: 科研不正之风的危害首先表现在降低了科研投入产出比,不正之风扭曲了科研经费投向
: ,造成投入大,产出小。其次,浪费了科研人员的大量精力,现在这股歪风已经到了什
: 么程度呢?我想引用一句大家常说的话:“打招呼不一定通得过,不打招呼肯定通不过
: 。”实际工作中科研管理机构走漏消息的情况微乎其微,于是一些单位开展有组织的攻
: 关,开展撒网式搜罗,挨个打电话,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
: 更让人难受的是,这股不正之风还特别毒害青年科研人才。我相信,很少有青年人愿意
: “打招呼”和“走关系”,但他不这样做的话,他的学术之路可能就没办法往前走。从
: 这个角度说,不同流合污就难以生存,青年科研人员受害尤甚,刚开始独立从事学术活
: 动,就要先学坏。
:
: 近日,科技部正式公布了《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即“19号令”,自
: 今年9月1日起施行。我特别希望,能借科技部这一规定,刹住这股科研不正之风。我认
: 为19号令出台十分必要,其对错误行为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我相信绝大多数科研
: 工作者面对“请托”并不情愿,但没有办法,这次有了拒绝的依据:再有请托,建议回
: 复“19号令”。但是,仅仅制止这些行为还不够,我们还得分析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
: 因。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科研经费的责任,铲除不正之风的土壤。
:
: 例如,发布“指南项目”是我国科研投入的惯用方式。这类项目从立项到完成,要历经
: 征集建议、专家讨论、行政审定、发布指南、竞争申请、专家评审、检查验收等多个环
: 节,容易为不正之风留下缝隙。我的亲身经历表明,这类项目管理上存在漏洞的可能性
: 很小,问题出在责任不清,因为环节多,所以大家都不真正负责任,结果是“管理无漏
: 洞,请托有手段”:因为每个环节“通过”都不是决定性的,所以被请托者往往倾向于
: “给个机会”,结果是所有环节“招呼”都打到的项目最终过关,也就是不正之风能耐
: 最大的项目容易通过,而部分环节“招呼”没打到或者“专家没找全”的好项目却无疾
: 而终。
:
: 所以,程序越来越正确,管理越来越严格,但请托之风却愈演愈烈,根本原因在这里。
: 因此,“治本”一定要进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是简单地减少或取消环节,而是需要
: 想清楚谁应担负起科研经费背后的责任?我建议,为了更好地理清科研项目的责任,管
: 住科研经费这头猛虎,至少要把科研项目分为两大类:自由探索项目和目标导向项目。
:
: 两者的管理方式和责任主体完全不同。
:
: 自由探索类项目是原始创新的主要来源,要发挥科研人员主观能动性,研究方向和内容
: 由科研人员选定,评审专家和管理部门应该尽量少干预。因此,这类项目经费的责任主
: 体是科研人员,科研管理的任务是优秀科研人员的遴选和动态淘汰。基金委的面上、青
: 年、优青、杰青等项目就属于这类项目,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应该大幅度扩大支持
: 比例,不仅仅是支持尖子,而是扩大为对合格科研人员的常态化支持方式。这样评审就
: 不是优中选优,而是淘汰那些不合格的申请人。
:
: 另一类是目标导向项目,需要从国家和行业需求出发,确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设立的
: 项目是否有价值,责任在管理部门和专家组,管理采用类似企业合同的方式约定和执行
: ,通过竞争方式择优选择科研团队。项目验收严格对照指标,根据完成情况奖惩,未完
: 成的项目,需要追回部分或全部经费。同时,在对科研人员进行评价时,不能简单地看
: 承担项目的多少和经费总数,而要看完成项目的过程和成效。
:
: 对自由探索项目,需要说清楚为什么成功或失败;对目标导向类项目,要说清楚完成情
: 况,包括是否有“差评”。这样,就有望遏制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盲目争抢科研经费的
: 歪风,培养对科研经费这种公共资源的敬畏之心,树立科研经费“够用就好,多占为耻
: ,浪费违规,滥用违法”的良好风气。
:
: 真正把经费责任厘清了,有奖有惩,让科研经费的使用成效与人才评价挂钩,盲目争抢
: 经费的现象就会大幅减少,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也就大幅提升。
:
: 0
: 3
:
: 贾建平团队发现生物标志物
: 可提前5年至7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
: http://www.mitbbs.com/blog_pic/C/Cnews/0f16DDEe38wkEbpP68QQ.jpg
:
: 贾建平表示,目前尚无有效药物能够治愈阿尔茨海默病,多个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在临床
: 试验中失败,主要原因可能是受试者病程已处于较晚的阶段。“如果在阿尔茨海默病早
: 期甚至是无症状期就对患者进行干预,临床症状则可能会延迟出现,因此是否能在阿尔
: 茨海默病早期甚至无症状阶段就准确做出诊断至关重要,这也是当前预防和治疗阿尔茨
: 海默病的新思路。”贾建平教授说。
:
: 据悉,该团队通过对5年至7年前认知功能正常人群进行随访,共收集了739例受试者,
: 发现并验证外周血神经源性外泌体突触蛋白可以作为在认知障碍出现前5年至7年预测阿
: 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的生物标志物。该研究成果还通过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队列
: 中的受试者得以进一步验证,表明通过上述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检测可提前5年至7年预测
: 阿尔茨海默病。
:
: 贾建平说:“对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或无症状期的有效诊断可为在其超早期干预赢得时间
: ,从而增加治疗的有效性,降低疾病发病率。”
:
: 该研究论文《外周血神经源性外泌体突触蛋白预测阿尔茨海默病无症状期》于2020年
8
: 月10日在国际医学期刊《阿尔茨海默病与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 Dementia)杂
: 志在线发表。
:
: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
: http://www.mitbbs.com:8080/user/img/uploadIMG/news1/2020-03-30/pic5e81954174798.png
:
: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