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家100亿,牛人汇聚! 首批4个浙江省实验室来了

w
wmrencai
楼主 (未名空间)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

0
1

每家100亿,牛人汇聚!
首批4个浙江省实验室来了

7月17日上午,在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一个全新的创新体系——“浙江省实验
室”正式出炉。
首批4个浙江省实验室分别为:西湖大学牵头建设的“西湖实验室”,浙江大学牵头建
设的“良渚实验室”,阿里巴巴达摩院牵头建设的“湖畔实验室”,以及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建的“之江实验室”。

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预备队”为目标,每家实验室平均总投资5年100亿元!

0
2
“杰青”资助率不到 10%
占近年新当选中科院院士总数的 60.75%!
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组织专家和第三方机构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4-2019 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开展了绩效评价,现将有关情况报告
摘录部分如下:

该项目资助强度从 1994 年的 60 万元/项增加至 400 万元/项(数学和管理科学 280 万元/项),年度资助数量从 1994 年的 50 人增加到每年 200 人。2019 年在李克强
总理的亲自关心下扩大至每年 300 人,支持强度维持 400 万元/项(数学和管理科学 280 万元/项)不变。至 2019 年末,杰青基金已累计资助 4284 个项目。杰青基金资
助学科分布在数理、化学、生命、地球、工程与材料、信息、管理及医学 8 个科学部。

根据杰青基金的实施年限,确定本次绩效评价范围覆盖已结题项目(2014 年)和在研
项目(2015-2019 年),共计 1287 个项目。由 40 位专家(共 8 个学部,每个学部
聘请 5 位知名专家,院士占比 50%)对 65 个随机抽样项目(占 2014-2019 年项目总数的 5%)进行重点评价;选取 70 位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对杰青基金管理全过程进行
评价;选取 9 家单位(根据杰青基金项目依托单位分布及项目数量确定),通过“请
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对 6 年所有入选杰青基金的基础数据,从
人才成长、学科分布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杰青基金采用通讯评审、会评评审和评委会审核的全链条闭环评审方式,与基金委其他人才项目保持一致。在通讯评审中通过系统指派并扩大专家数量的方式,提高通讯评审的质量。在会议评审中实行契约化管理,并完善现场管理规则,提高会议评审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少数项目的成果原始创新性及项目负责人的实际贡献有待进一步挖掘。专家发现,个别项目研究追逐科学热点,创新性不够,代表性原创成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项目的成果显示度有待凝练,项目负责人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个别项目负责人在其提供的代表性成果中的贡献度不够显著。杰青基金接续支持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重大优秀成果未能在基金委资助体系及其他国家科技计划中做有效的衔接,成果应用不够充分。

对人才成长显示度评价发现:2014-2019 年,共有 25 位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完成人,占获一等奖总人数的 73.53%;共有 113 位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占当选院士总人数的 60.75%;共有 53
位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占当选院士总人数的
25%。2014-2019 年,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占“中国科学十大进
展”的比例超过 50%。许多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成长为本领域杰出的青年科学家,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创新活力的高水平科研团队。杰青基金扩大了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当选外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的青年学者,多数获得过杰青基金资助,如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现有 70 岁(含)以下中国大陆地区外籍院士 17 人,其中 16 人获得杰青基金资助。形成了杰青基金品牌,获得各界广泛认可。杰青基金为青年科学家开展基础研究搭建广阔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科研人员的成长。杰青基金立足基础研究,项目定位清晰,按学科设臵分类资助规模,建立了公开科学的选拔机制,对其他人才项目的示范作用明显。对杰青基金满意度调查发现,通过多年发展,在学术界享有很好的声誉,成为基金委品牌项目,项目申请竞争日趋激烈,近 5 年的资助率不到 10%。领
域专家对杰青基金的定位、支持方式、支持强度、选拔机制、部署的系统性以及品牌认可度高。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申报、项目管理中和杰青基金改革等具体管理环节和要求相对满意。依托单位对杰青基金管理、学科部署、选拔机制、入选人才对本单位科学研究的带头作用接受度高。专家学者、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依托单位对杰青基金的管理和作用都有较高的评价。

0
3

2019中国专利奖发布

2020年7月1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授奖决定,本届中国专
利奖共评选出中国专利金奖30项,中国外观设计金奖10项;中国专利银奖58项,中国外观设计银奖1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696项,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60项。
在本届专利奖中,以高校作为第一专利权人的获奖专利共有72项,其中金奖项目7项。

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每年都活跃在中国专利奖榜单里。其中,华南理工大学早在2009-2013年就斩获13项中国专利奖。此外值得一提
的是,在72项获奖专利中,有25项是“高校+企业”共同作为专利权人,这也体现了产
学研合作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影响。
0
4
美研究首次证实:SARS-CoV-2不能通过蚊子传播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一项研究证实,新冠病毒不能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研究人员17日在《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新研究首次提供了确凿的实验数据,支持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蚊子不能传播新冠病毒的论断。

关于新冠病毒是否能通过蚊子进行传播的问题,WHO明确表示不能,称“没有信息或证
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蚊子传播”。该论断是基于其他冠状病毒研究的各种观察结果所做出的推论,并没有确凿的实验数据支持。

为寻找相关科学证据,堪萨斯州立大学生物安全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进行了针对性实验研究。他们通过病毒胸腔内接种对新冠病毒在三种常见且分布广泛的蚊子中的感染和复制能力进行了测试。这三种蚊子分别是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它们代表了感染人类的两个最重要的虫媒病毒属。研究人员称,胸腔内接种是对蚊子进行病毒攻击的最极端方法,如果在胸腔内接种后新冠病毒没有在蚊子体内复制,那么即使蚊子吸食了含有病毒的患者血液,仍可以排除其传播病毒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在接种后两个小时内收集的样品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证实该病毒可以有效地传递给蚊子;但在接种24小时之后的所有时间点收集的277个样本中均未检测到该病毒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新冠病毒无法在蚊子中复制,蚊子不会成为该病毒的传播媒介。

研究人员指出,新研究用科学数据回答了公众关于新冠病毒是否能通过蚊子传播的疑问,表明即使在极端条件下该病毒也无法在蚊子中复制,吸食了含病毒血液的蚊子是无法将病毒传播给人类的。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